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有哪些为人处世的技巧?

有个地方叫作遥远


一部《红楼梦》,正如书中所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通读本书,细细品味,可以明白许多为人处事的技巧。

今天有书君就跟大家一起来探讨一下这些问题。

一、关于情商:说话也是一门艺术。

高情商最直接的表现就是会说话。

在《红楼梦》中,王熙凤可以说是最会说话的人。贾赦想纳贾母的心腹丫鬟鸳鸯为妾,鸳鸯死也不从。贾母对贾赦的所作所为非常生气。王熙凤说:“谁叫老太太会调理人,调理得水葱儿似的,怎么怨得人要?我幸亏是孙子媳妇,若是孙子,我早要了。”

这话不但安抚了贾母的情绪,还暗地里捎带也算为公公的不齿行为做了开脱。

后来贾母提到自己小时候,不小心掉进水里,头上磕破了,落了一个小坑儿。王熙凤说,那个坑儿是盛福的,盛满了,自然就凸出来了,你看老寿星的头上都有个凸起的包。

王熙凤能说会道,成了贾母的开心果,这当然也是王熙凤讨贾母喜欢的最重要的原因。因此贾母喊她“凤辣子”“猴儿”等,喜欢的心情溢于言表。

能好好说话,可以避免好多的尴尬,使事情更圆满,何乐而不为呢?

二、关于性格:有时候短板也是一种“致命伤”。

林黛玉由于父母双亡,寄人篱下,心思敏感。

她爱耍小性儿,发脾气。忧思成疾,身体每况愈下。虽然黛玉是贾母最爱的孩子之一,虽然林妹妹才华横溢,而且开始贾母也是“木石姻缘”的支持者。

但正是因为黛玉的性格,使得贾母担忧她寿命不长。为了贾家的子孙后代考虑,她还是同意宝玉娶了健康、开朗的宝钗。

不得不说,黛玉的性格,是她最大的短板,也是造成她悲剧的最主要的原因。

一个木桶盛水的多少,是由组成它的最短的那块木板决定的。

这就是著名的木桶效应。而生活中看一个人的时候,往往最先看到的也是TA最大的那块“短板”。

发现自己的短板,极力改正。不要因为一方面的过失,影响我们人生的发展。

三、关于谋生:拥有一技之长最好。

晴雯是宝玉房中的大丫头之一。在袭人为母奔丧期间,一向可有可无的晴雯,展现了她最优秀的一面。

贾母送给宝玉的孔雀裘,烧了一个洞,连夜拿到外面,京城最好的裁缝也不敢接这个活儿。

而病中的睛雯,挣扎着穿针引线,熬了一个通宵,为宝玉补好了。宝玉也陪了一个晚上。这件事,为晴雯加了不少分。

这才有了晴雯被赶出贾府以后,宝玉前去探望,与她互换贴身信物的深情。宝玉还在她死后,写了长长的一封祭文。

一招鲜,吃遍天,不愧是一句至理名言。那我们就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成为职场中不可替代的人。

四、关于心态:要在薄情的世界里深情地活着。

刘姥姥作为《红楼梦》中很重要的一个人物,不容小觑。她不甘心在乡下看着一家人活活等死,一大早带着外孙子,走了半天的路来到贾府投亲靠友。

一进荣国府,门房像打量叫花子一样对她。后遇到好心人指点,她才得以进得府来,由周瑞家的引见,她见到了王熙凤,因此得了贾家的帮助。

后来,二进荣国府,她又带来了自家地里产的新鲜的瓜果蔬菜,并且为了讨贾母和众女眷欢心,出洋相,扮丑角。

这回,王夫人破例给了她一百两银子,还有贾家给的好几大车的衣服、药品、吃食等。刘姥姥用这些钱做了小生意,日子也越来越好。

还有贾芸,也是贾家的旁枝。他父亲去世后,舅舅借着给他家操办丧事的机会,霸占了他家的家产。

后来,他去求卖保健品的舅舅赊几两人参、鹿茸,想着给王熙凤送礼,拿下大观园的绿化工程,被舅妈羞辱一番。

后来还是人称无赖的倪二借给他银子,他才得以买了礼物,送给了王熙凤。工程做了,挣了钱,他也认识了丫鬟小红,可谓爱情事业双丰收。

因此,我们要记住这样一句话:生活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不失为一种人生智慧。

五、关于因果:相信好坏皆有根。

宁国府为了秦可卿办丧事,用了不该用的棺材,摆了不该摆的排场,埋下隐患;

王熙凤鼓动尤二姐的前未婚夫张华状告贾琏、贾蓉,搅浑水,后为了灭口派人去杀张华,张华侥幸逃脱,授人以柄;

贾赦因为贪图石呆子的玉扇子,默许贾雨村陷害石呆子致死,留下口实;贾敬死后,贾珍以守孝的名义,在家里私自聚众赌博,影响恶劣。这些,都是直接或者间接造成贾府最后被抄家的原因。

善恶皆有根,因果皆有报。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无论我们做了好事与坏事,都会有相应的回报。

六、关于人情:知恩图报是做人的根本。

还来提一提刘姥姥。在书中,刘姥姥有四、五次进荣国府。在113回,听说贾府被抄家,刘姥姥着实忧心,“几乎唬杀了”,就是几乎吓傻了。后来听说贾母去世,正在打豆子的刘姥姥悲痛欲绝,连豆子也拿不住了。次日天没亮就往贾府赶。来不及喝口水,就“请太太的安,哭哭老太太去罢”。

在高鹗续写的后四十回里,王熙凤死了,贾琏也不在家,她的女儿巧姐被卖给一个外藩的王爷,刘姥姥偷偷跟平儿一起,把她送到了乡下,嫁给了刘姥姥村的一个富贵人家。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知恩图报,是做人的根本。我们也要学习刘姥姥的品格,不要忘记曾经帮助过我们的人!

七、关于婚姻:好的婚姻需要势均力敌。

这里要说一说尤二姐。尤二姐跟着母亲嫁到了尤家,尤家没落,她与妹妹、母亲三人相依为命,也是靠着宁国府的接济过生活。因为穷,她特别想摆脱困境。于是她跟家道没落的张家退了亲。

为了生存,她任由姐夫和外甥欺负,打趣。见到贾琏以后,看到贾琏对自己有点意思,而且主要是贾琏是荣国府的少爷。于是,尤二姐就想嫁入豪门。可是,凭着她的智商与情商,根本不是正室王熙凤的对手,几个回合下来,就狼狈不堪。

后来,她甚至连丫鬟出身的秋桐也不敢惹,只能偷偷抹眼泪。连侍候她的丫鬟善姐也欺负她。在孩子不幸打掉以后,又加上贾琏的移情别恋,生无可恋的尤二姐吞金自杀。

她与贾琏以及贾琏的家庭,本身差距太大,而是非之地荣国府,也不是她这种傻白甜呆的地方。不但如此,文中尤氏摊上吃喝嫖赌俱全的贾珍,邢夫人与整天只知道跟小老婆喝酒鬼混的贾赦,也是毫无幸福可言。

门不当户不对的婚姻,注定矛盾重重。

因此,我们在选择配偶的时候,一定要看看与对方是不是匹配,尤其是三观是不是一致。这样,婚姻才会和谐、长久。

通过品读《红楼梦》,不但看到贾府的兴衰,宝、黛、钗三者的感情纠葛,以及了解当时政治、经济、人文、建筑等方面的知识,还能学到不少为人处事的技巧。我们悟出了要“好好说话”,要消除自身短板,要在职场上拥有一技之长,要热爱生活,要相信付出就有回报,还要知恩图报,甚至我们选择结婚对象时,也要讲究势均力敌。《红楼梦》,值得一读再读!

有书君语 :有书送书季开始啦~每周会免费赠送1000本实体书给大家作为福利,本次送出的是年度必读之书《无声告白》。私信回复:福利,即可免费包邮领取书藉,本次仅剩200本,先到先得哦~


有书共读



● 黛玉的印象管理

林黛玉进贾府,就像职场新人第一天到公司报到,也怕自己露怯。因此,她早早的就在心里制定了一个行动方针:「多要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要多说一句话,不可多行一步路。」

效果怎么样呢?

书上说,贾府上下对她的第一印象是:「年貌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弱不胜衣,却有一段风流态度」。这和读者印象中那个孤高自许、目无下尘,挑剔、小性的林黛玉形成了微妙的反差。

看来,黛玉的印象管理是成功的。她是怎么做到的?今天就来聊一聊「黛玉进贾府的第一天」,看看这一天她做了什么?又是怎样成功塑造了一个讨人喜欢的形象?

第一个细节,是黛玉的微表情。

进贾府第一天,黛玉虽然是主角,话却不算多。不过只要她开口说话,大多是陪着笑。比如:王熙凤出场,黛玉听了贾母介绍,「忙陪笑见礼,以『嫂』呼之。」在大舅舅贾赦家,大舅母邢夫人苦留黛玉吃饭,黛玉笑着婉拒了。在二舅母王夫人房内,王夫人嘱咐黛玉不要沾惹宝玉。黛玉也是陪笑应答。甚至临睡前宝玉的丫头袭人到房中探望,前一刻还在哭泣的黛玉忙笑让:「姐姐请坐。」

这可真是不寻常!要知道,「丹唇未启笑先闻」是王熙凤的招牌,哭才是多愁善感的林妹妹的标志性表情,更何况她还刚刚经历了母亲亡故的悲痛。

可不要小看这几次微笑。大家可能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我们常常为了赢得别人的喜欢而使用一个小技巧——奉承。除此之外还有别的方法吗?心理学研究显示:微笑其实也是一种能让别人喜欢我们的特别有力的武器。

试想一下,如果黛玉像凤姐那样见面就一通恭维,一则违背了她做人的原则,委屈了自己;二则像贾府这样的大公司,人际关系必然错综复杂,在没有弄清权力格局的情况下很难掌握分寸,很可能奉承了邢夫人,王夫人要多心,讨好了凤姐,李纨又不高兴,弄得不好就得罪一大圈人。

因此,对于初来乍到的职场新人来说,一视同仁地报以微笑是表达友善最稳妥的方式。

第二个细节,就是黛玉的内心戏。

在贾府吃的第一顿饭,黛玉就发现贾家与她家不同——吃完饭就上茶。黛玉立刻想起了父亲林如海的教导:饭后过片时再吃茶,这样才不伤脾胃。但是马上又在心里提醒自己要「随和着些」,然后若无其事地接了丫鬟递来的茶。

这就很不简单了。心理学研究发现: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时候,人们会喜欢那些和他们相似的人,而不喜欢与他们不同的人。黛玉在喝茶习惯上的入乡随俗,正是在行为方式上主动向众人靠拢,自然会在无形中赢得大家的喜爱。

试想一下,如果黛玉因为自家的喝茶习惯更符合养生之道,就以真理的代言人自居,让大家放下手中的茶杯,当场来一堂《饭后立刻饮茶,毒性赛过砒霜》的养生知识讲座,众人会怎么看她?会不会觉得黛玉爱表现、难伺候?甚至仗着贾母的宠爱故意挑刺?

再来看第三个细节:当被问及「可曾读书」时,黛玉先后给了两个不同的答案。

贾母问时,黛玉如实回答:读了一年《四书》。后来宝玉又问,黛玉却改口:「不曾读书,些许认得几个字」。而这个说法,正是贾母介绍迎春等几个姊妹时的口径。

这样的应对实在是聪明之极。很多职场新人都有一种矛盾心态:既想表现谦虚讨人喜欢,又怕领导和同事信以为真,看不出自己的才华。常常忍不住跳出来自我推销。

殊不知,口头宣扬自己能力的做法往往效果不佳。因为人们通常会认为:真正有能力的人是不需要说的,他们的表现会自己说话。相反,口头表示谦虚,可以调低对方的预期。当你真正展现出色能力的时候,这种前后反差会给人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接着往下看:

宝玉听了黛玉的谦辞,又得知她尚无表字,连忙引经据典地要送字。不料遭探春质疑纯属杜撰,宝玉又赶紧辩白一番。其实看过《红楼梦》的读者都知道,论才学,黛玉比宝玉不知高到哪里去了。此刻,黛玉却不急于表现自己,就这么一言不发,静静地看着宝玉装×。

每个职场新人都可能会遇到几个宝玉这样的“热心”老员工。有人通过介绍公司情况表达友善和关心,有人通过批评公司的不合理现象表现自己的高明,有人传播八卦以示消息灵通。

作为职场新人,你既不要流露出不耐烦,也不要入戏太快、趁机打听,而要像黛玉那样,静静地当个称职的观众,给宝玉们一个表达友善、表现高明的舞台。这样,在表演结束时,他们会说:公司新来的那个小林挺不错,为人谦和,关键是悟性高!

● 戴权的营销话术

《红楼梦》第十三回,宁国府的主事人贾珍觉得死去的儿媳秦可卿的丧礼不够风光,决定为儿子贾蓉(秦氏的丈夫)捐个官,借以提高丧礼的规格。

凑巧大明宫掌宫内监戴权来宁国府祭奠,贾珍说了这个意思。戴权做主以一千两银子给贾蓉捐了个五品“龙禁卫”。书中说贾珍对戴权感谢不尽,还表示日后要“亲带大小犬到府叩谢”。

按说顾客才是上帝,“销售经理”戴权究竟施了什么魔法,让“上帝”贾珍对他感谢不尽呢?

当得知贾珍为儿子捐官的需求后,戴权道:“事倒凑巧,正有个美缺。如今三百员龙禁卫缺了两员”,一个被“襄阳侯的兄弟老三”捐了去,剩下一个缺,“永兴节度使冯胖子要求与他孩子捐”。

言下之意,捐官指标仅剩一个,还很抢手。物以稀为贵,处于竞争中的稀缺资源就更显珍贵。戴权手中这个限量版指标的吸引力正在急速上升,大家都是老相识,不给谁都不好。

这时戴权话锋一转,对贾珍说:“我就没功夫应他。既是咱们的孩子要捐,快写个履历来。”贾珍后发先至,抢在冯胖子之前拿到了最后一个指标,戴权卖的这个人情可不小。

等履历写好,戴权交代随行人员第二天去户部办手续,随即起身告辞。临上轿,贾珍问:银子到户部去交,还是送到您家里?贾珍的问话也有讲究,只问付款方式而不问价码。因为戴权有言在先,前一个缺卖了一千五百两,这最后一个不坐地起价就是人情。

没想到戴权说:“若到部里兑,你又吃亏了,不如平准一千两银子送到我家就完了。”和襄阳侯的兄弟老三相比,捐官的指标更显珍贵,成交价却足足少了五百两。在这桩交易里,贾珍用更低的价格买到了一个稀“缺”,自然感谢不尽。

戴权真是个营销大师,看似平常的三言两语,背后却是对顾客心理的深刻洞察。“数量有限”+“有人竞买”几乎是商品销售中引发购买行为的必杀技。而以较低的成交价卖出一个标价很高的商品,占便宜心理会促使顾客爽快付账。

当然,戴权知道贾珍早就打定主意要捐这个官,是刚需,不必刺激购买欲。以宁国府的实力,贾珍也不在乎多掏五百两银子。既然如此,为何还要这么说?一是做人情,二是示亲疏。从贾珍的反应看,戴权的目的达到了。

不过,给贾珍做人情,就不怕得罪冯胖子吗?戴权早就看准了,在捐官这件事上,贾珍比冯胖子对时间更敏感。贾珍现在是刚需,但是秦可卿的丧礼一结束,捐官的需求没那么迫切,刚需就不刚了。而冯胖子始终是刚需,现在把指标卖给贾珍,冯胖子无非埋怨几句,下次有了指标他还会拿银子抢着来买。

看似简单的三言两语,背后却是精明的算计,老辣无过乎此。



豫乡里钧语钧瓷


情商高不高,处世很重要。《红楼梦》里,借贾政兄弟讲笑话教会了我们这一点


中秋赏月,贾母为活跃气氛,搞了个击鼓传花饮酒罚说笑话的游戏,既活跃了气氛,也看出中年男人贾赦贾政弟兄俩的情商高低。

第一个接花的是贾政。贾政才说一句:“一家子一个人最怕老婆的。”大家都笑了,因为从来没听他说过笑话,在贾府他总是不苟言笑、一本正经的样子,所以才笑的!甚至贾母还质疑他讲笑话的能力,母子俩还互相打赌:若说的不笑,罚贾政一杯;讲的好,贾母多饮一杯!但他讲的笑话内容的确妙趣横生:男人醉酒一夜未归,次日后情来向老婆赔罪,老婆正洗脚便罚男人舔舔脚方可饶恕,男人无奈便舔,未免恶心要吐!老婆恼了要打男人,男人机智的回答:“并不是奶奶的脚脏。只因昨晚吃多了黄酒,又吃了几块月饼馅子,所以今日有些作酸呢。”在贾府贾母母仪天下的背景下,以调侃男人惧内为题材,以博贾母之欢喜,用心讲笑话,不能不说贾政识大局,笑话有实料有笑点,反映出他的情商高,未讲众人先笑,讲完后贾母和众人都笑了,贾母高兴,还对现了承诺:多喝了一杯酒!可见对这个笑话的肯定。

这个笑话,说明贾政道貌岸然的外表下,也有一颗充满喜剧色彩的心!但是,作为一个封建家长,他又必须端着架式,装模作样,在官场和贾母之间尴尬的平衡着!



临到贾赦讲笑话,题材也不错,是讲孝子的,如果顺着讲孝子如何行孝,想必贾母必是开心的,可是他跑偏了:母亲生病,请不到医生,无奈只请得一个针灸的婆子来,这婆子又不懂医理,信口开河说他母亲有心火,针灸一下就好了!孝子心慌,说心见铁就死了,扎不得!针灸婆子说:不用扎心,扎肋条就是了。孝子疑惑,说:肋条离心太远了,怎么会有效果呢?!

针灸婆子回答道:不妨事,你不知天下父母心偏的多呢!

笑话也是逗人发笑的,因为众人听了,都笑了!可是贾母酒喝了,但是注意细节:勉强只得吃了半杯酒!但内心却泛起伤感,她的感叹也是苦涩的:我也得这个婆子针一针的!



明显的贾母在这个笑话里听出的是贾赦的不满的潜台词:贾母只偏爱小儿子贾政!

至于说贾赦,再愚蠢也不至于借笑话来调侃母亲的偏心吧,所以见贾母不满,便知道自己出言冒撞,自然又多些赔酒解释。

这说明了贾赦情商太低,贾母偏爱小儿子贾政的确是事实,也有道理。家人中秋团聚,要的是一团和气皆大欢喜,你贾赦作为长子,讲笑话没选好主题,不仅跑偏,而且伤害了母亲,是不是情商太低?!

看来,为人处世还是要点情商的,家庭里要讲,社会上更缺少不得。最新的研究显示,一个人的成功,只有20%归诸智商,80%则取决于情商。美国哈佛大学的教授丹尼尔·戈尔曼表示:“情商是决定人生成功与否的关键。


每天读名著


在《红楼梦》中,学为人处世的技巧,首先应学习王熙凤。王熙凤的判词是“一令二从三人木”,说明了她人生的三个阶段:发号施令、从的地位、被休的境地。但开端是个“令”字,也就是说在前半部分,是王熙凤的人生出彩期,做事周到圆满,能协理宁国府办大丧事,能在众人不敢高声语的贾母这里朗笑、开贾母的玩笑。


贾赦要讨贾母的丫鬟鸳鸯为妾一事,贾母大怒,邢夫人、王夫人都被说不是,王熙凤一来,便化解了窘局。这段相当精彩,可以说是做人处事的极致。


贾赦,是贾母的长子,邢夫人的丈夫,本应是荣国府的贾母之下的老二,但贾母实际更喜欢贾赦的弟弟贾政,也就是贾宝玉的父亲。


贾赦已经一把年纪,却看上了贾母的丫鬟鸳鸯,想纳为妾,并威逼利诱鸳鸯的哥哥,断其后路。放出话来:“要么她想往外聘作正头夫妻。叫她细想,凭她嫁到谁家娶,也难逃出我的手心。”


而鸳鸯偏偏倔强,在贾母跟前,一边哭,一边拿把剪刀,剪掉头发,发誓一辈子不嫁或者当尼姑去,贾母气的浑身乱战。


鸳鸯是贾母的贴身大丫鬟,人长得好看,做事周到,深得贾母喜爱,就连王熙凤都奉承着她。


贾母大怒后,先对王夫人开腔“外头孝敬,暗地里盘算我。”王夫人不敢分辩,李纨、宝玉皆不敢分辩。这时探春来了,提醒贾母,别怪王夫人。贾母调转枪头,怪王熙凤为何事先不提醒她。


这就是一个危局:婆婆级的邢夫人、王夫人都挨骂,其他人大气不敢出,最上级贾母已经直接怪罪自己了!王熙凤将如何接招、拆招?如何化解危局呢?


凤姐儿笑道:“我倒不派老太太的不是,老太太倒寻上我了?”贾母听了,与众人都笑道:“这可奇了!倒要听听这不是。”凤姐儿道:“谁教老太太会调理人,调理的水葱儿似的,怎么怨得人要?我幸亏是孙子媳妇,若是孙子,我早要了,还等到这会子呢。”贾母笑道:“这倒是我的不是了?”凤姐儿笑道:“自然是老太太的不是了。”贾母笑道:“这样,我也不要了,你带了去罢!”凤姐儿道:“等着修了这辈子,来生托生男人,我再要罢。”贾母笑道:“你带了去,给琏儿放在屋里,看你那没脸的公公还要不要了!”凤姐儿道:“琏儿不配,就只配我和平儿这一对烧糊了的卷子和他混罢。”说得众人都笑起来了。


相当精彩!高手过招!如同乒乓球,接连反击扣杀,而一箭多雕、一石多鸟,皆大欢喜,大家都高兴,危局立刻化解了。



贾母听了高兴。因为王熙凤说她会条理人,会教育人,把鸳鸯条理得人人喜欢,这是贾母之功啊,表面却是说是贾母的“不是”,险象环生,却把贾母说得舒舒服服的。


鸳鸯听了高兴。因为王熙凤说她长得好看,像“水葱”,鲜亮明媚,招人喜欢。一个女子,别人夸她长得好,一般都会高兴。再说,鸳鸯确实也非常美丽。当然,一个人的美,实在与调理没多大关系,但这是一种讨巧贾母的好方法。


贾赦听了高兴。贾赦是王熙凤的公公,自然不会生气,因为王熙凤说鸳鸯太美了,如果自己是男儿,早就要了,暗喻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不怪贾赦。


邢夫人、王夫人自然高兴。刚才挨骂,大气不敢出,现在王熙凤直接将“不是”发落到贾母身上,心里的块垒就消除了。



本来的一个危局,王熙凤一番巧说,烟消云散,拨云见日,贾母心里乐呵呵的,鸳鸯心里美滋滋的,贾赦难堪的局面得到破解,众夫人舒了口气,在场的探春宝玉等人也开始恢复如初。


论为人处世技巧,这仅仅是王熙凤的一个小段,通读《红楼梦》,这样的地方还有很多,需要我们慢慢去发现,去体味。


走过万水千山2018


题主真正要问的是林黛玉的为人处世技巧吧,那咱们就从林黛玉的身上来学一学生存技能,小一要开始叨叨了。

背景强大



俗话说,背靠大树好乘凉。其实,娇弱的林妹妹之所以可以活得过好几集,最主要的一点原因就是身为外孙女的她受到贾母的极度宠爱,没有人敢怠慢她、轻视她,惹老祖宗不开心。

老祖宗虽然不管事了,但她资历老,辈分高,在荣国府很有分量。古人很重视孝道的,贾赦贾政都不敢惹老妈生气,宝玉挨打和鸳鸯抗婚就是例子。

人生不易,出来混,有个过硬的后台是幸运的。即使没有,有人愿意鼎力相助,坚决地挺你,就有了强大的支持,就有了强大的动力,就可以大胆地放手去做自己想做的事,阻力会少很多,这就叫赢在起跑线。

树立风格



林妹妹身子弱,今天病了缺席这个,明天不舒服了不参加那个,大家不去责怪,也不惊奇,因为林妹妹就是身体不好,大家都知道的。还有林妹妹的那张铁嘴铜牙,让人爱也不是,恨也不是,怼宝玉、宝姐姐、凤辣子、李纨,一贯如此,大家也是知道的。她就这样,本性使然。所以,她说出过分的话,大家也不会去和她真的计较。

日久天长,大家清楚你的为人了,你这人就这样,大家知道你的脾气秉性了,也不会事事和你较真。因为,你的风格从你和他们开始接触的时候就已经定下了,大家以后都会先入为主。

善良真诚



林妹妹虽然是个爱哭鬼,但她待人是极好的。为什么贾家的紫鹃对她死心塌地的,就是因为黛玉是个善良纯真的人,值得人以诚相待,真心相交。她对落花都如此珍视,何况是人?她不轻视、不虐待下人,没有招惹任何人,别人为什么要和她过不去?不存在的!她很高兴地去教香菱学诗,就连对赵姨娘,她也是以礼相待的,没有像别人那样巴不得撇清关系,离得远远的,踩低捧高。

俗话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千万不要小瞧现在失意的人,说不定某日,这个人就发达了,像高俅那样开始以眼还眼以牙还牙了。虽然善良不一定换来好报,但起码不得罪人肯定没错,总比那些喜欢玩套路包藏祸心到处伤人的强,这样很容易树敌太多。

遵守规矩



林黛玉自知在贾府孤零无依,不是他们的正经主子。从进入贾家大门的那天起,她就不敢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一切按照贾府的规矩来。她是个明白事理的大家闺秀,不想惹是生非,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不敢张口劳烦厨房每日送燕窝,宁愿自己痛苦着。林妹妹是有分寸的,她冰雪聪明,知道什么场合哪些可以做,哪些不能做。比如她耍性子,只会私下里和宝玉这样,她在正式场合也不会哭鼻子。

无论在哪里,在何时,懂规矩的人是招人待见的,别人也揪不出你的什么错来。就好比玩游戏,熟知并运用游戏规则,才知道怎么不出局,甚至赢到最后。

PS:图片源于网络


一抒己见


高尔基曾提出过“文学即人学”的观点,《红楼梦》涉及的范围虽十分广泛,但主体还是写人,写人间百态,写世俗人心。对于《红楼梦》中为人处世的技巧,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会说话。会说话实在是太重要了,《红楼梦》中,凤姐凭着一张巧嘴,时常博得了贾母欢心,营造出一种宽松的氛围;红玉凭着一张巧嘴,引起了宝玉的关注,并成功跳槽去了凤姐处;刘姥姥二进荣府时,凭着会说话的本事,几乎哄得上上下下高兴;袭人亦凭着一张嘴,让王夫人当场就认定她是宝玉姨娘的不二人选……而放眼当今市场,《人性的弱点》、《顶尖说话口才》、《谈话的力量》、《沟通的艺术》、《蔡康永的说话之道》…...这样的营销书籍比比皆是,可见会说话是一门多么重要的技巧。

二、要乐观。书中的黛玉本就体弱多病,偏偏还多愁善感,要知道,悲观的情绪会影响人的心情,也会影响人的身体。抽花签一回,作者让黛玉抽到一句“莫怨东风当自嗟”,不就有惋惜黛玉性格中的多愁善感之意吗?反观湘云,家世亦不幸,且没有一个像黛玉一样宠溺自己的外婆和宝哥哥,还要自己干活到深夜,但她性格豪爽,并不时常为此自怨自艾,划拳、烤鹿肉、扮假小子、醉卧芍药裀……乐观的湘云明显比黛玉要过得快乐得多。生活,应当努力使之美好。

三、拥有一技之长。《红楼梦》中,贾府丫鬟众多,入得了贾母眼的却不过那么几个,难能可贵的是,晴雯便是其中之一,七十八回,贾母对晴雯可是高度评价“我的意思,这些丫头的模样、爽利、言谈、针线多不及他,将来只他还可以给宝玉使唤得。”姑且不论晴雯的模样、言谈,只从针线活来看,晴雯的针线活当是众丫鬟中数一数一的,这一点,作者在第五十二回晴雯病不雀金裘时,表现的淋漓尽致。可见要生存,就一定要有一技之长,有真才实能,才不怕饿死。

四、要精明,不做傻白甜。现在很多小说和电视给女主的设定都是傻白甜,但实在不符合实际,“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光是傻白甜,注定要被社会淘汰出局。《红楼梦》中,探春是庶出,她却凭着自己的精明,活出了精彩,她积极融入宝玉、黛玉等人的圈中;又通过为王夫人说话,得到王夫人的另眼相待,博得了贾母的好感;后协助管理大观园,恩威并重,让人不敢小觑;而在抄检大观园时,那给王善保的一记耳光,等于在告诉他人:我探春不是好惹的。精明如探春,不做傻白甜,方能活出自己的风采。


少读红楼


从小我们接受的教育就在说《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创作史上的巅峰,是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可何谓“现实”?披露封建大家族的兴盛与衰落就是“现实”吗,显然不是如此简单的。

不过要说到红楼梦中为人处事的技巧,有一个人一就不得不提啦,那就是王熙凤。


曹雪芹给王熙凤的判词中写到: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姓名,可谓一点儿没错。她的每一句言词中都可以看出为人处世的练达。

就比如林黛玉在进贾府的时候,王熙凤一个劲儿的夸林黛玉:“天下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

这句话看似平淡无奇不过,是一句平常的赞美之词,可她后面说的那句话可谓是长袖善舞,真真的聪明:“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

你想啊,你王熙凤在这儿一个劲地夸一个外人,让当时在场的迎春姐妹们怎么想的,说没有见过这样标准的人物岂不是把家里的姊妹都贬低了吗?

可后面王熙凤又说“竟像个嫡亲的孙女”,意思就是说,她林黛玉再好、再美、再标志也才我们一样。贾老夫人听见这句话自然是开心的,探春她们听见也是开心的。

一句话讨好了场上所有的人,这言语工夫不可谓不深厚。

所以说,这为人练达、说话圆滑、长袖善舞的本事,从《红楼梦》中王熙凤这个人物的身上我们可窥一斑啦。


(图为周汝昌先生《红楼小讲》中插图)


小原的屿


红楼梦中的人都是人精,精通人情世故的本事一流。林黛玉身为孤女,寄居贾府,却活的恣情任性,悠游自在,除了贾母宠爱外,也与她处理世情的态度紧密相联。



一,知礼懂礼,事事小心。林黛玉初入贾府,无论是邢夫人,还是王夫人都无意有意的给林黛玉挖了个坑。邢夫人先带她去拜见大舅,结果大舅没见着,大舅母却苦苦留饭,表面看是热情真诚,却浑然忘了林妹妹第一顿饭是应该与外祖母一块吃的。到了二舅母那里,二舅母坐了下首,再三让黛玉坐上位,那本是二舅舅的座位,好在黛玉年纪虽小,却懂礼仪进退,都选择了合适的方式或明或暗的拒绝了。不然,在礼教森严的封建社会,传出去不懂规矩的名义,她的一生都会毁掉。



二,听鼓听音,及时调整。黛玉进到贾府,贾母问他念何书,黛玉回《四书》,但听贾母说贾家三春“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就罢了。”后,等到宝玉再问黛玉可曾读书时,黛玉就调整了说辞:“不曾读,只上了二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这样的改变,会让贾母对她更加喜爱。



三,借机立威,防犯未燃。周瑞家的送宫花,最后一个给她,违反了待人之道,黛玉冰雪聪明,一眼便看出这是下人们阴违阳奉,捧高踩低之举,如果听之任之,不加理会,便会有一,有二,有三,因而她怒怼周瑞家的“不是别人挑剩下的也不给我。”这话看似刻薄挑剔,却表明了态度:姑娘年纪虽小,却也不是好糊弄的,下次再这样,我不会与你个小小的仆人计较,但我会找你的上司说事。从此再无人轻易冒犯。

这一招,说起来高明的很,想想贾迎春,因为不争,被奶妈媳妇挟制,想一想尤二姐,就是为善姐遮掩,反让善姐更无忌惮。



四,赏罚分明,恩威并重。周瑞家的不按规矩出牌,被黛玉怼了,晴雯假冒宝玉名义,不给林黛玉开门,也被林黛玉提醒宝玉要规范奴婢,但对那些尊重她,为她办事的人却非常大方,佳惠为她送来了茶叶,她随手赏了佳惠两把钱,蘅芜院的老婆子为她送来了燕窝,她也给了几百钱。

正因为黛玉心较比干多一窍,才能在大观园里活得有尊严。


萍风竹雨123


小编猜想这个问题从宝黛钗或者王熙凤的角度回答对朋友应该很多吧,可小编今天偏偏要从探春的角度来作答。

探春是贾府最鲜红的一朵玫瑰,她不仅美丽而且有才华。许多世人都不能通透的事情她作为一名闺阁女子倒能世事洞明,在宝黛爱情和金玉良缘之间,她的选择又是什么呢?

自从“不是冤家不聚头”的话在贾府传开,宝黛爱情就已经公开化,明朗化。而薛姨妈在贾府所宣传的金玉良缘上至王夫人下至袭人也都津津乐道。贾府的闺阁女孩们自然不会对这种事公开置喙,反会伤了大家小姐的体统。但探春的心里却有一把算盘,咱们先看看她对薛林二人各是什么态度。

探春对林黛玉,当然是一起玩儿的好姐妹,关系很近自不必说。但是探春为何独独记不住黛玉的生辰呢?宝玉生日那日,探春盘点起了贾府重要人物的生辰。探春笑道:“倒有些意思。一年十二个月,月月有几个生日。大年初一大姐姐占了去。过了灯节,就是大太太和宝姐姐。三月初一是太太的,初九是琏二哥哥。二月没人。”袭人道:“二月十二是林姑娘,怎么没人?只不是咱们家的。”探春笑道:“你看我这个记性儿!”

探春把宝钗的生日记得一清二楚,却独独忘了黛玉的,仅仅是记性不好吗?探春对家事可是无所不通,否则怎能把偌大一个贾府管理得井井有条?那么唯一的解释就是探春没想过去记黛玉的生日。为什么呢?袭人的一句话做了很好的解释:她不是咱们家的人。

还记得黛玉进府时凤姐所说的那番话吗: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倒像是嫡亲的孙女。凤姐在拼命拉近黛玉和贾府的关系,可如此懂事的探春,竟然对袭人这句说黛玉是“外人”的话无动于衷,就说明她是认可这种说法的。

那么她对宝钗又是什么看法呢?抄检大观园时因王熙凤跟王善保家的说好,亲戚家的不能抄,所以大观园里独独没抄蘅芜苑。所以,抄检大观园的第二天,宝钗就以母亲身上不好为由要搬出大观园。

李纨和尤氏都看出她心中不悦的真正缘由,劝她料理完家事尽快回来。而探春此时却坚决地站在了宝钗的一边:要等外人来撵,还不如咱们自己先撵的好!又帮着宝钗说了不少尖利的话。

不仅如此,日常生活中也能透露出探春对宝钗的关心和喜爱。比如在宝钗进府前她就宣扬,薛家的大姐宝钗和气善良。探春理家期间,她也特别关心要把宝姑娘的饭菜端到厅上来吃。

探春为什么喜欢宝钗?有朋友说那是因为探春坚决地站在王夫人的一边,那么王夫人的喜好自然也就是她的喜好了。再说,宝钗是贾府正出的大小姐,寄托着探春身上对嫡出身份的渴望,再加上性格相投,自然愿意走得进些。

这样的解释对,但并不完全。还记得抄检大观园事探春的那番清明之谈吗,她是多么害怕家族自杀自灭,多么渴望家族的繁荣和振兴。为了这个目标,她不惜放下大小姐的身价亲自拯救家族于危亡。王熙凤虽然精明能干,但是却眼睁睁看着贾府被蛀空,自己还主导了不少贪污腐化。探春为此很看不惯,所以才三番两次的找王熙凤的茬。

现如今,探春只寄希望于贾府接班的管家奶奶,即未来的宝二奶奶,依靠她来振兴家业。这个责任黛玉有可能履行吗?咱们不是说有没有能力,而是说态度问题,黛玉关心的是南飞的燕子有没有归来,而不是燕窝几斤几两几钱。

或许探春“现实主义”的立场是对的。但婚姻不是交易,是关系到宝黛钗一生幸福的大事。物是为人所用,钱也是为人所享,家族振兴固然重要,但也要考虑终身幸福的因素......


凡话红楼


书中许多人物从贵族到平民为人处世都各有技巧。

甄士隐对于落魄的贾雨村早有心接济,然而顾及其自尊未冒然而语。直至贾雨村自己开口说卖字画赶考筹款之难,甄士隐饭桌上让人拿端来纹银五十两又送衣帽,看似早有准备。为人仁心。

而史湘云对于宝钗于怡红院守着宝玉绣鸳鸯,黛玉笑 ,拉湘云瞧也想让湘云笑,湘云基于与宝钗情谊厚道不笑。为人宽善。

王熙凤在东府初见秦可卿之弟秦钟送礼物表情意,表示重视,对秦可卿情意深,给东府装面,显西府人有礼。

刘姥姥第一次受了王熙凤恩惠第二回来回礼送瓜果表心,知感恩。又礼上往来。

贾芸想透过王熙凤找工作然而不熟,又慑其威。先找贾琏打探一番,知其喜好。买东西送去又奉承一番,王熙凤听了大为受用,事办成了。

王熙凤想要林小红,先打听其口风,她个人意愿同意了,知会宝玉,挖人成功。

贾雨村想复职,通过林如海得到介绍写给贾政的信,又通过贾家连了宗,工作之事谋成。后来又得提拨。

冯紫英对薛蟠请吃饭说了一会儿题外话,走了,说有重要事,改天回请。再回请宝玉问上回话题,冯紫英差过,说他们表兄弟心实,说唐塞有事不过借口。其实回避上次话题。

薛蟠送贾珍值一千两楠木,贾珍说多少钱,他说一千两只怕无处买去,送了。这人情也给了,楠木也送了,其实变相卖出。这情贾珍得还。

探春理家,与别人下棋,小丫头有事问她,她让找二奶奶,不大管事省得罪人。而平儿两头奉承,探春也对,二奶奶也对,谁也不得罪。又告知下人,缓和两者矛盾。

宝钗得哥哥礼物,不偏不倚都送到,赵姨娘都点赞!赢人心。

赖嬷嬷身为下人,然而下人中上人。孙子当官请客告信。在王熙凤那先自贬一番,自我解嘲,不压过主人。又借机说宝玉几句,批评了贾家儿孙。意思自家孙子能当官不差,比富贵家子孙强。又找吧一番!不让人小瞧。

贾母接待宝琴三家,热情,留住。贾政也留薛姨妈。湘云海棠诗社请客,贾母与众人回请,不落人情。

林黛玉对于送东西的小丫头,宝钗家的老仆人给小费,不让人白跑腿……太多。事事体现人情世故,字字展现世态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