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門:打造粵港澳大灣區新的增長極 ——訪江門市委書記林應武

江门: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新的增长极 ——访江门市委书记林应武

編者按:《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已落地,綱要突出科技引領,把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業中心定為重要方向。灣區各政府和創新創業企業皆已在行動中,為一探這個世界級城市群,證券時報聯合人民日報、人民網推出“走進大灣區”系列報道,帶你走進灣區城市,讀懂各地的發展。

江門,因僑而立、因僑而興。數據顯示,祖籍江門的僑胞約有400萬人,遍佈全球107個國家和地區,民間有“海外一個江門,國內一個江門”的說法。憑藉著豐富的僑胞資源,江門在改革開放初期迎來飛速發展。

在當前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背景下,作為承東啟西的關鍵節點,擁有優越區位、廣闊開發腹地的江門,正在描繪一幅全面開放的美好藍圖——堅持開放帶動,以開放促發展、促改革,全面融入粵港澳大灣區。

藍圖已繪就,逐夢惟有篤行。圍繞交通、產業等方面,這座廣東老牌工業城市正在打造珠江西岸的“超級鏈接器”,致力成為大灣區新的增長極。

近日,人民日報灣區行採訪團專訪了江門市委書記林應武。林應武全面闡述了江門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的發展定位與發展思路。他表示,江門有信心有決心,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這個重大機遇面前,利用好自身的資源,瞄準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藍圖,廣泛團結和動員廣大港澳同胞和海外僑胞,以時不我待、聞雞起舞的精神迅速行動起來,力爭把江門打造成為大灣區新的增長極,為大灣區建設作出應有的貢獻。

江门: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新的增长极 ——访江门市委书记林应武

人民日報廣東分社社長劉磊(左)採訪江門市委書記林應武 (宋春雨/攝)

大灣區建設提供了三大重要機遇

記者:粵港澳大灣區規劃的提出,給江門帶來怎樣的發展機遇?

林應武:當前,江門正處於加快發展、爭先進位的關鍵時期。發展需要機遇,大發展更需要大機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給江門帶來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結合世界級灣區發展的規律,我認為這些機遇主要表現在:

一是為江門提供了15-20年黃金髮展期。縱觀全球,世界超級城市群大多分佈在灣區,目前世界60%的經濟總量集中在“灣區”,75%的大城市、70%的工業資本和人口集中在距海岸100公里的海岸帶地區。東京灣區、紐約灣區、舊金山灣區是世界公認的三大灣區,是帶動全球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和引領技術變革的領頭羊。從國際三大灣區發展的經驗來看,一個成熟的灣區通常需要相當長的時間才能建成。粵港澳大灣區經過30多年的合作發展,建設國際一流灣區城市群的條件已基本具備,但要建成世界第四大灣區,仍然任重而道遠。

中央提出,到2022年,粵港澳大灣區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框架基本形成,到2035年,宜居宜業宜遊的國際一流灣區全面建成。這意味著江門未來將有近20年的黃金髮展期,我們必須緊緊抓住這個黃金機遇期,力爭實現大的飛躍。

二是為江門高質量發展提供了要素支撐。灣區經濟具有創新引導、宜居宜業、集聚發展、區域協同等顯著特徵。從世界三大灣區發展情況來看,灣區城市群內交通極為發達,緊密相連,灣區內各類生產要素自由流動,實現了資源優化整合,形成城市間優勢互補、聯動發展,造就出極具價值的經濟發展環境。2018年10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出席港珠澳大橋通車儀式,宣佈大橋正式通車。大橋的開通大大縮短了香港、澳門、珠三角西岸城市三地時空距離。一橋拉動,珠三角西部城市全盤皆活。最直觀的效應是人員往來更頻繁。可以預見,未來大橋對珠三角西岸城市發展的拉動效應將更加顯現,促進灣區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更便捷地進入江門,為我們實現高質量發展起到重要的支撐。

三是為江門更高水平開放提供新路徑。高度開放是灣區經濟的顯著特徵之一。從世界三大灣區的發展進程來看,它們首先依賴自身資源和港口,引導各種資源要素加快向灣區聚集,實現產業升級,最終深度融入經濟全球化自由貿易的大潮,形成高度開放的經濟結構。粵港澳大灣區是國家建設世界級城市群和參與全球競爭的重要空間載體,也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平臺。江門可通過全方位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充分利用香港、澳門的開放平臺優勢,探索與港澳整合資源、協同發展的新模式,打造與國際接軌的高素質營商環境,建設高水平參與國際經濟合作的新平臺,提升全球競爭力和吸引力,使江門成為拓展“一帶一路”經貿文化合作交流的樞紐節點,構建全面開放新格局。

立足實際、找準發力點 打造大灣區新的增長極

記者:東西發展不平衡是大灣區建設面臨的一個重要難題,江門作為承東啟西的關鍵節點,在這方面該如何作出貢獻?

林應武:解決珠東珠西發展不平衡是當下大灣區建設面臨的比較迫切的難題之一。江門要立足全面融入,從以下三個方面發力,努力成為大灣區新的增長極。

一是全力打造珠西綜合交通樞紐,建設大灣區對外聯繫新通道。灣區建設,交通先行。近年來,江門把交通建設作為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的突破口,以港珠澳大橋、深中通道等重大項目建設為契機,開展了投資超千億元的交通大會戰。我們建成了廣中江高速、江順大橋、江門大道等一批連接珠三角核心城市的快速通道,開通了連接粵西的江湛鐵路,啟動了珠西綜合交通樞紐江門站等一批重大交通基礎設施建設。這些都為大灣區交通融合與要素流動提供了新動力,也為江門融入大灣區“1小時生活圈”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接下來,我們將繼續推進交通大會戰,通過加快軌道交通建設、打通承東啟西的高快速路網、積極參與粵港澳世界級港口群建設等,加快形成互聯互通、全方位對接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的大交通格局,更加凸顯江門作為粵港澳大灣區西翼樞紐門戶城市的區位優勢。

二是加快重大合作平臺建設,為大灣區產業共建和協作提供高質量發展載體。江門擁有全省最大的經濟區——大廣海灣經濟區,總規劃面積約3240平方公里,適宜連片圍填海面積達170多平方公里,是珠三角唯一可大規模連片開發的區域,目前整體開發強度僅7%,發展空間廣闊,生態環境良好。套用雄安新區的標準來說,就是符合“現在開發程度較低,發展空間比較充裕,具備高起點高標準開發建設的基本條件”。接下來,我們力爭把江門大廣海灣經濟區打造成為突破改革開放深水區的試驗田、“一國兩制”框架下資源要素整合發展的新平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重要突破口,助力粵港澳大灣區打造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

三是大力振興實體經濟,拓展大灣區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的戰略空間。其中在培育壯大新興產業方面,去年,我們結合產業發展趨勢和自身優勢,對接製造強省、創建珠三角“中國製造”國家級示範區方案和珠江西岸先進裝備製造產業帶聚焦攻堅行動計劃等產業發展規劃,提出大力發展高端裝備製造、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汽車及零部件、大健康、新材料五大新興產業,塑造產業新優勢、搶佔競爭制高點。

同時,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江門發展也存在一些短板。比如,經濟總量較小,2018年GDP為2900億元,在大灣區排位靠後;發展質量不高,傳統產業產值佔GDP比重較高;交通樞紐功能不完善,至今沒有直接接入國家“350公里”高鐵路網,民用航空機場、通用機場建設尚處空白;發展的平衡性和協調性有待提高,城鄉基礎設施配套建設差距較大,教育、醫療、衛生、養老等公共服務供給仍顯不足。接下來,我們將集中用力,加速補齊這些發展短板。

引僑智 聚僑力 探索粵港澳合作新模式

記者:“僑”是江門最靚麗的城市名片之一,在大灣區建設過程中,江門該如何打好“僑”這張牌呢?

林應武:江門文化底蘊深厚,歷史上就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哺育了明代大儒陳白沙、維新先驅梁啟超、“中國航空之父”馮如等一批著名人士,以世界文化遺產、世界記憶遺產以及僑鄉建築、歷史名人等為代表的“僑”文化,是江門市獨具特色的城市名片。祖籍江門市的華僑、海外華人和港澳臺同胞約有400萬人,分佈在世界107個國家和地區,其中港澳臺同胞約170萬人,堪稱“海內外兩個江門”。

未來,江門將積極與港澳開展民生領域合作,力爭把江門打造成灣區內宜居宜業宜養優質生活圈的示範城市。在拓寬就業創業空間方面,江門將依託中國(江門)“僑夢苑”華僑華人創新產業集聚區、澳葡青年創業園、珠西創谷、粵港澳大灣區海外青年創業基地以及世界江門青年大會等平臺,設立僑創基金,為港澳青年提供技術創新、創業孵化、企業融資、創業培訓等服務,引導更多港澳投資者回江門投資創業。

目前,江門還計劃與澳門在銀湖灣濱海地區成立一個江澳試驗區。銀湖灣濱海地區位於大廣海灣的核心區,控制區面積約340平方公里,核心區規劃面積約65平方公里。該地區資源稟賦得天獨厚,水陸交通便利,自然生態環境優越,有較好產業配套支撐。圍繞“國家利益、港澳關切、江門優勢”,江門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提出在銀湖灣濱海地區與澳門探索跨境合作平臺模式創新,採用雙方共同規劃、合作開發或者澳門主導開發、雙方共同管理和運營的模式,形成緊密合作、融合發展、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合作機制,目前已委託國家級智庫開展合作模式研究。

在文化交流方面,近幾年,我們攜手港澳同胞和海外華僑,成功舉辦了世界廣府人懇親大會暨中國僑都(江門)華人嘉年華活動;舉辦了六屆世界江門青年大會,切實增強與新生代華僑華人的血肉聯繫;舉辦了《少年中國說》粵港澳臺暨海外華裔青少年中華詩詞大會,受到港澳社會的一致好評。接下來,我們將鞏固與港澳同胞及海外華人華僑交往聯繫,建設華僑華人文化交流合作示範區,創建國家級“僑鄉文化(江門)生態保護實驗區”,聯合港澳開展嶺南文化、廣府文化、僑鄉文化研究、保護和科學開發,繼續辦好中國(江門)僑鄉華人嘉年華、世界江門青年大會、《少年中國說》等品牌活動,不斷加強與港澳的文化交流。

解放思想 深化改革 科創金融商制齊發力

記者:對粵港澳大灣區而言,科技創新是其未來的主攻方向,也是其肩負的重要使命。在這一方面,江門將會有什麼動作呢?

林應武:我們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珠三角(江門)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建設,全力創建國家創新型城市。實施高新技術企業提質增量行動,2018年江門高新技術企業突破1200家,增長70%,增速連續兩年排珠三角第1。我們將加強科技創新平臺建設,支持有條件的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共建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企業技術中心、院士工作站等各類企業研發機構,爭取2019年高新技術企業總數突破1300家,規上工業企業研發機構覆蓋率超過60%。。加快完善科技成果轉化機制,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推動更多創新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依託國家重大科學裝置江門開平中微子實驗站建設,謀劃打造中科院·中國江門國際科學小鎮。進一步深化戶籍制度改革,放寬人才准入條件,提升人才服務保障水平,全市“一盤棋”統籌解決好人才關心的落戶、子女入學、家屬安置、住房安居等問題,讓人才無後顧之憂,營造“來了就是江門人”的濃厚氛圍。

接下來,我們還將積極參與廣深港科技走廊建設,推動科技創新人員往來暢通、科研資金跨境使用、科研儀器設備通關便利,支持通過共建聯合實驗室、工程中心等形式,促進科技創新資源相互融通。重點推進五邑大學與香港理工大學合作,大力引進港澳、深圳、廣州科技研發成果。加快建設總投資280億元的江門人才島項目,力爭打造立足珠西、面向粵港澳大灣區的人才主題特色產業園和人才基地。

記者:金融的基本功能之一是為實體經濟造血輸血,江門又該如何充分利用金融的助力,推動當地產業發展呢?

林應武:近年來,江門市委、市政府始終將組建江門農商銀行列為轄內金融發展的一件大事來抓。

江門農商銀行由新會農商銀行、融和農商銀行合併組建,過去,兩家農商行各自為政,其中,新會農商行當時資產規模大概400多億,融和農商銀行資產規模大概300多億,兩家加起來資產在800億左右,通過整合和一些資產注入重組、再擴資,目前江門農商行資產規模超過1000億,位列全省農商行前6位、全國農商行前30位,資金實力和抗風險能力都大大增強,將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更強大的動力。

除此之外,我們還在研究籌建江門華僑銀行。江門是華僑之都,華僑就是江門最好的資源。對於籌建江門華僑銀行,港澳的很多企業家都很感興趣、很有信心。我們將一步步穩健推動。

記者:在改革開放進程中,江門起步較早,但後來發展勢頭變慢了,面對大灣區建設這一重大機遇,江門該如何在體制方面進行改革,重新煥發活力呢?

林應武:江門是最早參與改革開放的地方,也是最早取得突破的地方,但是由於發展當中這樣那樣的問題,後來越來越保守了,錯失了機會。現在新的機會、第二次創業機會來了,我們要吸取教訓,把原來改革開放過程中珠三角的一些成功理念撿起來,進一步解放思想,進一步深化改革。

近兩年,江門大力推進“放管服”改革,推行“兩無兩藏”,多項改革工作成效顯著,獲得了中央和廣東省的肯定。比如,深化商事制度改革、落實事中事後監管等工作獲國務院辦公廳通報表揚和督查激勵;成為全國跨部門“雙隨機一公開”聯合監管試點市;“多證合一”登記制度改革、企業投資項目承諾制改革經驗列入全省複製推廣清單;在全省率先建成網上中介服務超市,“數字政府”綜合改革成為全省試點。同時,我們相繼出臺了小微雙創“1+15”扶持政策、“人才強市十四條”、“民營經濟十二條”、“招商引資激勵政策十二條”、“實體經濟十條”等政策。這些舉措,推動江門營商環境不斷優化。截至2018年年末,全市新發展市場主體19.29萬戶,增長200.16%,主體總量達47.5萬,在全省排名上升至第6位。

江門將以時不我待、聞雞起舞的精神迅速行動起來,力爭成為大灣區新的增長極,為大灣區建設作出應有的貢獻。

中國基金報:報道基金關注的一切

Chinafundnews

長按識別二維碼,關注中國基金報

萬水千山總是情,點個 “好看” 行不行!!!

江门: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新的增长极 ——访江门市委书记林应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