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軍無敵後勤的背後,全力以赴不計代價的補給之路

在我們的印象中,美軍是這樣的:吃著披薩喝著可樂,手上消耗量最大的除了子彈以外就是呼叫各種增援用的電臺的電池。

雖然事實並沒有那麼誇張,但是無論是在歷史上還是在現在,美軍的後勤的確是絕冠全球的。

以二戰為例,德國60噸的虎式坦克及其底盤改裝的變形車加起來一共生產了1782輛,70噸的虎王重型坦克及變形車共生產了552輛,虎式+虎王一共2234輛。而美國在1941年到1945年的短短4年時間內,排水量7000噸級的自由輪就建造了就建造了2751艘,15000噸級的勝利輪建造了531艘,光這兩種商船就一共造了3102艘,美國的萬噸輪比德國幾十噸的坦克造的更多更快,更牛逼的是:造了這麼多船,居然不缺船長、大副、水手等等!細思極恐啊!!!


美軍無敵後勤的背後,全力以赴不計代價的補給之路


▲ 美國自由輪

這樣強大的生產能力和機師人力儲備轉化成後勤是什麼樣子呢,還是以自由輪為例:每艘自由輪(可運載10500噸貨物)能搭載2840輛吉普,或525輛M8裝甲車,或440輛坦克,或425輛2.5噸卡車,或525輛0.75噸級救護車,或3600臺1噸拖車,或15萬6千箱共2億3千4百萬發7.62mm(.30)彈藥,或者15萬箱共30萬發105mm炮彈,或者34萬3千份D型口糧,後勤大隊“飛龍騎臉”,你說這仗還怎麼打。


美軍無敵後勤的背後,全力以赴不計代價的補給之路


不過美軍也不是“哪吒”,一生下來就這麼吊炸天的,他們對後勤系統的重視並沒有我們想象中的崛起的那麼早。在美國還沒有作為一個真正的獨立的工業國家之前,美國的後勤基本依照著“就地取材,自行管理”的“獸人”思路進行準備。

在美國的獨立戰爭時期,美國聯邦軍隊並沒有獨立的完善的後勤管理體系,而在獨立戰爭結束之後,雖然在法國人的幫助下美國人獲得了獨立,但是美國聯邦的公民們也吃盡了苦頭。

在1812年的美國第二次獨立戰爭當中,失去了法國人幫助的美國人被英國爸爸真的是摁在地上打。由於美國此時並具有完整的軍事體系,尤其是軍事物流學體系,基本就是今天游擊隊的翻版。

當然游擊隊是很難過的,在1814年8月奇薩比克戰役當中,美國總統所在地,美國精神的象徵之一-白宮被英國人直接一把火燒了。雖然英國人洩了憤,但是卻把自己推向了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即使美國人在加拿大戰線上依託人民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是耐不住後方空虛,都是農民民兵義勇兵,因此也是非常悽慘。

對後勤的依賴和後勤造成的災難雖然不如今天,但是依舊給美國人造成了非常嚴重的經濟損失,而在戰爭中暴露出的後勤問題也在相當長的時間裡困擾著美國人。


美軍無敵後勤的背後,全力以赴不計代價的補給之路


▲ 南北戰爭時期的士兵

美國人真正意義上進行的第一次後勤改革出現在南北戰爭時期。這一時期的美國人處於一種新時代VS舊時代的狀態,以工廠主和資本家和工人為主的聯邦北方軍與以農場主和小資產階級為主的南方軍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在這場戰爭中美國人第一次的感受到現代工業和物流網絡對軍事戰鬥結局的影響。

在戰爭當中,北郡是聯邦政府大一統官僚體系下的統一軍隊,其後勤補給的物流由專業部門以及聯邦政府統一調配,每一名士兵包括衣食住行全部安排的妥妥當當。

隨著罐頭視頻工業化生產和鐵路的使用,南北方軍隊的後勤補給差距被拉大。在戰爭當中,南北方士兵的食物配給數量和質量比例約為北方:南方=2:1;彈藥配給數量約為4-5:1;軍裝配給數量和質量比例約為1.5:1;而在重型武器諸如加農炮和臼炮的數量和質量以及彈藥補給上,北軍更是具有優勢。可以說,在大一統集權政府和控制經濟狀況下的北方取得勝利不僅僅是因為北軍人多(畢竟解放了黑哥的生產力和戰鬥力),更是勝在中央集權和統一管理。

而在二戰時期,美軍的後勤補給能力達到了一個巔峰時刻,而這一時期的美軍後勤補給能力也成為了軍迷津津樂道的焦點之一。

歐洲戰場末期,一位德軍士兵繳獲了美軍的一箱補給。打開補給後德軍士兵發現補給中的蛋糕的生產日期竟然是昨天,望著天上飛過的C47運輸機,德軍士兵扔下槍,嘴裡唸叨著:這仗我TM還打個錘子。(當然是個杜撰的玩笑)


美軍無敵後勤的背後,全力以赴不計代價的補給之路


在二戰期間美國除了擁有幾乎無限的空中運輸路線和源源不斷簡單粗暴的海運補給線,美國依託在法國和比利時境內建設的高速公路創造出了人類戰爭史上最為宏大也是最為傳奇的公路戰爭物流奇蹟-紅球快車(Red Ball Express)

紅球快車也叫紅球快遞,這個名字最早被用在19世紀20年代,在當時人們依靠鐵路進行長距離的貨物運輸,其中交付了高昂運輸費用或者極易腐敗的貨物,採用特快方式進行運輸。由於這些貨物走的路線上都有紅球樣的標誌,因此運送這些貨物的物流運輸被稱為紅球快車。


美軍無敵後勤的背後,全力以赴不計代價的補給之路


在1944年6月6日,代號為霸王行動的諾曼底登陸之後,美軍在歐洲戰區(ETO)的戰鬥全面打響。伴隨著裝甲部隊和士兵的推進,盟軍龐大的後勤補給線,也經受了相當大的考驗。霸王行動中所積累的物流經驗,也應用到了歐洲戰場。與第一次世界大戰不同的是,歐洲戰場的貨運主力不再是當年蔓延整個歐洲的鐵路線,這些或多或少被德國人破壞的鐵路線短時間難堪重用,而前線所消耗的物資水平是一戰的數十倍以上,盟軍不得不依靠各種各樣的方式為前線輸送貨物。

例如在盟軍發動塞納河戰役之後,盟軍在前線擁有28個步兵和裝甲師,這些師級單位每天需要至少750噸的各類補給,總計約為每天21000噸。而位於前線的鐵路補給因為損毀而遠遠無法滿足他的需要,因此依賴於高速公路的貨車運輸成為了運輸補給的唯一方法。(上面已經解釋了紅球快車是什麼:依託高速公路的特快,為什麼要依託,因為鐵路北德國人炸了,簡單明瞭說明背景就成,此三段解釋紅球快車的背景和顯赫戰績,背景部分說的太多,顯赫戰績凸顯不夠)

紅球快車只是盟軍利用公路進行大規模補給活動的其中一項,除了紅球快車,還有白球快車,小紅球快車,xyz快車等等。最早的紅球快車建立在1944年8月23日,巴黎解放戰役之後。這個紅球快車行動持續時間並不長,僅為83天,但卻成為了支持整個塞納河戰役的中流砥柱。


美軍無敵後勤的背後,全力以赴不計代價的補給之路


在戰役開始之後,對於盟軍來說,消耗量最大的就是汽油。美軍最負盛名的巴頓第三裝甲集團軍,每天消耗的汽油量約為38-40萬加侖,這個數字可能聽上去沒什麼概念,被軍迷所詬病的珍珠港第三波攻擊的目標的儲油罐,一個儲油罐的標準容量約為30萬加侖,大概為1000立方米。而這個數字在9月7號之後飆升到80萬加侖,換算成鐵路車皮大概是每天600車皮,這還僅僅是油料。一個師1萬人的吃喝拉撒,全靠這些小汽車了。


美軍無敵後勤的背後,全力以赴不計代價的補給之路


在紅球快車計劃開始之後,盟軍籌集了大量的道奇1.5T卡車和GMC2.5T卡車作為運輸的主力,巴頓尤其喜愛道奇WC-62型1.5T卡車作為運輸的看家花旦。這些運輸主力從頭到尾都透露著一種美利堅西部暴力美學的氣味。這些運輸車標號為1.5(2.5)噸,但在前線的重壓之下,不得不全程超重行駛。對於那些軍需官來說,他們認為這些運輸車只要不要超過標準的兩倍就行。然而,對於這些狂野的西部牛仔來說,別說兩倍了,可樂管夠我五倍都行!

所以在真正統計計算的時候發現,紅球快車平均每輛車載重為3.5噸以上,一些標號2.5噸的貨車,甚至裝載六噸以上的貨物。不難想象,這些車的輪胎都壓成什麼樣子。事實也正是如此,在紅球快遞開始一個月內,這些貨車就使用了超過4萬條輪胎。而在嚴重超載的情況下,這些車也在嚴重透支“生命”。在紅球快遞開始的一個月內,有近3萬輛卡車直接退出,作為備用更換零件車輛,零件車與實際使用卡車的比例約為5:1。


美軍無敵後勤的背後,全力以赴不計代價的補給之路


對於美國大兵來說,紅球快車給他們帶來的除了是幾乎是救命的補給以外,就是一路上綿延不絕的長長的車隊。在紅球快車開始之後,這些連綿不絕的車輛組成一條長龍霸佔了整個歐洲高速公路系統。最開始,車隊按照歐洲運行標準,有排頭和排尾的護送車輛,中間是五輛常規運輸卡車。可是真正運行起來才發現,哪有那麼多彎彎繞,幹就完了!在卡車完成裝載之後,卡車會以最快的速度衝向目標。道奇卡車的標準限速為25英里每小時,限速器為40英里每小時,而一些老司機則會直接將限速器拆掉,最終以60英里每小時的速度載著六噸多的貨物狂飆。大家可以想象一下,一輛彈藥箱堆的比車頭還高的,以每小時將近100公里的速度向你衝過來的大卡車給人帶來的是什麼樣的衝擊。要不是車上的盟軍五角星標誌,那些盟軍士兵估計要在自己的腦內腦補一下“安啦胡阿克吧”了。


美軍無敵後勤的背後,全力以赴不計代價的補給之路


在完全不計成本的運輸下,盟軍的戰鬥和士兵的需求得到了滿足。士兵們在戰鬥的時候,不需要因為彈藥的捉襟見肘而苦惱,而在後方休息的時候,也會有熱氣騰騰的咖啡和暖和的晚餐,對於那些值夜班的人來說,還會有一些提神的巧克力和雞腿。甚至相當一部分由美國遠渡重洋的信件和包裹也隨著美軍的郵遞線路送到前線。但可悲的是,有相當一部分已經永遠收不到這些來自家鄉的問候和愛人的叮嚀了。


美軍無敵後勤的背後,全力以赴不計代價的補給之路


紅球快車實際時間並不長,在法國本土的鐵路線路和比利時安特衛普港口重新恢復運行之後,這項“快遞費極高”的任務被終止。雖然在後來也隨著戰爭的推進多次重新使用,但是卡車依賴公路運輸的方式由於其較高的成本僅作為除空投以外的為數不多的選擇。但是紅球快車留下的戰爭物流學奇蹟至今仍為人們所謹記。


美軍無敵後勤的背後,全力以赴不計代價的補給之路


二戰並不是美軍現代軍事物流學的巔峰。在二戰結束之後,美國進一步建立了以公路-鐵路-空運為基礎,戰區-區域-單位由面到點,穩定的科學的補給體系。不僅將後勤補給人員與戰鬥人員的比例提升到全世界最高,還以戰區盟友為核心,形成一個向周圍輻射擴張型補給體系。

以朝鮮戰爭為例,朝鮮戰爭中美軍以日本為物資離散基地,依託港口進行快速的運輸補給。而相當一部分補給如食物,被裝等則直接由日本製造,就不用從美國大老遠的運過來。而隨著朝鮮戰爭中國軍隊強悍的戰鬥力將戰線進一步向南推進,美國人的後勤壓力陡增,於是給日本戰前的軍事工業體系解鎖武器生產禁令,並大力扶植在日本的醫療藥品工業、食品工業等,日本的經濟說白了就是當給聯合國軍後勤大隊長恢復過來的。

於是在朝鮮戰爭當中,美國人依靠完善科學的後勤體系,並且擁有絕對的制空權,也就擁有了戰略意義上的正反饋。美國人在後勤方面是非常成熟且穩定的。在著名的上甘嶺戰鬥當中,美國人甚至打出了“範弗裡特彈藥量”這種中國人聽了直呼“敗家玩意”的戰術。這也是建立在完善的後勤體系上的。


美軍無敵後勤的背後,全力以赴不計代價的補給之路


而朝鮮戰場的特點就是大多為山地,鐵路線路運力和補給能力不足,而沒有足夠的戰術機場也導致無法進行大量的空運補給。因此朝鮮戰爭中美軍的運輸主力還是大量的卡車,紅球快遞的精神也在朝鮮戰爭當中得到了發揮。這些汽車兵們除了需要擔心有可能出現的朝鮮游擊隊和中國先頭部隊的伏擊之外沒有任何可以擔心的。

相比之下,中國軍隊不僅需要晝伏夜出以規避美軍的絕對空中打擊,還需要工程兵部隊逢山開路、遇水架橋。而在戰況緊急情況下不僅需要冒著敵人的炮火和轟炸,還需要面對數不盡的彈坑,因此相當一部分汽車兵在出發的時候甚至都需要帶著兩根鋼樑以跨過彈坑。這種情況即使在米格走廊建立和戰線向前推進也沒有得到有效的緩解。

而中國補給的短板也在李奇微走馬上任之後被利用,禮拜攻勢過後的反擊給解放軍士兵帶來了災難般的傷亡。在四次戰役和五次戰役期間甚至出現了成建制的損失。這已經不是戰鬥精神和士兵的主觀能動性能夠解決的問題了,而是現代戰爭對後勤補給的依賴的問題,在解決這個問題上,美帝無疑是佼佼者,不服不行。


美軍無敵後勤的背後,全力以赴不計代價的補給之路


▲ 中國工業產值發展趨勢(與歐美日對比)

不過隨著2008年中國工業產值超過美國,我們的後勤能力也隨之水漲船高,回到開篇所說的自由輪,要讓今天的中國來爆自由輪可以做得更加逆天了:工信部統計,2017年全國造船完工量4268萬載重噸(世界第一),大約相當於5000條自由輪/年,如果啟動工業總動員,按照美國二戰的和平戰時工業轉化率計算,至少可以再翻4倍約20000艘/每年的樣子,一艘船能運載2億3千4百萬發7.62mm(.30)彈藥,若2萬艘船都用來運輸彈藥,將是4.6萬億發子彈的恐怖數字,都足夠重啟地球了,就問你怕不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