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云社的观众成为了相声''捧哏'',你怎么看?

爱尚趣生活


有好处也有坏处,看怎样的观众了。

所谓的观众变捧哏,主要就是说观众刨活。

刨活是相声自带的一种互动方式,分为刨底和刨包袱,刨底就是观众直接把你要表演的节目说了出来。

举个例子郭老师在台上说:接下来咱们讲一个侯震的故事吧。然后下面观众直接搭话:虾仁。直接把底包袱都刨了,这就彻底没法演了。但郭德纲临场可以现挂一个其他包袱,比如孙越和高峰裸奔,然后还是转到虾仁段子上去,这样如果观众再刨就是故意捣乱了,这种一般就是无视或者按照剧场规矩处理。

刨包袱是可以分情况,有时候属于演员和观众有默契的互动,可以让演出效果变得更好,比如岳云鹏春晚的《对对子》,这种其实就是观众和演员的默契,我说上句你接下句,互动效果非常好,同理还有堂主的糊顶棚。但是这种搭话必须是上下句连着说,如果岳云鹏说:天对地。你在下面接一句:平平仄。那就是把底刨了,一般都不会搭理对方。

除此以外,还有一种是演员故意挖坑,把观众勾进来,而现场效果好像是这个观众捣乱,结果被演员反杀,其实是演员一开始就预设了被观众接话的效果。比如封箱演出郭麒麟表演逗于思洋,大林说:叫哥哥,小宝贝,叫哥哥。然后台下有个观众叫:哥哥!结果被于大爷抄了便宜,这里表面看是于大爷急智反应,把观众捣乱给按下去了。实际上大林一开始垫话的时候,就一直刻意在留这种插话的空间,中间停顿特别长,感觉就在等着什么东西。而且大家注意,观众接话之后,大林抱拳准备说什么,结果被于大爷截胡了,所以大林应该是准备了其他反杀包袱的,可被于大爷战术搅局了,不过效果也相当不错。

另外张云雷在德云社里面,也是被观众刨活与搭下茬最多的,经常都是垫几句话,下面一片女粉丝尖叫和搭话,把节奏弄得很碎。而张云雷对于粉丝一般比较宽容,不会像郭德纲或者岳云鹏那样直接怼回去,于是久而久之,造成张云雷不自觉的会在表演中留下一些气口,导致某些包袱表演很不连贯。哪怕明明没有人搭话的大型商演,张云雷也会有一些不自然的停顿出现,这时候就会有杨九郎来帮着垫一下,把他拉回来。但从观众角度来看,就会有点莫名其妙。所以这属于比较反面的例子,当然随着自己演出经验的增加,以及张云雷控场能力的提升,这种习惯性的气口逐渐减少,演出节奏也变得越来越好。但作为粉丝来说,捧角儿应该适可而止,不应该把饭圈那套规矩直接放到相声圈,对于张云雷的成长并不好。

总的来说,德云社随着受众不断扩大,还把大量非专业观众带进来,所以彼此都有一个适应的过程。一方面演员需要及时调整自己的演出状态,另一方面作为观众也应该在专业素养上有一个基本的认知,不要一厢情愿的觉得:我捧角儿就是天然政治正确,刨活是我买票进来应有的权利。那样不是一个合格的相声观众,只是无脑追星族罢了。


咸鱼茶馆


德云社的观众变成了“捧哏”,这个“锅”还得郭德纲来背。因为他太爱观众,对他们太好。

郭德纲三上北京,想给人当狗却没人收留,他只有硬着头皮在外面闯荡。郭德纲苦苦挣扎了十五六年,终于杀出一条血路,得到了观众的认可。

郭德纲今天的一切,都是观众给他的。观众让他养家糊口,观众让他大红大紫,观众让他坐上相声界的头把交椅。

郭德纲对观众十分感激,经常在演出中说“江山父老能容我,不使人间造孽钱”。每次演出结束后,还要挚挚诚诚的唱上一曲大实话,来感谢观众。

所以,我们在郭德纲的相声中看到,他对台下的衣食父母非常宠爱,对他们的要求几乎是有求必应。观众搭话他会笑嘻嘻的砸挂,观众喊他唱个什么他就唱个什么,就连返场次数也前所未有的多。



好在郭德纲有非常强的传统相声功底,观众的打扰基本都能圆回来,相声的结构不会冲散。

这种现象到了他徒弟一辈这里,继续发生着裂变,比他们师父有过之而无不及。再加上年轻观众娱乐性更强,更喜欢参与其中。

所以在小岳岳、张云雷等人的相声节目中,观众和演员的互动越来越频繁,场面越来越大,真的成了岳云鹏说的“花钱来说相声”。

这样到底好不好呢?相声是该一成不变,还是应该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从历史上看,任何一门艺术形式,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诗歌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到“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不知道经历了多少次创新;绘画从最早的岩画到现在的山水花鸟人物,不知道发生了多少次变革。

相声也是如此,有相声的一百多年里,每一代艺人都根据时代对相声做出了改变。如果还是按照清朝时候那样说相声,相声恐怕早就灭亡了。

经常有人爱把郭德纲和以前的老艺人比,那以前的老艺人是不是也要和上一辈比呢?最终只有比到朱绍文、张三禄那里去。



四川评书名家李伯清先生曾经提到过这样一件事,非常有意思。

李伯清先生说书的时候,定场诗之后拍完醒目,会站起来一下。这个小小的举动,却招致重庆一名80后评书新秀的批评,认为这样是不对的、不符合传统。

如此小的一件事,它背后却是传统与现代的对立、守旧与改革的交锋。

德云社的相声也是,到底是改革创新还是糟蹋传统?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杆秤,相信历史最终会给出公正的评价。


一锅鱼三样


你能想象一群人西装革履正襟危坐地坐在台下,不苟言笑满脸陶醉听相声的场景吗?这个场景可以有,但那应该出现在演奏交响曲的大厅里,而不是出现在说相声的剧场里。

相声本来就是一个需要和观众互动的艺术形式,不同的是,以前的互动只是当相声演员抖出一个包袱的时候下面的观众哈哈大笑,而在德云社的剧场里,观众的角色除了观众,还成了参与者,刨活、接唱、挖坑、打岔……,样样精通。对于相声演员来说,这是一种荣耀,就像那些著名歌星的演唱会上出现大合唱的场景一样,听众喜欢你才和你玩这种互动。

当然,这也是对相声演员的一种考验,舞台经验不够的话,要么接不住观众的话题直接就尴尬了,要么乱了方寸把握不住节奏了。无论是哪种,反正就是凉了。不得不佩服德云社那帮说相声的,看过好多相关的视频,不仅没有一个被晾在台上的,反而借着和观众的互动制造了很多意想之外的包袱。

这大概就是剧场相声的魅力所在。估计郭德纲当初也是想到了这些,才排除万难一定要坚持让相声回归剧场的原因之一。

不得不佩服郭德纲的远见啊!





行走的态度


看的笑死我了,说的不是相声是什么?你对相声的演出要求是什么?每次登台一段没人听过的新相声?你说他去糟蹋京剧评戏,可好像郭德纲从来没说自己是一个专业戏曲演员,一直说的是当初为了谋生唱过戏。如果他唱戏唱的真不好怎么没见有几个戏曲演员跳出来骂他呢,你这是为黑而黑,也不知道是不是发一条多少钱?不知道你心目中的相声应该是怎样的?你觉着他们说的不是相声,那把你对相声的理解说出来好不好?什么都不说开嘴就黑是为了什么?显示你与众不同吗?


小知道小哥


要说起来“德云社”的观众,成了“捧哏”,我不这样认为,其实说成“捧哏”,到不如说演员和观众互动为好。

以前老一辈的相声演员,在台上表演,台下的观众听到高兴处,只不过哈哈哈笑笑而己。而现在的“德云社”演员演出,台上的演员说句“过头”的话,演唱某首歌,或者拿某人“砸挂”,底下的观众要么配合着喊“嘘——”,要么跟着合唱,要么闹腾着喊“退票”。“德云社”这种别出心裁互动的表演方式,开了一个好的先河,演员演着卖力,观众看着爽心,真是不错。

“德云社"里除了郭德纲之外,和观众互动最为成功的莫过于岳云鹏了,岳云鹏气场很足,组织能力极强,他的那首臭大街的《五环之歌》只要一唱起来,观众都热情地附合着,使欢乐的气氛达到高潮。

最后我祝愿“德云社”在郭德纲的带领下,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在演出时把和观众互动保持下去,多出精彩节目,把相声发扬光大,使相声之路走的更远。


虞国逍遥客


这并不是一个好现象,其实给演员捧哏的观众并不是德云社的粉丝独有的爱好,而是这个时代的观众的一个特点,去其他园子也能找到这类捧哏。

具体事情具体分析,出现这类“捧哏”的原因,可能是演员表演的段子太老了,观众听得多词都记住了。有些观众觉得这个叫互动,其实有时候互动跟刨活还真需要观众自己去分辨。

作为观众,有些词说到那个份儿上,脱口就出来了,他是去看表演的,有时候觉得这种起哄还能让气氛更热烈,她觉得很满足呢。

其实这对成熟的演员来说,对于观众的搭茬他凭借自己多年的演出经验是能翻出意料之外的包袱的,即便有些不是包袱,演员搭理一下那个搭茬的观众,就能让观众当场高潮,这种观众生活上就缺少存在感。

但是要知道,很多你能看得起的小园子,尤其是德云社的小园子,上场的很多可能还都是学员,他们在磨练,可能因为你一个搭茬,他反应不过来,这辈子留下心理阴影。

相声场子从古至今难免有刨包袱的观众,过去艺人对待这个也有自己的办法,当然能临场改包袱的那是很有能力的演员了,大多数时候遇到这种情况的演员多事假装没听到。

在一个园子里,一两个接下句的,他假装没听到,那个接下句的也不至于死乞白赖的一直给你往下刨。演员接着说就好了,这个活顺下来,被刨了没抖响的包袱先顺下来,别把节奏打乱了,去接着说下面的包袱,后面的包袱响了能把这个被刨的遮过去。


草野泥涂


第一娱记出品必属精品!

emmmm,一般我是躺在沙发上看的,偶尔在躺椅上,最好有瓜子和可乐。

哈哈,开个玩笑。观众从喜欢德云社到成为德云社的最佳捧哏,需要很长时间的磨炼。

为什么需要磨炼?因为之间要有默契度。

默契度这玩意,往往不是那么精准拿捏的。由此可见,德云社在培养自己的铁粉上有了长足的发展。


最困难的时候,德云社只有一个观众。

还记得郭德纲之前讲的段子嘛?德云社最早的时候,天气不好,整个场子就来了一位为观众。

郭德刚上场的时候,就说到:你上厕所必须给我打招呼,我们后台的人比你可多多了。

这话虽然听起来是个乐子,但也是蛮心酸的。在那个年代经历过来的人,往往更能体会到德云社发展到现在的不容易和辛酸。


慢慢的德云社观众多了起来,而且捧场搭茬也热络了起来。

德云社观众最能搭茬的,是在单口评书上。一开始听老郭的坑王驾到,不知道为什么好多观众都在喊:再来一个。(指的定场诗)

当时还觉得挺有意思的,可慢慢发现。好像老郭说哪一个定场诗,观众都能给你接上。天了噜,这届粉丝不好带啊。

连郭德纲都说:你们记性别那么好,相声演员还指着这个吃过饭呢。


相声不同于高雅艺术,允许与观众互动。

郭德纲在德云剧场上不止一次的说过:你要是看芭蕾,在那起哄保安能把你叉出去。可你要是来听相声,随便闹。来了,图的就是乐呵。

也正是如此,师傅带徒弟,越来越多的德云相声艺人喜欢与观众互动。双方你来我往,有时候观众反倒成了捧哏了。

喜欢德云社相声,也希望德云社相声能越做越好。(文/虾仁儿谈娱乐)


第一娱记


主要原因是,德云社说的根本就不是相声,再有就是观众花这么多钱去买票,就是去拿德云社演员玩,还有一方面就是德云社就会这么几段段子,观众都背下来了,问问郭德纲大屎,他创作的700段相声哪去了。看看现在郭德纲还说相声吗?不是去主持 就是去糟蹋京剧评戏,这么说吧,德云社已经到了山穷水尽,黔驴技穷的地步了,郭德纲现在就是自己在保自己的饭碗了,德云社的徒子徒孙们,你们离要饭不远了。其实,郭德纲就是一个大骗子。


用户9125810212428


一个张云雷把德云社重新捧红了,但我不怎么听相声!


美丽人生angela


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群众的眼睛雪亮。他们就是为了讨喜老百姓,就是为了口饭,活着。不管用什么文艺手段,只要不犯法,都是光明磊落的。有错吗?

“你们”非说他们有错,那就可以理解为什么那么多有钱人大批移民了!不是没钱的不想移民,是他妈没钱移不了民。把人才都逼走,那你就自己玩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