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這座比天津衛還古老的建築,就坐落在津門最有韻味的街上

元代年間,海運漕糧

九河下梢天津衛,三道浮橋兩道關

天津是多條河流的匯聚點

成為海運漕糧的終點

由於海上風高浪急,糧船難免發生事故

於是人們修建天后宮以保平安


行走|這座比天津衛還古老的建築,就坐落在津門最有韻味的街上


行走|這座比天津衛還古老的建築,就坐落在津門最有韻味的街上


天后宮,是天津市區內現存的最古老建築之一,始建於元代至元年間,公元1326年敕建,坐落在天津老城東門外海河三岔河口西南,最初是為護衛漕運,保佑平安。

行走|這座比天津衛還古老的建築,就坐落在津門最有韻味的街上


天津天后宮是中國最早的媽祖廟之一,媽祖文化是流傳於中國沿海地區的民間信仰,歷代在海上作業的船工、商人、漁民共同信奉的神祇。

行走|這座比天津衛還古老的建築,就坐落在津門最有韻味的街上


天后宮是天津城市形成和發展的歷史見證,更是當時人民祭拜海神的廟宇。

行走|這座比天津衛還古老的建築,就坐落在津門最有韻味的街上


逢陰曆初一、十五以及二月二龍抬頭都是人們前來祈福的日子。

行走|這座比天津衛還古老的建築,就坐落在津門最有韻味的街上


在海神祈福本地化的過程中,天后娘娘還承擔了“送子”的責任。舊時的觀念是多子多福,祈子更是極為重要的一項活動。瞭解天津文化的,可能都知道天津人打招呼時多稱他人為“二哥”“二大爺”,那麼為什麼會這樣呢?

行走|這座比天津衛還古老的建築,就坐落在津門最有韻味的街上


原來當時沒有子嗣的婦女會到天后宮求子,祈求“子孫娘娘”,回家時便會從廟裡抱回一個泥娃娃,在家中仔細地供奉起來,包括一日三餐,冷暖添衣。這就是家中的大哥,民間俗稱“娃娃大哥”。

行走|這座比天津衛還古老的建築,就坐落在津門最有韻味的街上


日後家中若是有了孩子,便排行第二,長兄的位置依舊是“娃娃大哥”,隨著時間推移,“娃娃大哥”也會成長,會在原有基礎上貼上頭髮鬍鬚。這個習俗舊時稱之為“拴娃娃”。

行走|這座比天津衛還古老的建築,就坐落在津門最有韻味的街上


在正殿門前的石柱上綁有大量的祈福紅木牌。

行走|這座比天津衛還古老的建築,就坐落在津門最有韻味的街上


側殿是財神殿。

行走|這座比天津衛還古老的建築,就坐落在津門最有韻味的街上


主殿後精美典雅的長廊兩側也掛有許多的請願還願的牌子。

行走|這座比天津衛還古老的建築,就坐落在津門最有韻味的街上


屋簷上的是吻獸是一種裝飾性建築物,通常出現在古代大型建築,在那個時代,傳說可以驅逐厲鬼,守護平安。吻獸的數量最多是十隻,當然只有故宮太和殿才可以擁有十隻,像天后宮這樣的建築,吻獸的數量多為五到七隻。

行走|這座比天津衛還古老的建築,就坐落在津門最有韻味的街上


天后宮的正門便開在古文化街上。古文化街為天津標誌景點之一,外地遊客來了天津,幾乎都想來這裡逛逛。

行走|這座比天津衛還古老的建築,就坐落在津門最有韻味的街上


在北街口處會有“沽上藝苑”一座牌坊,是天津衛文化發祥地的意思。

行走|這座比天津衛還古老的建築,就坐落在津門最有韻味的街上


古文化街現在是國家5A級旅遊景點,主要售賣天津特產。

行走|這座比天津衛還古老的建築,就坐落在津門最有韻味的街上


行走|這座比天津衛還古老的建築,就坐落在津門最有韻味的街上


街道兩旁的商店鱗次櫛比,楊柳青年畫、耳朵眼炸糕、崩豆張、起士林、茶湯、熟梨糕、狗不理、石頭門坎……在這裡轉一圈幾乎能買遍天津的特產,吃遍天津的小吃。

行走|這座比天津衛還古老的建築,就坐落在津門最有韻味的街上


行走|這座比天津衛還古老的建築,就坐落在津門最有韻味的街上


行走|這座比天津衛還古老的建築,就坐落在津門最有韻味的街上


行走|這座比天津衛還古老的建築,就坐落在津門最有韻味的街上


不知不覺就會逛完這條商業街,走到南街口處的牌坊“津門故里”,這裡或許更為人們所熟知。

行走|這座比天津衛還古老的建築,就坐落在津門最有韻味的街上


古文化街依然保留著傳統天津的文化氣息,光影斑駁,這裡永遠都是天津的地標,不變的是那天津文化。

行走|這座比天津衛還古老的建築,就坐落在津門最有韻味的街上

天后宮 古文化街

天后宮地址

:天津市南開區古文化街80號

交通:乘908路、觀光 2 路等公交車在東北角站下車可達


編|趙雙

資料來源|樂遊天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