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其頓方陣在當時真的沒有破解的辦法嗎?

TheBand


在荷馬時代以前,軍隊作戰毫無陣法可言,士兵各顧自己,戰場上敵我軍隊亂作一團,在這樣的情況下,士兵傷亡無數。希臘曾出現過重步兵方陣,在作戰時此方陣有一定的效果但效果不大,戰場上的士兵仍然雜亂無章,所以,在此方陣的基礎上,改良版方陣——馬其頓方陣就出現了。



馬其頓方陣的應用使軍隊能輕而易舉的戰勝人員數量相當的軍隊,在遇到數量佔優勢的軍隊時,馬其頓方陣的作用更加顯著。使用馬其頓方陣最出名的是亞歷山大大帝,他使馬其頓方陣在敵人眼裡成為神一般不敗的傳說,伊蘇斯之戰及高加米拉會戰更是使馬其頓方陣威名大振。古希臘早期戰爭中的士兵大多貴族出身,很早以前,士兵大多用皮革制武器來防禦與進攻,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青銅器武器出現並逐漸取代皮革制武器,青銅武器在戰鬥力上大大增加,但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眾所周知,青銅極重,當其被製成武器後士兵難以移動,甚至於無法將其便捷的隨身攜帶,而且士兵只能將其放在身的左側,因此可以互相掩護右側身體的方陣戰術應運而生。

馬其頓方陣具有很高的機動性,被騎兵襲擊後的敵人再此受到方陣的攻擊,單獨行動的敵人比不上方陣移動速度,因此受傷或死亡也是必然。但馬其頓方陣並不是無敵的,它的運用必須保證敵人無統一戰場且不攻擊敵人正面就能置敵人於死地。

而且在此方陣裡每個人都有特定的站位,但在戰場上每個人都應是隨機應變、靈活戰鬥的,這也就使方陣有離散的可能。但屢戰屢勝的“馬其頓方陣”並不是無敵的,它自身所帶的弱點足以致命。方陣側面十分脆弱,若敵軍進攻方陣側面,那方陣很容易被擊垮,且因自身攜帶武器重等原因,該方陣並不適合在山地、丘陵等地帶作戰。所以,辦法總比問題多,沒有何種事物會一成不變的好下去。


軍武小咖



馬其頓方陣的具體構成我就不多說了,喜歡這個話題的朋友都會了解一些,我就說說馬其頓方陣是不是真的無解。

要討論馬其頓方陣必須先說其成名年代大約在公元前四百年,大致是我們中華春秋戰國年間,根據這個年代我可以很負責任的告訴大家,馬其頓方陣在我中華同時期軍隊面前不堪一擊。

中國甚至世界兵法鼻祖應該說就是我們中國偉大的軍事家孫子,大家都知道孫子留下了孫子兵法,孫子兵法的形成大約在公元前五百年,也就是馬其頓方陣大行其道之前。

中國的兵法講究兵無常勢,兵者詭道也,這兩句話怎麼講大家都知道,就是說打仗沒有一成不變的,打仗不僅僅靠勇猛的士兵,最主要的是“詭道”!也就是變化,出其不意,攻其不備。

中國那時優秀的將領帶兵很少出現兩軍實實惠惠的對壘的情況,要麼是誘敵深入,讓你嬌縱,讓你輕狂,在你放鬆警惕時突然反擊你。要麼是在對壘之時已經有一隻或是兩隻部隊分兵到了你的側翼或是後方,一個信號出現,突然殺出,造成混亂。還有一個可能,突襲你的糧草,“兵馬未動糧草先行”,你沒了吃的,看你怎麼打仗,餓死你!還有一種戰法那就是夜襲,夜間是大多數人需要休息的時候,這個時候兩軍很少開戰,也是最薄弱的時候,如果突然有一支軍隊奔襲敵軍大營,一陣砍殺放火,必將造成混亂,這種戰法我想大家在三國演義中見過多次。

囉裡囉嗦說了很多,現在切入主題開始說馬其頓方陣的弱點極其破法。

馬其頓方陣的弱點是機動性差,滿身盔甲,手持長矛,隊形密集,就像籃球巨人姚明一樣不利於轉身,不利於山地作戰,必須有足夠的場地排名佈陣。兩翼身後薄弱,是它的死穴!掌握了這些就分析如何破解!我們就在它擅長的平原地帶打敗它!第一,誘敵深入,在沿途挖地道埋伏一隻伏兵(這個功課一定要做好,否則被馬其頓方陣負責支持的遊騎兵發現了就是死路一條),也可以在側翼遠一點的地方佈置奇兵,最好是騎兵,速度快,才有冷不防的效果。

馬其頓方陣其實有它的前鋒部隊的,就是遊騎兵,他們負責前方清理以及保護側翼,但是人數相對來說比較少。我們先誘使輕騎兵脫離方陣,然後用優勢兵力快速解決這些遊騎兵(如果說方陣是海上的航母,那麼這些遊騎兵就是航母周圍的各種保護艦隻,沒了巡洋艦戰列艦驅逐艦的保護,航母還有多少戰鬥力?),這個誘敵深入過程一定要造成方陣人員的疲憊,你想想方陣的戰士穿著盔甲,既要前進,又要保持隊形,屬實辛苦啊。

最關鍵偉大的時刻到來了,我們解決了大部分遊騎兵(人家不可能所有的遊騎兵都跟著你對吧),那我們基本可以對壘了,馬其頓方陣這個巨人屁顛屁顛累了個半死,就像無球的姚明只能在球場來回的奔跑,那叫一個無奈啊,突然要兩軍對峙開打了,肯定是興奮了。

兩軍廝殺開始了,一開始天昏地暗,馬其頓方陣利用其優勢,打的對手連連敗退,就在這時,身後一聲炮響,喊殺聲震天,一隻騎兵從方陣後方快速殺入,方陣不能亂,方向仍然向前,可剩餘的遊騎兵顯然不是敵方優勢騎兵的對手,不一會敵方(不對,應該是我方!),我方騎兵從背後兩翼開始攻擊方陣。我們是專業殺人的,我們只往肋下背後捅刀,砍菜切瓜一般。方陣的敵人手持長矛,被迫放下拔出短劍防身,這時候我們的大刀,短矛(跟他們的比而言)的優勢體現出來了,那叫一個殺得痛快!方陣前邊的陣腳在後邊的牽扯下也開始混亂,我軍前方也開始奮力衝擊,敵人方陣混亂不堪,開始各自為戰,捨棄了長矛他們還有什麼呢?有的只是任我們屠戮,最後五萬的敵人,被我斬殺四萬有餘,其餘的大敗而逃!

這是在敵我兵力相近的情況下的戰法,我還沒用我們秦朝就發明的長駑,要是開戰前一頓長弩攻擊,那玩意的殺傷力就像二戰時的喀秋莎一樣,不說別的,你陣容再整齊,一通長駑從身後襲來,一個方陣死傷一少半人,你沒個不亂,陣腳亂了,焉能不敗!

我打贏了馬其頓方陣,朋友們滿意嗎?


好評一麻袋


馬其頓方陣在當時真的沒有破解的辦法嗎?

回答:真的沒有。

馬其頓方陣其實是一種改良的希臘步兵方陣。揚名自亞歷山大大帝。雖說是名成八陣圖,而八陣圖又何償不是揚名自諸葛臥龍呢??

我們先通過下圖來看一下什麼是馬其頓方陣。

馬其頓方陣,說白了就是一種重裝步兵長槍陣。陣形常為橫隊,縱深16人,橫隊長度視戰場情況及作戰需要。標配6米長矛,長矛名曰薩里沙,在後期,這矛又加長了大約半米(天,這應該叫巨矛吧),防身圓盾,直徑約合60釐米,用來防禦對方的箭矢,以及近戰短劍(個人覺得還是叫匕首更合適)。前五排士兵平端長矛,形成五層有梯次的矛陣,後排士兵以不同角度斜向上或豎持長矛。戰鬥中,後排士兵會隨時準備替補前排被擊倒的戰友,以保持隊形完整。

馬其頓方陣防守時第一排士兵半蹲,平端長矛,第二排士兵將矛杆搭在第一排士兵的肩頭,長矛尾端著地,用以抵消敵方騎兵的衝擊力,形成拒馬陣。這是一種攻守兼備的步兵陣形。攻擊時則前五排士兵平端長矛,全體跑步衝擊。在缺少重甲的冷兵器時代,這就是裝甲師。

當然,單純的馬其頓步兵方陣並不是無懈可擊。例如長矛陣正前方有非常犀利的攻擊力與堅實的防禦能力,單兵圓盾也可以有效抵禦對方弓箭射擊,後方,也可以較有效的進行防禦。但兩翼則是軟肋,由於長矛的笨重,進行橫向防禦時非常困難,密集陣形中的長兵器,很難進行橫向90度的調轉。這過程必然導致陣形的散亂從而被敵人有機可乘。

但要注意,馬其頓方陣可並不是孤軍作戰,它還有著很給力的配合部隊。一是是輕裝步兵,二是輔兵,三則是馬其頓夥伴騎兵。

輕裝步兵矛稍短,盾更大,甲更輕,機動性較強。常配合騎兵作戰,對被騎兵衝散隊形的步兵進行追殺,或者是在騎兵聊著膠著狀態時進行解圍。

輔兵輕甲或無甲,通常無盾,裝備短矛或投槍,並有弓箭和投石器,機動性更強,並有遠程打擊能力。

需要著重說一說的是馬其頓夥伴騎兵。

夥伴騎兵基本是公認的那時代的騎兵之王。要知道,這是在沒有馬鐙和高橋馬鞍的時代。使用長兵器,已然是極為困難,更何況還要進行突擊。首先,夥伴騎兵基本做到了俱裝,護具有頭盔、胸甲、護腕和護脛甲,都是青銅甲哦。到了亞歷山大時代,又引進了亞麻甲,不過戰時還是以青銅俱裝甲為主裝備。俱裝的重甲,不僅增強了騎士本身的防禦能力,更是增加了騎手衝擊時的衝擊力。其次,夥伴騎兵裝備一杆標配的馬其盾長矛,長度大約3.5米。這個長度的長兵器,還是刺殺兵器,在沒有馬鐙與高橋馬鞍的時代,對騎兵的騎術有著非常非常高的要求。因此夥伴騎兵的長矛攻擊方式常常比較單一,往往是反持長矛,頭低尾高,進行由上斜向下的刺擊,或者雙手持矛,進行左上右下或相反的刺擊。長矛經常是一次性攻擊武器,刺中敵人手,騎手會立刻鬆手放棄長矛,同時拔出腰間的短劍,繼續廝殺,如果有可能,則會取回長矛,進行第二輪的刺殺。

以這樣的裝備實力,只要地形合適,指揮得當,在當時,又有什麼樣的力量能夠擊潰馬其盾方陣呢??實際上,亞歷山大指揮的戰役中,應該還沒出現過方陣被擊潰的記錄。


史話海說


戰無不勝的馬其頓方陣,羅馬軍團以100多人,擊殺了馬其頓軍2000多人,俘獲上萬人。

馬其頓人使用長矛的時候有一個習慣就是握著矛的三分之二以上的地方,那樣也許是當時希臘人單手短矛留存下來的習慣。相比之下中國古代的冷兵器的槍,由矛演變而來,但是他的握法就更為紮實,能拿穩還能更容易刺中目標。扎槍也能平正迅速,直出直入,力道也能掌握,更好地直達槍尖。

腓力二世憑藉馬其頓方陣稱霸希臘地區,當時他是親自指揮,訓練馬其頓方陣戰術,並且建立了強大的海軍。後來他被刺殺,亞歷山大繼位。當時的波斯帝國傾盡全國近百萬兵力,還是在高加米拉會戰潰敗在亞歷山大指揮的馬其頓方陣下,自此馬其頓方陣也因此讓人聞風喪膽。

這個馬其頓方陣到底有多麼難以攻克?

一方面馬其頓方陣只能近戰不適合遠攻,另一方面這個方陣也是懼怕複雜的地形還有遠攻的器械。

馬其頓軍隊的重裝的步兵的兵器主要是長矛,大概長13-14英尺,後期好像加長到20,還有圓盾,穿著脛甲以及有金屬保護的皮襖,輕步兵的矛稍微短一點,但是圓盾會大點。除了這兩個兵種外還有重輕騎兵,共同組成方陣的整體。

馬其頓方陣的主要作戰方式是利用重騎兵部隊作為戰場上的突擊力量,專門攻打敵方薄弱的側翼或者只要敵方有破綻就進行重點突破,其他兵種部隊負責包抄。重裝的步兵就是正面攻擊敵人,吸引兵力,牽制住他們沒辦法顧及後方。而輕步兵和輕騎兵聯合部隊擔負著掩護中軍重裝步兵方陣側翼安全的重任,據說這樣三者聯合起來就能死死地纏住敵人,並且左邊形成一道運動遲緩的牆,右面是一個能迅速轉換的門,中間就是一個纏住敵人的鉸鏈。這個方陣開創了西方戰爭史上多兵種協同合作的全新作戰模式。


密集的陣型從一開始上場就給敵人一種威懾感。當正面交鋒時一組矛牆對敵人攻擊過去,方陣後面和中間的士兵又可以舉起盾牌以抵擋敵人射過來的弓箭,再用矛尖穿刺敵人,一名敵兵將受到4~5支長矛的攻擊,沒人能夠阻擋這種攻擊,進而重裝騎兵再往側翼推進缺口,後方的掩護也能使整體在混亂中不受傷害。


但是馬其頓方陣也不是沒有破解的辦法,當時的羅馬軍團就用自己靈活、機動的優勢戰勝了火力強大的馬其頓方陣。


當時的彼得那會戰,雙方出戰的導火線是因為羅馬的一匹馬,馬其頓軍出動44000名步兵和4000騎兵的陣容渡河,前往攻擊羅馬38000名軍團戰士。當時,馬其頓軍出動的精銳部隊,手持六米長的薩里沙長矛。遠遠望去,連身經百戰的保盧斯在回憶時,都說那會的陣容讓他很是驚愕。



當時的羅馬軍團在長矛的抵抗下沒辦法近身肉搏,儘管用利劍砍斷了分散開來的長矛,用盾牌猛烈撞擊他們,想方設法地衝擊過去想要衝斷他們的方陣,還是被馬其頓方陣困住,後面只能趁機四散逃竄到山上。


當時羅馬軍團開始全線撤退到山上,但是就在那時候,突然發現馬其頓方陣只是適用於平地作戰,只要一上山,這個方陣就不能保持原本的陣型。進入山坡之時,方陣在崎嶇的地形開始散亂,在正面暴露了可以攻擊的空隙。當時羅馬軍團的保盧斯馬上將軍團重新編排後,讓士兵迅速突襲敵人的裂縫缺口,展開近戰,其它的羅馬士兵將從側翼和後方進攻馬其頓軍。


近戰中長矛已經是毫無用武之地,並且在亞歷山大之後的方陣的戰術也逐漸僵化,在這種情況下士兵的應變能力不如羅馬軍團兵的。儘管馬其頓人開始扔掉長矛,拿出短劍和圓盾倉促應戰,但是完全不是羅馬士兵的對手。羅馬士兵手持西班牙利劍,並且都是格鬥能力較強的青年兵,採用的又是輪番接力進攻的戰術,再用長形盾推進,此時完全讓馬其頓方陣開始崩塌,士兵們也是丟盔棄甲地逃命,山上到處都是希臘人的屍體。

據當時統計馬其頓軍損失20000多人,6000人被俘,後期追擊還被俘獲5000人,羅馬人的傷亡僅僅100多。馬其頓方陣只能說是一個時代的保命符,但是在後期沒有更新他的作戰方式,對於其他地形並沒有適應能力,也是被快速挫敗的原因。


WarOH協虎


看過《斯巴達三百勇士》的人,可能印象深刻,感覺當時的勇士方陣堅不可摧。樓主發起這樣的問題不足為奇。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了解了解馬其頓方陣是怎麼回事。

一、認識馬其頓方陣

馬其頓原本是一個小國,與希臘人是同一種族,所不同的是身上自帶野蠻氣息。

在國王腓力二世的帶領下,逐漸強盛起來。腓力二世小時候在底比斯作人質,這讓他受到了希臘最好的教育,回國後的腓力二世對國家進行改革,建立起強大的軍隊。

他招兵買馬,訓練他們掌握密集的底比斯方陣,並作了不少改進,使它更加強大,叫做馬其頓方陣。

馬其頓方陣當時確實屬於世界頂級的一種戰術陣型,他帶領這支軍隊統治了全希臘。可惜還不到50歲,在參加他女兒的婚禮時被砍死。征服世界的事業交到他的兒子亞歷山大大帝手裡。

亞歷山大把馬其頓方陣變成了一種傳奇,他是不可以戰勝的,馬其頓的敵人一聽到馬其頓方陣就會感到不寒而慄。亞歷山大大帝憑藉著馬其頓方陣戰無不勝,攻無不克,建立了地跨亞非歐的亞歷山大帝國!

馬其頓方陣分為兩個部分,一部分是來源於希臘的步兵陣型。

槍兵們只有短小的圓盾作為防護,排列成重步兵方陣,在可能的條件之下,極力加長作為戰鬥力輸出的長槍。

另一部分就是在旁邊隨時等著發起致命一擊的重裝夥伴騎兵,他們可以在敵人忙於對於中央方陣的時候從側翼卷擊。

在冷兵器時代,一個巧妙的陣法如同武器的革命一樣,成為決定勝負的要素。

具有嚴格陣法的馬其頓方陣能輕易地打敗數量上佔優勢但較混亂的敵人,這在當時可以說是戰術上的創新。

看看當時的波斯大軍戰車老舊過時,缺乏機動性,只要拉戰車的馬之中有一匹受傷跑不動,整個戰車就完蛋;而戰車上的士兵們都披著厚鎧重甲,根本沒辦法逃,一旦沒有戰車,就成了任人宰割的羔羊。

馬其頓方陣的厲害之處在於以完整的橫隊勇猛地衝向敵人,給尚未從騎兵襲擊中恢復過來的敵人以更沉重的打擊。攻到馬其頓人面前的每個士兵都必須同時對付至少十個以上的長矛頭,這樣可以增強正面對騎兵的殺傷力。整個方陣戰術的精髓就在於全部士兵同心協力,齊頭並進。

二、破解馬其頓方陣之法

人不是萬能的,是人就會有缺點,會有軟肋。就像希臘第一勇士阿喀琉斯的腳踵是他唯一的軟肋一樣,馬其頓方陣是人組成的,當然有破解它的方法。

要擊潰馬其頓方陣,最直接的方式就是破壞馬其頓方陣的陣形。

1.馬其頓方陣,對戰士的體能要求很高,一個戰士要高度緊張隨時保證陣形完整,而且還要舉著長槍,聽領導者調令。如果採用車輪戰術,拖延時間,不斷消耗其戰士的體能,等待時機。一旦戰士出現體能不支,就會出現漏洞,這時就有機可乘。好在馬其頓方陣常常遇到的敵人都是一些烏合之眾,根本不是其對手,馬其頓贏得很輕鬆。

2.馬其頓方陣正面衝擊力強,但方陣的兩翼則是軟肋。由於長矛的笨重,進行橫向防禦時非常困難,密集陣形中的長兵器,很難進行橫向90度的調轉。這過程必然導致陣形的散亂,從而使敵人有機可乘。

公元前197年,在庫諾斯克法萊的一處山丘之上,羅馬人利用他們陣法之中兩翼之間的空隙,插入馬其頓陣法之中,從而打敗了他們。

3.馬其頓方陣的組成形式註定了它的不靈活,馬其頓陣型組織起來很費時間和地形,而到了後期,長槍的長度甚至增加到6米以上,這樣的槍桿子已經完全失去了機動性。

對地形要求高,就無法適應不同地形作戰需求,一旦遇到山地、丘陵之類的,陣型很容易被分割。比如說,先犧牲一小部分部隊詐敗,誘使馬其頓方陣走上山區,導致陣型破裂,從而可以深入到馬其頓陣型內部,將其打亂。

在彼得那會戰之中,羅馬軍團在平原上被馬其頓方陣打得連連敗退,馬其頓人乘勢追擊,追到一處山坡上時,羅馬軍團利用方陣之間的間隙,打入馬其頓陣形中,將他們分解得支離破碎。在陣形之中的士兵拿著長槍無法近戰,僅有的小圓盾和短劍,根本就不是羅馬重兵的對手,一番惡鬥之後,方陣內已經亂了陣腳,羅馬人直接殺敵兩萬。

總之,馬其頓方陣在當時並不是沒有破解之法,只不過是當時的敵人太弱了。

當他面對機動、靈活的羅馬軍團之後,完全打破了不敗的神話,走下神壇不說,還被其消滅。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根據當時全世界的情況來看,如果他的對手是中國人,那麼他就會倒黴了。

依靠中國(尤其是秦趙兩國)人的尿性,傻子才會跟你兩軍對沖。再說一遍,在中國那是傻子的做法。

至少我覺得,白起和廉頗都不是傻子。

打六米的長矛,可以有三個選項:

第一種:小股疑兵,引入某地,防火燒山,弓箭伺候,近了就跑,遠了就射。中國當時戰國時期是有戰車的,機動性不知道比馬其頓方陣強到哪裡去了。來回放箭,或者以衝車衝他,都可以。

第二種:田單的火牛陣,五頭牛一根大木卡齊,尾部防火,角上裝尖刀。後來有缺德的,在牛身上加鐵甲的,加炮仗的,都有。對馬其頓這種方陣來說,一旦被衝破就是全軍覆沒。具體的操作方式參考宋朝的鐵甲連環馬。田單的火牛陣是一百波,就是鐵人也踏平了。後來的岳飛也曾敗在此陣上,打馬其頓方陣可謂是綽綽有餘。

第三個,擺十面埋伏陣。陣中設陷坑,可以是淨坑,也可以是刀坑,把最先三排坑倒就幾乎可以掩殺了。附帶左右連續小股騎兵夾擊,附加弓箭,能打開馬其頓方陣。但這種方法死傷比上兩個會多得多。

最後還有一個方法。那就是半渡而擊。馬其頓方陣是個名副其實的旱鴨子方陣,到水裡就完蛋。岸上等著,來幾波射幾波。對峙也不怕,你們沒船過不來,戰略主動權就在中國了。這時就可以排兵佈陣來想法幹掉他們了。


忽然想起來一個很嚴肅的問題,你們聽說過什麼叫劫營嗎?


鐘聲太守


從經典戰役看馬其頓方陣的特點:高加米拉戰役(對戰波斯)

圖一:高加米拉戰役形勢圖

1. 背景

公元前331年,波斯帝國大流士三世率領20萬軍隊(號稱百萬)、戰象15頭、刀輪戰車200輛,駐紮在底格里斯河左岸的高加米拉村,企圖阻止亞歷山大繼續東侵。亞歷山大則率領40,000步兵、7,000騎兵前來迎戰。

10月1日拂曉,決戰開始。

2. 陣型

圖二:戰前陣型配置


波斯方面:

大流士三世依照波斯慣例,坐鎮全軍中央,身旁是金蘋果衛隊以及波斯不死軍,希臘僱傭軍在中央兩側展開,在中央最前方是戰象和50輛刀輪戰車。

圖三:波斯不死軍(又名長生軍)是一支萬人的重裝步兵部隊,頭戴三重冕,裝備包括柳條盾、短矛、劍或長匕首、弓箭,外袍內穿鱗甲,士兵的矛裝飾以銀球,軍官的矛裝飾以金球

巴克特里亞總督貝蘇斯統率在波斯左翼中亞的騎兵,亞美尼亞騎兵在波斯右翼,兩翼前方有十多輛戰車和鐵甲騎兵組成的突擊方陣。在左、右、中所構成的第一陣列後方,大量的輕裝步兵組成第二陣列。


馬其頓方面:

亞歷山大遠征軍中央為馬其頓方陣,兩翼為騎兵,右翼前方有弓箭兵、標槍兵,兩翼後方配有機動騎兵。老將帕曼紐率領左翼,亞歷山大大帝與夥伴騎兵在右翼,在第一道陣列後面由僱傭軍組成第二道陣列,以因應各種突發狀況,整個馬其頓軍形成一個空心方陣,並使左翼步兵正面外朝45度以因應波斯的側面攻擊。

3. 錘砧戰術

亞歷山大令其步兵右翼斜向楔入敵陣,自己率領騎兵向右側平移,並在騎兵隊後暗藏一支輕步兵。大流士三世回應以波斯左翼騎兵迎擊,試圖吃掉遠征軍右翼,並派出刀輪戰車直撲馬其頓前陣,但馬其頓以口袋陣擋住,未能奏效。

圖四:馬其頓夥伴騎兵,在高橋式馬鞍和馬鐙還沒有出現的年代,持矛方式是如圖所示矛尖斜下,避免在刺中敵人身體後自己因反作用力而落馬

過程中亞歷山大敏銳地捕捉到波斯軍向左翼增兵時,中間出現的兵力空缺,他果斷率騎兵直接插入敵軍左翼的缺口,直撲大流士三世的指揮營;同時原本隱藏在騎兵身後的輕步兵出現,擋住試圖回援的波斯軍左翼。

圖五:缺少防護,以標槍和投石為主的馬其頓輕步兵

4. 戰果

大流士三世堅持不住,認為敗局已定,於是逃跑。波斯軍頓時群龍無首,全線潰敗。

但亞歷山大因為自己的左翼部隊告急(帕曼紐在波斯優勢兵力的猛攻,以及大營中波斯俘虜的譁變下陷入苦戰),被迫放棄追擊,回援左路,因此失去了擴大戰果的機會。

據記載,波斯軍損失超過10萬人,馬其頓遠征軍則僅有數百人傷亡。

大流士三世不久後被部將貝蘇斯殺害。

5. 總結馬其頓方陣的特點

作為錘砧戰術中的“砧”,重步兵方陣其實是稍少變化的(也不適應頻繁變陣)。比起消滅敵人有生力量,方陣更重要的作用是壓迫敵軍的空間,同時迫使對方以添油式打法不斷增兵,與之互掐。

這時靈活遊弋在戰場上的夥伴騎兵部隊,就可以在敵軍調動兵力的過程中,捕捉到陣型出現鬆動的時機,並給予穿鑿式的速攻。

這種戰術對馬其頓軍的要求其實很高:它需要步兵隊面對不斷增強的敵軍攻勢,保持鐵砧的堅定不移;同時要求騎兵(亞歷山大親自指揮)具有耐性和洞察力,能夠發現敵軍陣型的空隙,並果斷髮動攻擊。

如果步兵方陣先行潰敗,或者敵軍訓練有素,沒有出現破綻,則夥伴騎兵也沒有用武之地。

甚至可以假設,如果敵軍將領有更高的智謀,事先在中軍隱藏重步兵,等待夥伴騎兵破陣後加以合圍,那麼人數本來就不佔優的馬其頓軍,很可能會一敗塗地。

新的征服者:羅馬共和國

亞歷山大死後,希臘各城邦及波斯各地,都乘機反抗。亞歷山大部將又互相廝殺,爭奪土地,帝國隨即進入繼業者戰爭時期,最後分裂為三個比較鞏固的希臘化帝國:

安提柯的後代佔據馬其頓和希臘,建立了安提柯王朝,公元前168年被羅馬共和國所滅;

塞琉古佔領了小亞細亞、美索不達米亞、敘利亞北部和伊朗高原,建立了塞琉古王朝,公元前63年被羅馬共和國所滅;

托勒密佔領埃及及敘利亞南部,建立了托勒密王朝,公元前30年被羅馬帝國所滅。

圖六:繼業者戰爭後的“三分天下”

下面舉例看一下馬其頓軍是如何被羅馬所敗。

公元前192年-前188年,塞琉古王國與羅馬為爭奪地中海霸權而發動的羅馬-敘利亞戰爭。公元前190年,終止迎來了一場決定性的戰役:馬格尼西亞戰役

1. 背景

由於塞琉古王國在戰爭中多次敗北,已無心戀戰的國王安條克三世企圖與羅馬談和,但羅馬則故意以苛刻要求迫使對方繼續戰爭。

無奈之下,安條克三世選定馬格尼西亞作為適合的戰場,並在錫皮盧斯山上紮營,還在弗裡吉亞河和錫皮盧斯山中間建築了一道城牆。然而羅馬共和國與帕加王國的聯軍卻一心求戰,在連續五天雙方對恃下,阿赫諾巴布斯派出使者宣告不論安條克明天是否應戰,羅馬聯軍將會攻擊。而安條克三世也已經厭倦等待,便決定與羅馬交戰。


2. 陣型

塞琉古方面

依然是主力的16,000名馬其頓重步兵,按傳統方陣配置為10個分隊,每個分隊間保留空位,並在分隊間和側翼放置兩頭印度象和一些輕裝步兵,總共有22頭。方陣右邊有1,500名加拉太步兵、3,000名鐵甲騎兵和1,000名的夥友騎兵,後面是16頭印度象,在騎兵右方的是10,000名精銳銀盾兵,其右翼佈署弓騎兵和輕裝投射部隊,整個塞琉古軍右翼由安條克三世親自指揮。

在馬其頓方陣左翼,是由1,500名加拉太步兵、卡帕多細亞國王阿里阿拉特四世提供的部隊和各種僱傭軍組成,其左方有3,000名鐵甲騎兵、1,000名夥伴騎兵、2,500名加拉太重裝騎兵以及500名塔蘭託式騎兵支援,騎兵前面安置阿拉伯駱駝弓兵,在騎兵左翼配有克里特弓兵、來至各地的輕裝步兵和16頭印度象所組成,在整個塞琉古軍前面佈署多輛刀輪戰車。

羅馬聯軍方面:

羅馬聯軍方面,兩個羅馬軍團佈署在中間,在羅馬軍團兩翼分別是意大利同盟軍團,軍團都列成三行戰鬥隊形。

帕加馬的54頭非洲叢林象放置在羅馬軍團後面,而在聯軍右翼後面的是帕加馬的部隊和3,000名借來的亞該亞同盟輕裝步兵,並有2,200名羅馬和意大利騎兵以及800名帕加馬騎兵,左翼的騎兵包括四隊羅馬騎兵和1,000名希臘同盟騎兵靠著弗裡吉亞河佈署,留下2,000名色雷斯和馬其頓志願兵固守營地。聯軍右翼交給帕加馬國王歐邁尼斯二世率領,聯軍左翼則為阿赫諾巴布斯。

3. 戰爭過程與結果

先剪除方陣的羽翼:

那天尚未黎明,黯淡的天色外加清晨的濃霧將使視線不良,弓箭的準度下降。因此帕加馬國王歐邁尼斯二世先派遣克里特弓兵和其他輕裝投射部隊向前。

當塞琉古軍的刀輪戰車發動進攻時,歐邁尼斯命令投射部隊優先朝馬匹攻擊。受到猛烈打擊的驚馬紛紛拉著戰車逃回己方的陣列,致使刀輪戰車失序,造成塞琉古軍左翼前方阿拉伯駱駝部隊開始慌亂逃竄,而後方的鐵甲騎兵因為自身鎧甲的重量,難以逃避鐮刀的攻擊,連帶使得塞琉古軍左翼開始鬆動。

歐邁尼斯二世立即率領騎兵和輕裝部隊攻擊,最後在歐邁尼斯指揮的羅馬和意大利軍團攻擊下,塞琉古軍左翼開始崩潰逃竄,而那些塞琉古重裝騎兵因穿著笨重鎧甲因而被追上消滅。差不多同時間,塞琉古國王安條克三世在率領右翼騎兵成功突破羅馬左翼陣列部隊,開始追擊他們。

馬其頓重步兵是最後崩潰的部隊,但無濟於事:

現在,塞琉古的中央方陣已經缺乏騎兵的側翼保護,阿赫諾巴布斯派出輕裝騎兵朝塞琉古中央方陣暴露的側翼投持標槍,塞琉古方陣的良好訓練和紀律沒使他們崩潰,依舊舉著薩里沙長矛保持隊形與羅馬士兵對恃。

中央方陣形勢越來越不利的情況下,安條克三世卻沒有趁機攻擊羅馬軍團後面,反而率領騎兵筆直朝羅馬營地進攻(充分說明錘砧戰術對指揮官的高要求)。

在另一方面,歐邁尼斯二世勝利的部隊也一同加入對塞琉古中央方陣的包圍圈,大量的標槍和箭從各個方向朝方陣投去,塞琉古步兵指揮官試圖井然有序的撤離,但方陣內的戰象受不了標槍和箭的攻擊開始發狂亂竄,使方陣再也不能保持完整而溷亂,在羅馬軍團的總攻擊下整個塞琉古軍開始步向潰敗。

而安條克三世無法立即擊敗羅馬軍營守備兵,加上帕加馬的阿塔羅斯率領騎兵趕來救援,而決定就此作罷,在突破帕加馬騎兵後,安條克三世回到戰場上才發現他的軍隊即將遭到摧毀,慌忙逃往薩第斯,留下殘餘的塞琉古軍遭到羅馬聯軍追擊、屠殺,直到傍晚戰鬥才結束,羅馬聯軍獲得戰役勝利。

因此,馬其頓方陣並非牢不可破,尤其是在亞歷山大之後的100年裡,陣型和相應打法已經逐步削弱;另外,關於馬其頓與中國同時期軍隊的戰力比較:我曾經在去年回答過相關問題——

假如亞歷山大大帝打到中國,當時中國有勝算嗎?為什麼?

對馬其頓與當時的秦國作了一次簡單的兵棋推演,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順便關注一下。


萬里長空夜未央


恕我直言,馬其頓方陣不僅能破解,而且相當容易破解。如果覺得破解不了,請讀我國古代兵家聖典《孫子兵法》。

馬其頓方陣出現在公元前400~前300年,而《孫子兵法》出現在公元前500年~前400年,從時間上看,孫子兵法要早於馬其頓方陣100年左右;從內容上看,馬其頓方陣僅僅只是一個陣型的完善,而《孫子兵法》是一套規模宏大的軍事體系。一個是戰術之內的陣型革新,一個是超乎戰略的思想學說。兩者差距不言而喻。

古老中國的軍事,善於藉助天時、地利、人和,所有的將領都要懂得如何藉助外力,而不是全面地使用“人”來拼殺。如果僅僅考慮“人”的身體力量的話,那就是對“人”本身的殘殺。亞歷山大的“馬其頓方陣”是將“人”包裝了起來,這樣在肉搏戰中彷彿能夠佔很多便宜,但在整個戰爭過程中,幾乎不值一提。

《孫子兵法》雲,“兵者詭道也”,你雖然用長矛包裝了陣型,難道就不算“暴露”?用火攻呢?水攻呢?周瑜火攻赤壁,關羽水淹七軍,韓信“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白起長平“誘敵深入”等等,哪一個不能對付“馬其頓方陣”?

進一步講,“馬其頓方陣”其實是很低級的陣型。為什麼呢?因為這種陣型嚴重限制了進攻,也限制了撤退。甚至更高明的戰略戰術,比如“草木皆兵”,讓這種陣型不敢向前進攻,尤其是在慌亂中撤退時造成嚴重踩踏,對方還未出兵,就能讓你“不戰而敗”。此時此刻,對方“直追不擊”,看你能咋。


安若凡


有的,馬其頓方陣在當時具有特殊的地理侷限性,再加上今天以西方文明為尊,所以給人一種錯覺,好像這種戰術真的無敵於天下似的。

馬其頓方陣在西方縱橫無敵,是因為當時的西方國家軍隊普遍戰鬥力不強,所以顯得鶴立雞群。而且,亞歷山大很雞賊的,懂得見好就收!他要是來東方,保準會被打得滿地找牙!

破解之法一:戰象陣!

亞歷山大征服波斯帝國和中亞之後,並沒有繼續向東進軍,而是南下攻打恆河流域,在這裡他遇到了生平第一勁敵,統治印度旁遮普地區的波魯斯國王。而波魯斯國王依仗的就是他強悍的戰象。這些戰象身披重甲,衝擊起來如同坦克,無人可擋,而且戰象背上還有長矛手和弓箭手進行攻擊。所以,馬其頓方陣遇到戰象時被殺的幾乎已經崩潰,還好波魯斯手下的其他部隊戰鬥力不佳,被亞歷山大抄了後路之後大敗而回,讓亞歷山大最終勝利!

但是,士兵們再也不敢向印度內陸進發了,而是發動了起義,看來將士們懼怕戰象遠超過懼怕亞歷山大。

所以,只要有軍隊拖住亞歷山大的夥伴騎兵,給戰象足夠的時間,馬其頓方陣必敗!換句話說,馬其頓方陣對戰象必輸!

破解之法二:火牛陣+短矛手!

戰象雖強,卻經常會因為恐懼而臨陣脫逃!所以,組建強大的火牛陣,依靠牛的衝擊力和它們的莽撞精神,足以撕裂馬其頓方陣的陣型!趁陣型大亂的時候,我方短矛手立即出擊,對於長槍手們來說,陣型一亂基本上就等著被砍殺了!

破解之法三:長槍陣硬懟!

和馬其頓同一時代的東方,有一支虎狼之師秦軍。秦軍是一個多兵種混合型部隊。軍中有車兵、弩兵、短矛手、長槍手。對付馬其頓方陣真正有力的手段就是以彼之道還施彼身,讓秦軍的長槍手和馬其頓長槍手硬懟。秦軍長槍在當時已經發展到4-7米,和馬其頓長矛差不多。所以,假如兩軍對壘雙方都挺槍對刺一定會很壯觀!秦人自古耐苦戰,相信足以擊敗馬其頓方陣,最關鍵的是咱們人多,打仗的時候經常會排成萬人大方陣,嚇也嚇死他們!

破解之法四:強弩齊射配合陷陣輕兵!

當時中原各國的遠程兵種以弩兵最為受歡迎,韓國的腳踏弩可以連續射出上百支箭,而且因為用腿部發力,射出的弩箭更強勁更有殺傷力。上千張腳踏弩一字排開,足以在馬其頓方陣前織起一道火力網。等對方陣型一亂,再以陷陣輕兵猛攻,勝率超過80%。不要小看陷陣輕兵,他們是秦軍戰鬥力最強的兵種,最擅長打硬仗。

還有哪些對付馬其頓方陣的方法,歡迎補充!


歷史風暴


放在古代中國馬其頓方陣就可以破解了,古代歐洲有幾百人就可以稱軍閥了,幾千人那就是小國國王了,幾萬人的軍隊基本上都是聯合軍,有幾萬人的軍隊的話那就是大國的國王,也是這附近幾個小國的盟主。

古代歐洲人打仗基本上是數百人,規模大一點也是兩三千,發動萬人戰爭那就是有非本土入侵,需要各個國家聯合了。在古中國我們可以隨意發起萬人戰爭,動輒十幾萬人,著名的長平之戰雙方更是打動了幾十萬人,光趙國就有四十多萬人參戰。

要說破馬其頓方陣齊國上就行了,當年齊國險些被滅火,最後靠著火牛陣破了燕國和他們的聯軍,火牛陣真的是中國最神奇的陣法,只考蠻力沒有陣型可言,可破萬人大軍。

再者給項羽一萬人,馬其頓方陣一萬人,項羽能把他們打到後悔來到這個世上。更絕點,給白起一萬人,馬其頓方陣的人一個都別想回去了,通通交代在這裡。想玩花樣多的?給韓信五千人,打到馬其頓人絕望。

要我看馬其頓方陣最重要的不是陣型(當然陣型也有關係)而是人,只要人夠多,打什麼仗都贏。

做個假設,趙國長平之戰那四十萬人沒有死,而是一路轉戰逃亡到了古歐洲,就按一路上死了十五萬人,還有二十五萬人,就讓趙括領軍,歐洲怕是姓趙了,因為趙括這一路逃亡肯定也明白實戰的重要性,憑著飽讀兵法這個條件,歐洲就要滅亡了。

以上純屬猜測,大家看看就好,如果有疑問那就提出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