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嘉靖年间,福山县出了一位进士,后来官至南京兵部尚书

明嘉靖年间,福山县出了一位进士,后来官至南京兵部尚书。他不畏强权、敢于直谏,被誉为“铁头御史”;他仕宦路上几经沉浮,屡次碰壁,仍不改耿介性格;他在仕途最辉煌的时刻,抽身退出,归隐田园。这位“铁头御史”,就是福山望族郭氏家族的郭宗皋。郭宗皋的事迹,在《明史》、《福山县志》中均有记载。

明嘉靖年间,福山县出了一位进士,后来官至南京兵部尚书


明嘉靖年间,福山县出了一位进士,后来官至南京兵部尚书

敢于直谏 廷杖四十

郭宗皋,字君弼,号似菴,福山人。明嘉靖七至八年(1528—1529),郭宗皋连中乡试、殿试,成为进士。在读卷詹事霍韬的争取下,名列二甲,改庶吉士。因才能出色,郭宗皋不久被调往兵部,任武选司主事,后改湖广道监察御史,巡查京通诸仓。

嘉靖十二年(1533)十月,星陨如雨。在旧时,日蚀、星陨等自然现象,被认为是朝政衰败的征兆。大凡这些自然现象发生,王公大卿们总要忠言进谏。当时,正逢皇长子夭折,大同兵乱,天灾人祸不断。但嘉靖皇帝昏庸残暴,对进言劝谏者,轻则削职为民,或枷禁狱中,重则当场杖死。慑于皇权高压,满朝文武都避论此事。


明嘉靖年间,福山县出了一位进士,后来官至南京兵部尚书



唯独郭宗皋不怕这些,上疏劝嘉靖皇帝“惇崇宽厚,察纳忠言,勿专以严明为治”,洋洋洒洒千余言。嘉靖帝看后,龙颜震怒,责令廷杖郭宗皋四十大棍。

嘉靖十六年(1537),郭宗皋巡按顺天四府。有一次上朝,众臣讨论推举保定巡抚刘夔为都御史。

这位刘夔巡抚曾干过一件不地道的事,他曾推举辅臣李时的儿子担任要职,而当时,李时的儿子正病重,刘夔明明知道这个情况,却不管不顾,依旧上疏推荐朝廷召用。

刘夔此举的用心,路人皆知。郭宗皋眼里不揉沙子,因此上疏弹劾刘夔“谄媚无行,不称纲纪”,不配做御史。结果又惹皇帝龙颜大怒,被罚剥夺俸禄两月。

明嘉靖年间,福山县出了一位进士,后来官至南京兵部尚书

大同兵事 被杖一百

郭宗皋的先祖郭福辉,原居江西,洪武年间,自江西万安备倭山东,驻守登州卫福山所,自此,郭氏一族世代为福山人。

因祖籍是江西,出于同乡之谊,郭宗皋与江西籍的官员夏言、严嵩一向关系不错。在夏、严二人未发达前,三人时有来往。及至夏言官居高位,权倾一时,前往其门下拜访的官员络绎不绝。郭宗皋看不惯这些,反而对夏言疏远起来。夏言察觉后,记恨在心。再后来,夏言与严嵩同时入主内阁,权势熏天,郭宗皋索性断绝了与二人来往。

明嘉靖年间,福山县出了一位进士,后来官至南京兵部尚书


嘉靖二十四年(1545),夏、严二人视察琉璃河桥施工情况,别人都早早迎候,唯独郭宗皋没有去,夏、严两人十分不悦,因此更加记恨。嘉靖二十六年(1547),郭宗皋条陈居庸关边守,建议朝廷把修边余银改为居庸关修筑工料费,夏、严两人乘机上疏,说郭宗皋借机私吞边银,郭宗皋因此被处以“革职听候”的处分。次年,夏言事发,身败名裂,郭宗皋才得以复职原官,巡按大同。

明嘉靖年间,福山县出了一位进士,后来官至南京兵部尚书


嘉靖二十九年(1550),蒙古派兵进攻大同境内,将精兵健马埋伏于沟壑之中,以百余骑老弱骑兵往来诱惑明军。大同总兵张达轻敌,在未禀报总督郭宗皋的情况下,仓促率领二百骑兵出城追击,蒙古军伏兵四起,箭矢如雨,张达被击毙,副统兵林椿振为营救张达,也被杀死。


明嘉靖年间,福山县出了一位进士,后来官至南京兵部尚书



明嘉靖年间,福山县出了一位进士,后来官至南京兵部尚书


郭宗皋得知后,张达已经被围,而等派出的援军到达,蒙古骑兵已经撤退。此战后,郭宗皋与巡抚陈耀受朝廷责罚,俱被夺俸。后来,给事中唐禹“追论死事状”,说此战乃数十年来所未有的耻辱。嘉靖帝听后大怒,责郭宗皋与陈耀各杖一百。这一百大棍,一般人是经受不起的。陈耀当场被杖毙,郭宗皋被打得白骨绽露,“几创且死”。幸亏他的好友、监察御史邢邑涯精通医术,亲为施药,郭宗皋得以“死而复生”,捡回一条命。郭宗皋康复后,被谪戍陕西靖虏卫。

明嘉靖年间,福山县出了一位进士,后来官至南京兵部尚书

谪守边塞 美名远扬

靖虏卫,即今之甘肃靖远县,地处大漠边缘,自然条件十分恶劣。明时,靖虏卫位于明与北元蒙古国交界地带,是当时的重要边塞。

郭宗皋到靖虏卫后,住着不蔽风雨的破房,靠耕牧而自给,每年收成微薄,仅能做到不冻死、饿死而已。不少官员可怜郭宗皋,要求给他修建新房,让他吃公家的伙食,郭宗皋婉言谢绝。

明嘉靖年间,福山县出了一位进士,后来官至南京兵部尚书


又有一年,有一位姚御史前来巡按,看了郭宗皋的孤凄境遇,很同情,想赠点银子,让他改善下生活,郭宗皋依旧辞谢。

劳作之余,郭宗皋研读医书,为靖虏卫贫苦的人民看病施药。他还遍读儒家经典,常常与生员们遍论群经,遇到士子请教,郭宗皋耐心与之交流,悉心传授。

有一年,嘉靖皇帝忽问左右侍从:“过去那‘铁头御史’郭宗皋现在何处?”侍从们回答说,此人在谪戍边塞。郭宗皋的“铁头御史”之名,由此得以传开。

明嘉靖年间,福山县出了一位进士,后来官至南京兵部尚书


嘉靖三十七年(1558),兵部议举边材,郭宗皋以“清修、苦节、实学、懿行”,获得推荐。

嘉靖四十年(1561),都察院又举荐郭宗皋。当时正是严嵩主政,当年被郭宗皋疏远之事,严嵩尚存忌恨,以严之气量,自然要将郭宗皋打入冷宫。因此,虽荐举者多,郭宗皋终未能被召还,在靖虏卫一待就是十七年。

明嘉靖年间,福山县出了一位进士,后来官至南京兵部尚书

致仕返乡 乡邦推重

隆庆元年(1567),穆宗皇帝登基,大赦天下,凡官职谪戍者,皆归而复原职。郭宗皋这才从靖虏卫戍起刑部右侍郎,不久改兵部,协理军务。抵京后,擢升南京都察院右都御使。在前往南京就职的路上,又被晋升南京兵部尚书。

此时的郭宗皋,已近七十岁,经历过从政几十年的风风雨雨,早已视功名利禄如浮云了,加之年事已高,他十分眷念家乡的山山水水,就有了致仕返乡的念头,便向皇帝提出了请求。

穆宗皇帝念其一生长年在外,年纪已大,就答应了宗皋的请求。郭宗皋归家二十余年间,各部及都察院上疏推荐者十余次,有一次,朝廷下旨让他重新出山,宗皋终不为所动。

明嘉靖年间,福山县出了一位进士,后来官至南京兵部尚书


郭宗皋致仕回家后,备享朝廷恩荣。万历六年(1578),皇帝大婚礼成,以郭宗皋年满八十,派人到福山郭家问候。

万历十年(1582),皇长子生,万历帝又派人到福山问候。万历十五年(1587),以御史大夫吴时来所请,诏“给廪米与岁夫”。

次年,应山东巡抚李戴等奏请,万历帝再次派人问候。李戴在奏请中言道:“(宗皋)立朝忠谏,囊篋曾无石储,守己清白,厅事仅容旋焉”,又赞其“直节挺然,不忝元城铁汉,忠实纯若,堪拟魏公长城。迨养浩于林泉,惟游情于图史,乡邦推重。朝野称贤,是真当世之伟人允矣。”就在这一年,郭宗皋去世,享年九十。朝廷诏赠其为太子少保,又以其“温良好乐,执一不迁”,赠谥“康介”。并“遣承宣布政使司田畴谕祭”,又“遣行人邹德泳往营其葬”,在芝阳山郭氏家莹修建石坊华表、翁仲飨堂,时任吏部侍郎的于慎行为之作墓志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