低頭族,讓你的手機“歇一歇”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和電子通信技術的普及,手機已成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必需品,人們的生活方式也隨之改變。現在,手機不僅僅是通信工具,也是人們獲取資訊、便捷社交、支付消費的主要工具,因而催生了一個新群體——低頭族。

近年來,人們在走路、開車時,接電話、刷微博、聊微信等不文明現象越來越多,低頭族引發的道路交通事故屢見不鮮,是道路交通安全的極大隱患。

陝西交警提示,開車看手機發生事故概率是普通駕駛的2.3倍,開車打電話發生事故概率是普通駕駛的2.8倍。有一部分致命的交通事故是由於駕駛人注意力不集中造成的。行人低頭看手機對路況掌握不準,其危害不容小視,崴腳、摔跤、交通事故等時有發生。

■低頭族有三種類型

低頭族指的是習慣性地在一定時間、地點,頻繁使用手機等便攜式智能電子設備的人群。據陝西省道路交通安全協會調查發現:28%的人每小時低頭看手機超過10次;17%的人每3分鐘查看手機一次;76%的人會在如廁時玩手機,甚至有19%的受訪者曾不小心把手機掉進馬桶。

生活中,低頭族也是交通參與者,陝西交警根據交通參與者出行方式的不同,把低頭族分為機動車類低頭族、手握式車類低頭族、行人類低頭族。

■低頭族存三個隱患

妨礙駕駛:當駕駛人一手使用手機、一手控制方向盤時,對車速、車距的把握都可能拿捏得不夠準確,極易引起交通事故,增加了行車途中的危險係數。實驗表明,看清一條短信最快需3秒鐘,當機動車以每小時60公里行駛時,2秒鐘可開出33.6米,一旦遇到緊急情況,剎車至少需數十米,而隨著車輛速度的增加,低頭引起的盲駕距離也將更長。

分散注意力,反應速度下降:駕駛或行走過程中使用手機等電子設備會分散注意力,妨礙駕駛人或行人對路面情況和周邊環境的觀察。當發生緊急事件或突發情況時,使用手機的駕駛人或行人的反應速度會不及正常行駛或行走的時候,極易造成交通事故。陝西省道路交通安全協會的測試結果表明,開車時使用手機,大腦的反應速度比酒後駕車時還慢,年輕人駕駛車輛接打手機相當於70歲老人駕駛車輛。

降低道路通行率,致交通擁堵:開車接打手機等電子設備時,駕駛人的注意力容易被分散,反應速度下降,操作不夠靈敏,車輛慢速前行,降低了道路的實際通行能力,易引起交通擁堵。當遇到上下班交通高峰期,人、車流動增大,一旦出現短暫的交通擁堵,便又給了駕駛人玩手機、發微信、刷微博的機會,然而這個機會又給了交通秩序反作用力。有不少“手機控”在路面擁堵時拍攝照片反映情況,殊不知此舉又加劇了交通擁堵。據測試,在擁堵路段,行駛過程中使用手機的駕駛人比正常行駛時要多用3%的時間。同時,在等待信號燈時,經常可以看到駕駛人低頭玩手機,很多時候不能及時注意到信號轉換,當注意到後再起步通行,通行率已然下降。

■防治低頭族的三項措施

為進一步加強對機動車駕駛人的管理,有效減少因駕駛機動車時撥打、接聽手持電話而造成的道路交通事故,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出行安全,陝西省公安廳交警總隊在抓實《陝西省道路交通安全工作三年行動方案》和“安全百日行動”的基礎上,又推出了三項預防治理低頭族措施,要求全省各級公安交管部門針對不同類型的低頭族進行對症下藥。

加大科技投入,實行全方位監管:加強一線執法,採取多種方式治理低頭族交通違法行為;通過科技管控,利用電子抓拍系統對駕駛車輛使用手機這一交通違法行為進行抓拍;加大路面執法力度,在日常整治行動中對開車使用手機違法行為,做到發現一起、查處一起、嚴處一起,震懾交通違法者,杜絕其僥倖心理。

加大宣傳力度,提升安全意識: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紙、新媒體等平臺及時將低頭族引發事故的圖片、視頻及嚴重後果製作成案例,發佈相關信息,提醒人們開車時不要撥打手機;通過懸掛橫幅、發放宣傳畫冊等方式開展文明開車、文明走路、文明使用手機宣傳教育;通過各類宣傳活動讓交通參與者以自己身邊的案例,認識到低頭參與交通的危害性,提高交通安全文明意識,從慘痛的案例中吸取教訓,從而規範個體交通行為。

利用社會力量監督、曝光低頭族違法行為:在對低頭族的預防治理工作中,開通網上舉報、短信舉報、電話舉報等,通過“隨手拍”等方式,曝光低頭交通行為,提高低頭族的交通安全法規意識;鼓勵廣大群眾舉報開車接打手機行為,發動全民積極行動起來,將維護交通安全變成每個人的自覺行為,在全社會形成良好的低頭族監督氛圍,在潛移默化中,促進廣大交通參與者自覺養成文明的交通出行習慣,減少低頭行為。(記者 肖元

上一篇: 沒有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