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的“三百里阿房宫”是真实存在的吗?有何历史依据?

高广福204高广福204


首先阿房宫的存在是毋庸置疑的!

而且在1956年,阿房宫被陕西省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61年3月4日,阿房宫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被联合国确定为世界上最大的宫殿基址,属于世界奇迹。这组数据已经清楚的告诉我们阿房宫是有众多历史数据支撑的他的存在完全是真实可信的!

而且考古人员也在在今陕西西安西郊三桥镇以南,东起巨家庄,西至古城村,发现了面积约六十万平方米的阿房宫遗址。所以纠结阿房宫是否真实存在这个问题完全没有意义!

但是有一个事实也是公认的,阿房宫当年只是建成了其中一部分,并没有完全建成!关于阿房宫当时的用途!现代考古界有两种说话最为主流也被大多数人所接受!一种是秦始皇当时继承了其父亲的宫殿!但是在天下一统之后,秦朝国都咸阳人口不断增长旧宫殿显然不能满足当时的需要所以秦始皇就开始兴建 阿房宫 作为自己新的皇城所在!另一种说法是阿房宫当时的用途是作为祭祀寺庙所用!

但是小编更倾向于第二种说法,因为如果仅仅作为祭祀之用的话阿房宫也不会占地面积那么大,修建如此长的时间!


鱼乐说说说


1、阿房宫遗址


阿房宫是秦朝的宫殿,今位于陕西省西安市西郊15千米的阿房宫一带,始建于公元前212年。阿房宫工程浩大,气势磅礴。


史记记载: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巅以为阙,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

从《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我们可以想象阿房宫的占地面积,如此庄严雄伟的宫殿,让人叹为观止,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实地考察之后,称阿房宫为世界奇迹,誉为”天下第一宫“。


2、阿房宫由来


阿房宫由来版本较多,曾有个传说,秦始皇喜欢一位赵国的女子叫”阿房“,两个人情投意合,秦皇扫六合之后称霸天下,统一六国。想封这个女子为皇后,因为她是赵国人,许多大臣极力反对,阿房不想让秦始皇为难,于是上吊自杀,秦始皇伤心欲绝,之后建造阿房宫,正是以心爱的女子命名。


当然这只是个传说,史料曾记载:


《汉书·贾山传》,传中的注释曰:“阿者,大陵也,取名阿房,是言其高若干阿上为房。

汉书所言,翻译过来的意思是说,阿房宫宫殿建立大陵之上而取名,后考古挖掘发现,阿房宫确实建立在台基之上。


3、阿房宫真实存在吗?


2006年3月12日,考古人员在阿房宫西面沣河东岸进行调查,发掘出上林苑两处遗址。而上林苑正是阿房宫的组成部分,上林苑在历史古籍中,是否有记载呢?


翻阅古书之后,我们发现这句话:


《汉书·东方朔传》载:汉武帝建元三年(前138年)“举籍阿城以南,周至以东,宜春以西……以为上林苑,属之南山


《汉书-东方朔传》中出现上林苑,按朝代推算,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秦国在前,汉国在后,也就是说阿房宫的上林苑在汉代,还是保存完好的。

宋代《长安志》书中记载:秦阿房一名阿城。在长安县西二十里。西、北、(东)三面有墙,南面无墙,周五里一百四十步。崇八尺,上阔四尺五寸,下阔一丈五尺,今悉为民田


宋代书籍记载,阿房宫也是存在的。2002年2月-2004年12月,考古队进行阿房宫的试挖掘,挖掘出300平方米,勘探面积35万平方米。


综上所述,无论是史书记载,还是现代考古挖掘,阿房宫都是存在的。


喜欢文史补丁的朋友,记得点赞加关注,每天准时更新历史小知识哦!


文史补丁


题主估计是把“秦咸阳城市群”和“阿房宫”混淆了。

秦咸阳城市群扩大规模后确实比较大。就好像现在的西安包括了高陵阎良这种感觉,虽然肯定没有现在这么大,但霸居渭河两边肯定的。

而阿房宫就是和秦皇宫隔河相望的宫殿,只是大家误解了,阿房宫实际上是太庙,就是用了祭祀的。不是普通宫殿。

太庙能有多大?看看陕师大隔壁的天坛公园就知道了。


终南高扬


历史上的阿房宫的确存在的,直至现在的西安市西十五公里的阿房村就是阿房宫遗址。在考古发掘的宫城夯土面积令世人惊呀。在考古发掘中还出现大量的秦砖。

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有真实记载:"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巅为阙,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可见其规模宏大。

唐代大诗人杜枚的《阿房宫赋》曰“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阴,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细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按其描述,三百里有余。

另有史料记载,阿房宫始建于公元前212年,秦始皇死后,胡亥二世续建。

不过在余看来,虽然有史料和文学作品的描述,但阿房宫并没有真正建成。规化和建造是有的,但胡亥接位后续建的时间不长,就遇到陈胜吴广起义,再下来就是项羽刘帮的起义,从时间上看,若大的工程,不说是在秦朝,就是在现代也要化费数十年时间,更要化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从当时的形势来看,根本无力建造完工,充其量只是个烂尾楼,后被项羽焚烧,再后来别的朝代又在其基础上建造了别的宫殿倒是有可能。


车工00


很多人都误会这事了,秦始皇是建了阿房宫,但没建完,阿房宫并不是宫殿,而是祭祀用的,同时项羽也没有烧阿房宫。

大家知道阿房宫,最开始大部分应该是从唐朝诗人杜牧的阿房宫赋中了解的,阿房宫如何高大雄伟,如何无与伦比,但是杜牧的唐代与秦差了1000年左右,杜牧根本没有看到过阿房宫,所以这都是杜牧杜撰的。

2006年国家考古队在阿房宫的旧址挖掘,并没有找到被烧的痕迹,经过研究的到证实,阿房宫只是修建了地基,并没有修建完成,并且从地基看也不是杜牧所说的那么雄伟,阿房宫应该只是用作祭祀的建筑。

所以,阿房宫是存在的,但是只打了地基,但并不是奢靡的宫殿,而是历祭祀用的建筑。





小金学历史


题主所言“三百里阿房宫”,应该是受了杜牧的《阿房宫赋》的影响。毫无疑问,《阿房宫赋》是千古名篇,但真实性只能呵呵了。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根据历史记载,阿房宫正式修建于秦始皇三十五年末,阿房宫也只是暂定名。三十七年,秦始皇去世,修建阿房宫的工人有一大半去了修始皇陵。秦二世元年四月,始皇陵完工,阿房宫复建。同年秋,陈胜吴广起义。秦二世四年,秦朝灭亡。也就是说,满打满算,阿房宫也就修建了不到五年。在那个没有任何大型机械,任何东西都得靠手提肩扛的年代,五年的时间能修建多大?何况这五年中,到处都是战乱,修建阿房宫的民夫,可能今天在干活,明天就被拉壮丁去打仗了。以下引用杜牧的原文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複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看看写的,会有人觉得,五年的时间,能修建出这样的场景?我们当代的高科技建筑集团也不能吧。
新中国建立后,历经数次的发掘,终于找到了阿房宫的遗址。从考古发现中,我们发现,阿房宫遗迹的总体面积大约为6平方公里,大致分为七个大区。而且,发掘还证明了,阿房宫并没有完工,而且也没有被火烧过,因此历史上所说项羽烧了阿房宫,也是无稽之谈了。因此,杜牧的《阿房宫赋》中对阿房宫的描述,都只是杜牧自己的想象。阿房宫是存在的,但绝对没有杜牧描述的那么宏伟,只是一所没完工的宫殿群而已。

穿过历史迷雾


阿房宫历史上是应该是有,(在许多文献中都记在有阿房宫的存在,近代考古也发现了的遗迹)这个是有证据的,至于规模大小就有很多争议。其实没有那些诗人写的那么大,你所说的应该是杜牧写的诗中所说“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

其中的三百多里有很大的夸张成分,和李白所写的飞流直下三千尺有异曲同工之妙。


反惑小声


阿房宫本身就是一个美丽的传说。也是笑话。2000年,刘庆柱,时任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刘毓芳,时任阿房宫考古的领队,这是夫妻二人。而刘毓芳也是唯一一个考古女队员,另外还有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的很多同志,在阿房宫及周边13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进行了几年的考古发掘,大小深沟挖了几十条,挖土取样拿回北京检测也未发现这个大土台子有碳粒支撑,也就是没有烧过的痕迹。哈哈,一场笑话也就是闹剧就这样结束了。你居然不知道这天大的笑话?


老狼16946


没有啊,三百里多长?一百五十公里,试问下现在有那个大城市的市中心能有一百五十公里?现代的科技一个最大的城市市中心都没有这么大,那么2000多年前的古代能够建造出一个宫殿三百里,你信吗?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不信,所以无需证据,三百里阿房宫是不存在的。但是一个小的富丽堂皇的阿房宫还是真实存在的。


小程序邮箱248


秦始皇是修建了阿房宫,但是仅仅修了一个地基,并未完成,现代的考古已经证明了。所谓项羽火烧阿房宫,大火烧了三个月纯属讹传。项羽实际烧了咸阳宫殿和秦始皇陵的享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