筷子没有出现之前,古人怎么吃饭?

历史学苑


自有人类开始就有了饮食,但是早期人类的饮食仅仅是维持生命的一种本能,在茹毛饮血和食不果腹的情况下,根本不存在文化可言,也就谈不到饮食器具。

只有当农业发明后,有了稳定的食物来源,人们才脱离了“生吞活剥”的状态。此时的食物,除了提供营养的作用外,还给人们提供一种满足感,为了扩大满足感,就刺激了进食方式的进步,自此饮食器具才开始逐步发展。从考古资料可知,古人的饮食器具经历了手、匕、叉、箸的进化过程,并且经历了长期的并存阶段。


民族学从风土角度还原了手抓的进食方式

康熙《台湾府志·风土志》记载高山族“粥则环向锅前,用柳瓢吸食,饭则各以手团之而食”。从民族学的角度讲,这种偏远部落的居民一般会保留一些古老的方式作为传承,而高山族的饮食习惯很可能是传自上古时期,人们会用柳也卷成管吸食粥,用手团饭吃,不要考虑烫不烫嘴的问题,主要还是要关注“手食”这一特点。

无独有偶,欧美、非洲、中东等地区的某些种族至今也沿袭着手抓进食的风俗,证明这是一定时期人类的固有进食方式,只不过在后来的发展当中,依托畜牧文明的欧洲逐渐向刀叉发展,而依托农业文明的中国则逐渐向筷子发展。

考古发现丰富了人们对古人进食器具的认识

考古学最大的发现莫过于古人类遗址,至少在七八年前的黄河和长江流域,部分遗址中就出土了大量的“骨匕”,也称“骨柶”,有长形、有勺形,制作精致,有的在柄端还有精美的纹饰。河姆渡遗址还出土过一件鸟兽形柄的象牙匕,富有艺术气息。可见当时人们除了注重实用,已经开始对美感就有了追求。



关于匕的记载,出现在汉代扬雄所著《方言》一书中:“匕谓之匙”,说匕是古代取饭的器具,类似于现代的汤匙,但是稍显扁平。

除了匕之外,在较晚年代的甘肃皇娘娘台齐家文化遗址还出现了“骨叉”,扁平形,有三齿,很可能是由竹木叉演变而来。叉是用来取肉的器皿,虽然并不普遍,但是确实存在过,较西方餐叉的历史早数千年,只不粮食作物逐渐在中原占据主导地位,叉的运用持续弱化,最后淘汰。


从商周开始,就开始有了筷子,当时称“箸”、“梜”。《礼记·曲礼上》记载:“饭黍毋以箸”,又说“羹之有菜者用梜,其无菜者不用梜”。《韩非子·喻老》中也记载“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与河南安阳殷墟遗址出土的铜箸、湖南香炉石遗址出土的骨箸相呼应。

从考古量判断,“匕”的运用持续了很长时间,“叉”的运用时间很短,在先秦时期,“箸”应该是与其他餐具配合使用,“箸”只在加菜时使用。


随着农业文明不断深化,中国农业也走上了精耕细作的道路,中国的饮食也日益精细化,相对应的,饮食器具也越来越固定,越来越精致,最终形成了几千年的“筷子文化”,一直沿袭至今。


尹禾


”筷子”是我们最常见的一种生活日用品,又名”箸”(赵县西封斯称为箸),我们的一日三餐都在使用它,首先说一说,我自己对筷子的一些印象吧。



在我的记忆中,小时候(六七十年代)因为家里穷,没有机制的筷子用,我们就地取材,用花柴棍、高粱穗杆、树枝等,自己加工成筷子使用。

现在的问题是,筷子没有出现之前,古人怎么吃饭,这只凭自己的想象和猜测,恐怕是回答不准确的,为此我查阅了一点资料,分享给大家。

1.上古时人是吃“手爪饭”的,《礼记·曲礼上》有记载。

2.在我们国家,最早用来进食的工具是用兽类的肋骨制作而成的“匕”,可不是大家所认为的“匕首”哦!进食用的“匕”,是一种类似于汤匙(chi)的餐具。先秦时候的人们会用“匕”来吃饭,用箸来夹菜。有人可能会说,我们现在也会用筷子和汤匙一起吃饭,可是古人用(匕)吃饭,用“箸”夹菜,是分工明确的,不会像我们现在一样混用。

到了青铜时代后,铜匕渐渐取代了骨匕。而且这时候的“匕”也分为了“大匕”和“小匕”。大匕是用来将肉从器具中取出的,而小匕则是专门用来吃饭的。

说了这么多,想信大家都知道了,在筷子出现之前,古人吃饭用的是“匕”,一种类似汤匙的器具,大家了解了吗?


天天学xi


“民以食为天”,“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说的是吃的重要性。让我们穿越到三国周郎家里,小乔准备了一桌饕餮大餐,有刚下火的烤乳猪、浓汤里的水煮羊肉、红烧武昌鱼、酸菜炒米饭等可口的美食,这些美食形状、形态、温度各不相同,面对小乔的热情邀请和这些诱人的美食,顿时吃饭的欲望高高升起,早已垂涎三尺了。此时,我偷偷的瞄了一下,发现没有筷子,心中嘀咕,这筷子怎么还不拿上来?没有筷子我怎么吃饭呢?难道你们这个时代吃饭不用筷子吗?

一行人席地而坐,每人面前放着一个温好酒的樽,却依然没有筷子,看着周郎小乔那幸福的样子,我想起了苏东坡的名句“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正沉醉在这首词里的时候,小乔端过来一个类似陶瓷罐的那种容器,不过容器口和底部一样大,里面装了好几个石头,小乔用手指着石头很优雅的对我说“请。”

见我有点摸不着头脑,周郎顺手拿起了一个在手里反复混动,示意我照做,我拿起石头,感觉很滚烫,瞬间明白了,这是给手消毒,看来这顿饭可能要直接上手了。

由于好奇,就产生了下面的一段话:

我:筷子呢?吃饭没有筷子吗?

周郎、小乔面面相觑,十分不解:筷子?什么叫筷子?

我:夹菜用的呀

周郎:在我们这个年代不用,刚不是高温烫手了吗,现在可以直接上手了,说着一个乳猪蹄递了过来,

我接过猪蹄放进嘴里,指着浓汤里的羊肉,说:我要吃这个,这么高的温度,总不能直接上手抓吧?周郎递给我一个牛角,说:用这个挑起来吃,我试了一下,还挺好用;

我:“那吃鱼呢,也用这个牛角吗”,小乔拿过来一把小短剑,用剑吃鱼,不错。“那吃酸菜炒米饭呢,用剑还是用牛角呢?” “用手抓”,小乔说。

我又多嘴:那要是在野外没有消毒的条件,也没有这些牛角之类的东西呢?怎么吃饭?

周郎这下有些不耐烦了,说:“你们这些后代人真麻烦,吃个饭能整出这么多事,在野外折个树棍,弄个树杈,找个竹节等,或者弄个长条形状的石头都可以把饭吃了,孙老板怕有人给我饭菜下毒,给我弄个银针试毒,我有时不想用那个拿着不方便的象牙,就直接用银针把饭吃了。”接着又自问自答“我们这个年代的人用什么工具吃饭呢,当然是随心所欲了,想用啥就用啥,不用了直接用手抓也可以”。





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


筷子在我国至少已有八千年的历史,最久远的筷子出土于河南省安阳的殷墟。历代的筷子所用材质广泛,民间常见的有:竹、木;宫廷与官宦、富贵人家用:高挡木筷、银筷、象牙筷等。如《红楼梦》第四十回"史太君两宴大观园"。宴席上凤姐和鸳鸯商定了要捉弄刘姥姥,给她取了双"老年四楞象牙镶金"的筷子。又偏拣了一碗鸽子蛋放在刘姥姥面前,並给她讲,一个鸽蛋要化一两银子,刘姥姥自然好奇了。象牙筷沉而光滑,鸽子蛋小巧圆滑,加上刘姥姥已是有年岁的人了,手抖臂晃,一夹便滑脱了。一两银子那能叫它跑了?滿地找掉在地上的鸽蛋,引得荣府众人哄堂大笑。

筷子在先秦时称"梜",汉代改称"箸"。到明代,吴地船夫,因避违"箸"的音(慢),将"箸"改为"筷",后被民众普遍接受,一直延用至今。我国用筷子的这一发明也被邻国接受。现日夲、朝鲜、韩国及东南亚许多国家民众都普遍使用筷子吃饭。改革开放后,许多西方国家的民众来中国后,除喜欢中餐外,也学会了使用筷子。

据说,我国的筷子是有标准和喻意的。1.长度:应是七寸六分。一是代表人有七情六欲,二是用起来灵活自如。2.形状:一头尖一头方。筷子头做得细尖,便于夹取食物。筷子尾做得四方,既便于手握不滑脱,也要求做人要正直、稳妥。3.成双成对永不分离。在使用时要相互配合才能收放自如。4.还有许多规矩,如:在桌上不能乱放、不能敲空碗、不能剔牙、不能将筷竖插在饭里等等,在今天也可列入文明用筷范畴了。


福荣


说起筷子,至今也有3000多年的历史了,筷子是由汉族的先民们发明。筷子最早出现于商周时期,筷子古称箸古籍《韩非子·喻老》载“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纣王为商代末期的君主可见早在公元前11世纪我国已出现象牙精工制造的筷子。中国的筷子长度大约为七寸六分,代表一个人的七情六欲。

在中国的魏晋时期,日本才结束了吃饭手抓的历史。筷子由中国传入日本、朝鲜、越南等国,筷子起源于中华文化。

但是中国筷子和韩国、日本等国的筷子都有所区别。韩国的筷子扁而平,为金属材质。这是因为韩国人喜爱烧烤,比如韩国的纸上烤肉就非常出名,用金属材质显然更方便。

日本的筷子短但筷尖十分锋利,以木筷子为主。主要是日本人喜欢吃生鱼片,生鱼片很滑不容易被夹起,这时筷尖就起作用了,筷尖在日本等同于叉子。

如果再向前追,也就是夏朝或者夏朝之前的老百姓没有筷子怎么吃饭,没有太多的文献记载,但根据只言片语的记载,没有筷子之前是用手抓,但必须先洗手。后来用勺等物来盛饭,但是用勺类吃饭不方便,后来大家就尝试着用树枝或者竹子来代替勺子的使用,勺子就慢慢只用来打汤喝了。

人们用树枝吃饭感觉很方便,就慢慢做成筷子,古代成为著子,那为什么后来称之为筷子呢,主要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因为我们吃完饭要下去干活,所以吃饭必须快,有些商人做生意没时间吃饭,就快速的吃饭,那么唯一能使饭吃得快的是手上的两根筷子,快与筷同音,就干脆读成筷子。这就是筷子由来的基本情况。

但祖先们对于筷子的使用也有很多规定和禁忌,比如筷子不能插在饭里,插在碗里好比是给死人上香的,不吉利。

筷子不能对着别人,是对人不礼貌的行为。

筷子不能用来敲打碗,那是贫穷的象征。有说吃饭用筷子敲打碗会变贫穷,所以小时候筷子敲碗免不了被大人一顿责骂。

所以筷子的使用还是有很多学问的,在教孩子使用筷子的时候这些禁忌一定要教给孩子,并作为基本家训一代代传下去。





笑谈趣史五千年


筷子是什麼時候發明的?沒有筷子前,古人是怎麼吃飯的?

中國的飲食文化在世界上享有盛名。與西方國家不同,中國的飲食炸煎蒸煮,內容非常豐富。中國的飲食文化對世界飲食的影響,最早的便是筷子的使用。

與中國相鄰的日韓朝國家,都是受到中國筷子的影響,才開始使用筷子作為餐具。大概在魏晉時期,日本人還在用手抓的方式吃飯。

時至今日,仍然有大批的國家在使用筷子吃飯,如中國、日本、韓國、朝鮮、越南、新加坡等地。隨著中華飲食的流行和各地華僑的不懈努力,中餐館在世界各地遍地開花,世界範圍內使用筷子吃飯的人數不斷增加。

筷子在今日僅作為一種吃飯的工具,但在古代,筷子可是非常考究的。古時我們將筷子稱之為「箸」,製作筷子的原材料也不像今天一樣單一,有金、銀、玉、石、木、竹等很多種不同的材質。我們現在使用的筷子大多是由木頭製成的,造價比較低,方便使用,但是卻容易腐爛。

在筷子還沒有被發明出來之前,人們的生活器皿比較少。在煮飯時,並沒有陶瓷盆可盛放食物加熱。於是人們就想到了一個辦法,將樹皮做成瓷盆等形狀,將芭蕉葉摺疊成喝水器皿的樣子,將食物放在這些簡易的器皿中,隔著石頭將其加熱。當食物熟了後,用樹枝將石頭移走,防止被燙傷。這大概就是最早的筷子的原型。

夏商時期後,人們的烹調手法仍然非常簡單,通常只是將蔬菜水煮熟透之後,即可食用。當時筷子還並沒有作為吃飯的工具,人們通常等著食物冷卻至常溫後,用手抓取食物直接吃。但是,生冷的食物吃起來往往令身體非常不舒服,於是人們發明了一種叫做「木梜」的工具。

這種「木梜」與我們今日所用的筷子還是有很大的不同,它並不是用來進食的工具,而是用來將湯水裡的食材撈出來的工具,有點類似我們今天所用的快餐店中的夾子。

直至商朝,我們都很少發現筷子的身影。大約在戰國末期,人們吃飯還是直接用手的。孔子的書籍中便有記載,「供飯不澤手,毋摶飯,毋放飯。」

孔子所生活的那個年代,人們對於禮儀已經有了要求和嚮往。貴族在一起用飯之時,用手抓過自己的飯食後,再用手到公共菜餚中抓菜,往往會引起其他貴族的嫌棄。於是,在貴族的推動之下,筷子應運而生。

其實,筷子在早期無法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還受到烹飪器具的影響。早期用餐時,並沒有今日的碗盤等餐具,古人所用的盆罐等器具,也不方便筷子的配合使用,因此早年筷子無法流傳開來。

到了西漢時期,才出現了嚴格意義上講的碗盤。於是,筷子從最初的只有達官貴人才能使用,走進了千家萬戶。但是,不同的家庭往往會使用不一樣材質的筷子,來彰顯其身份地位。比如皇帝貴族之類使用金、銀、玉等材質的筷子,而普通老百姓只能使用木頭、竹子等材質的筷子。

兩根小小的筷子卻隱藏著這麼多學問,作為國人是不是該感到自豪驕傲呢。尊重文化,尊重傳統。


随时随地网赚谘询Q999956


提到筷子,作为中国人不得不引以为豪,我认为筷子是最先进实用的进餐工具。有人说,假如你有一个非洲或印度的朋友,那一定要请他吃顿火锅。这虽说是句玩笑话,不过要是再大开脑洞,穿梭到没有筷子的古代请古人吃顿火锅,也是良多趣味,因为古人吃饭主要用手抓着吃。



中国古代吃饭习惯是分餐制,比现在的西式分餐早太多了,分餐制在中国的历史上是一直都有的,是不折不扣的中华饮食传统,而并不是常人认为的分餐制乃西餐所独有。 我国分餐制历史久远,它一直可以上溯至远古时期。在原始氏族社会里,贫乏的物质资源决定了人们必须遵守一条共同的原则,就是对所获取的财物共同占有,平均分配,单从饮食方式这一方面来看,众人获取的食物,平均分配后才可食用。这就是我们最原始的分餐制。

秦汉以至隋唐,西北地区少数民族的桌椅先后进入中原地区,当时称为“胡床”、“胡坐”。桌腿、椅腿都变高了、变大了,使围坐共同进餐有了物质基础。

元朝游牧民族是共餐制;明朝分餐共餐同存;到了清朝,彻底共餐了。

从分餐到共餐的转变为筷子的产生提供了孕育的土壤,筷子最早的发明者据说是商纣王的妃子妲己。

分餐制是人提前把食物分好,每人只吃自己面前的食物,反正都是自己的直接用手抓着吃。到了共餐就不一样了,早期的共餐是进餐前把手洗干净,后来人们还是觉得不卫生,就开始使用工具,筷子就开始普及了 。


平常小道


筷子没有出现之前古人直接用手抓饭吃,象现在印度人一样。


等待162471053


特地百度了下,总结为长条型物体,比如棍,勺,刀,叉等。

然而,看到问题自己下意识的第一反应,手抓饭。


悦读阅笃


人民公社时,参加集体劳动,各自带饭,有时没有带筷子,便在野地里掐根芦苇做筷子。

远古的时候,应该这种情况不断出现,便发明了筷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