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人說朱元璋當皇帝后忙著殺功臣?

下棋人


​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前一年1367年,朱元璋已完成江南的戰事。元錯判形勢,以為朱元璋會休整一番,不會北伐,所以依舊相互征戰不休。未料到洪武元年就著手北伐,措手不及終於被趕出大都,洪武元年八月攻克大都。此後洪武元年到洪武22年,逐一進行了統一全國的戰爭,洪武元年十二月克大同,太原;同時克福建,兩廣;洪武二年克甘陝。

洪武4年克四川,洪武14、15年克雲南大理;洪武18年克遼東;洪武21年北出大漠撲魚兒海滅北元,到洪武29年先後八次漠北北伐。說了這麼多,就是想看清楚這事情之間的脈絡。

空印案是洪武九年,一說是洪武十五年,暫按九年說。胡惟庸案洪武十三年,郭恆案洪武十八年,藍玉案洪武二十六年;其中一個還有一個重要的事件是太子朱標洪武25年病逝。

​明初四大案之所以成為大案,從中可以看出明朝一代總結出的治國理政的脈絡。空印案本來只是地方為方便到戶部核對數據,攜帶蓋印的空白表格,以防數據不對需要來回跑。從實際情況上看並不見得有營私舞弊的行為,但朱元璋抓住不放,非得從地方到戶部掌印的抓了遍,這其中肯定有冤枉。但非這樣做的道理是什麼?對比上文,可以看出無論是按洪武九年還是十五年,這時明帝國依然在南征北戰之中,正常的秩序正在逐步的建立。空印案能變成一個大案,一個方便辦公的潛規則成為朱元璋開始理順朝政的著力點。這其中蘊含的並並不是什麼欺君罔上,而是朝廷對地方政務的羈絆。這之中的道理就是,辦法無論出於什麼目的,無論多好多方便,多麼有效,地方的政務必須過朝廷的一道手續。無論多麼繁瑣,多麼不可理喻。你必須眼睜睜坎著任何微小的命令上報千里之外的京城,有通知才能幹。不知道空印案後各個戶部官員是如何工作的,一旦某個數據對不上,對不起哥們,你請回吧!不管你是直隸來的,還是天涯海角哪個鳥不拉屎的地方來的。在這之中培養出的官僚只能保穩。但這也恰恰是保持帝國平穩的關鍵,為什麼這樣說,相互羈絆中,任何勢力均沒有足夠條件形成威脅皇權的力量。這也明帝國吸取前代的教訓得出的,有明一代經濟再發達,再也出不可了門閥士族,關隴軍事貴族,藩鎮割據等勢力。這其中的關鍵就在於對地方的政務管理的羈絆。空印案這其中還有對繼承於元政府的舊官僚的清理的一個原因。

由此看來洪武13年的胡惟庸案,就是一脈下來開始對朝廷一層的清理。有宋一朝權相百出,罷免宰相一職位就是應有之意。這也是集權於皇權的辦法,也是同空印案一樣的對下層的不安。在這之後就是18年的郭恆案,說來奇怪,徐達洪武18年病逝,立馬矛頭針對北平省的貪腐案,不由得懷疑郭恆案本身可能是朱元璋有目的針對徐達死後的驕兵悍將的清理。但實際上蓋子一旦揭開,發現最大貪腐竟然在身邊。此事以後株連甚廣,捎帶著中上層大戶十之九空,看來背後的原因也有打擊地方豪強的目的。但貪腐案如此之深之廣,不由得想到空印案的後果,地方上有些事真的是沒什麼好辦法,天天來回跑戶部,直隸的還好,中國之大,邊緣省份的跑個大半年是常事,怎麼辦?塞銀子唄!麻煩戶部小吏改個數,明年的數多退少補也是辦法啊。這樣收銀子就成了好辦法了。

貪腐之事如此一來明初就有了大規模爆發。查北平不料京畿重地才是重災區 。急的老朱,你們敢收,還有這些人敢送,一起收拾了。無論如何這其中所謂剪羊毛之論,還有沈萬三之說,也是對地方豪強勢力的警惕和防範。

洪武25年太子朱標病逝,洪武26年藍玉大案看來就是清理驕兵悍將,怕孫子年幼鎮不住啊。

​這一系列的措施以及明初朱元璋的大誥,清醒體現了朱元璋的治國理政的方針。這些措施成就了明帝國的近三百年江山,也使得明毀於1644年。以上一系列問題的發展到最後,一個部門要對上下幾個部門負責,一切的起點都是為了羈絆。一個衛所要接收幾個省份不同的給養,一根針千條線。這中情況下,體系只能維持在簡單的小農水平,一旦經濟有所發展就捉襟見肘。明朱元璋以後只有在此基礎上縫縫補補維持著帝國的安穩。所以,皇帝太忙忙不過來,就有了內閣,一個不是宰相的宰相機構;為了平衡文官,就有了錦衣衛、司禮監、東廠機構。一切的目的就是權利力的不安和為了平衡。這些措施不是為了有效率處理事情,只能是在低水平的重複著穩定而已。當經濟社會發展了,只能是將就著糊弄著。一旦事情發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只好重來。

就象誰也想不到崇禎為了遼餉愁得睡不著時,有人說驛站都便宜了當官的衙役了,並沒有什麼用,可以裁撤了省銀子。裁撤背後居然逼出來個李自成。這其中就體現出帝國革新之為難。張居正的改革人息政廢也是可以看出這積重難返之下的困境。

這一切在崇禎朝均激化到不可收拾的地步,無論如何假設,就是朱元璋在世也是沒法的。這其中突顯了中國曆朝歷代管理的困境。漢唐國力強盛,但最後門閥士族、藩鎮割據興起,最後亡於管不了。宋一朝遇到遊牧民族的強盛期,防軍事過分,亡于軍弱。明清兩朝集權於朝廷,但最後由於經濟發展,帝國體制不適應,亡於管不過來。以上的期限就是三百年,這也是中國朝代在當時的條件下維持統治只有三百年的道理。


沙中土大溪水


其實看看朱元璋但是對他自己太子朱標講的話,就明白了,太子朱標認為其父親朱元璋亂殺功臣法律嚴厲做法會傷了天下和氣,勸說其父朱元璋殺人太多,不該這樣。第二天故意把一條棘杖放在地下,叫朱標拿起,太子面有難色,朱元璋說:“你怕有刺不敢拿,我把這些刺都給去掉了,再交給你,豈不是好。”

這個故事就足以說明,朱元璋忙著殺功臣為的是鞏固朱明的江山,在歷史中,功臣強臣欺負幼主新主的例子太多,甚至確認帶著黃袍加身也屢屢皆是,朱元璋能不擔心嗎?自己曾經白手起家,成為領袖,但其手下不少將領功勞和履歷皆比朱元璋高,不服者有,居功自傲的有,稱兄道弟的有,君不君,臣不臣,這種局面延續下去,朱元璋在時,也許能控制的住,朱元璋死後呢?萬一各個部下爭權奪利,那朱家的天下不大亂了嗎?

因此不管服不服的,高調低調的,寧可誤殺一人,不能冒一絲風險,朱元璋確實要比宋太祖杯酒釋兵權要狠很多。

徐達,因背疽回鄉養病,朱元璋賜給徐達蒸鵝,吃完後病重身亡。

常遇春,一般認為是年輕時受寒,中年病發而亡,但也有記載,朱元璋因不滿常遇春之妻的彪悍,將常遇春之妻剁為肉泥,將肉賜予常遇春,常遇春吃完後,知道真相,暴斃。

劉伯溫,被毒死。

李善長,因胡惟庸案牽連,全家被殺。

李文忠,被毒死。

開國功臣當中只有一個湯和是善終的,他早早的發現朱元璋已有殺機,因此只默默的打仗,不求名利,打完仗就自覺的告老還鄉了,回家後含飴弄孫,表現出玩物喪志之態,從不與名士大戶結交,才逃過一劫。

誰知道命運就是這樣的愛開玩笑,朱元璋為其兒子朱標掃清了一切障礙,卻沒有讓朱標逃脫病魔的手掌,不得不說是個遺憾。


曹小翔xixi


最淺層次是朱元璋為性格淳良的太子朱標鋪路,而後太子身死,皇太孫朱允炆威信更低,於是更要鋪路。

說白了是政治考量,為了老朱家江山永固。

“朕將刺都拔光,再給你,豈不更好?”


但是不能只從目的分析,也要看看當時所處環境,以及對比其他朝代。

漢朝、唐朝、宋朝、明朝都是打來的天下,這種政權初期十分穩定,因為有一個武力開國的強大君主。

但是唐朝李家是關隴貴族中的翹楚,趙匡胤在的五代這種軍閥時代家中也是武將出身。

漢朝開國皇帝劉邦好歹也是個亭長,但他有的是鄉黨,也算是個小官。

而朱元璋是實實在在的乞丐逆襲當皇帝,這導致兩個後果:

第一,憂患意識極強,朱元璋雖然乞丐出身,但是十分好學,宋濂劉伯溫這樣的大才都記錄過朱元璋的手不釋卷。

這導致老朱一看,這古往今來農民起義都撲街了最後,他太可怕了。

所以朱元璋是開國皇帝中立規矩最多的皇帝,他想憑自己的強權把之後千百年都安排的明明白白。

第二,擔心政權不穩,十分防備臣子,而且殺開國元勳狠的一比,和李世民、劉秀是兩個極端。

明朝主要開國功臣實際上作奸犯科確實不少,但是你要說造反之心我覺得是極少的一部分,甚至有一些是被朱元璋故意縱容好做掉的。

洪武年間的三大案,每次都動輒關聯幾萬人,劊子手的刀不知換了多少把,明顯是朱元璋的故意擴大。

第三,朱元璋是真正見過人間疾苦的君主,父母餓死他孤獨流浪時他就恨透了官僚。

於是他對自己手下的官員也十分苛刻,甚至殘忍,在封建時代想弄出公僕是不可能的,於是他用血來震懾官員不得害民。

對比漢唐宋,明太祖可以學劉邦,分封諸王鞏固中央,確保朱家的地位,但是他斷不可能學唐朝在關隴貴族和山東士族之間玩平衡,也不可能學宋朝“與士大夫共天下。”

所以他只用血來維持權威,而斷然不管平衡,所以造成了他和朱棣兩位雄主死後明朝畸形的政治格局。


歷史區的哈士奇


朱元璋統一中國建立明朝,之後就對功臣開始殺戮!這是中國整個封建王朝時期都比較流行的事情!這其中的原因是為什麼呢?

一,對政權有威脅

因為這些功臣都是一路輔佐朱元璋讓他當上了皇帝!他們往往都是身經百戰,智謀過人的人!另外一方面他們經驗豐富,非常瞭解朱元璋的性格和心理!如果這些人部分有威望的聯合起來,那很可能兵變或者推翻朱元璋,最直接的例子就是趙匡胤的黃袍加身事件!

二,保證家天下的延續性

在電視劇中有一個場景,朱元璋手擼荊棘給他兒子看!意思就是我把這些能威脅你以後統治的人,都殺掉!不管對錯,他都沒有機會來推翻你!有人會說,那難道殺掉這些人就沒人推翻皇帝嗎?這是因為如果在他們的體制內,你沒有那樣的資歷和經驗另外還沒有足夠的號召力,根本無法撼動皇權!簡單說就是一朝天子一朝臣!新皇帝接班提拔自己的人,能更有效控制權力!保證家天下的延續性!

三,功高震主

所謂功高震主,就是如果功勞太大了,連皇帝的風頭都搶了,那皇帝就不是至高無上了!就像韓信!我們大至可以看到,韓信是不想反的!可是天下一大半和主要競爭對手都是韓信所滅!那天下人會以為韓信的能力比劉邦都強!那皇帝怎麼受的了!皇帝不允許有一個在大家心裡地位比他高的人存在!

四,保持優勢,保護自己

朱元璋,或者是封建王朝的開國皇帝,殺功臣以後的好處就是!開國功臣和皇帝打天下的時候共同的經驗總結和智慧結果,他們都知道!功臣都死了,那麼皇帝在經驗就能相對的保持優勢!對於功臣死後新上來的大臣來說,可能你很牛,但是你不知道之前事態的原因和全局關係!這樣有時候你就不能做出所謂真正意義上的判斷!另外這裡也有保持皇權的神秘性特徵!就好比美國不允許有一個國家的實力接近它一個道理!這樣無形的保護了自己,保護自己就是保護皇權!

五,封建君王開國的必經之路

在封建王朝交替中,不論是杯酒釋兵權也好,還是無情殺戮功臣也罷!這都是必經之路!因為,我估計很多君王未必都真願意去殺功臣!所謂的飛鳥盡,良弓藏!兔兒死,走狗烹!但在血與火的鬥爭中,每次都是你死我活的爾虞我詐中!讓誰都無法保證誰會怎麼樣!就像丘吉爾說的一樣,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在打天下時,眾志成城,同心協力!一旦沒有對手時,又互相猜忌,互相攻擊!說點題外話,就像二戰一樣,當打敗法西斯軸心國以後!世界又開始新一輪的對抗!朱元璋殺功臣,這是帝王必經之路!他不會留下隱患的存在!

總結

對於獨裁式家天下的統治,這種殺戮功臣的做法,肯定是弊大於利!對於國家的發展來說,這樣的做法扼殺了國家發展的活躍性和積極性!其次,這種殺戮造成官僚體系人才缺失,對國家管理和在世界上的競爭力都造成不小的影響!在朱元璋死後,建文帝朱允炆和朱棣爭奪皇權,都到了文武沒有可用之人的地步!

是非功過,後人評!人無完人!


九富盛


其實不只是朱元璋,好多皇帝都是這樣做的。鳥盡弓藏,兔死狗烹,一直都是這樣的規律。

秦始皇得天下之後,隳名城,殺豪傑;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鋒鏑,鑄以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劉邦得天下之後,韓信也便慘了。

趙匡胤得了天下之後,杯酒釋兵權。

總之就是一句話,你們都是能打江山的,有你們在,我不放心啊!

朱元璋可能還有一層原因,他從小沒有經歷過幸福的生活,對別人的信任更少。

直接導致的結果是,更不放心!

所以,還是讓我放心點吧。


九百鶴


你這個問題很有誤導性,朱元璋剛當皇帝的時候是個好皇帝,畢竟底層出身,一切都含著仁慈的心,朱元璋殺功臣是晚年的時候。

馬皇后曾經勸朱元璋不要這麼幹,朱元璋的回答暴露了自己:只有殺了這些功臣,才能永保大明傳千秋遺後世。

從朱元璋的回答我們能看的出來他畢竟是出身於底層,身上封建社會小農家庭思想極其的嚴重,連他關係最好的兄弟都沒逃出他的殺害,可知他的安全感很低。

當然朱元璋本想自己殺盡功臣,自己一人承受後世罵名,到他終究沒有料到,他防住了可能的外賊,卻沒能防住家賊。

正如他有一次告訴皇孫朱允炆:可能作亂的人已經被自己盡除,就安心做皇帝吧,日後哪裡有叛亂,就讓你的幾個叔叔去處理吧,他們兵強馬壯。而朱允炆問他:那如果是我叔叔們起來作亂呢?

朱元璋死後,皇孫朱允炆繼位,他剛下令削藩,就慘遭駐守在燕京一帶的四叔篡逆,這正應證了朱元璋機關算盡,卻沒防住家賊。


叔說點事兒


任何問題都有兩方面,皇帝殺功臣也一樣。擔一般全罵皇帝!全怪皇帝嗎?!

一起打天下時是哥們弟兄,同生死共患難!特別是功臣身經百戰出生入死!他沒多少學化,更談不上什多大的休養,得了天下,有了權力地位財富!往往是狂妄自大目空一切!老子天下第一,

過去的大哥現去是臣子,一前的兄弟現在是皇上!皇帝和功臣的想法慢慢產生矛盾,帝王心思多在江山永固上,想的是如讓臣民順從自己!所以制定條條框框,法違法規,而功臣依功勞自據不服不忿!產生不滿,冤聲責道!

功臣撐權後依權謀私,魚肉百姓,欺上瞞下!貪髒賣法!大有人在!

多數人共患難易,共富貴難!反睦成仇就是這個道理!

現不的君臣一前的戰友!戰亂之中難免作些不法,不仁,不光采的事!甚至醜態罪惡!現在當了皇上醜惡的歷史當然知道的越少越好!……。誰知道的多誰危險!


和平174978866


主要是太子過於仁厚,朱元璋怕他治理不了這些跟自己打天下的功臣。所以大開殺戒。

其實任何奪取政權的王朝勝利之後,都面臨著“狡兔死,走狗烹”的局面。為了穩固政權,殺戮是在所難免。

不過朱元璋更鐵血,更肆虐。這也與朱元璋性格有關。

中國曆來提倡“文治武功”,馬上得天下,需要的是運籌帷幄,百戰百勝,所向披靡。所謂“一將功成萬骨枯”殺戮還是殺戮。

取得勝利之後需要的是和平,和平往往是需要鎮壓之下的和平。任何對政權的威脅都要消滅在萌芽中,對功臣大開殺戒,是難以避免的,殺戮的背後也有威懾的作用。

此一時彼一時,用在這裡很恰當。

勝利之後,功臣能“知趣”不居功自傲,是自保的關鍵。

時代變了,需要的人才也會變。拿著財富逍遙快活。才是高情商的選擇。


靈迅風水出謀劃策


《他為兒孫鋪路》

朱元璋平民出身,時勢造英雄,通過十幾年的滾爬磨打,黃袍加身竟然成了皇帝。

成為皇帝后,由於他出身平民,沒有士族幫襯,也沒有兄弟子侄鞏固,毫無多少根基,自己能做皇帝,他那些有文韜武略的手下,也完全有可能像趙匡胤那般黃袍加身。

為了在他死後,兒孫順利掌權,不被篡權奪位,只能把他所認為有能力的,職位對皇權構成威脅的大開殺戒。

朝中能帶兵打仗的幾乎都被朱元璋殺得一個不剩,致使靖難之役發生後,他的孫子建文帝朱允炆,竟然找不出一個能帶兵打仗的帥才。

只能被自己的四叔朱棣趕下了皇位,防得了臣下,擋不住家內。只不過皇帝寶座還是朱家人坐,只不過沒按照他設想的皇位繼承人傳下去而已!


詩情球意


這個情況就是人性使然。我們看看史記,張耳陳餘,蕭何曹參,陳勝與發小等等事蹟就不難發現有個規律,就是當年沒有發達的時候關係好的不得了,發達了就產生了關係緊張,反目成仇的事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