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老巷故事——五星街

□周邦基

五星街原本叫七星街,位于古楼西和大南街交汇处以西,至今天的金州路之间。此街名曰“七星”,既非南方朱鸟七宿中第四宿之七星,亦非常言之北斗七星。古人以日月合璧、五星联珠作为历元,称为七曜齐元。这种天文现象本不可见,后世推广其意,视为祥瑞。

安康老巷故事——五星街

今名“五星”,系指形为五角之状的“星”,象征着“红色”和“革命”,如戏词歌词所唱:“一颗红星头上戴,革命的红旗挂两边”、“红星闪闪亮,照我去战斗”、“五星红旗迎风飘扬”等等,均为此意。

此街的西端入口一带旧呈“小”字状,那一“撇”自东南向西北斜插去,可通往安悦街,名曰“套子巷”;那一“捺”偏南曰“半截街”,与主街相向至旧“南城隍堰”(今金州路),使这一带街区形成一三角“孤岛”。如今的街道呈“一”字形,系1968年“武斗”结束后拓修的。

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兴安由州升为府,在老城区设安康为首县的县署所在地即在此街;公元1913年裁府留县,县署迁至今东大街,又有后设之“陕西省高等法院三分院”入驻旧县署之中;新中国成立后至今,这里又分别成为中共安康地委和安康县(今汉滨区)的办公场所,可谓是安康(县)的政治中心。

清嘉庆十三年(1808),兴安府以所售旧在北城壕堰的“文峰书院”之金,复在此“县署西偏武生刘日炤屋址”(《关南书院诸生请立案呈碑》言),另建“关南书院”以为广育人才之计;在此县署街对面偏东,又有城内屠猪业于清道光时所建“三义庙”,内奉桃园结义刘关张,“庙颇宏敞”(鲁长卿《重续兴安府志语》)。

民国十八年(1929),省教育厅于此庙设立“陕西省立第七中学”始,这里便成为了现代国民教育之所在。

1952年,在迁“安康中学”至今址的同时,政府将“安康县初级中学”设于此间,1958年更名为“安康县一中”;1962年缩短教育战线,裁撤第五至十六中学,保留一至四中及城关民办中学时,以安康在西汉时谓“西城县”而又改称“西城中学”;1966年“文化大革命”中更名为“永红中学”,现为“汉滨高中”。由此可见,此街亦为旧安康的教育中心。

安康老巷故事——五星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