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廠算鐵飯碗嗎會失業嗎?廠裡工作的有沒有焦慮感?

石間煙霞


首先要知道我們為什麼要賺錢?為了生存。有些人大學畢業選擇就業,十年兢兢業業爬上中層,手握著還不錯的收入;有的人選擇創業,獲得風投,每年靠著分紅也有可觀的進賬。然而,這些不會一成不變,就算再穩定的工作,也會存在風險。

30年前,最吃香的職業是工人,父母拼了命要把孩子送進工廠,因為這是鐵飯碗,改革開放卻讓這批工人下了崗。

21世紀最火的互聯網,如今也面臨失業風潮。前幾天在豆瓣上看到一個帖子,據說在互聯網工作的35歲+都陸續開始失業了。消息來源不知,消息散發出的絕望和恐慌卻是真實的有人指出互聯網的加班文化導致沒幾個人能在35歲後還能撐得下去,新近力量的崛起,做同樣的工作,人家拿的比你少近一半的工資,公司自然會選擇成本低,有發展的那個。

與生存掛鉤的金錢焦慮在社會上蔓延,以前覺得匪夷所思的標題,“一個月能如何賺到5萬” “3個月讓你實現財務自由”,現在被人們當成救命稻草,試想一下,光是寫字,一個月就能掙上以前近半年的工資,誰不願意點開看看呢?套現15億,如此龐大的金額,點擊量過百萬又有什麼稀奇?

比金錢更讓人恐慌的是知識焦慮。

知識是比金錢更深刻的恐慌。在科技發展,流行文化肆意的今天,稍不注意,就落於人後。

朋友小P失業了半年,最近去面了一家互聯網公司,面得好好的,HR提到了區塊鏈,區塊鏈是什麼鬼?她第一次聽說,支支吾吾了半天,最後說了一句“額,我不清楚”。回去以後趕緊上網搜尋概念,花了半天時間,搞清楚一些皮毛,內心才踏實。

知識焦慮是這個時代特有的焦慮。無知者無畏早已過時,不知就是原罪。在這個海量知識的時代,缺乏知識代表不與時俱進,結果是被淘汰。以前擁有一種技能可以在職場上混的風生水起,現在兩種或兩種以上是基本。

英語, 大數據分析,繪圖軟件,溝通,管理,都是必要條件,一樣不能缺。而這僅僅只是一個普通薪資5000-10000的標準。

為了趕上時代步伐,週末要去參加提升班,努力學習。平時關注行業信息趨勢,甚至要去瀏覽不關心的娛樂八卦,政治新聞,才能更好地與同事溝通。新名詞一出來就要掌握,哪怕是不知道意思,也要隨便掰扯個什麼出來,證明已閱。

媒體放大了少數人的成功,洗腦了無數上進的有為青年中年,各種各樣乾貨的橫行,給了他們一種假象的希望,彷彿自己拼那麼一下,掌握了知識,擁有了技能,也能達到同樣的高度。

精神的空虛和被時代拋棄的壓力總是並存

韓寒批評所謂的“鼓動創業論”,認為煽動別人進行創業,讓大家辭職,宣揚動盪的生活本身就是極度不負責的行為, 沒有誰會被時代拋棄。

生活確實是自己所選的,不過精神上的空虛是真的,被時代拋棄的恐慌也是存在的。不管是生活在大城市還是小城市,空虛和壓力總是並存,這是客觀事實。

L小姐生活在一個二線的城市,過著是一眼望到頭的職場生活,拿著不多不少的工資,未來的目標就是嫁人。然而相親了很多次也沒有碰到合適的人選,日子一天天過去,做的是重複性工作,以前看各種各樣電視劇來填補空虛,這些現在也膩了,回到家倒頭就睡。

對於她來說,選擇安於現狀,是因為怕在未來找不到更好的工作。如果失去這僅有的籌碼,就完全沒有了嫁人的希望,如果不在30歲前把自己嫁掉,家裡的壓力,自己的焦慮都會無限放大。

舉這個例子是為了說明,二線城市的普通人,也會面臨著這樣那樣的焦慮和壓力,並沒有多麼的安定和平和。只不過相比於大城市,小城市面臨的是不同形式的壓力。

不管是小城市還是大城市,當有了精神空虛,被時代拋棄的壓力,又無法找到尋解之路時,看這樣的文章,是一種醍醐灌頂,自我激勵的措施。

看的人很多,鼓動到辭職的未必會有,畢竟,人總是會衡量風險,除去那些涉世未深的少男少女,有多少人有沉底的覺悟去實施創業夢想?就因為看了一篇點擊量過百萬的文章?


蘭蒔創業論l李傑


您好:我是百合姑姑,很高興能夠回答您提出的問題。我的回答是:不算鐵飯碗,因為1:工廠會有倒閉的可能,2:如果我們自己不努力進取,有被老闆開除的可能。以上2點,任何一點中標,結果就是失業。再來廠裡工作久了,也一定會有焦慮感。我們每天不斷的重複一樣的工作,久了會厭煩,心情就會焦慮,所以我們調適心態,不斷學習和進取,才能夠讓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808,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tos-cn-p-0000/a57afe0d988c4537b97d24a33cec9f24

河南百合在臺灣


現在這個社會沒有任何一個工作是鐵飯碗,唯有你自己手裡掌握的技術和能力才是自己終身的鐵飯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