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老话说“子不言父过,女不道母奸”是什么意思?有道理吗?

农村老俗话


农村老话说“子不言父过,女不道母奸”是什么意思?有道理吗?

很多俗语老话的出现,体现了当时年代的人们思想,不同时期的人们的思想意识体现了不同的文化特征,大部分俗语都是正确的,值得我们学习和研究的,但是也有一些俗语只是当时社会的思想概括,所以有很大的局限性。

子不言父过:出自《礼记》,全文的句子是父不言子之德,子不言父之过。以前的社会讲究的是三纲五常,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父为子纲的意思就是父亲说的什么话都是对的,都是不能反驳的,否则就会认为不孝顺。更别说做儿子的说父亲的过错了,这是出自于礼记的记载,礼记主要就是教导人们如何做事要准守的礼数规矩,凡是有度,看在什么环境和条件下,在外面尽量保持谦逊的态度,所以教导作为长辈不要再外面面前称颂自己的孩子,同时作为孩子也不能在外人面前谈父母的过失败。但是如果在家庭内部里,父亲是可以称赞自己的孩子的,同时如果父亲由过错,那么做儿子的应该提出,只是方式要委婉,要注意自己的态度。

女不道母奸:这后半句,是根据前半句总结出的对仗俗语,没有任何出处,只是民间百姓总结,口语相传,成为老话。母奸指的是长辈的奸诈,自私,所以对仗下来就是作为儿女的不能说自己长辈的过错。同样有一定的局限性。父母有错,应该提出促使其改正。应该效仿弟子规的教导,亲有过丶谏使更,怡吾色丶柔吾声,谏不入丶悦复谏,号泣随丶挞无怨。如果长辈有错,要多次柔和注意态度地提出,让其改正,避免再次犯错,这才是对待问题的态度。

所以,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长辈和晚辈之间的过错问题,都不能进行躲避,应该注意态度,多次提出劝诫,最后才能改正自己的错误。而不是单纯地根据俗语的片面指示,做出错误的理解和行为。

农村老话说“子不言父过,女不道母奸”是什么意思?大家认为有道理吗?欢迎交流,更多农村精彩,欢迎关注。

响水大米


农村老话说“子不言父过,女不道母奸”是什么意思?有道理吗?

这是封建社会一种传统的道德观念,基于三纲五常的一种传统。中国的孝道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但由于时代的局限,封建的孝道文化中也有一些糟粕需要剔除。这句农村老话集中体现了孝顺的顺字,即顺即孝,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天下无不是的父母”,父母的一切都要顺承,这就是典型的愚忠和愚孝。

子不言父过。

每一个人都不是神,都不是十全十美的,都会犯错误或者有过失。子不言父过,就是说子女不能讲究、讨论甚至指责父亲的过失或过错,甚至要维护父亲的过错。这是封建王朝曲解儒家文化,用以维护自己统治的一种传统的论理道德。

实际上,在古代,儒家文化统不是愚忠愚孝。我们读过《弟子规》都知道“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在父母亲有过错的时候,我们要劝导父母改过向善,劝导要和颜悦色,慢声细语。如果父母不听规劝,要耐心细致地等父母心情好的时候再次劝导。如果父母仍然不接受,我们要表示的非常难过,痛哭流涕地恳求父母改过,如果受父母到责打,也无怨无悔,以免陷父母于不义,使父母一错再错。同样的道理,论语中记述:

“曾子曰: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子曰: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孝经·谏诤章第十五》)

孔子的回答,清楚地说明,作为儿子或臣子应该怎么做,如果父亲或君主做事违反义理,那么做儿子或者臣子的应该直言劝告,尽谏诤之义,这才是真正的孝顺和忠诚。

女不道母奸

女不道母奸,和子不言父过是一个道理。这里的奸,不是指奸情,而是指奸诈、奸巧或者自私。而“道”和“言”也是一个意思。其实,这是一个复句,父母可合并理解,子女也可合并理解,都是讲的子女如何对待父母的不当行为。女不道母奸,也是说做女儿的,不能讨论或指责母亲的不当言行。

其实,封建社会的三纲五常,就是对儒家文化的一种曲解,故意将人们引入愚忠和愚孝,借以维护封建帝王的统治。但是,这样做表面上短期内维护了君王或者父母的名誉,但是贻害无穷,终会陷君王或父母于不仁不义,导致大错。比如岳飞的愚忠,直接导致了宋王朝的灭亡。这个“子不言父过,女不道母奸”,就是典型的三纲五常的观点,应该加以批判,回归真正的儒家文化。我们遇有父母有过错的时候,做子女的应当和平心静气地和父母认真交谈,点出父母的错误之处,让父母接受并且改正。


齐东晏子


农村老话说“子不言父过,女不道母奸”是什么意思?有道理吗?

老话都有传承,因此也具有明显的时代色彩;在古代,父子,母女之间的关系以孝来规范,如果违反了就是犯罪,孝的具体表现则是“子不言父过,女不道母奸”。下面来看看这句话的意思。

“子不言父过”意思是父亲说的话对于儿子来说,都是正确的,是要绝对服从的;并且,儿子是没有权利对父亲的言行进行评论。如果不遵从父亲的意愿,即便父亲所说的话,做的事不正确,就是不孝,所谓孝,即顺,说的就是这种现象。

“女不道母奸”,这里的奸,是奸诈,投机,取巧的意思;都是不良的品质和行为。一位母亲,再和别人相处的过程中,即便耍心机,欺骗别人,占人的便宜,或者教导女儿,女儿也不能说这是不正确的,更不能在别人面前说自己母亲的不是;这同样是孝的表现。

所谓的“子不言父过,女不道母奸”是“天下无不是父母”的具体表现;这种孝的观点是非常不正确的。尤其到了现在这个时代,这种观点更是要不得。

一个人有一个人的经历,有不同的知识储备,面对同一个问题,会用不同的看法;并不见得父母的看法就比子女高明。同样,父母的看法不一定就那么一无是处,说不定更实际,更能解决问题。

所以,父子之间,母女之间的关系,不应该再用老话来规范,也不能完全的抛弃,认为荒谬至极;正确的做法是相互沟通,正确的,有理的,符合道义的,不论是谁的决定,都应该认同。这样的做法,才是明智的,理应提倡的。

同意我的观点,请点个赞;对您有所帮助,请多关注。谢谢!


老农说乡村


子不言父过,女不道母奸。是有些道理,但不应全盘收纳,对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对。子不言父过,女不道母奸,有其精华,也含有糟粕,而应有取有弃。

《礼记》有这么一句:父不言子之德,子不言父之过。这子不言父过,女不道母奸,应是据此而来。这话在现在看来,用辨证思维去看,是对了一半,有一半不太对的。对的要继承,不对的也应敢于抛弃,不要固守,不分对错而全盘接纳也是不对。

从孝敬孝顺的角度说,父母有生养之大恩,要终生不忘,要悉心尽责去赡养孝敬,感激感谢父母之大恩,要维护父母利益名声。但人无完人,父母也会有过错,一般之下,作为儿女晚辈的不可轻言父母的过失,但不能一点不关心父母的过错,不然,也是大逆不道,适当婉转的帮助父母纠错改错,也是做儿女应该做的,也是一种更孝顺尊重父母的行为。只是父母有错时,为父母改过纠错要注意方式方法,要考虑到父母的心理脸面与接受程度,不要不分场合环境,就开门见山,直来直言其过错,那样会弄巧反拙,起不到作用,还被误解,说成对父母不尊不敬不孝不顺是大逆不道的。

子不言父过,作为儿子是不应该说父亲大人的过错的,特别不宜在对外场合时,更不要轻言父过,要会维护父之名声,言父过,也等于间接言己过。有过要说,有过要改,但要分场合,要讲策略方法,不可随便胡来,懂礼数,讲品德。女不道母奸,其理一样,做女儿的不可轻言母之不是,家丑不外扬,女要护母,不应毁损母。那怕母有过错,有丑,也不要随便说母,说要场合,劝母改过也要讲究策略方法,这样才可做好,不可嫌弃母,不孝母。背后言父母过失,在大众面前说父母,不是做儿女应该有的行为,特别不应发生在有品德儿女的身上。做人处事,要会思有前想后,对待父母更应小心谨慎,多些感恩孝敬。





树德汉硕


农村老话说“子不言父过,女不道母奸”是什么意思?有道理吗?

“父不言子之德,子不言父之过”这句话出自于《礼记》,意思是说,父亲不必要夸赞自己的孩子有多么的好,孩子也不要去讨论父亲的是是非非。我们生活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大人们讲话,小孩子不要随便插嘴。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为孩子好,所以不管父母说的对错,小孩子都要听着。传统文化教育我们,对待父母只有顺才是孝。反过来,只有孝了父母,我们的生活才能够顺利。千百年来,儒家文化无时无刻不在渗透着我们。

女不道母奸。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无论这个母亲做的事情有多么不好,那怕他是欺诈别人,陷害别人,做为女儿也不能说母亲的不是。因为不管母亲对错,她都是生你养你的那个人,起码她不会害自己的女儿。所以,女儿无权去评价自己的母亲,哪怕这个母亲是个奸恶之人。

按理说,传统文化是我们的精髓,我们不可以妄加评判,但是这句子不言父过,女孩子不道母奸,难免有失偏颇。难道不管父母说的对错,孩子也要全盘接受吗?似乎有些说不过去。父母是长辈,孩子尊重孝顺父母无可厚非,但是也不能逼着孩子接受自己的错误观点,把某些错误的东西,强行逼迫孩子接受。

现代人倡导父母和孩子做朋友,父母有责任有义务去帮助孩子改正错误,孩子同样也可以修正父母的缺点。大家是相互平等的,无论大人还是孩子,都有责任帮助彼此改正错误。这句“子不言父过,女不道母奸”应该说是愚孝,难道让孩子眼睁睁的看着父母做错事而不说,这样对孩子的成长也是极其不利的。


小十六123


农村有句老俗话“子不言父过,女不道母奸”,说的是为人子之道,就是说做晚辈的不要议论长辈的过失,这有违礼教。那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有道理吗?听散人给你分析分析。

这句话的关键是“过”“奸”这两个字,过在这里是指过失过错,应该理解为长辈的不当之处。奸的字面意思很多。《说文解字》注释为犯也;《康熙字典》注释为犯也,非礼也,乱也,干也。《新华字典》解释为奸诈、不忠、自私取巧、奸淫。总之,这两个字都不是什么好事。理解了这两个关键字的意思,就明白这句话的意思了。就是说作为子女,即使父母有了过错,哪怕是像奸淫这样不可饶恕的大错,也不要说出来,免得父母难看。

过去呀,老百姓一直受儒家文化的影响,把儒家礼教作为为人处世治国理家的行为规范,简单的讲就是人们常说的“三纲五常”。在家里老子地位和尊严是不容挑战的,他的话就是真理,不许违背,更不许忤逆。即使他说的不对,也不能反驳,必须执行。显然这是不对的。




其实,古人也有不同的说法,东汉的赵岐他在《十三经注》这么说:“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穷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无后为大”。他认为作为人子不孝的事情有三个,一个是对于长辈犯了过错不去指出,不去提醒,而是一味地阿谀奉承,一味地服从,也是不孝。你看古人都这么认为,很显然“子不言父过,女不道母奸”是不对的,是没有道理的。

民俗谚语是中华文化的一大瑰宝,但也有其历史的局限性,我们也应辩证的看待,吸取精华,去其糟粕,传承下去。

解读民俗谚语 传承耕读文化 分享古人智慧 敬请关注枣庐散人


枣庐散人


邀请你邀请回答这问题。

农村有句老话说,子不言父过,女不道母奸。我的意思就是:出现了一些有责任心的事情啊,那个男孩子他不说话,那表示哈,就是他的父母他们没有跟他说清楚,没有要教育好他们。出现了一些有责任担当的事情的时候,那女孩子她不做声,母亲是一个奸猾狡诈之人。


啊,非常有道理,首先第一点就是说孩子,就是父母的一面镜子。


有什么样的父母,才有什么样的孩子。不是有什么样的孩子,最后才有什么样的父母,他中间是一个正常的逻辑关系。

所以说孩子身上所有的行为,所有的这种动作,都是反映在整个家庭的教育环节,整个家庭。家庭的这种行为表达上。


第2点,因为一个出生的小孩,就是一张空白纸,他从小就是受这种父亲的耳濡目染和母亲的耳濡目染。


他出生到他长大的这个过程中间,一直承受着整个家庭的这种家教,还包括社会的教育。所以在这个时候他们,父母亲,是最好的教育,父母亲如果在这个教育的过程中间有所偏颇,或是对这种孩子有所溺爱,或者对孩子有一种错误的教育的时候。


就导致孩子,在他的成长路上,就会发生一种教育失误,的这种马脚就会露出来。所以说有什么样的因就一定有什么样的,果,你跑不掉的这个逻辑关系,它是永久是成立的永久是正常的。

对农村说这句话非常有道理的,他都是这千年以来中国家教的这种总结,是数千年来农村家教的这种智慧的升华。

本文原创于《三农创业坑》,三农创业活下去,是第一位,活不下去,别谈梦想和情怀了,

小故事,大教训,少走弯路,不掉进坑里,是我们的初衷。

亲爱的三农回乡创业的朋友们,是否能给你提供一些帮助,如果能给你一些帮助,给一个点赞吧,

如果觉得能够帮助到身边的朋友,就转发给他哦,这也就是《三农创业坑》的最初出发点,本文章原创,请监督版权,谢谢!


三农创业坑


这句话流传了千年,当然有道理,即使放到现代也依然适用。很多人理解“子不言父过,女不道母奸”这句话时,认为是要子女包庇父母的罪过,我认为这是不对的。我想这句话的意思,不是让子女包庇父母的罪过,而是让子女在家时不要当面指责父母,在外面不要去揭父母的短处。

很多古话不能完完全全按照字面意思来理解,如果这句话理解为,不让儿子说父亲的过错,不让女儿说母亲的奸情,这就很狭隘了,思想层次也比较低,所以我认为不能这样理解。难道家人父母犯了法,还得包庇着吗?我想不会的,毕竟大义灭亲这个成语,不是我们现代社会才创造出来的,在《春秋左氏传》中就有了。

很多家庭就有这样的情况,子女在家中指责父母的过错,不给父母留颜面,这就导致了双方的直接冲突。而且,如果子女在外面编排父母的不是,这些话传到父母的耳朵中,会让父母极度伤心,这也不符合中国的传统孝道。

以前,我们村子里有一家人就是这样,夫妻两人养了三个儿子,小时候不好好教养孩子,等孩子长大了天天和父母吵架。几个儿子在外面总是说父母的不是,说父亲脾气怪,母亲抠门,外人听了又能说什么呢?不过是看笑话罢了。现在,那对夫妻的几个儿子都成了家,也是天天吵架,家无宁日。

如果他们懂得在家不指责父母,在外不揭父母之过的道理,何至于走到这一步呢?

古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家之计在于和”,家庭和睦的基础,就是儿女的孝道,当子女懂得尊重自己的父母,一个家也就美满和睦了。


驿城异客忆乡人


农村老话说子不言父过,女不道母奸,这话的意思 是说,身为子女是不能说父母不是的,既使有错,别人可以说,儿女不行,

这话体现出儿女对老人的尊重,体现了对父母的孝心,是一种从心里往外的敬重,彰显知恩报恩的心态。

由于传统文化的缺失,城市的孩子普遍没有受过孝亲尊师的教育。对孝顺父母没有印象,相比农村还多少有点影子

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就以孝顺著称,孝顺不但是个人品德的考察,还是提拔官吏的标准,在过去,不孝顺的人是无法立足于社会的,现代社会主要的是缺乏一种感恩的心,对父母不尊重,没有孝心,总是想和父母平起平坐,对父母没有一点的敬意,对父母的态度也很随便,甚至和父母称兄道弟,这样对父母,父母在他眼里哪里还有一点点的尊严,父母的教悔他怎么可能听,父母的话,在他的心里还有什么分量


熊猫生活家


小时候,老人们经常说一个故事:一个县令的父亲去世后,住在农村里的母亲,就与寺庙的和尚通奸,怎奈,去寺庙的路上要过一条河,夏季秋季尚可,河水温和适宜,春冬河水冰冷,就不行了!这个县令知道后,就找理由,在河上修了一座桥,方便母亲夜里赶路。后来,母亲去世后,县令就找理由,把那个和尚给抓起来,杀了。现在理解大人们讲的道理了,就是:“顺者为孝”!千金难买父母愿意!所谓儿女,顺父母的意愿,比给他们金山银山都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