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運城”概述

運城市,隸屬於山西省,位於山西省西南部,北依呂梁山與臨汾市接壤,東峙中條山和晉城市毗鄰,西、南與陝西省渭南市、河南省三門峽市隔黃河相望。介於東經110°15'—112°04',北緯34° 35'—35°49'之間,東西長201.87千米,南北寬127.47千米,總面積13968平方千米,佔山西省總面積的9%。

運城市古稱河東,因“鹽運之城”得名,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華夏民族的始祖黃帝、炎帝、蚩尤,堯、舜、禹,都相繼活動在河東大地上。堯初都蒲坂,後遷平陽,舜都蒲坂,禹都安邑,中國第一個奴隸制社會——夏也是在這裡誕生。

截至2017年,運城市下轄1區2市10縣,常住人口533.60萬人,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336.10億元。[1]

運城市垣曲縣的“中華世紀曙猿”化石把人類起源向前推進了1000多萬年。文物旅遊景點1600餘處,其中國保90處、省保57處。

2018年9月22日-23日,第29屆關公文化旅遊節在運城舉辦。

唐堯建國、舜都蒲坂、禹都安邑以及夏的都城均在運城。

中國“運城”概述

舜帝陵

商為九州中央冀州之地。帝王所都為中,故曰中國。

春秋時統屬晉國,晉獻公於前669年定都於絳(今絳縣)。

韓、趙、魏三家分晉後,運城屬魏,魏國都城在安邑。

秦始皇統一中國,設36郡,運城屬河東郡,治所安邑。

北魏孝昌中置唐州,治所白馬城(今臨汾堯都區)。

唐為河東道,轄山西全境及河北部分地區,治所河中府(今永濟)。

北宋時期運城為陝西路永興軍路,治所京兆府(今西安市)。

宋為河東路,轄山西大部、河北及河南部分地區,至金朝未變。

元、明、清與臨汾同為平陽府,治所平陽(今臨汾堯都區)。

民國三年至十九年,運城、臨汾及石樓、靈石、交口同屬河東道。

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4月置運城,轄安邑、襄陵、汾城、萬泉、榮河、臨晉、猗氏、曲沃、翼城、解縣、虞鄉等20縣。

1949年,運城、臨汾及石樓、交口成立晉南行政公署,屬陝甘寧邊區政府晉南區。1950年,原陝甘寧邊區晉南區的運城、臨汾晉南28縣正式劃歸山西省,成立運城專區和臨汾專區,運城轄1鎮17縣。1954年,運城、臨汾兩專區合併為晉南專區。1970年,晉南地區撤銷,按原建制劃分為運城、臨汾兩個地區。[3]

2000年6月,經國務院批准,撤運城地區設地級運城市。

位置境域

運城市位於山西省南端,與陝西、河南兩省隔黃河而相望,北與臨汾市毗連,東與晉城接壤。介於東經110°15'—112°04',北緯34°35'—35°49'之間,東西長201.87千米,南北寬127.47千米,總面積13968平方千米,佔山西省總面積的9%,其中平原面積8136平方千米,佔總面積58.2%。[6]

地形地貌

運城地形比較複雜,相對高差明顯,最高峰為垣曲境內的舜王坪,海拔2321.8米;最低處為垣曲縣境內的西陽河入黃河處,海拔180米。運城具有平原、山地、丘陵、盆地、臺地等多種地貌類型,平原面積佔總面積的58.2%,山地、丘陵佔總面積的41.8%。主要有中條山、呂梁山、稷王山、孤峰山4大山脈,面積2674平方千米,佔總面積的19.1%。

[21]

氣候特徵

運城全年受季風活動影響,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冬季受西伯利亞乾冷氣流控制,盛行西北季風,氣候特點為寒冷、乾燥;夏季受太平洋暖溼氣流控制,盛行東南季風,氣候特點是高溫、多雨,降雨集中且多暴雨和雷陣雨。年均氣溫13.3℃,一月均溫-2.2℃,七月均溫27.4℃;日照時長2039.5小時;霜凍期為十月下旬至次年四月上旬,無霜期212天。

多年平均降水量(1956—2005年)為525毫米,降雨年際變化大,最大年份降雨量945.8毫米,發生在1958年,最小305.0毫米,發生在1997年。降水量年內分配極不均勻,冬春較少,佔全年20%左右,夏秋季特別集中,約佔全年的70%左右;7、8兩月降水量佔年降水量的40%左右。受地形及氣候因素的影響,降水量區域分佈不均勻,從東南的750毫米向西北遞減至500毫米。[22]

2016年,運城市平均氣溫14.4℃,年平均總降水量504.8毫米,平均總日照時數2057.6小時。[23][24]

水文概況

運城境內有山西最大淡水湖——伍姓湖以及硝池、湯裡灘、鴨子池、北門灘等天然湖泊,並建有上馬水庫和苦池水庫。運城屬黃河流域,過境河流有黃河、汾河,境內流域面積10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有25條,汛期為每年6至9月。受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制約,區內河流具有山地型和夏雨型的雙重特徵。在河流形態、河道特徵方面表現為:溝壑密度大,水系發育;河流坡陡流急,侵蝕切割嚴重。徑流和泥沙的特點:洪水暴漲暴落,含沙量大,年徑流集中於汛期,枯水期徑流小而不穩。

[25]

黃河

黃河從河津寺塔西側入境,沿秦晉峽谷自北向南。出禹門口後,河勢頓開,河床寬闊,由北向南經河津、萬榮、臨猗、永濟,在芮城縣的風陵渡曲折向東,過平陸、夏縣,到垣曲縣的碾盤溝出境,共流經8個縣(市),流長396千米,為運城最大的客水資源。多年平均徑流量(龍門站)為319.69億立方米,多年平均流量為1014.4立方米/秒。[25]

汾河

汾河自新絳縣南梁村入境,經新絳、稷山、河津、萬榮4縣(市),由萬榮縣廟前匯入黃河,流長145.2千米,流域面積2943平方千米;據河津柏底水文站觀測資料,多年平均流量33.8立方米/秒。[25]

涑水河

涑水河發源於絳縣的陳村峪,向西南流經絳縣、聞喜、夏縣、鹽湖、臨猗、永濟6縣(市、區),全長196千米,落差445米,縱坡1/400,流域面積5774平方千米。據張留莊水文站觀測資料,多年平均流量0.54立方米/秒。

[25]

姚暹渠

姚暹渠是歷史上為保護鹽池而修築的一條人工河道,開挖於南北朝北魏二年(505年),原名永豐渠,隋朝大業年間都鹽史姚暹,為保護鹽池正常生產重開而改名。姚暹渠自夏縣王峪口起,沿中條山北麓攔截柳溝、寺溝、刁崖河、史家峪、赤峪等溝道來水,向西北入苦池蓄滯洪區,經鹽湖、運城城區,在永濟入伍姓湖,全長86千米,落差110米,縱坡1/770,流域面積2127平方千米。

水資源

截至2016年,運城市平均水資源量13.3362億立方米,全年總用水量16.5731億立方米,比2015年增長2.3%,其中,生活用水1.5725億立方米,工業用水1.2550億立方米,農業用水13.6522億立方米。[23][26]

土地資源

截至2016年末,運城市耕地保有量54.7867萬公頃。全年國有建設用地供應總量909.4公頃。其中,工礦倉儲用地123.4公頃,房地產用地165.8公頃,商業服務用地69.8公頃,基礎設施等其它用地550.3公頃。[23][26]

礦藏資源

運城地區地質構造複雜,礦產資源豐富,經地質勘探列入山西省礦產儲量表的有煤、鐵、金、銀、銅、鋁、鋅、鉛、鈷、鉬、芒硝、岩鹽、白鈉鎂礬、滷水、熔劑灰巖、灰巖、粘土、磷、長石、玻璃石英砂岩、重晶石等21種。其中,具有開採價值的約54種,具有優勢的礦產資源為銅、鉛、鎂(鎂鹽、白雲岩)、芒硝、石灰岩、大理石、硅石等。

優勢礦種由北向南呈“二點一線”式分佈,其中河津市下化鄉一帶及平陸與垣曲交界處一帶的煤礦和石灰岩、白雲岩與中部鹽湖區三路里至萬榮縣三文一帶的白雲岩,灰巖構成“二點”;南部中條山區內生礦產銅、鐵等呈線狀分佈;單礦種分佈相對集中,銅礦是運城第一大礦業支柱,儲量佔全省總儲量的93.99%,分佈於垣曲縣和聞喜縣的接壤地區;石灰石資源豐富,主要分佈在河津市龍門山—西皚口—魏家院一帶,礦體平均厚度1.5-30米,宜露天開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