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與4G相比,是否存在獨有的關鍵技術?

暴君蘿莉醬


應邀回答本行業問題。

5G是第五代移動通信技術,產生的大背景是移動運營商用戶增速減慢,流量驅動增產不增收,整個通信業為了可以繼續保持發展,所以決定將垂直行業應用做為下一代通信技術發展的主要針對應用。

為了更好的服務於垂直行業應用,通信業提出了三大應用場景,分別是eMBB(增強型移動寬帶)/URLLC(超高可靠低時延)/mMTC(海量機器類通信通信)。

在這種理念下,整個5G的關鍵性能參數和4G相比起來,是大幅度的提升的。

為了滿足5G的性能指標要求,引入了新的5G頻譜,也引入了大量的新型技術,不過需要注意的是,目前3GPP的5GNR標準只制定到了R15版本,主要是滿足了eMBB的要求,後續還將繼續引入大量新的技術才能去滿足URLLC和mMTC的要求。

R15的基礎版本主要包括:

5G目前涉及到的新技術包括但是不限於以下的技術。

  • Massive MIMO(大規模天線技術)

  • 新的幀結構

  • 啟用了新的碼本和新的測量

  • 新波形F-OFDM

  • 更靈活的空口設計

  • 更短的TTI

  • 引入了新的編碼

  • 引入了靈活Numerology

  • 5G還需要對網絡框架進行,引入了IT業的NFV/SDN,大數據、AI等技術。

  • 為了保障5G需要的大帶寬,還需要將無線承載網絡升級,引入100Gbps(甚至是400Gbps)的傳輸系統。
  • 大量的小基站將被更多的引入5G網絡結構中,不過這在4G時代也開始進行了,只不過在5G時代會更多。

總而言之,為了實現5G的超高的性能參數要求,引入了大量的和4G不同的技術。而且,現在只是一部分,未來還將引入更多的新技術,畢竟現在3GPP的5GNR標準只完成到了R15版本。

以上個人淺見,歡迎批評指正。喜歡的可以關注我,謝謝!

認同我的看法的請點個贊再走,再次感謝!


通信一小兵


答案毋庸置疑,要知道,5G並不是比4G多了一個“G”,它意味著更快的網速、炫酷的娛樂體驗、智慧城市、無人駕駛、遠程醫療……它的提升是全方位的。按照ITU(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國際電信聯盟)的定義,5G具備eMBB(增強移動寬帶)、mMTC(海量物聯網)以及uRLLC(高可靠低時延連接)三大應用場景,這些場景,主要依賴毫米波、小基站、大規模MIMO、全雙工以及波束成形這五大技術。

相信大家都看得出來,5G相關的技術還是蠻多,我們暫且把上面拗口的專業術語放一邊,先從和頻譜資源最相關的“毫米波”說起。

“移動通信要發展,頻譜資源需先行”,這是通信產業的共識,畢竟頻譜資源之於移動通信,就像土地之於房地產。

而對於5G 時代,除了目前中國正在部署的 Sub-6GHz 頻段,還有一塊“寶地”,能帶來區別於 4G 的超高速低時延的體驗,那就是「毫米波」。毫米波到底有多火?芯片巨頭高通不止一次對外談到“毫米波”的重要性;華為任正非接受央視專訪時也重點提到“微波”(也就是毫米波);AT&T、Verizon、Sprint、T-Mobile 等運營商也開始大力購買高頻頻譜;一些業內評論者談到毫米波,高呼“毫米波就是還未開發的5G 黃金地段”,或“毫米波是5G的高速公路”。

集萬眾寵愛於一身,毫米波究竟是何方神聖又有何厲害之處,請繼續往下看。

要想搞清楚毫米波是什麼之前,先要了解無線電頻譜、頻段、頻率、頻道之間的關係。

頻譜,你可以理解為記錄無線電的不同振盪幅度與不同頻率而繪成的圖,就像樂譜記錄音樂旋律一樣;頻段,是指一段連續的頻率範圍(寬度),由於頻率一般從0MHZ~300GHZ,因此可以被分成若干個頻段,可大可小(比如30MHZ~300MHZ 頻段被稱為HF頻段,也就是毫米波頻段);頻率,就是每秒振盪的次數(這個可以從物理學角度看,反映振動現象最基本的物理量就是頻率);頻道,可以是兩個頻率組成的一條通道(就像公路上根據車寬劃出的4車道、6車道一樣),每條通道是雙向的,一條收信息,一條發信息,典型的頻道是頻率的組合利用。總而言之,頻率是度量尺度,頻譜是信號,頻段、頻道是信道媒介(相當於“路”)。

而無線通信,不管是音頻、語音、視頻、還是文件(統稱為“信息數據”),要想傳播出去,需要把基帶的數據調製到一個射頻頻段,才能夠發射出去,這是無線通信命名的初衷。

因此,我們需要一個無線的頻譜,來把這些數據經過調製搬到頻譜上,才能夠從天線發射出去,之後網絡才能接收到。反之亦然,網絡能發射信號,手機才能接收信號。

所謂毫米波(millimeter wave,簡稱“mmWave”),指的是波長在1~10 毫米之間的電磁波,剛才也提到了,通常對應於30GHz~300GHz 之間的無線電頻譜,大家可以根據上邊的表格看一下,它是一種頻率比較高的電波。

據公開資料顯示,人類對毫米波技術的涉足,可以追溯到19世紀90年代,但毫米波技術在最初的約半個世紀裡僅僅活躍在實驗室裡;直到20 世紀60年代,毫米波才在射電天文學中開始早期應用;20世紀70年代,由於毫米波集成電路和毫米波固體器件成功實現量產,毫米波通訊隨之發展;20世紀90年代,互聯網、無線電通信、汽車雷達等業務量的爆發,推動了毫米波民用技術應運而生。

毫米波的優勢非常明顯。相對於分米波、釐米波,毫米波的頻率更高,而通常電波的頻率越高,支撐的數據傳輸速度就更快,就如同人的語速一樣,在同一時間內,語速越快,信息的傳達就越多;另外,由於天線長度與波長成正比,因此毫米波更短的波長,也讓天線變得更短,可以更好地應用於各種場景。

儘管有這些優點,一直以來,毫米波的應用範圍卻主要集中在雷達、制導、遙感、輻射測量等軍事領域,沒有用於民用的移動通信。很長一段時期以來,毫米波頻段對於電信產業而言,都是“蠻荒之地”。

當中有一些是產業發展問題:其一,在5G時代以前,毫米波缺乏市場需求,以前的移動應用並不需要這麼大的帶寬和這麼高的數據速率;其二,毫米波太貴,要克服傳播損耗、提高覆蓋範圍,需要大量的金錢投入;其三,毫米波因為頻譜高、帶寬大、速率高,技術相對不夠成熟。

此外,毫米波本身也有一些天然短板:傳輸過程中信號損耗大,易受阻擋,覆蓋距離短——這些固有弱點,讓業界很多人認為,毫米波難以支持終端的移動化特性。這裡要多解釋一下毫米波的傳播損耗和信號覆蓋的問題,要把毫米波運用於5G ,這是核心難點所在,因為頻率越高,能量散發就越快,傳輸就越困難,信號越容易衰減。對應到移動通信來說,就是信號越差。

我們同樣也可以舉例來說明。大家都知道聲波和光波,這兩種波就分別屬於低頻率波——聲波,和高頻率波——光波。我們如果隔著一堵牆對另外一個人說話,頻率更低的聲波是可以繞過圍牆讓對方聽到的,但是你卻看不見對方這個人,因為從對方反射的光波被牆擋住了,無法傳輸過來。毫米波的信號衰減問題也與此類似。

更雪上加霜的是,毫米波內有一部分頻譜,已經被諸如衛星和其他廣播使用,而餘下的包括28GHz、39GHz、75GHz等在內的空閒毫米波頻譜,是毫米波中的更高頻段。

所以之前的2G時代(GSM、CDMA),3G時代(CDMA 、WCDMA),到4G時代(FDD-LTE、TD-LTE),使用的頻譜基本都是6GHz 以下的——這些是當時最優的頻譜:首先它們傳輸性能很好(過去幾十年裡,這些頻譜都是緊著無線通信先用);其次它們對器件的要求也較低。一切都按部就班進行著。

但是隨著網絡終端的增長和網絡應用的普及,低頻段日趨飽和,也就是“土地”不夠用了。眼看之前的頻譜資源就像市中心的房子一樣捉襟見肘,這時候,毫米波無疑像一塊具有豐富資源的新大陸吸引著人們的目光,儘管毫米波有這樣那樣的問題,但其自身無法忽視的大帶寬高速率的優勢以及Sub-6 頻段資源緊缺的現狀,讓毫米波成為了5G時代的新亮點。


圖:為了移動寬帶、低時延、超大規模組網三大應用場景,5G系統在規劃之初就確定了“全頻段”,需要從高頻、中頻、低頻統籌規劃。【來源/研究機構Yole Developpement公開資料(2017年)】

為了掙脫毫米波固有的“枷鎖”,使其能夠滿足用戶對移動性和穩定傳輸的要求,許多公司都對毫米波技術進行了大量的研發和投入。而作為通信行業一直以來的引領者——美國高通公司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對於不少手機發燒友來說,高通驍龍的名字肯定不陌生。這家創立於1985年、總部設於美國加州聖迭戈的公司是全球移動通信技術的巨頭之一,中國著名的手機公司OPPO、vivo、小米、一加等等都是高通的合作伙伴。

但是毫米波技術的使用,也有賴於其他5G相關技術的突破。

為了破解毫米波在傳輸和覆蓋方面的短板,實現其在移動終端中的應用,一些公司一直積極投入毫米波技術的研發,在持續不斷的努力下,推出了一套套完整的解決方案。通過小基站、大規模MIMO和波束成形技術,成功的掃除了實現毫米波移動化的障礙,接下來我們一樣一樣來談。

(1)小基站

小基站,顧名思義就是小型基站。在5G網絡建設方面,小型基站和毫米波可謂優勢互補。一方面,毫米波的5G信號傳輸不佳,那麼佈置更多的小型基站,增加網絡密度可以有效的改善這個問題。因此,5G時代將會通過部署大量小基站的方式,以加強傳統的蜂窩塔,間接彌補了毫米波穿透力差、衰減大的缺陷;另一方面,小基站之所以可以小,也是毫米波的特點所致。由於毫米波的頻率很高,波長很短,因此其天線尺寸可以做得很小,這是部署小型基站的基礎。

當無數個“光源”(小基站)從高空照射下來,地面自然一片光明,不難預見,未來5G網絡將不再依賴大型基站的布建架構,大量的小型基站將成為新趨勢,以覆蓋大基站無法觸及的末梢通信。

(2)大規模MIMO

小基站解決了網絡覆蓋的問題,而大規模MIMO(多輸入多輸出)則解決了毫米波發射和接收的問題。我們手機的通信頻率越來越高,波長越來越短,天線也越來越短,到5G時代已經短到不是用“根”來表述,而是密集的天線陣列。大規模MIMO就能夠支撐多根天線的發送和接收,可以將通信信號成倍的發射和接收,大幅提高了信號的傳輸速度,同時還可以增強信號的強度。

(3)波束成形

解決了網絡覆蓋和發射接收的問題之後,又要怎麼改變毫米波難以遠距離傳輸的現狀呢?接下來就要提到,實現毫米波移動化的第三個關鍵技術——波束成形。目前的基站基本採用全向發射,這種模式雖然能夠保證最大的輻射範圍,但容易造成耗能大、資源浪費等問題,所以最好的解決方法就是,讓它聚焦在一個方向,把發射出去的毫米波“攏”到一起,這就是波束成形技術。這種可以實現空間複用的技術,好比一雙大手,將全向的信號覆蓋凝聚成一個精準指向,且波束之間互不干擾,這就意味著在同一空間提供更多的通信鏈路,服務更多用戶。

當然,只有波束成形還是不能解決毫米波難以遠距離傳輸的問題。如果只有一個波束,波束的方向又不變,一旦手機的位置有變動,信號就無法傳到基站。因此,波束必須要通過波束導向技術不斷調整,指向傳輸對象的方向。同時,手機持有者的位置不斷移動,基站相對於人的位置也在變,這就需要波束追蹤技術,時刻追蹤天線移動的位置,並讓波束做出相應的調整,來保障信號在收到阻擋的情況下自動切換電波,來保持手機信號的連續使用。

技術原理看起來並不複雜,但要把實驗室裡的東西變為商用,就得下一番功夫了。這裡援引一段高通公司總裁克里斯蒂安諾·阿蒙(Cristiano Amon)曾經在第三屆驍龍技術峰會上對於毫米波的感慨,讓大家感受一下,毫米波的開闢是多麼一段漫長之路。阿蒙說:

“2015年,有人說毫米波技術行不通,那時我們向大家展示了通過波束控制毫米波是可用的。接著,又有人提出來說(毫米波)雖然可用,但也只能適用於視距情況下,於是高通又通過一個大篷車向大家展示了非視距移動毫米波。到了10月份,又有人質疑說,雖然實現了毫米波的移動化,但是使用環境有限,毫米波仍然無法為智能手機所用,而高通又向大家展示了智能手機參考設計,包含天線模組,能夠滿足智能手機的大小及其散熱條件;這時候,質疑又出現了,說如果要做到這一點,那麼手機的體積將會很大,而高通又通過移動測試平臺MTP向業界展示,毫米波手機體積也可以接近正常手機體積。”這個過程對於高通而言,都意味著機遇,高通反之也因此變得越來越強大。

高通不止這樣講,也在身體力行的做。跨越技術門檻只是創新的第一步,如果終端用不上,一切都是空談。所以高通在解決了毫米波的自有缺陷以後,又推出了整套的射頻模組,將天線、射頻前端、收發器和放大器等都整合到一個模組裡面,通過提前做好這些元器件的調整工作,讓它們相互協同並將尺寸壓縮,來解決將毫米波運用於手機的問題。

2018年7月,高通推出了與其第一代5G 調制解調器驍龍X50配套的毫米波天線模組QTM052;今年2月,高通又推出了與驍龍X55相配套的第二代毫米波天線模組QTM525。與QTM052 相比,QTM525在多個方面都實現了提升:增加了對更多毫米波頻段的支持,尺寸更小(由此,手機廠商可以將毫米波手機的厚度做到8 毫米以下)等等。

除了城市熱點區域覆蓋,高通也在不斷探索將5G毫米波技術應用在更多場景當中。在 2019MWC 期間,高通進行了“企業私有網絡”和“高密度的場館”兩個場景的演示,以展示5G NR 毫米波用於室內覆蓋的優勢。這一系統模擬,是對室內毫米波OTA測試網絡的補充,可以為智能手機、筆記本電腦和其他聯網終端帶來高容量、數千兆比特傳輸速率和低時延的連接,展示了真切的室內毫米波通信體驗。諸如此類測試數不勝數,不可否認,要想5G 實現“改變社會”的使命,毫米波將會是非常重要的技術。

放眼整個產業,毫米波已經逐漸枝繁葉茂,甚至業界已經在研究頻率更高的6G 了,困難真的不能阻礙創新者,只會激發創新者的動力,然後整個社會都會深受其益。


——以上回答來自科技行者周老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