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珅那么聪明,为何不提前巴结嘉庆以避免嘉庆上台处死他?

历史一书生


和珅不是不想巴结嘉庆,只不过和珅悲惨的命运是哪个特殊的历史时代操控的结果。当然最最主要的是,嘉庆压根就没有从骨子里看得起过他。甚至他和嘉庆之间是有解不开的仇恨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在乾隆的晚年,天下是有两个“皇帝”的,一个就是真正的皇帝嘉庆,另一个是太上皇乾隆(实际掌权者)。

大家都知道乾隆在当了六十年皇帝之后,为了不超过爷爷康熙,就主动的选择了退位。他退位之后,只是把皇位交给了嘉庆,而当时的天下大事,还都是乾隆这个太上皇说了算。至于嘉庆这个真正的皇帝,也就是管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

乾隆不放权的这种做法,让嘉庆很不爽,但是,他又不敢说什么,毕竟他的老爹掌管朝政六十载,当时整个天下都是他老爹的人。

所以,他就只能选择了忍一时风平浪静。

正是在这段时间,让他看清楚了和珅这个小人的奴才嘴脸。

你看乾隆和嘉庆之间,本来就因为权利上产生了不可调合的矛盾,而和珅那时候是全力拥护乾隆的,他是乾隆手下的第一马仔。

可以说乾隆安排的所有的事情,都是和珅替他执行下去的。

这样的和珅,嘉庆肯定看不惯他了,肯定是很透了他了。就这样本来是乾隆和嘉庆之间的矛盾,就转化成了嘉庆和和珅之间的矛盾。

说实话早在嘉庆被乾隆立为太子的时候,嘉庆就看和珅不顺眼了,当时乾隆是和和珅商议的立嘉庆为太子。

就在商议晚的那一天晚上,和珅就拿了一个如意到了嘉庆(当时还不是皇帝)的家里,去祝贺他。

这是嘉庆很反感的一件事,后来嘉庆还把这个事给列在了杀和珅的名单上。

因为和珅这是泄漏了国家机密。

后来和珅很想和嘉庆亲近一些,但是,嘉庆根本就不鸟他。嘉庆一有事就找刘墉,就找纪晓岚商量。

和珅明白嘉庆不是太喜欢他,但是,他也没有感觉到嘉庆对他讨厌的要死。这就是和珅到临死前,也都不明白嘉庆为何会杀他的原因?

还有和珅一直都有一种错觉,他总是觉得自己是朝中的重臣,他的党羽遍布天下。连老皇帝乾隆一直都离不开他,更何况新皇帝嘉庆了。

他认为嘉庆只是暂时疏远了他,时日已久,等嘉庆遇到了难题,肯定就会重用他了。

和珅始终认为嘉庆肯定会倚重他的,毕竟朝中的业务他比谁都熟。他根本连想都没有想过,嘉庆会处死他,谁知乾隆刚刚一死,嘉庆就干净利落的把他给整死了。

乾隆驾崩后,嘉庆特意颁布了一道诏书,不让和珅回家,让他全权处理乾隆的丧事。可是,一连几天嘉庆都不让他回家,他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他本以为自己要被嘉庆罢官了,谁知,他想的太乐观了。嘉庆是想要他的命,随后嘉庆把他的家给抄了,然后赐给了他三尺白绫,让他在家里上吊自杀了。

所以说和珅的死,是那个时代,他的特殊身份,以及他的自大造就了的。当然,还有其他方面的因素,我们就不一一赘述了。


史学达人


巴结嘉庆?敢巴结嘉庆和珅死的更快,更何况嘉庆也轮不到和珅来巴结!

首先声明一点:在嘉庆继位之前的绝大多数时间里,和珅根本不可能想到去巴结嘉庆。

为什么呢?因为没有人知道嘉庆会继位啊!

在康熙朝,由于皇子之间争皇位的斗争实在太过惨烈,导致最后的胜利者雍正帝心有余悸。他为了避免自己的孩子也陷入这样骨肉相残的惨剧中,设立了一个规定——秘密立储。不立太子,把继承人的名字写在纸条上藏在正大光明匾额后面,等自己死了,大臣们把这纸条一拿,纸条上的人继位。

但雍正的政策只执行了一代,到了乾隆帝这里,出现了变故。

什么变故呢?乾隆活的太长了。


乾隆统治的前几十年,他一直遵守着父亲的规定没有立太子。可是到了乾隆三十年之后,民间和朝野开始有了呼吁立储的声音,乾隆四十年以后尤其激烈。为什么呢?您老人家年龄眼看着大了,死把着皇位不撒手,万一您老人家哪天嘎巴一下死过去,大家心里没谱。

到了乾隆四十三年,乾隆帝在民间呼吁立储的声音越来越激烈的时候,终于顶不住舆论的压力,于是他做了一个承诺:

「昔皇祖御政六十一年,予不敢相比。若邀穹苍眷佑,至乾隆六十年,予寿八十有五,即当传位太子,归政退闲。」

什么意思呢?

意思是,康熙爷干了六十一年皇帝,我不敢相比。如果老天保佑,我能干到乾隆六十年的话,那年我八十五岁,我一定在那年传位给太子,退休归闲了。

这话说的很没劲,为什么?因为大家为的就是防止你突然挂掉后继无人,你说你八十五岁那年退休,那你八十五岁之前死了怎么办?问题还是没解决啊!

但是,这种说法却可以堵住所有人的嘴。

为什么?因为天子万岁啊,我都已经做出了承诺,说我八十五岁就退休。你还要让我立储,什么意思?莫非你认为我活不到八十五?你要是这么说了,我活的到活不到不好说,你肯定是活不到八十五了。

所以,乾隆这么一说,大家也只好接着忍。

乾隆的如意算盘是,康熙爷八岁继位,干了六十年,六十八岁驾崩。我二十五岁继位,中国还从来没有哪个皇帝活到过八十五,真要是有那天也够本了,退就退吧!

乾隆万万没想到,他真的活到了八十五,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帝!

乾隆活到八十五岁,傻眼了。

必须得退休了,因为十七年前立的那么大的一个flag在那呢,几亿百姓都看着呢。


乾隆六十年,乾隆帝立皇十五子爱新觉罗·颙琰为太子,第二年继位为嘉庆皇帝。

傻眼的不止乾隆,也包括和珅。

为啥?你老人家倒是早说啊!

嘉庆帝只是乾隆的庶出儿子,在众多儿子中也不突出。在乾隆的前几十年,乾隆前后偷偷立过三个太子,都夭折了。嘉庆也没有什么过于突出的事迹,和珅在早年间也不很确定他会是皇帝。

那时候的和珅权势熏天,没顾得上烧烧嘉庆这个冷灶,在最容易巴结人的时候,他没顾得上。

列位在与人交往中千万记住,雪中送炭远远比锦上添花有用,人在发达之后想要再巴结人,是很难的。

嘉庆继位了。

嘉庆元年时,帝国权力最大的三个人,乾隆、嘉庆、和珅,心情都很复杂。

乾隆的原则是——死不放权。有鉴于他之前的太上皇过的都不咋样,所以乾隆为了给自己争取一个夕阳无限好,决定死都不放出手中的权力。

嘉庆的心理是,他虽然想要权力,但封建社会的礼法限制,加上乾隆六十年来的树大根深(尤其是有和珅的掣肘),嘉庆根本没办法与乾隆争权。

而和珅,心情是最复杂的。


和珅对乾隆是很忠心的,他知道,现在是乾隆最需要他的时候。

乾隆退位之后,和珅集吏部、工部、刑部、理藩院四个尚书于一身,加上军机大臣,翰林院掌院,整个清朝朝廷,一半的衙门在和珅手里握着。

之所以给和珅如此大的权力,就是因为乾隆需要通过和珅来控制朝政,只有和珅在,乾隆的权力才能在。

而和珅,则被迫的被乾隆逼到了嘉庆的对立面。

和珅是嘉庆争权的最大障碍,无论他有意无意,他都是嘉庆的眼中钉。

那么他能不能抛弃乾隆,转投嘉庆的怀抱呢?

答案是否定的,因为那样的话,和珅是两头不讨好。

和珅如果靠近嘉庆,乾隆察觉之后,势必要干掉这个叛徒,而以乾隆当时对朝廷的掌控程度,失去了和珅控制嘉庆可能不容易,干掉和珅个人还是不难的。

更重要的是,嘉庆不会接纳和珅。因为我已经是皇帝了,权力早晚是老子的,不用你来送。如果乾隆要杀和珅,正好给太上皇送一个顺水人情,彻底清除掉乾隆朝的最大遗产。

所以和珅只能一条道走到黑,死死围绕在乾隆身边。嘉庆朝的前三年,乾隆甚至连上朝都要亲自上。年进九十的乾隆坐在朝堂中间,嘉庆坐在一边,和珅站在乾隆旁边。之所以和珅要站在乾隆旁边,因为当时的乾隆已经口齿不清,他说的话只有和珅能听懂。

虽然乾隆已经退位,可是一切的国家大事,都由乾隆和和珅来决定。坐在一旁的嘉庆的心里是什么滋味,可想而知。

好在嘉庆善于伪装,嘉庆刚刚登基时,和珅送给嘉庆一个玉如意。嘉庆收下后做出很高兴的样子,并故意在和珅的耳目面前写了几首《咏玉如意》,和珅听说后,轻蔑的说“嘉庆不足与我斗智谋!”。

不知道当他面对着嘉庆送来的白绫时,还会不会想起当时的这句狂话。


小约翰


乾隆退位之后,嘉庆继承皇位。当时乾隆虽然不放权,嘉庆只是个傀儡皇帝。但是明眼人都看得出来,乾隆已是垂垂老矣,嘉庆在未来必然会执掌大权。和珅作为一个绝顶聪明的人却没有提前倒向嘉庆一边,巴结更有前途的嘉庆皇帝。这是很多人对和珅十分费解的一点。

然而,这种费解其实是错误的。因为和珅巴结过嘉庆,但是嘉庆皇帝出于种种原因,最终还是处死了和珅。



据《清史稿》记载,乾隆驾崩后,嘉庆派和珅去给乾隆守灵,将他冷处理。紧接着,嘉庆就令人搜集和珅的罪证,一共二十条。其中排在第一条的大罪,就是嘉庆怒斥和珅巴结自己。

朕于乾隆六十年九月初三日,蒙皇考册封皇太子,尚未宣布谕旨,而和珅于初二日即在朕前先遞如意,漏洩机密,居然以拥戴为功,其大罪一。——《清史稿·和珅传》

这段文言文的意思是说,在乾隆准备宣布退位的前一天,和珅就跑去告诉嘉庆,并且还送了一柄玉如意给嘉庆。偷偷的泄密,想在嘉庆面前留一个拥戴之功。

难道这还不算和珅想方设法巴结嘉庆吗?

所以说,和珅不巴结嘉庆,这本身就是一种谬论。和珅他不傻,他确实巴结过嘉庆,但是嘉庆有必须杀他的苦衷,不可能留着和珅的一条老命。

那么,嘉庆为什么一定要杀和珅呢?这个原因还要怪在乾隆皇帝的头上。

乾隆六十年,沽名钓誉了一辈子的乾隆帝宣布退位。他之所以会退位,纯粹是因为他在早年立了“即位60年后一定退位”的flag,搞得天下人皆知。

他为了不被天下人讥讽自己“贪恋皇位”,于是不得已而为之,宣布退位。

昔皇祖御政六十一年,予不敢相比。若邀穹苍眷佑,至乾隆六十年,予寿八十有五,即当传位太子,归政退闲。——《清高宗本纪》

退位之前,乾隆心里非常清楚,君不可一日无权,否则会死得惨。历史上的太上皇,如果不能自己掌握权柄,便是把自己的生杀予夺皆转交在了新皇帝的手上。若是新皇帝真心孝顺自己,如宋孝宗对宋高宗那样,那日子还能过得好一些;否则的话,他就跟唐玄宗一样,整日只能深居宫中,不能过问朝政大事,不能和交结朝臣。这样的日子和高级囚徒其实也没什么不同,每日只能盼着儿子有良心,能来探望太上皇老人家。

这种日子,让一生唯我独尊惯了的乾隆帝如何能忍?所以,为了父子争权,八十五岁的乾隆禅位不交权,大清的一切国事,事无巨细,他都要掌握在自己手上。

可是乾隆年纪大了,当时的他已经出现了精力不济,智力衰退的情况。很多事情,比如川楚白莲教起义,他就不能好好的处理。因此他就需要找一个信任的人替自己处理这些烦人的国事。

交给嘉庆处理可行么?不行!当时乾隆防的就是嘉庆。小事可以交给他,但是大事绝不能让嘉庆办。否则他就有被架空的威胁。

既然不能交给嘉庆,那乾隆就只能找一个信任的代理人了。

当时谁最受乾隆的信任?别无他人了,只有和珅最合适。



当时的和珅,身兼领班军机大臣和首席内阁大学士,同时并身兼吏、户、刑三部和理藩院尚书。另外和珅还兼着内务府总管、翰林院掌院学士、《四库全书》总纂官、步军统领、领侍卫内大臣等数十个要职。他实际上就是太上皇乾隆最得力的帮手和代理人。

也就是说,让嘉庆皇帝有皇帝之名而无皇帝之实,形同傀儡的人,名义上是乾隆,实际上是和珅。

如果说和珅的权力没有那么大,他或许还有苟活的机会。但是他的权力太大了,他就没有活命的机会了。

因为,乾隆给他这么大的权力,就是要让他制约嘉庆。他如果不能好好制约嘉庆,好好替自己干活,乾隆要他何用?可是和珅一旦真正的制约了嘉庆,必然会引起嘉庆对他的记恨,嘉庆势必不能留他。这就是和珅这种身居高位之人的悲哀。

或许,乾隆根本就没打算让和珅好死,或许他就是想让和珅给自己卖命。只要他自己能熬到正常死亡,嘉庆继位。嘉庆让不让和珅活,那都不干他的事了。


这里我们不妨可以做一个假设,假如乾隆当年没有立“六十年时一定退位“的承诺。那么他原本想当多久皇帝,就当多久皇帝,这本是天经地义之事。

嘉庆作为乾隆庶出的第十五子,乾隆立他为太子,他除了对乾隆感激涕零,还是对乾隆感激涕零。又怎会和历史上的嘉庆一样,明明身为皇帝,却不能掌权。导致对乾隆窝了一肚子的火呢?

至于和珅,假如乾隆帝不曾让位,他就无需替乾隆压制嘉庆、当那个遭人记恨,操控百官的代理人了。如果不掺和这件事,他自然也不会狠狠得罪嘉庆帝。相反,他倒是可以发挥他八面玲珑的特长,尽可能的讨好太子爷。那么一旦嘉庆帝即位后,瞧在先皇的面上,瞧在自己妹妹妹夫面上,他对和珅也未必就一定会痛下杀手。

毕竟后来嘉庆处理和珅,他杀和珅的理由并不是因为和珅有钱。而是和珅专权,他当嘉庆是空气一般的存在。

这里额外插一段,嘉庆帝宣布和珅的二十条大罪,第一条是说和珅巴结自己,第二条到十二条,主要说的是和珅独揽朝权,独断朝政,培植私党,举止僭越等等行为。

第十三条和第十四条,是指责和珅的居所和陵墓,修得奢侈逾制。其实还是在指责和珅专权弄权。直到第十五条后,才是细数和珅的种种贪敛行为。

由是可见,嘉庆并非痛恨和珅是个家财万贯的贪官,而是他在自己即位后,依仗太上皇乾隆帝的信任,自以为是权臣,恶意把持朝政,将嘉庆视为一个可以操控的“幼主”。对嘉庆非常的不恭敬。而嘉庆对此是非常的深恶痛绝!誓要杀和珅立威。



因此,嘉庆杀和珅,并非是和珅愚蠢,不知道巴结自己;也并非是和珅有钱,嘉庆要杀和珅充盈国库;而是嘉庆的傀儡皇帝身份当的太憋屈了!他要杀和珅立威,证明自己是真正有权力的皇帝!

朕连太上皇的第一宠臣,大清的第一权臣都敢杀掉,谁还敢说朕是傀儡皇帝?!

和珅的这一悲剧,可以说就是乾隆妄自比拟尧舜,搞出“内禅”闹剧给祸害的。乾隆他是禅位了,兑现了自己当初的许诺,可是到头来,却是害了他最忠心的臣子。



总的来说,和珅必死!他的死就好比汉宣帝清算霍光,万历皇帝清算张居正一样。新皇帝若是不清算前朝权臣,皇帝就会觉得自己名不正言不顺。至于和珅怎么想,和珅会不会巴结自己,这根本就不重要。难道巴结了就能免于一死?

和珅在乾隆当太上皇的三年,干了那么多僭越之事,嘉庆要是不杀他立威,他这个皇帝也就不用干了。并且,杀了和珅,还有大把银子可以往自己口袋里揣。何乐而不为呢?


Mer86


谁说和珅没有巴结过嘉庆皇帝的,嘉庆给和珅定的二十大罪状的第一条就是:“朕于乾隆六十年九月初三日,蒙皇考册封为皇太子,尚未宣布谕旨,而和珅于初二日,即在朕前先递如意,漏泄机密,居然以拥戴为功”。

可见和珅不是傻子,他也知道乾隆不可能万寿无疆,所以他需要拍嘉庆马屁,巴结嘉庆,可谁想到的是:马屁拍到了马腿上。


和珅对嘉庆:是一面巴结,一面限制

乾隆八十五岁禅让之后,依旧把持着朝政,和珅也依然受着宠幸,成为了老皇乾隆的代言人,连嘉庆也怕他三分。和珅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除了紧紧依靠太上皇乾隆外,还有讨好新皇嘉庆,但同时限制嘉庆的权势,并防止以后嘉庆对自己的清算。

和珅在两位皇帝面前都表现了出了他“两面派”的能力,嘉庆继位之初,他的老师朱珪任广东巡抚,学生做了皇帝,当老师的自然高兴。朱珪于公是新朝的臣子,于私则是嘉庆的老师,所以朱珪上了一封表示庆贺的奏章,这于公于私都是应该的。

可就是这样也被和珅捉住了“把柄”,他去乾隆面前告朱珪的状,乾隆不予理睬。紧接着,嘉庆元年朱珪升任大学士,和嘉庆可以一续师生情谊了,而嘉庆写了一首诗给朱珪祝贺。结果和珅又去和乾隆告状,说新皇嘉庆笼络人心,激怒了不愿放权的乾隆,差点就把嘉庆给整了一顿。

不过虽然嘉庆没事,和珅还是怂恿乾隆把朱珪降职了。而且因为嘉庆爱写诗,和珅就派了自己的亲信吴省兰去帮助嘉庆“整理诗稿”。可和珅这些“两面逢迎、欺瞒老皇、既巴结又打压新皇”的伎俩,全部都被嘉庆皇帝看在了眼里。



嘉庆对付和珅

嘉庆深知和珅弄权,可还是不动声色,甚至在众人面前说“自己还准备让和珅帮忙治理国家呢”。俨然一副唯唯诺诺、不想惹是生非的样子。这就麻痹了和珅,让他以为自己的策略真的成功了。

然后制造舆论,争取力量,乾隆去世当天,嘉庆一面任命和珅和睿亲王等人处理国丧,一面急命老师朱珪来京任职。并解除和珅死党福长安的军机大臣职务,命和珅和福长安两人昼夜守灵,不得擅离。实际上就是剥夺了和珅大学士、军机大臣、九门提督等实权,又切断了他们与外界的联系。

之后,密令御史上疏,弹劾和珅弄权舞弊,大罪可定,命各省和在京大员讨论处置和珅事宜。结论一下,马上惩办和珅,下狱、抄家、会审。定二十款大罪,赐三尺白绫,让其自尽。

从乾隆驾崩到和珅自尽,仅仅十五天的时间,嘉庆手段雷厉风行,举措得体,又干净利落,有先祖康熙擒鳌拜之风。和珅可能至死都想不通,为什么他拼命巴结新皇,最后还是难逃一死?其实就是因为他过于自作聪明了,他低估了嘉庆,又高估了自己。



狐史首丘


如果和珅敢提前暗中结交嘉庆皇帝,乾隆会亲自杀了他。

封建王朝,最大的忌讳就是大臣结交储君!

如果朝中最有权势的大臣,都去结交储君。就会直接架空皇帝,直接威胁到皇权。


一旦皇帝感受到了威胁,那么他会毫不犹豫采取行动,铲除一切威胁。杀几个大臣眼睛都不会眨一下。甚至有可能废除储君。

和珅何等聪明,深知此中奥妙。他作为乾隆的宠臣,只有一心跟着乾隆走到底,没有别的选择。

而且,和珅和嘉庆也不是一类人,他们根本搞不到一起。嘉庆和好大喜功、穷奢极侈的乾隆完全不同,嘉庆喜欢俭朴,痛恨奢靡。更痛恨和珅这样的大贪官。


在他的心里,早把和珅抄家几百次了,怎么可能再跟和珅搞到一块。

所以,从嘉庆登基的那一刻,和珅的命运就已经注定了。


上将嗳福斯


乾隆禅位太子颙琰(嘉庆帝)作了太上皇后,情商超高、狡黠过人的“老狐狸”和珅也想过要与新皇帝嘉庆搞好关系,建立“友谊”,以使自己成为“三朝元老” 、“两朝肱骨”。只有和嘉庆建立起稳固的利益联盟,让他离不开自己,才能保住自己的身家性命,以及让子孙后代的荣华富贵得以延续。

早在被乾隆立为储君之前 ,颙琰就对和珅飞扬跋扈、揽权独断的行为很是不满,但他不动声色,总是装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装作昏聩无能、胸无大志的样子。实际上,他一直在暗中观察权倾朝野的和珅,以便找寻到这位红的发紫的当朝权臣身上不为人知的破绽和软肋。

和珅一向有精明的头脑,敏锐的嗅觉,阴险的手段,狡黠的心机以及贪得无厌的欲望,这一切经过他发达的大脑和聪慧过人的思维糅合,使其总结并拥有了一套无往而不胜的为人处世之道,看似简单,却很实用——处人之道,他极善察言观色,逢迎媚好,加上会办事,能敛财,使乾隆帝二十年如一日的独宠于他,如此方能纵横于朝野内外,肆无忌惮的掌控国家兵权、财权、行政大权,成为呼风唤雨的显赫人物 ,更成为富可敌国的大清巨富(仅次于皇帝)。

嘉庆画像


和珅刚得知乾隆打算禅位给颙琰的消息后,立即连夜就去拜访了未来的新皇帝,并送上了一份厚礼——一柄巨大的满绿老坑翡翠玉如意。他一方面采取拉拢、靠近、谄媚的方法,表示自己有拥戴之功,又向颙琰讨好说,皇上的衣食住行都是由臣等贡献的,没有动用一文国库里的公帑,以唤起颙琰的感激之情;另一方面他在嘉庆的身边布置了一批心腹做耳目,以窥伺新皇帝的一举一动。比如,他派自己的老师、死党吴省兰以帮助嘉庆审阅诗稿为名,及时了解新皇帝的真实想法和监视其活动轨迹。

尽管在退而不休的太上皇乾隆面前,嘉庆并无多少实权,和珅仍然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大清二号人物。但是,聪明的和珅心里很明白,自己的大靠山、年近90的乾隆已来日无多,他虽然还是炙手可热,权倾朝野,却不愿过多的冒犯、刺激新皇帝。未雨绸缪,这也是“老狐狸”的自保术之一。

和珅如此谨慎小心的维系和嘉庆的关系,为何最终仍然未获得新皇帝的青睐呢?在处理与嘉庆的关系上,和珅留给后世的教训多于经验,主要原因在于,他过于自信了,认为自己谄媚上级(皇帝)的本领已经登峰造极了,自己的地位也已经尊崇至极,难以撼动,结果,反而违背了媚上的原则,他似乎忘了自己再权大无边,在皇帝的眼里也不过是一个“奴才”,“家天下”在九五之尊的的封建帝王眼里具有高于一切的地位,因此,历史上的权臣大都没有好下场,除非他自立门户、也来他个“黄袍加身” 。

和珅画像


嘉庆与和珅的几次明争暗斗都败北了,他终于明白自己的一国之君的地位不过是“红漆马桶——皮面光”,太上皇只要活着,和珅恃宠专权的局面就难以打破,自己尴尬的地位也会依然如故。和珅和太上皇“心意相通”,他是自己得罪不起的人,他一句话就能将自己废黜掉。因此,当被乾隆定为接班人后,和珅连夜送来玉如意时,嘉庆不仅爽快地收下,还肉麻的恭维了和珅一番,以此解除和珅的疑虑和警惕,更有麻痹和珅、让他以为自己不过是无才无能的“竖子”一个之意。

要如何对付并扳倒树大根深、权谋过人的和珅呢?

嘉庆的老师叫朱珪,是一位道德文章俱佳的老儒,他曾经教导嘉庆:养心、敬身、勤业、虚己、至诚。在如今这种险恶的形势下,只有涵养身心,虚己以待,谋定而后动,掩藏自己的弱点和真实想法,全神贯注的寻找劲敌和珅的破绽,然后待机而动,才能一击即中。嘉庆知道自己必须要自我克制,不动声色,让和珅对自己彻底丧失警惕,不加防范;然后伺机发起致命一击。

打定主意后,嘉庆把自己所有的感情都藏于内心,整天侍奉在太上皇左右。为麻痹和珅,他还有意写了几首对和珅感恩戴德的诗,吴省兰立即报告了和珅,和珅看后心里美滋滋的。他分析:才具平平的嘉庆能当上皇帝已经心满意足了,哪里还敢有什么非分之想,对朝政大权没有更大的奢望和野心,即便有也因能力不够而无济于事。如此一来,太上皇死后,嘉庆即便开始亲政,也不会不利于自己,自己的安全是有保证的。

《清史稿》记载,和珅对嘉庆还是不太放心,几次试探,只为一探真假。一次和珅奏事时故意长跪不起,嘉庆忙道:“和相请起,以后见朕,不是公开场合,不必行此大礼”。 和珅本为试探,自然不再坚持,他奉上奏折说:“请皇上御览批示”。嘉庆心里一激灵,明白和珅是在试探自己,连忙说:“朕何能与焉,此等军政大事,惟皇爷(指乾隆)处置,朕于政事不谙,于军事更不熟悉,诸事都要请教太上皇,仰赖和相,和相今后当不吝教辅才是”。和珅听后非常满意,告辞而去。

史载,嘉庆知道自己身边人均不可靠,他故意利用这些耳目来巩固和珅的信任,他经常对侍卫、内监们说:“尔等有所不知,朕方依靠相公(指和珅)治理国家,哪能慢转相待呢?朕正要厚待尊重于他,以使其尽力辅佐朕。如果相公对朕略有松懈,朕如何治国?朕靠谁治国”?

此话马上传到了和珅的耳朵里,心里更加放心,再无防备了,他以为嘉庆不过是一个无谋无勇的白面书生,而且对自己异常敬畏,自己党羽遍布朝野,权力网络已盘根错节,他即便亲政又能咋的?此后,和珅便对嘉庆彻底放松了警惕,更不把这位新帝放在眼里了。

嘉庆四年(1799年)二月七日,太上皇乾隆爷驾崩于乾清宫,他活了89岁 ,在位长达60年,谥号“高宗” 。

嘉庆韬光养晦这么多年,敛藏锋芒,潜伏爪牙,终于等到了这扬眉吐气的时刻。他的亲政梦也快实现了。但此时还不可打草惊蛇,先稳住和珅,再让他做几天“两朝肱骨之臣”的美梦,办好乾隆的丧事后再动他。嘉庆在他亲政后颁发的第一道诏书中多次声明,一切沿袭太上皇的定制,任和珅为首席治丧大臣,和珅的重要亲信福长安也是“治丧委员会”的成员。和珅一见,一颗有些忐忑不安的心逐渐恢复平稳,看来,两朝宠臣的地位已稳如磐石了,也就毫无防备,嘉庆趁机以治丧为借口暂时免去了他的首席军机大臣、步兵统领等重职,没了军权,和大人就成了没牙老虎,只能任嘉庆宰割了。随后,嘉庆以各种冠冕堂皇的理由和借口将和珅、福长安、吴省兰等人软禁于乾隆灵前,又任命自己的人将所有要职掌握住。在部署擒拿和珅的同时,嘉庆还不忘天天给父皇哭灵。乾隆死后第五日,嘉庆下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和珅等人逮捕下狱。

等和珅有些明白时,一切都晚了。嘉庆亲政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彻底扳倒了巨贪和珅。那么,嘉庆从和珅处到底查抄到了多少财产呢?关于和珅的财产究竟有多少 ,史料记载中有些语焉不详、含混莫名 ,有说各种动产加不动产折合白银有2亿两,还有文献记载是11亿两,这些数字是根据查抄清单粗略估算出来的,说和珅富可敌国毫不夸张。彼时广东一带流行一首民谣,其中两句是:和珅跌倒,嘉庆吃饱。嘉庆把和珅贪赃纳贿搜刮来的银子,全都搬到内务府里去了,却没入国库,这是父皇留给他的一大笔财富。嘉庆虽然不差钱了,但他接手的是乾隆留下的一个烂摊子,内有此起彼伏的白莲教起义,外有源源不断输入的鸦片烟,内忧外患接踵而至,银子再多也不够花啊......由此可见,嘉庆扳倒、赐死、查抄和珅是蓄谋已久的计划,即便和珅在他亲政前极力巴结、献媚,最终也难逃一死。

【插图源于网络】

【写作辛苦 严禁搬运】


铁马冰河wu


有句话叫“身不由己”,和珅如果不是忠一不二的话,乾隆也不会那么宠信他。做到和珅那个位子已经骑虎难下了。如果在乾隆眼皮底下,他巴结嘉庆,估计不用等嘉庆收拾就完蛋了。从史料中我们可以知道,和珅起初跟嘉庆就有矛盾,和珅甚至暗示过乾隆,说这嘉庆不靠谱,总之就是不愿嘉庆继位。可是乾隆终究还是选了嘉庆做继承人,这和珅就想办法跟嘉庆打好关系了,主动跟嘉庆示好,还派人送如意给嘉庆。嘉庆也收了,也假情假意做各种姿态麻痹和珅,让他放松紧惕。这和珅固然聪明,固然能预知后果,在那个处境下也只能抱有侥幸了。

这也是嘉庆在这事上“鬼”的地方,乾隆大行前嘱咐嘉庆不要动和珅的。嘉庆满口答应,乾隆一咽气,他就雷厉风行赐和珅自尽,铲除了和珅。

所以啊,应了那句话“机关算尽太聪明”,人再聪明、能力再强也有他失足的时候。


猫守米


和珅为何不敢巴结嘉庆,原因有三:

一是不敢。清朝历来把江山看做爱新觉罗家的私产,把国事看作家事,把大臣当做奴才。别的朝代大臣自称自己“微臣”,只有清朝自称“奴才”。清朝大臣奴性意识很强,他们信奉官场生存之道就是“少说话,多磕头!”



和珅就是乾隆的奴才。和珅长相帅气,又很会说话做事,乾隆对其恩宠有加。靠着皇帝力捧,和珅一路加官进爵,风头一时无二。乾隆是极为自负和敏感的人,对于皇帝来说,忠诚远比能力来的重要,哪怕下属能力平庸,但只要足够忠诚,同样能够获得重用。

正所谓一仆不侍二主。不是和珅不想巴结,而是实在不敢巴结,哪怕稍微表现亲近众皇子一丝一毫,就会被敏感多疑的乾隆皇帝察觉,轻则被免官,重则小命不保。和珅实在没这个胆啊!



二是不能。乾隆权力欲望极强,根本不许任何人染指,就算自己亲儿子也不行。但皇帝总是要选择接班人的,乾隆效仿汉族搞了立嫡长子制,但过程一波三折。立了永琏,永琏不到十岁早夭;立了永琮,永琮不到两岁早夭;皇三子和皇五子病死。至此,乾隆立一个死一个,好像上天与他最对,于是就暂时不立了!

乾隆六十三岁时,不得不重新考虑继承人问题,这次他不搞立嫡长子制了,效仿雍正皇帝搞了秘密立储,即将嘉庆皇帝的名字写入木匣之内,藏于正大光明匾后。

所以说,直到乾隆皇帝宣布让位于嘉庆皇帝之前,和珅根本不知道谁是未来的皇帝。



三是巴结错位。乾隆皇帝之所以让位给嘉庆,是极不情愿而又无可奈何的,因为他曾对天下宣告,做皇帝时长不超过爷爷康熙,但他没料到自己会活这么久。

直到乾隆准备让位给嘉庆前一天,和珅才得知继承人是嘉庆,于是提前一天向嘉庆示好,送了嘉庆一件如意,暗示嘉庆是未来的皇帝,但和珅有情,嘉庆无意,这次示好反倒成了嘉庆扳倒他的第一罪证。


一半秋色


有这么一个笑话,说和珅是乾隆留给嘉庆的遗产,乾隆自己要做明君,不方便聚敛钱财,所以就养了一个巨贪和珅,好让嘉庆坐收渔翁之利,所谓三十六计中的以逸待劳。

笑话终归是笑话。

历史上真实的和珅是一个文武双全的奇才,《清史稿》记载和珅为满洲正红旗人,少年时家中贫困,籍籍无名,后来做了三等侍卫,不久之后又升至御前侍卫。和珅熟读四书五经,经史子集也都是信手拈来(由三等侍卫升为御前侍卫就是因为乾隆讲了一个《左传》中的句子其余人都不知道,而和珅对答如流),人长得不错(清朝的官员相貌也是考核的一部分,像电视剧《宰相刘罗锅》中的那种刘墉形象,在大清是不可能当官的)。后来和珅被升为大学士,胜任《四库全书》正总裁,相信能做《四库全书》总裁的和珅绝不会是《铁齿铜牙纪晓岚》中连对联都对不出来的半文盲。

所以,和珅年轻时的经历也算是一个职场上位的励志故事。

中国古代权术讲“知人不惧,知心堪御”,和珅之所以能得乾隆的信任,完全是因为懂得乾隆心中所想,甚至能够通过乾隆读什么书而猜测出殿试的试题。

如此天长地久,乾隆便离不开和珅,尤其在晚年的时候。和珅也趁着权力如日中天之际在官员中埋下了许多“自己人”。

这一切的安全感给了他莫大的自信,甚至连还为太子的嘉庆都不放在眼里,乾隆晚年时嘉庆想要见他还要通过和珅同意。

可惜他太自信了,新官上任三把火,何况新皇帝,一朝天子一朝臣,嘉庆上任以后杀掉巨贪和珅是一石三鸟的好事。

其一,树立自己新皇帝的威严,就像康熙除掉鳌拜一样,除权臣,和珅首当其冲。

其二,和珅巨贪,钱财超过皇家,抄家可填补皇家仓库。

其三,杀一儆百,表明自己继续实行老祖宗的“廉政”。

所以,嘉庆杀和珅,根本原因不是和珅没巴结嘉庆,而是和珅生前不知“明哲保身”,过于招摇。对嘉庆来说,无论从哪个方面讲,杀掉和珅的好处要高于不杀和珅的千倍,万倍。

至于和珅在官员中留下的“自己人”,嘉庆皇帝只用一招就不战而屈人之兵,嘉庆提前声名“只杀和珅一人,其余官员既往不咎”。所以说,和珅聪明一世,糊涂一时,白忙活了一场,最终落得“二十大罪”赐死。


沐兮鱼邻


1799年正月初三,当了4年太上皇的清高宗乾隆皇帝驾崩,从此和珅失去了靠山。仅仅才两天过后,嘉庆皇帝就迫不及待地逮捕了和珅,并抄没家产、论罪处死!

有人说和珅与嘉庆皇帝结怨太深,被处死是理所当然的。按理来说和珅那么机智,为何当年不提前去巴结嘉庆皇帝,以免落得今天的下场呢?


众所周知,清朝实行的是秘密立储的制度。因为在整个清朝除了康熙皇帝以外,没有谁立过太子。但由于康熙时代的“九子夺嫡”事件,所以、雍正、乾隆都忌讳手下的大臣和皇子们走得过近,一直没有立过太子。因此在嘉庆帝还是皇子时期,和珅是不敢太接近他的,否则就有结党营私的嫌疑。不早说等到嘉庆继位了,乾隆皇帝也会猜忌他。

不过在嘉庆帝继位以后,和珅还是没有和嘉庆帝打好关系,归根结底可能是想只倚仗太上皇乾隆。不过,虽然太上皇乾隆依然有实权,但他毕竟年事已高,不能一直保着和珅。可和珅却没有意识到这点,依然陶醉在自我的世界中。

然而,和珅被杀的原因绝对不是他和嘉庆皇帝的个人恩怨问题,而是因为中央集权的必要。和珅是乾隆时代的重臣,他的存在已经影响到了嘉庆皇帝的皇权,这才是他被杀的根本原因。因此,他是皇权的牺牲品,而不是简单地因为他得罪了嘉庆皇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