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學到的詩很多是被貶謫的詩人所寫?

步著邊


話不是這麼說的。只能說你讀到的詩,是作者當時被貶的時候寫的。詩人被貶,心情當然不好。這就容易刺激他們敏感的神經,激發他們創作的慾望。所以詩人被貶的時候寫出來的詩比他們平時的詩要好。用韓愈的話說這就是“不平而鳴”。詩人也不一定就是一直被貶下去的,貶完之後有時候還會復官,甚至升官。

像屈原,韓愈、蘇軾等都是最好的例子。屈原被貶寫出了《離騷》這樣膾炙人口的詩歌,韓愈被貶寫出了是《示侄湘書》等好詩,蘇軾就更不用說啦,被貶後寫出來了《念奴嬌*赤壁懷古》、《前後赤壁賦》等千古名篇。但他們在仕途上是起起伏伏。被貶、復職、再被貶、再復職。古時候,其實很多文人都有過這樣的經歷。

我們現在覺得讀到的都是被貶的詩人寫出來的好詩,其實也是經過大浪淘沙的沖洗,傳下來的人都是金子和精華。如果你去看看《全唐詩》或者《全宋詞》,裡面就有大量的談不上優秀的詩歌。


取金記


傷悲之情懷,以詩舒之。


鴻鵠錦繡


有句話叫“國家不幸詩家幸”,我想這句話可以部分說明問題。我想從一下三個方面來闡述這個問題:

一:詩言志。意思是大部分的詩詞都是作者借詩詞來抒發感情的。這感情或者是喜悅,或者說悲哀,或者是歌頌愛情、親情、友情、風景等。那些被貶謫的詩人大部分都是鬱郁不得志或遭饞人陷害的。在當時的社會,言論還不是特別自由,這些抑鬱不得志的文人心情無處訴說,只好藉助詩詞來發洩一下了;

二:我自己也寫詩。憑著這幾年的感覺,我得出一個結論:人在悲苦的情緒中更容易借文字遣懷。人在高興的時候或小酌一杯,或遊性大發四處觀光,但這種情緒可書法的載體太少。而人在抑鬱或悲苦的愁緒中,靈感更容易閃現,可皆以抒懷的詩詞的載體也很多,比如植物類(比喻或象徵):芳草、芭蕉、梧桐、松柏、竹子、梅花、蘭花、菊花、牡丹、桃花、揚花等,還有動物類等就不一一贅述。

三:大凡貶謫的文人都具有一顆報國之心和不得志的感慨。比如辛棄疾、蘇軾、陸游等。自己的滿腔熱血不能報效國家,空有滿腔抱負,而作威作福的小人卻往往受寵,這種落差反映到文人心中自然是苦悶的。可是又無計可施,政治上的勾心鬥角和自己的理想背道而馳,也只有悲憤地寫詩詞了。

以上三點就是為什麼學到的詩詞大部分都出於被貶謫的詩人之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