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心得--人人都是產品經理【6】

【醒醒805】此文為筆者原創。【此書】是筆者正當時需要的一本

工作指導書。因為某些原因(文字會簡述)筆者的部分工作也成了“產品經理”的角色。【書中】涉及到從需求,團隊,開發,上線,後期等內容的架構清晰簡明,讓筆者也有一個很好的對標“老師”,更清晰的看到和反思了自己在整個項目過程中的所得失誤,作為“產品經理”所主導的第一個項目會為筆者將來職業生涯起到很好的工作借鑑和指導作用。

讀書心得--人人都是產品經理【6】

讀書心得--人人都是產品經理【6】

前言:書籍介紹

成為“產品經理”入門教學的指導書(推薦)。適合所有崗位的同學通讀的一本工作指導書。習得釣魚的“漁術”,讓自己遊刃有餘的再各個崗位上“聰明的”工作。此書作者【蘇傑】把處在行業領域最前端的“阿里巴巴”公司的內部經驗(書中提到是3年的產品經理工作經驗),事無鉅細的“傳授”給我們,讓我們更具體化的知道了整個產品經理工作的各個流程環節、工具內容、所能接觸到人和事。此書作者【蘇傑】在最前沿的公司環境中,激烈的競爭,不停的進步。

在【異類】(作者:馬爾科姆·格拉德威爾 )這本書中提到,10000小時理論。在某一領域裡深耕10000小時,就會習得非常專業的技術。時代選擇“人”,那些“人”也是有“特定”條件篩選出來的。

讀書心得--人人都是產品經理【6】

1、實戰工作體會(反思)

(1)“臨時”接崗“產品經理”的簡述

筆者的本職是做市場品牌運營的工作(屬於業務範疇板塊),臨時接了公司給我的“緊急任務”,一個關於信息化系統開發的項目跟進。(原來跟進人員由於其他原因,需要移交此項目),在初期接洽時候,我是拒絕的,原因有三。

第一點:筆者前期有專職負責的業務板塊,但需要接受一個陌生工作領域的項目,之前也未涉及過此偏技術專業類的項目。筆者首先感到無法對項目負責。(此處考慮的是信息化系統開發,無論從需求,應用,開發對接,到後期的跟進都需要一定的專業性知識支持才行)

第二點:此項目在公司層面已立項,前期準備,需求採集等基礎工作已經完成。但是筆者都沒有參與過前期的具體工作,即對這個項目最基本的情況都不瞭解,接手後就是項目開始研發的階段。

第三點:公司團隊人才稀缺,包括最核心的技術團隊。所有供應商(技術類、設備類)都是另外第三方對接,並且當時已確定了部分的主要供應商。

對於上述的情況。公司層面表示,創業團隊每個人要多擔當。然後,我就無厘頭的接了這個項目跟進至今,天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將苦其心志,勞其筋骨。

(2)實戰初體會

這本書中講述的產品經理的整個工作體系過程就是筆者從2018年接手項目至今的工作內容概述,之前筆者是匆忙接下任務,沒有章法直接上手實施,現在回想起來應該是藝高人膽大吧。覺得接受挑戰就是進步。接手下來才知道,沒有師傅,沒有指導,沒有架構,沒有團隊,間接的沒有外部支持(因為是創業公司,大家都是行業新手),在自己不擅長的領域,不擅長的專業上,竟也採取了一些書中提到的辦法和內容(我想這也是公司選擇我接下這個項目的原因吧)。

書中明確區分了“產品經理”和“項目經理”的區別。筆者才恍然原來一直是做產品經理的工作【靠想。產品經理是做正確的事,其所領導的產品是否符合市場的需求,是否能給公司帶來利潤。】(但是缺少必要的權限),而不是之前一直認為的是在做“項目經理”【靠做。項目經理是把事情做正確,把事情做得完美,在時間、成本和資源約束的條件下完成目標。】的工作。(這個詞也是我在後續跟蹤項目的過程中陸續體會到的),在這更高的層次上面審視自己的工作,可以更有大局觀。

2、摘抄內容賞析

(1)書中句“然而最終這本書讀完,你終於領會了,這並不是一本將人人都訓練成產品經理的寶典,而恰恰是告訴你--存在神一樣的產品,但並不存在神一樣的產品經理,神一樣的產品恰恰是由一個個“人人”共同創造的,而不是有一個所謂的優秀的產品經理創造的。”

解析:團隊溝通在整個過程中都是最為重要和困難的一個環節,因為中間會突發各種事件,配合你和不配合你的情況下,都要保障項目的推進,眾人拾柴火焰高。滿足所有人的需求也就成了沒有需求。懂得篩選需求。

(2)書中句“所以在絕大多數情況下,討論戰略規劃,倒不如徹底想清楚幾個簡單的問題來得現實,而這本書,則是簡化又簡化的版本。”

解析:人們往往把簡單的事情複雜化。例如戰略、宏觀策略等詞語氣勢宏大,但是落實到實地就比較難以把控。

提出問題,解答問題反而可以化繁為簡。每次會議或議題以提問的方式為開頭也會起到很好的帶入效果。

(3)書中句“我們應該養成一個習慣,當看到一個觀點的時候,就有衝動去尋找與之矛盾的觀點,然後通過對不同觀點的分析找出背後的原因,從而更全面地理解某個事物。一個人成熟的標誌之一就是心中可以容納各種不同的思想而無礙行事。”

解析:刻意練習多角度思考,是幫助我們不斷活躍大腦,不斷產生興趣動機的方式。喜歡看福爾摩斯探案集和名偵探柯南,即所以偵探類的題材的作品。主角們都是多角度散發思考再整合信息類型的高手。而他們也養成了刻意思考的行為習慣。

(4)書中句“於是,對產品經理來說,需求分析、設計的細節尤為重要,必須親自把握,可能一個細節的改進就能增加上萬的用戶,槓桿效應也十分明顯——因此,在招聘的廣告詞裡自然就有“善利用設計工具完成產品UC設計和Demo製作”這樣的要求”“要“負責用戶研究,把握用戶需求,實現用戶需求”

解析:筆者總結,有整體產品架構和需求分析,設計細節同樣重要。首先,也要清晰公司目的,產品目的,再根據具體需求,設計細節來完善和補充整個產品。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這個整個產品的框架能容,可能並非會在一開始的時候就很清晰,需要在過程中逐步形成和調整。形成和調整的越快,對整個產品的開發環節來說就越好。

(5)書中句“管理的能力,其實就是“在資源不足的情況下把事情做成”的能力”

解析:很考驗情商的一個環節,整個團隊的架構和節奏要在同一個level上真的很難。所以“產品經理”這個中間人的潤滑劑作用,就必須準確的發揮作用。歷史中,記載的成功人物大多數都是用自己的個人魅力(情商)來彌補其他資源的不足,才能走到成功的頂點。

(6)書中句“所以,關鍵還是要跳出以往的應試思維,做過的題不重要,上過的課不重要,學過的知識也不重要,重要的是練好思維方式,“學會”學習。”

解析:經驗和經歷的儲備是為了當用時可以毫無猶豫的調取相應的知識。在儲備經驗和經理的過程中習得“漁”術。思維定式和思維框死也是個人發展的大忌。

(7)書中句“隨著產品越來越複雜,參與的人數越來越多,很快我就意識到一個人的精力和能力都極其有限,不可能做完所有的事情。苦惱了一段時間以後,我終於釋懷:充分發揮團隊的力量吧。”

解析:筆者認為,決定大方向人越少越好。決定大需求人越多越好,總歸是可以篩選的。

(8)書中句“記住,一切的錯都是產品和我們的錯,用戶絕對沒有錯。如果真覺得用戶錯了,那也是你找錯人了,不是這個人錯了。”

解析:人與人的思維方式是區別很大的,對自己來說通俗易懂的事情,對別人可能就可能不理解不接受。所以說到最終的用戶體驗,要考慮到大多數人(目標客群)的應用原則,而非固執己見,更不用牽涉到是非對錯。

(9)書中句需求採集,並不是產品設計之前的工作,而是一個貫穿始終的過程;它並不是產品人員的事情,而是所有人的責任;它沒有特定的方法,不管白貓黑貓,抓到老鼠就是好貓;它並不怕發現什麼荒謬的需求,而是怕遺漏合理的需求……這才是需求採集的大生產運動。”

解析:怎麼讓每個人都覺得自己應該富有主動提供需求的責任呢?這個設計到團隊整體積極性,和團隊所有成員對整個項目瞭解程度的基礎上。整個過程的需求採集和變革,會影響項目的進度,那麼平衡各方確保項目保質保量的完成就是非常考驗產品經理的水平了。

(10)書中句“用戶跟福特要一匹更快的馬,福特卻給了用戶一輛車。這就是我們存在的價值。”

“偉大的需求分析師,可以無視用戶想要的東西,去探究他內心真正的渴望,再給出更好的解決方案,或者說是用戶真正需要的東西。”

解析:從最根本目的來分析出真正的商業價值。打敗原有產品的可能是非同質型產品。而我們最關心的應該就是從最終目的中剝離分析出的真正商業價值。

(11)書中句“有的項目會有一些潛在風險,這個時候不妨拋給老闆們看一下,並且給出自己的對策,說不定你覺得是很大的麻煩,在老闆那裡一句話就可以搞定。”

解析:在思考層次和決策層級欠缺的情況下,向上彙報批准決策也是快速解決問題的最有效方式之一。

(12)書中句“情願把一半的功能做到儘可能完美也不要把全部功能都做成半吊子。越來越覺得當發現一個功能可有可無的時候,甚至只要是沒有強烈的理由要做的時候,要明確的選擇:不做!現在我們可以自我安慰了——少做就是多做!”

“我們用不著覺得只有“吃苦耐勞”,做了很多事情才是貢獻,而應該直接從目的出發。有一句話說得好:內部(指偏技術)的大改動往往是外部(指偏商業)的小改動,反之亦然,所以我們應該在動手前先找找有沒有成本低,收效大的解決方案!”

解析:賴老師(賴世雄)也是這個觀點。實踐體會,確實不應該什麼需求都聽,實踐機會很重要,有師傅指導可遇不可求,滿足所有人是不可能的,創業團隊都是通過磨練成長起來的。學會篩選很重要,前提是基礎一定要夠,也要交全面。有大局觀,才知道那些才是真正重要,值得做的事情。

(13)書中句“由溝通問題導致的項目不順利也佔了極大比例,常見的情況有“干係人權責利不明確,出工不出力,心不在焉”;“對需求的理解不一致總是到最後一刻才發現,不能防患於未然”,“遺漏了利益相關方,導致項目考慮不周,不能發佈”等,所以有必要一開始就約定好項目的溝通方式。”

解析:一個人管一個項目,溝通是死敵。在最開始就制定規則和措施方法很有必要。帶領團隊是個技術活也是個藝術活,讓大家幹得好,幹得心甘情願,是需要技能加持的。

(14)書中句“這個真的很強大,絕大多數我能想到的圖,Visio都能畫。剛提到的思維導圖;業務邏輯圖;產品Demo(當然專業點比較流行用Axure);簡單的UML圖,如用例圖、活動圖、時序圖;團隊組織結構;項目管理的甘特圖;甚至家裡裝修佈置都可以用。

解析:有三種思維可以具象成3中常用工具,1、思維導圖思維,思維發散,注重涵蓋內容和關聯性的策略功能;2、PPT思維,思維閉合,注重演講策略功能;3、甘特圖思維,時間線條上彙總整合思維,注重資源分配合理性策略功能。

筆者常用的工具,office(Word重文字,Excel重數據,PPT重圖表演示),思維導圖(對工作的梳理和內容安排),在日常回報內容時,上訴講到的這些基本足以。讀此書的一大收穫就是看到了架構圖和流程圖的相應優勢,生動形象的展示了表述內容,值得進一步學習。

(15)書中句“我把項目中一次又一次的會議,都看做是評審:從立項之前的產品會議,到Kick Off會議,需求評審(又可分為PRD評審、UC評審、Demo評審),設計評審,代碼評審,TC評審,功能評審,以及發佈評審。”

解析:會議的時機,內容,參加人員組織人員都是很大的一門學問。項目是否能順利推薦,會議貢獻比不可少。思想碰撞,又要思想聚焦。

(16)書中句“關於核心競爭力,分享一句話:個人的核心競爭力是把顯性知識轉化為隱性知識的能力,而團隊的核心競爭力是把隱性知識轉化為顯性知識的能力。”

解析:筆者現在任務,核心競爭力包括自己的單兵工作能力+高情商(溝通,協調,帶團隊的能力)。即要有好的人格魅力是增加自身核心競爭力最核心的部分。

(17)書中句“一方面,產品需要好的運營。今天已經不是“好酒不怕巷子深”的年代了,各種產品都極其豐富,沒有運營,產品只能“養在深閨人未識”,慢慢消亡。另一方面,運營也需要好的產品,運營只能把人帶來,而把人留住就必須要靠產品了,只有產品真的有用、能用、好用,才能看到運營產生的持續效果。”

解析:產品信息爆炸的今天,人的時間是有限的,信息迸發是無窮無盡的,做客導流,搶佔客戶資源時間,現在已經演變成一場無硝煙的戰爭。好的產品還是最核心的部分,前期或階段性運營在目前看來都是有時間限制的,好的產品就是在無外力推廣的情況下依然具有能導流的效果。

(18)書中句“在我心目中,一次好的運營就是事前“預謀”,事中按計劃執行,事後拿到結果併為下一次運營積累經驗。”

解析:不戰而屈人之兵,在兵法裡,都是先進行事前的“預謀”,開戰有的時候只是結果。

(19)書中句“商業感覺,只能隨著工作經歷的豐富不斷提升,而不是通過上幾年學、看幾本書就可以學到的。所以,隨著閱歷的增加,對於商業團隊的事情,我們可以做的也越來越多。”

解析:想象和實操千差萬別,在想象的世界裡可以很美好,一切順利。在實操的世界裡可能做一步一個坑,永遠有不知名的問題想你襲來。所以,如果喜歡挑戰的人或者想快速成長的人去創業吧,那裡有好玩和殘酷的戰場。

(20)書中句“小的成功靠朋友,大的成功靠對手”,對手的存在,讓我們不敢停歇、必須直視自己的弱點,所以說對手其實是對我們成長最有價值的角色。”

解析:筆者喜歡看日漫海賊王,對這句感觸較深,路飛是否能成為海賊王除了靠船上的夥伴們,還有就是在航海路途中遇到的一個又一個的對手,朋友讓我們快樂,而對手讓我們成長。

(21)書中句“最後,我覺得每個人都應該用做產品的思路,給自己的一生制訂一個多年的路標規劃,我就有相關的文檔,也許你沒有文檔化,但你也許想過。”

解析:清楚的知道想要什麼,才有動力奔向那個希望,那個夢想的美好程度,決定你在途中的抗壓大小,筆者是個有計劃性的人,有5年規劃的目標和實施方案。

(22)書中句“在我看來,計劃最重要的作用就是提前準備,可以在事情尚未發生的時候想清楚如何應對各種情況,避免臨陣時碰到沒想到的情況驚慌失措。

解析:這個需要很高的自律性和執行能力。計劃方案好做,重點是能落地實施。例如女生減肥,如果每個人的毅力都足夠頑強,那麼就不會有那麼多“胖子”。

(23)書中句“產品設計的好壞是假的,用戶體驗的好壞也是假的,只有商業利益的多少才是真的!”

解析:最終目的,一切的過程都為了達到這一目的。當然過程中有所收穫,收穫多少,都要可憑本事了。

(24)書中句“而打井的過程本身,慢慢積累,可以形成自己的職業保障。”

解析:一年有10年的工作經驗,和10年有1年的工作經驗,選擇都在自己。

(25)書中句“解決問題最重要,而是否“獨立”在更多的場景下其實並不需要,也不可能,充分調動團隊、用最有效的辦法解決問題才是本質。”

解析:學校思維教會我們單兵作戰,踏出校門後才知道,自己幹成的100%在團隊中可能連10%都不到,所以團隊中的個人是重要的,人人構成了團隊,團隊能夠完成一件事情的90%-100%。

(26)書中句“不要一開始就試圖與反對自己的觀點對立,這樣是沒邏輯的,沒人能保證自己的觀點更好。”

解析:向上級彙報和帶領團隊的時候,這點極為重要,以自己為中心是很危險的。大家的目的都是為了讓事情更好,在眾多的想法中選擇最優解,往往性價比最高,也最能激發每個人的積極性和創造力。

3、引發的思考

(1)做事情要有架構性和全局性,構建“架構性和全局性”思維方式讓我們可以逐步培養從更高層次看待問題的視角和策略。

(2)學到的東西不在乎能記憶多少,而重要的是在關鍵時刻能用到多少。學到程度多少的衡量標準可以用是否可以教授他人來對標衡量一下或是否可以形成自己的架構知識體系。

(3)

深耕專業領域可以讓我“做”的更得心應手手到擒來。“有效的交流和溝通”讓“領導”的團隊更緊密的完成團隊任務。

(4)沒有人可以掌握和知道所有的事情,有兩點可以補足以上,

第一點:培養自己“學習”的能力,不斷加強自己的硬殼屬性值。

第二點:向“別人”請教,看書,視頻,求教專家,厲害的人願意把自己已成功的那部分體系分享出來,而我們可以通過一本書,一系列的視頻課程學習,習得專家們的精華體系部分。

(5)結構圖和流程圖很好用。畢業以來應用到最多的操作軟件除了office軟件和PPT就是思維導圖最常用。可能因為之前的工作內容和性質不同,更多的是彙報和梳理性文件。架構圖和流程圖可以讓我們更清晰整個工作內容的架構體系。讓工作更加順暢。

(6)慢既是快,看書的目的不是儘快看完,而是在看完之後自己學到了什麼,思考到了什麼。慢慢體會這種獲得之美吧。

(7)帶領團隊是突破自身技術層面,增加核心競爭力的必經之路。

(8)思考題:創業型公司在人員各司其職,但是人員專業和行業經驗欠缺的情況下,如何能更好的採集公司內容的需求(包括領導及各部門的需求採集)?而不是循環往復的無效增加或刪改,至此而導致項目進度的整體拖延。另外,經費有限的情況下,市場實際應用需求和驗收如何進行?

(9)一本書就是一個生態系統,生動形象的闡述了各環節間的交互關係。

4、閱讀標識【一頁讀書】

此方式是參考借鑑得來的(感謝原創者的分享),優點是經過長時間以後也可以讓自己快速和清晰的回顧此書所涵蓋的內容和當時讀到的一些感受和體會。屬於書籍閱讀標籤的功能。

讀書心得--人人都是產品經理【6】

5、2019年醒醒的計劃讀書目錄

讀書心得--人人都是產品經理【6】

6、其它書籍推薦

(此處有鏈接)

讀書心得--人人都是產品經理【6】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