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天后宮,至今700多年曆史,話說“先有天后宮,後有天津衛”!

天津,中國北方最大的沿海城市,一直以來都是我特別想去的旅遊城市,到了天津以後,行使在街頭,高樓大夏拔地而起,條條大橋飛跨兩岸,現代化大都市的活力和繁華撲面而來。

沿著海河溯流而上,可以看到天津最早的水旱碼頭,這裡被稱為“三岔河口”,曾經,這裡商賈雲集,東西方文化更是在此實現了交融貫通,可以想象:天津之大在於龐雜;天津之廣在美在於包容,在歷史上,“三岔河口”又稱為是“三會海口”,京杭大運河的南、北運河都在此匯入海河。

天津天后宮,至今700多年曆史,話說“先有天后宮,後有天津衛”!

天津天后宮,至今700多年曆史,話說“先有天后宮,後有天津衛”!

走走停停中,進入到了不遠處的商業文化一條街,在這裡,遊人如織,且可以充分感受到這裡往日的繁華。除了吃喝玩樂以外,很多遊客都會去這樣一個景點:天后宮。天津天后宮至今已經有700多年的歷史了,它與“福建湄洲媽祖廟”“臺灣北港朝天宮”,並稱為是“世界三大媽祖廟”,在天津,還有這樣一個俗語:“先有天后宮,後有天津衛”,可見,天后宮的修建歷史比天津衛設衛築城的時間要早很多。

天津天后宮,至今700多年曆史,話說“先有天后宮,後有天津衛”!

我們都知道,媽祖是南方的海神,之所以在天津也供奉她,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天津曾經也是漕運比較發達的城市。追溯媽祖文化歷史,最早起源於宋朝,媽祖原本是福建莆田湄洲一個叫林默的漁家女子,她天生神異,能乘席渡海,專門拯救遭遇大風大浪的船隻,人們為此也將其視為是“護航女神”。元代時,天津被設為是海津鎮,且成為了漕糧海運中心,皇帝當時就下令興建天后宮,以此保佑來往船隻的平安。直到今天,媽祖文化依舊受到人們的信仰,不過,這種信仰從最初的護航平安早已逐漸拓展到了世俗生活的方方面面了。

天津天后宮,至今700多年曆史,話說“先有天后宮,後有天津衛”!

去過天津天后宮的遊客,應該會看到,天后宮內除了擺放媽祖娘娘的塑像以外,還會有一個孩童,天津人都親切的稱他為“娃娃大哥”,這其實也和天津人的一個習俗“栓娃”有關。這本是北方古老的一種生育習俗,但在天津和南方的媽祖文化相融合以後,也就產生了很多有趣的風俗:據說,如果有結婚的夫婦長期都沒能如願懷孕,就可以到天后宮用一根繩子栓走娃娃大哥。而在天后宮博物館內,至今還存放有很多不同年齡段的娃娃大哥,有些是孩提,有些是青年,有些是中年。

天津天后宮,至今700多年曆史,話說“先有天后宮,後有天津衛”!

每年在媽祖誕辰這一天,天津天后宮也是相當熱鬧,來自各地媽祖廟的代表都會參加這一集會,尤其是臺灣人,對於媽祖文化更是表現出了十分強烈的信仰可謂。所以,在天后宮還可以看到“臺灣殿”,主要供奉的是一些來自臺灣的媽祖,讓人好奇的是,這個殿內有些媽祖的臉竟然是黑色的,後來工作人員介紹說,原因有兩個:一是以前媽祖都被供奉在船艙內,空氣不流通,加上長期受到煙燻,臉就變黑了;二是媽祖羽化成仙以後,懲罰壞人的時候,因為生氣,所以就黑臉。雖然媽祖的形象和姿態存在諸多不同,但它們背後所暗藏的文化內海卻十分相似。如今,媽祖信仰產生至今已經有1000多年的歷史了,隨著華人足跡遍佈全球,也成為了中華民族文化傳承的重要紐帶。

天津天后宮,至今700多年曆史,話說“先有天后宮,後有天津衛”!

天津其實有很多好玩的地方,之後也將陸續分享在天津旅遊的所見所聞,如果你有什麼旅行趣事,歡迎留言分享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