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同治皇帝的皇后,入宫后屡屡受慈禧针对和虐待,被逼绝食身亡

她是同治皇帝的皇后,入宫后屡屡受慈禧针对和虐待,被逼绝食身亡

说起清朝的帝后大婚,应以同治年间为最盛。只有在即位之前没有结婚的皇帝才能举行大婚典礼。故而从顺治、康熙算起,到同治年间,大清王室至少有200年没举行过这样大规模的典礼了。

无论是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还是因为当时统治者的虚荣心需要,这场婚礼,都是一个必要的仪式。虽然它的奢华繁缛形同一个帝国的回光返照,但是在那个内忧外患的艰难时代,无论王室、朝野还是平民,都需要用这样的方式给自己冲冲喜,鼓鼓劲儿,以面对生活中随时可能到来的,如泰坦尼克号沉没般的覆灭。

古代的婚俗有“三书六礼”,纵使是平民,这一路礼俗逶迤行来,耗费精力也不少,而皇帝大婚尤为豪华,极其繁琐隆重。而清朝宫廷是选秀制度,从同治七年(1868年)开始的初选,到同治十一年(1872年)最后一次选秀确立后位和几位嫔妃,用了五年。皇后阿鲁特氏力压群芳,走上中宫之位,是民心所向,众望所归。然而慈禧对这位儿媳却极其不满,以至于后来愈演愈烈,直至最后酿成了她和同治帝母子不和、同治帝英年早逝的大悲剧。

阿鲁特氏是蒙古族正蓝旗出身。她的祖父是大学士塞尚阿,外祖父是郑亲王端华,父亲崇绮是清代唯一的旗人状元。这位皇后品貌端庄,气质娴雅,举手投足自有一股大家闺秀的尊贵气质,才华也尤为突出。《清宫词》里有一首咏同治皇后的诗:“慧智兰心秀并如,花钿回忆定情初。珣瑜颜色能倾国,负却宫中左手书。”意思就是专门赞美这位中宫皇后的家学渊源深厚,尤其擅长用左手写大字,为时人所称道,因此胜过了同治皇帝原先属意的,最终被封为瑜嫔的知府崇龄之女赫舍里氏,和被封为珣嫔的大学士塞尚阿之女阿鲁特氏(皇后阿鲁特氏的姑姑)这两位美貌女子。

她是同治皇帝的皇后,入宫后屡屡受慈禧针对和虐待,被逼绝食身亡

起初慈禧对这位儿媳的不满也有一定道理。一来,慈禧原本属意员外郎凤秀之女富察氏,这位富察氏年仅14岁,系出名门,与乾隆朝的皇后富察氏是同一家族的,堪称历史悠久的椒房勛戚。与之相比,皇后的家世又稍逊一筹,只不过是近世稍得荣宠而已;二来,富察氏美貌活泼,与年轻时候的慈禧性情上有几分相似,第一印象就比较容易亲近。而阿鲁特氏已经19岁了,比同治皇帝还大2岁,不苟言笑,端庄稳重,让慈禧感到明显的不好驾驭;三来,阿鲁特氏的外祖父郑亲王端华是当年咸丰皇帝的顾命大臣之一,与慈禧是政敌,辛酉政变时,被慈禧处死,现在政敌的外孙女成了儿媳妇,她难免对此心怀芥蒂,非常没有安全感;四来选秀定局之前她和慈安太后都明白向同治皇帝示意了各自心中的皇后人选,而自己的亲儿子居然和慈安一致,与她这个生母反倒离心离德,不能不让争强好胜的她愤怒伤心。

此时因有慈安太后压制,慈禧不便像后来一样明目张胆,在光绪皇帝的选秀大典上一声断喝,强命他将玉如意交给隆裕,只得将不满压下,同意立阿鲁特氏为后。慈安和同治也给她面子,同时立富察氏为慧妃。

悲剧的导火索就此埋下。大婚之后的皇帝就要亲政,这就意味着两宫同治、垂帘听政的时代必将过去。婚后的同治帝和阿鲁特是皇后关系融洽,两人恩爱甚笃。阿鲁特氏温柔体贴,礼敬夫君,又像个懂事的大姐姐一般照顾皇帝,让他感受到了成熟女性的温存。而同治帝自幼丧父,接掌下这片残破不以的江山,却迫于严母的威慑,从未真正的当家作主过。此时有贤妻相伴,正想施展少年抱负,有一番作为。归政后百无聊赖带来的失落感本已让慈禧难以接受。何况,二十六七岁开始守寡的她,看着儿子媳妇如此和睦,触景伤情,难免更加怨怼。

这是慈禧一生中第三次感到巨大的挫败和危机感。第一次是在热河行宫,行将就木的咸丰皇帝差一点听肃顺的挑唆仿效汉武帝杀勾弋夫人要了她的命,后来虽说是心软罢手,但却留给慈安太后一道诏书,待她抢班夺权心怀不轨便可随时制裁她,这无异于时时悬在她头顶上一柄利剑,算是让自己的丈夫伤透了心。第二次是同治八年(1869年),皇帝联合慈安杀了她的心腹太监安得海,算是被亲儿子和政治伙伴伤透了心。这第三次,她再也不想处于既被动又无可奈何的位置了。

她是同治皇帝的皇后,入宫后屡屡受慈禧针对和虐待,被逼绝食身亡

慈禧认为现在皇帝在皇后的鼓励下预备励精图治,宫中又有慈安太后做后盾,难保有一日不会大权旁落,属于自己的政治生命即将结束,甚至真的生命也难说。她自然不会坐以待毙。是以她一方面抬举慧妃,另一方面压制皇后,并明里暗里放任慧妃挑战皇后的权威。

同治皇帝对慈禧这种行为很是不满,为表示对抗,他很少往慧妃宫中去,慈禧训诫同治:“凤秀之女,屈为慧妃,宜加眷遇。皇后年少,不娴宫中礼节。勿常往其宫,致妨政务。”她这么说,就等同挑明了皇后成为自己眼中钉肉中刺的原因,对于谨言慎行、审时度势的皇后而言,这样严厉的申饬已是不能怠慢的明确警告了。为了顾全大局,也是缓和婆媳之间的矛盾,阿鲁特氏委曲求全,经常以身体不适为由劝皇上多去慧妃的咸福宫,少来自己的承乾宫。她知道虽然身为皇后,但是与太后关系恶劣,又独擅专宠,遭人妒忌会有多么不利。更何况,她自知与皇帝情深,抱定了“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信念。

同治皇帝心知皇后如此委屈是何缘故,但一想到贵为天子,如今大婚亲政后还是个傀儡,连后宫私生活都被母亲横加干预,不禁怒从中来。他故意酒醉后去到慧妃宫中,在榻上独眠。害得慧妃在孤灯下苦坐流泪了一夜,早晨起来又感染了风寒。慈禧得知,一边派御医为慧妃诊治,一边在后妃例行请安的时候当众给皇后难堪,指责她无才无德,挑唆皇帝虐待慧妃,不配统御六宫。

矛盾变得越发尖锐,同治皇帝夹在母亲和妻妾中间,感到无颜以对。他既不想冲撞母亲撕破脸,又无力保护心爱的妻子,索性搬到乾清宫独居,以示抗议。如果换作一般的太后,僵持不下,多半也会退一步妥协了。奈何慈禧不是一般人,在她心中,骨肉亲情也远不及她对权欲的渴望,即使同治是她的独子。皇帝的反抗,更增添了她对皇后的反感。

她是同治皇帝的皇后,入宫后屡屡受慈禧针对和虐待,被逼绝食身亡

同治帝亲政后,仍然有着稚气未脱的一面。一方面他急于建功立业树立帝王权威,另一方面他不解民间疾苦,国事艰辛。他居然提出两大方案,其一是每年将孝敬两宫太后的“交进银”由14万两增加到18万两,其二是重修圆明园,此事遭到重臣强烈反对。情急之下,恭亲王苦口婆心劝阻,可能是话说得重了,驳了皇帝的面子,同治居然把恭亲王和武英殿大学士文祥一干老臣都给罢免了。这下可不好了,慈禧一石二鸟,既用朝臣挫了皇帝威风,事后再假意出来调停,安抚众臣,收买人心。

如今看来,同治帝的所作所为固然有不切实际、好大喜功的一面,另一方面,也未尝不是为了讨好慈禧,缓和母子婆媳矛盾。可是结果呢?竹篮打水一场空,里外不讨好,还在朝臣那里丢尽了脸,在宫内,又不得自由。

也不知是否受了父亲咸丰的遗传,这位内外交困的少年皇帝抑郁之下开始怠惰政务。并且在恭亲王长子载澄的引诱下微服出巡,眠花宿柳。事态的发展越来越偏离轨道。公平的来说,几方面都很失望。最受伤的还是皇后,年轻的她从踌躇满志,到无能为力,深感和婆婆慈禧的矛盾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却无力面对这深宫的艰险和慈禧的心机。然而还没等到痛苦难当的她谋出良策,大祸已至——同治帝驾崩,年仅19岁。同治帝的驾崩,是清宫著名的疑案之一。官方说法为天花致死,民间却是梅毒而亡,想来也并非空穴来风。

她是同治皇帝的皇后,入宫后屡屡受慈禧针对和虐待,被逼绝食身亡

同治皇帝病危之初,皇后不敢前去探望,被慈禧太后指责为“无夫妇情义”,病情垂危之后,皇后偷偷潜去探望,亲手帮同治帝擦拭脓血,又被慈禧辱骂成“此时狐媚,想害死你丈夫么?”传说同治皇帝曾与皇后探讨过皇位继承人的问题,皇后建议“古有明训,国赖长君”,于是同治命老师李鸿藻当面草拟诏书立成年的贝勒载澍为储君。李鸿藻跪地叩头后转身离开了同治帝寝宫,可是转头一想,审时度势,只觉得脖颈后一阵阵发凉——这事一旦让慈禧知道,自己脑袋八成都不保了。于是他主动将遗诏的底稿交给了慈禧。慈禧一见,勃然大怒,瞬间将遗诏扯得粉碎。

与此同时,李莲英的耳目又密报了皇后探病的消息,“这妖妇莫不是想效仿我垂帘么?“这念头一起,顿时恶从胆边生。慈禧怒气冲冲地冲过去,当着同治皇帝的面,揪住皇后的头发,当众打她耳光。情急之下,皇后叫道:“臣媳是大清门抬进来的中宫皇后,请太后留一些颜面!“这一句话慈禧听到更是怒不可遏:”你是大清门中宫进来的!那就是讽刺我是旁门左道进来的妃子咯?“慈禧正要呼召太监对皇后用刑,此时又听得寝殿内传来呼声,原来同治皇帝已经在病榻上连气带吓晕了过去,这才放过皇后一马。

试想这一对苦命鸳鸯,若不生在帝王家,则可吟诗、作画、饮酒、品茶,生儿育女,享天伦之乐。即便是布衣平民,荆钗布裙,简衣陋食,也可寒温相慰,起码不失夫妇之乐。如今却落得如此凄凉,不能不感叹一句“无情最是帝王家“啊!

转而同治帝驾崩。慈禧太后违背同治遗诏,另立醇亲王之子载湉(同治的堂弟,自己妹妹生的外甥)为光绪皇帝,而孀居的同治皇后却仅被册封为“嘉顺皇后“,而不是皇太后,让她处在一个不伦不类的位置。虽然于理于法她都没有废黜皇后位份的权力,但是毕竟慈禧太后权倾朝野,满朝文武莫不慑服在她的淫威之下,即便是慈安太后加上恭亲王也不是她的对手。而年轻的阿鲁特氏皇后在宫中无权无势,如今又守了寡,面对水火不容,将一切愤怒都倾泻在自己身上的婆婆,这如履薄冰的日子又要怎么过下去?

她是同治皇帝的皇后,入宫后屡屡受慈禧针对和虐待,被逼绝食身亡

皇后的父亲崇绮已经敏锐地感知到了慈禧太后的意思,于是暗示女儿殉葬。可是清宫有规,嫔妃自戕是重罪,自己要被曝尸荒野,褫夺封号,家中父母亲朋则女为奴仆男丁流放。于是可怜的皇后只有绝食而亡。此时距离同治帝过世只有75天。皇后既然薨逝,慈禧去了心腹大患,下令谥号“孝哲毅皇后“,与同治帝同葬惠陵。

历史的悲剧时常以壮丽辉煌开始,却在冰冷凄怆中谢幕。这一切的发生,偶然中又带着些许必然。慈禧太后若非野心勃勃、老奸巨猾,也不可能发动辛酉政变,力挽狂澜,权倾朝野40多年,成为历史上仅次于武则天的女强人。也正因为性情如此,她得不到丈夫真心相待,连亲生儿子也和自己不亲近,甚至失去生命,成为她和儿媳博弈的牺牲品。她逼死了儿媳,却并非这场斗争最后的赢家。因为一个女人纵使再有超越男儿的雄韬伟略,内心也渴望柔软和温情。她冷漠苍凉的孤心,也只有在深宫的漫漫长夜里,独自望着清冷月光,如泣如诉苦求岁月的垂听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