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當放手,讓孩子自己做事

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應該讓他自己去做;凡是孩子自己能夠想的,應該讓他自己想。

文|讀書有方


適當放手,讓孩子自己做事

有時候孩子不聽話,是其要求獨立自主的表現。獨立自主是健康人格的重要構成,它對孩子的生活、學習質量以及成年後事業的成功和家庭生活的美滿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力。

在現實生活中,許多父母為了讓孩子專心學習,什麼事都不讓孩子去做。早晨起床幫孩子疊被,上學前幫孩子準備學習用具,有時經常還被孩子埋怨忘了幫他準備某些學習用具。

要知道,孩子並不是生來就是這樣依賴父母的,他們的依賴性一般來說都和父母的包辦代替有關。父母包辦、代替得越多,孩子的依賴性就越強。

反之,如果父母不插手孩子可以做的事,沒有了依靠,孩子就會自己動手開始做了。馬俊峰出生在一個富裕的家庭,父母都是公司總經理。

在家裡,馬俊峰這根獨苗簡直成了“小皇帝”,從來都是說一不二。父母處處唯命是從,真是“頂在頭上怕摔了,含在口中怕化掉”。

嬌生慣養,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可憐天下父母心啊!“小皇帝”一天天長大,卻什麼事都要依賴父母,已經上四年級了,還讓父母揹著走。

這時候,父母才覺察到了溺愛孩子的害處,這樣下去,不用說馬俊峰成才,就連生活自理都成問題。

夫婦倆決定改變一下愛孩子的方式,以使孩子得到正常發展。應當說,夫婦倆教子觀念的轉變並不為遲。可是,他們卻不該由溺愛的極端走上嚴加限制的極端。

有一天下午,“小皇帝”要買一枝氣槍,父母沒答應。又一天,馬俊峰捂著肚子,硬要錢去買哈密瓜吃,得到的卻是父母的白眼。

再有一次馬俊峰要玩遙控飛機,伸手去爸爸口袋裡掏錢,沒想到竟捱了一巴掌……夫婦倆嚴格地“控制”著兒子,連一些正當的要求也不肯滿足他,這巨大的反差,使兒子產生強烈的不滿和怨恨。

有一天,他趁父母不在,撬開大立櫃,摸出100元錢,就到街上吃喝玩樂去了。

夫婦倆並沒有察覺到兒子的異常行為,反而為兒子不再像從前那樣伸手了而感到很滿意:還是嚴點兒好,這孩子還懂得父母心。

夫婦倆哪裡知道,兒子自從第一次偷拿錢以後,便變得毫無顧忌了。他由偷拿幾十元錢發展到偷拿上百元錢。甚至把大立櫃裡一張3000元錢的活期存摺都拿走了。

夫婦倆終於發現了兒子的“秘密”,頓時火冒三丈——父親掄起了巴掌,沉穩的母親也動了拳腳,直打得獨生子哭天叫地,好不悲涼。

飽嘗了皮肉之苦的“小皇帝”開始對父母疏遠了,常常餓著肚子也不回家吃飯。

這時,一幫小哥們圍上了他,他們給他飯吃,給他錢花,並引誘他偷竊掏包。馬俊峰被人當場抓住手腕三次,只是被偷者見他年紀小,沒忍心對他大動干戈罷了。

馬俊峰並未引以為戒,痛加改悔,反而變本加厲,愈演愈烈,先後四次進了收容所。

上述案例是一個控制孩子過嚴釀成的悲劇。假如因為這樣教育出了不聽話的孩子,那麼責任應該誰來負呢?自然是父母。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有一天父母會發現,餵飯時,孩子把頭躲開,並伸手搶你手中的筷子或勺子。

孩子的動作告訴我們什麼呢?那就是他要自己吃飯。如果父母不理會孩子的動作,還是一貫地給孩子餵飯,那麼久而久之,孩子也沒有興趣自己學著吃飯了。

而智慧型的父母從孩子的動作中覺察到孩子的需要,併為孩子做好了自己吃的準備。

如準備好了不怕摔壞的碗、適合孩子使用的筷子和勺子、適合孩子坐的椅子。當孩子再吃飯時,父母就不餵了,而是讓孩子自己拿著勺子或筷子吃飯。

儘管孩子的動作顯得十分笨拙,但每一個動作都是很認真的。當他把第一勺飯放到嘴裡時,他會體味到一種從來沒有過的快樂體驗。

著名的教育家陳鶴琴先生曾提出:“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應該讓他自己去做;凡是孩子自己能夠想的,應該讓他自己想。”

”其實,父母們只要肯放開手,就會驚奇地發現孩子的潛力是無窮的,他們能做許多在父母看起來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要想讓孩子具有自主性,要想孩子減少不聽話行為,父母應該適當放手,讓孩子自己去做事情。至於父母應該具體如何做,教育專家給出瞭如下建議:


適當放手,讓孩子自己做事


1

給孩子空間,讓他自己往前走

孩子當然喜歡生活在母親的懷抱裡,但是他不能永遠這樣。

有這樣一位母親,孩子已經上小學二年級了,送他上學還要費力地揹著他走,直到離學校幾十米遠的地方,因為怕老師看見,才不情願地把孩子放下來……如此被母親呵護長大的孩子,他的自主性從何談起呢?

做父母的,應根據孩子自身的特點和能力,擴大孩子自由活動的空間,如鼓勵他自己找朋友玩,讓他在這個空間裡自己當主人。

給孩子條件,讓他自己去鍛鍊

用拔苗助長這種違反客觀規律的做法培養孩子,肯定是要失敗的,但完全採用“順其自然”的態度,也不利於孩子的成長。

遵照客觀規律,積極創造條件,讓孩子去鍛鍊,這才是父母應該採取的正確做法。


2

給孩子困難,讓他自己去戰勝

俗話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生活在窮困家庭的孩子,惡劣的生存環境自然就為他準備了艱苦鍛鍊的條件。

現在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了,父母應多想辦法給孩子設置一些困難,讓孩子去解決;孩子在生活中碰到困難,也要求他儘量自己去解決,從而培養孩子應對未來的能力和意志。

3

給孩子衝突,讓他自己去解決

和成年人一樣,孩子在一起時也難免有衝突。解決衝突的過程,正是孩子健康成長、走向成熟的過程。

當孩子向父母訴說自己遇到的諸如人際交往之間的矛盾時,父母應鼓勵孩子去面對,指導孩子自己去解決,而不是迴避它,更不宜由父母代替孩子解決問題。

給孩子權利,讓他自己去選擇

孩子的自主性在他的自主選擇上表現得最為明顯。但不少父母怕孩子選擇錯誤,從來不給孩子選擇的權利。這樣的孩子長大後,就不能適應競爭激烈的社會生活。

父母應主動給孩子選擇的權利,並告訴孩子要對自己的選擇負責。


4

給孩子題目,讓他自己去創造

創造是自主性的最高層次的表現。

孩子的創造性不是自然而然產生的,它需要父母的積極引導和巧妙激發。有一個孩子特別愛玩泥,而且能捏出一些花樣來。

於是父母主動給孩子買了各種各樣的泥塑和橡皮泥,對孩子說:“你要玩就好好學、好好捏、好好練,要有新點子。”

在父母的鼓勵下,孩子充分發揮自己的才智,初中畢業時,已經能輕鬆捏出栩栩如生各具特色的人物形象,並以此特長考上了工藝美術學校。


5

賞識孩子的努力和勤奮

作為父母,應該賞識孩子的勤奮和努力,對他們的努力給予最熱情的支持和鼓勵。

不要因為自己孩子的不聰明而氣餒,而應該為孩子的不努力而擔心。

很多情況下,父母應該故意淡忘孩子的聰明,而重視孩子的努力,並把這種理念傳遞給孩子,讓他們感覺到只有努力才能獲得父母的認可和誇獎,進而逐步明白一個道理:

聰明往往只能決定一時的成敗,而努力則決定了一生的命運。

有時候,也許孩子所取得的結果是錯誤的,但是其間所付出的努力和收穫卻是寶貴的。

例如一道比較難的數學題,孩子通過冥思苦想,終於想出瞭解答方法。

當他運算的時候,卻因為馬虎,算錯了一個數字,最後導致整個題目的答案錯了。

這時,父母首先該怎麼做?是訓斥孩子算錯了,還是表揚孩子找到了解題的方法?

許多父母可能會首先想到前者,他們只看到孩子的結果做錯了,而沒有看到做事過程中孩子的努力與收穫。

所以,每當父母覺得孩子錯了,想罵他、打他的時候,一定要從另一面去“發現”孩子。

琳琳小的時候學東西比別的孩子慢半拍,為此,她的父母曾為此非常擔心,孩子以後會學習好嗎?能跟上其他孩子的學習進度嗎?

琳琳上小學了,正當父母都認為琳琳不會有什麼好成績的時候,琳琳卻帶回了一張100分的試卷。這是一張數學測驗的試卷,上面被老師畫滿了紅色的勾勾。

“這是你的卷子嗎?”媽媽有些不相信,她吃驚地問琳琳。“當然是我的,不然還會是誰的啊!”琳琳自豪地對媽媽說。“琳琳真不錯,告訴媽媽你是怎麼考出這麼好的成績的?”媽媽問道。

“老師講課的時候我經常聽不太懂,所以下課之後同學們都出去玩,我就把不懂的地方拿去問老師,老師再給我講一遍,我就全懂了!

做作業的時候如果有不會做的題,我就把老師講的課再複習一遍,不會做的題也就會做了。所以考試的那些題目我都會做,就考了100分。”琳琳高興地對媽媽說。

聽了琳琳的話,媽媽更自豪了,雖然自己的孩子算不上聰明,卻如此好學和努力。賞識孩子的努力和勤奮,告訴孩子成功與失敗並不是對立的,它們不過是一種比較。

有時,成功只是比失敗多了一點點,只要努力與勤奮,就是在不停地前進。就像本例中,琳琳的父母看到了孩子的努力與勤奮,並因此為自己的孩子感到由衷的欣慰。

那麼,作為父母,怎樣才能在賞識孩子的努力和勤奮中做得更好呢?


6

為孩子設定“小目標”

不要認為賞識一定要怎樣誇獎孩子。針對孩子的實際情況,為孩子設定一個“夠得著”的小目標,這本身就是一種有效的賞識,而且這種情況下的賞識不會產生“副作用”。

設定一個合適的目標。“跳一跳,夠得著”是很好的形容。

如果孩子不需要跳起來就夠得著,那就失去了目標的意義。

但如果跳起來也夠不著,那就不能讓孩子獲得成功和自信,反而可能讓孩子感覺沮喪。

這個目標應該如何設定呢?

第一,父母應該對孩子的能力和現實條件有一個正確認識,切忌急於求成;

第二,在目標設定時應該和孩子一起決定,這樣不僅能聽取孩子的意見,也能讓孩子更有積極性;第三,如果父母對孩子的情況把握不準,最好與孩子的老師商量。


7

強化孩子的目標意識

讓這個目標在孩子的心中紮根。比如可以把目標寫在牆上懸掛的黑板上,或者用彩色紙寫了貼在牆上。

如果目標有一定的時間限度,那麼再給孩子一本“目標日曆”,目標應該完成的那一天被顯著地標明。


8

不要過分強調孩子的潛能

強調孩子“一定能行”,這種辦法對一部分孩子管用,而對另一些天性比較膽怯的孩子來說,可能反而增加了他們的心理負擔。


9

不妨用激將法激勵孩子

比如有一種遊戲是走吊橋,吊橋晃來晃去,又沒有扶手,孩子害怕。這時,父母不妨先走過去,對孩子說:“你要是不過來,我們就走了。”讓孩子處於一種必須靠自己力量克服困難的境地。

賞識孩子的努力和勤奮是一種重要的激勵孩子的手段,它之所以有效,一個重要的心理前提是每個孩子都希望討父母歡喜,每個孩子都信任父母的權威。

賞識孩子的努力和勤奮,孩子從父母那裡得到肯定,跟父母的關係自然就會更融洽,自然就會減少許多不聽話行為。


小編髮布了很多李玫瑾老師家庭教育的講座!關注我,點開【視頻】一欄即可觀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