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说刘弘的祭亮场所在汉水以北的南阳,并不在襄阳隆中?

西岭66


除了现代某些哗众取宠之辈外,从古至今没有任何人说过刘弘祭亮的场所在汉水以北的南阳!在古代文献中提到刘弘“至隆中观诸葛亮故宅“无一例外的都说是在汉水南岸的隆中!


  • 东晋史学家王隐在《蜀记》中记载:”(西)晋永兴中,镇南将军刘弘至隆中,观亮故宅,立碣表闾,命太傅掾犍为李兴为文曰:“天子命我,于沔之阳,听鼓鼙而永思,庶先哲之遗光。登隆山以远望,轼诸葛之故乡。”

当代某些所谓学者仅凭文中有“于沔之阳”四字就罔顾一千多年的史书记载,编造出所谓刘弘去的隆中在汉水以北。这种说法除了望文生意加断章取义外,没有任何史料作为佐证。

其实刘弘去的隆中就是汉水以南、襄阳城西二十里的南阳郡邓县隆中。这一点在一千多年的史书中没有任何质疑!

  • 正史裴注《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诸葛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注:汉晋春秋曰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文末又引用“蜀记曰:晋永兴中,镇南将军刘弘至隆中,观亮故宅,立碣表闾,命太傅掾犍为李兴为文曰:“天子命我,于沔之阳……”
这里裴松之同时引用两则关于“隆中”的记载,但并没有说这两个“隆中”有所不同。表明正史中这两个“隆中”就是同一个地方。即刘弘去的就是汉江南岸,襄阳城西二十里的南阳邓县隆中。

  • 南北朝地理名著《水经注》记载“沔水又东径隆中,经历孔明旧宅北。亮语刘禅云:先帝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即此宅也。车骑沛国刘季和之镇襄阳也,与犍为人李安(兴)共观此宅,命安作宅铭,云:天子命我,于沔之阳,听鼓鞞而永思庶先哲之遗光。”

明确指明刘弘去的隆中在汉水南岸。

  • 北宋地理总志《太平寰宇记》(《山南东道四•襄州》)记载:“又曰襄阳西北十余里,名为隆中,有诸葛孔明宅......襄沔记曰晋永兴中,镇南将军襄阳郡守刘弘,于隆中诸葛故宅立碑表庐,使太傅掾犍为李兴为文。”

同样记载刘弘去的隆中在汉水南岸,在襄阳西。

  • 南宋《玉海》记载:“汉诸葛亮宅:文选出师表三顾臣于草庐之中。注汉晋春秋曰;亮家于南阳之邓县;荆州图副曰:邓城旧县西南一里隅沔有诸葛亮宅,是汉昭烈三顾处;水经:沔水东径隆中注厯孔明旧宅北,刘季和鎭襄阳命李安作宅锦云:天子命我,于沔之阳,听鼓鞞而永思,庶先哲之遗光。

更为详细的记载了汉诸葛亮宅就在汉水以南,就是刘弘参观的诸葛亮宅。

  • 清《三国志旁证》记载:“镇南将军刘弘至隆中视诸葛亮故宅立碣表闾。水经沔水注云:车骑沛国刘季和之镇襄阳也,也犍为人李安共观此宅,命安作宅铭,后六十余年,永平之五年习凿齿又为宅铭焉。”

表明刘弘去的隆中诸葛亮宅也是习凿齿作宅铭的襄阳西二十里南阳邓县隆中。

  • 清代地理总志《大清一统志》记载:“诸葛亮宅在襄阳县西隆中山东。水经注:沔水历孔明旧宅北,亮语刘禅曰:先帝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即此宅也;沛国刘季和镇襄阳,与犍为人李安共观此宅,命安作宅铭;永平五年习凿齿又为其宅铭。

清代官修地理志也说刘弘去的隆中就是襄阳西隆中山东的诸葛亮宅。


  • 《光绪襄阳府志》记载;”诸葛亮宅在隆中山。沔水又东径隆中,历孔明旧宅北。亮语刘禅曰:先帝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即此宅也。车骑沛国刘季和之镇襄阳也,与犍为人李安共观此宅,命安作宅铭。”

襄阳府志记载与前述一致。

  • 清《襄阳四略》记载:“诸葛武候宅铭,车骑将军沛国刘季和之镇襄阳也,与犍为人李安共观武候宅,命安为宅铭。后六十余年永平之五年习凿齿又为其宅铭焉。”

也认为刘弘去参观的诸葛亮宅就是习凿齿参观的襄阳西二十里的南阳邓县隆中。

再来看看刘弘在隆中“立碣表闾”,立的碑在哪里!

  • 宋王象之撰《舆地碑记目》记载“襄阳府碑记,诸葛武侯故宅碣,晋李兴撰。”

  • 清倪涛《六艺之一録》记载“襄阳府碑记,诸葛武侯故宅碣,晋李兴撰。”
  • 清杨守敬《湖北金石志》记载“诸葛武侯故宅碣,在襄阳府,晋李兴撰。”

看到没有刘弘命李兴立的碑在哪里?史料记载曾经就在襄阳!

那我就奇怪了在如果去的是卧龙岗立的碑怎么在襄阳?哈哈荒谬吧!

所谓“刘弘去的隆中在汉水北”的说法有依据吗?没有,只有想象和揣测!仅凭“于沔之阳”四字就能编造出一堆没有任何直接证据的想象文章,搞得好象今天学白话文用标点符号的现代人比古人更懂文言文,更明白句读似的!简直滑稽!


综上可知,刘弘去的就是汉水南岸的隆中。这一点不光有其它史料明确的记载,而且刘弘命李兴撰写的碑曾经就在隆中。卧龙岗除了断章取义的“于沔之阳”外没有任何史料佐证!


飘逸的历史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者的学养让襄阳说盲从者汗颜。北师大版中学语文教科书一直是国内中学课本首选,其中课文《出师表》对‘’躬耕于南阳‘’做如下注释:‘’南阳,地名。今河南南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