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運河與道口燒雞(原創)

遼闊壯麗的豫北平原,隋唐大運河綿延曲折,從清代河南四大名鎮之一的道口鎮依城而過。公元1661年,聞名遐邇的道口燒雞就誕生在這座名城古鎮。

數百年來,道口燒雞承載著古運河文化、老字號遺產文化和中原飲食文化厚重的歷史底蘊,在歷史的長河中不斷傳承、發展、壯大、走向輝煌。

據史志記載,古代黃河流經滑縣境內,道口就是河堤岸上的一個渡口。公元605年,隋煬帝興修水利,開挖了大運河(永濟渠),上通百泉、下達天津。明清時期,道口鎮僅沿河碼頭就有十餘處,四季船桅如林、蓬帆蔽日,素有“小天津”之美譽。1905年,英國福通公司修築的道清鐵路建成通車。自此,道口鎮真正成為遠近聞名的水旱碼頭,商賈雲集、人煙輻輳、商業繁榮。

千年運河孕育了中州名鎮----道口古鎮,千年運河孕育了中華名饈----道口燒雞。

被譽為“天下第一雞”的道口燒雞,距今已有三百五十餘年的悠久歷史。《滑縣誌》載:“道口燒雞始於清順治十八年。在創制初期,由於工藝簡單,一直沒有形成特色”。乾隆五十二年,張炳接手燒雞店鋪,為拓展生意,擴大銷售,他不斷進行技術改進,但收效甚微,以致生意清淡,生活不濟。

他日,張炳在街上散心,恰遇一位曾在清宮衘膳房做廚師的老友劉義,張炳即邀好友致店內置酒敘舊。閒談中,劉義得知張炳困境後甚是同情,衡量再三,決定將自己在御膳房做雞的秘方傳給張炳:“只要做出上品燒雞,何愁無有銷路!送你十字切記,‘要想燒雞香,八料加老湯’”。並將八味藥料的名稱及用法、用量詳盡地告訴了張炳。張炳如獲至寶,遂按秘方如法炮製,燒雞果然風味獨具。此後,他不斷苦心經營、鑽研探索,特別是在造型方面,將白條雞撐成兩頭皆尖的元寶形狀,別緻美觀,寓意“富貴吉祥”。張炳因做出的燒雞異香濃郁、色澤豔麗、造型別致而名聲大振,生意日漸興隆。為報授技之恩,張炳遂取“義友興張”之意,將鋪號定名為“義興張”。“義興張”燒雞製作秘訣作為傳家絕技便在張府代代相傳,至今三百餘載。

臺灣1984年《自立晚報》載,乾隆黃帝南巡,途經道口,忽聞異香而神醒。問及左右,縣令以燒雞呈獻。帝食後甚喜,贊曰:“色、型、味三絕,為天下佳饌。”

抗戰時期,日寇進犯豫北,道口成了淪陷區,燒雞鋪的生意無法延續下去,張氏後人帶著家人外出避禍,臨走時,把家傳的燒雞百年老湯用花瓷壇裝好封嚴,外面包上油紙,在深深的地窖裡埋藏起來。抗日戰爭結束後,張氏子第才返回道口,重操舊業。

新中國成立後實行公私合營,張氏掌門人積極響應國家號召,慨然公開了相傳數代的燒雞製作秘方和絕技,打破了一百多年來“傳媳不傳女”的族規。自此,“義興張”燒雞製作技藝成為世人的共同財富。

1956年,道口“義興張”燒雞在全國土特產食品展覽會上受到好評,位居全國“十大名雞”之首。並於同年國慶節進入國宴。

風雨如晦,雞鳴不已。為了讓道口燒雞“飛”得更高更遠,張府後人秉承祖技,並不斷創新,除了嚴格選用健康優質活雞外,還在燒雞包裝上加大投資,開發研製出了可使燒雞三個月保鮮,六個月不變質的“鋁鉑真空包裝”新工藝,掙脫了走出難、走遠難的束縛,產量、質量有了飛速發展,實現了張氏家族幾代人的夢想。

如今,當年張炳的燒雞製作技藝經過歷代相傳,始終保持獨特的風味,其色、香、味、型被譽為''四絕''。熱燒雞一抖骨肉分離,熱食涼品異香芬芳。

“久聞燒雞香,美譽滑州城。色香味型絕,技藝照三星。食者延年壽,饋友情更濃。珍饈潤古意,舉杯款賓朋。”

悠悠三百餘載,經過張氏家族八代人的不斷傳承和發展,“義興張”道口燒雞繁榮了當地民俗文化。當地民謠、諺語以及民間故事中,都有它的身影,民間祭火神活動貢品中必有燒雞。“無雞不成宴,無魚不成席”、“有雞有魚,方成宴席”、“走親訪友,燒雞必有”……

“義興張”道口燒雞以悠久的歷史文化及精湛的傳統技藝,成為中州大地馳名品牌和名優地方特產。2011年,“義興張”道口燒雞傳統手工技藝被文化部列入“國家社會藝術學科課題項目”、榮獲“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一一中華老字號傳統手工技藝”重點研究成果之一。

千年運河與道口燒雞(原創)

千年運河與道口燒雞(原創)

千年運河與道口燒雞(原創)

千年運河與道口燒雞(原創)

千年運河與道口燒雞(原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