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東陵的陵址是誰選中的?

心shi蓮花開


清東陵是滿清入關定鼎中原後修建的第一座皇家陵園群,位於河北唐山遵化馬蘭峪鎮,風景秀麗,距離北京250裡。在這裡一共埋葬了五位皇帝,十五位皇后。這五位皇帝分別是:順治帝、康熙帝、乾隆帝、咸豐帝、同治帝。慈禧太后也埋在這裡。

那麼這一陵墓到底是誰選中的吶?

清東陵地址被三位皇帝看中

一、朱棣曾看過清東陵的風水。相傳明成祖朱棣定都北京後,首先也要考慮明朝皇帝的陵寢,他曾經到過馬蘭峪清東陵附近觀看風水,是不是適宜作為萬年吉壌。不過據說朱棣在馬蘭峪溜達了一圈,並沒有說什麼就離開了,他選擇了離北京100裡的昌平燕山做為明朝皇帝陵寢所在地,也就是明十三陵了。朱棣大概看過之後,覺得燕山這個地方的風水比馬蘭峪要好。

二、崇禎帝看過清東陵風水。明末最後一位皇帝崇禎帝也感覺原來的明陵已經滿了,他自己也要尋找新的陵寢所在地。他在明十三陵的陵寢是明思陵,是和他的妃子葬在一起的,而且是獨一份的帝后妃子葬在一起。其實,崇禎帝也想另外找一塊地,作為自己身後埋葬之地,他也曾經到過馬蘭峪看風水,不過明帝國在他手裡沒了,清朝統治者把他厚葬了。選址陵寢也隨之煙消雲散。

三、順治帝看中清東陵風水。清軍入關後,國家局勢進一步穩定,順治帝也要找尋自己的陵寢。某一日,順治帝和王公大臣們打獵,順便看一下週圍的環境,來到了昌瑞山,感覺這裡的環境非常好,於是把自己的白玉扳指從山頂滾下,扳指停在那兒那兒就是萬年之後的陵寢。(順治帝劇照)

其實皇帝的陵寢選擇哪有這麼草率的,還是要經過一番流程的。

順治帝看中,湯若望等勘定

皇帝的陵寢可不是隨便扔一個扳指就解決的事情,這是一個皇帝和王朝的大事情。順治皇帝到底是誰設計、勘定的清東陵吶?清朝歷史裡面沒有明確記載,但是從其他史書中找到了答案。(湯若望像)

湯若望是德國人,是神聖羅馬帝國天主教耶穌會的傳教士,明朝末期待在崇禎帝身邊負責欽天監的事物,清軍入關後,跟隨明朝官員投降了清朝。順治年間,他負責欽天監事物,他提請的奏摺有三百多件,在立皇儲的時候建言,讓得過天花的皇子繼承皇位,康熙帝因為出過天花,順治皇帝選擇了康熙為儲君。康熙帝初年,湯若望和南懷仁(比利時人)負責欽天監。(渾天儀照片)

因為是外國人,並且有傳教的責任,他們被清政府的其他官員所彈劾。1657年開始到1664年,“曆法之爭”愈演愈烈。湯若望、南懷仁以及一些官員被抓捕,在審訊中透漏了關於設計勘定清東陵的事情。湯若望、杜如預、楊宏量等不僅勘察了順治皇帝的清孝陵,而且東北的三座皇帝陵寢也考察過。也就是說以湯若望為首的官員們,勘察設計了清東陵的第一座——清孝陵,這是順治皇帝授意的。在《東華錄》裡面詳細記載了此事。

湯若望等外國傳教士在獄中與楊光先等比試推算曆法的準確性,幾乎都勝過了以楊光先為首的舊曆法官員。勝利了加上以前勘定設計順治帝的陵寢,他們被免於死罪,後來也放了,跟隨他們的清朝主要官員卻被殺了。

綜上所述,清東陵應該是順治帝看中,湯若望等勘察設計,最終確定了清東陵的位置。


穿越再現彼岸


清朝自1636年初建到1912年覆滅,前後長達276年。

在這276年的時間內,清王朝先後為歷代帝王建造了幾處規模宏大的陵寢。按區域劃分為關外和關內。

(清順治皇帝朝服像)

關外:

清福陵,埋葬有後金的創立者愛新覺羅-努爾哈赤。

清昭陵,埋葬有清王朝的建立者愛新覺羅-皇太極。

清永陵,埋葬有努爾哈赤以上的歷代先祖。

關內:

關內又分為兩大部分,一部分位於河北省遵化市昌瑞山下的清東陵,另一部分位於河北省易縣永寧山下的清西陵。

(今清東陵)

清東陵位於今河北省遵化市馬蘭峪一帶,是中國最後一個王朝——清朝的帝王陵寢。清東陵亦是中國目前現存規模最宏大、體系最完整、佈局最得體的皇家陵墓建築群。

清東陵的建築以壯觀、恢宏、精美著稱。

清東陵共建有5座帝王陵寢,他們是:

——順治皇帝的孝陵

——康熙皇帝的景陵

——乾隆皇帝的裕陵

——咸豐皇帝的定陵

——同治皇帝的惠陵

此外,清東陵還建有清初傑出女政治家孝莊文皇后的昭西陵;咸豐皇帝的兩位皇后,東太后慈安的普祥峪定東陵和西太后慈禧的菩陀峪定東陵。


(清東陵各陵區分佈)

我們不僅要問清東陵的陵址是怎樣被選中的呢?事實上目前關於清東陵陵址的選擇有很多種說法,可謂是眾說紛紜。目前流傳最為廣泛的有4種說法,它們是:

1、位置佳。

清東陵靠近清王朝皇家獵園——木蘭圍場,及承德避暑山莊。這樣清朝帝王在去木蘭圍場,或承德避暑山莊時便可順路去祭奠祖先。

2、風水好。

清東陵所在的遵化馬蘭峪一帶是難得的“風水”寶地,其地山勢恢宏氣魄、靈氣所鍾。

3、明朝皇帝讓位。

明朝第二位皇帝朱棣從其侄子手中奪取皇位後,便不顧大臣勸阻執意遷都北上,定鼎北京。他這樣做的目的是,朱棣考慮到北方遊牧民族是明朝北部邊疆的最大威脅。

天子守國門,為了日後明王朝有個安定的北部邊境,身為明王朝的最高統治者有義務承擔起這責任。

朱棣遷都北京後,便決定自己死後也要葬在北京。於是便讓大臣帶領堪輿大家為自己選擇身後的萬年吉地。

不久大臣們回稟,在今遵化馬蘭峪一帶為皇帝選擇了一塊風水上佳之地。不久朱棣便親往勘察陵址所在地。

朱棣一來到昌瑞山便被眼前的景色所著迷,只見山巒起伏,滿目蔥鬱,一派生機盎然的情形。但當朱棣轉身回望看見邊關的長城時,其臉色突然暗下來,之後便拂袖而去。

這是什麼原因呢?原來朱棣看到遠處的長城便意識到這是邊關。倘若將來自己的陵寢建在這邊關周圍,一旦出現戰事,後果將不堪設想。所以,出於對自己及子孫後代的考慮朱棣決然放棄了這處選址。

4、順治皇帝親定。

順治皇帝入關後,一天帶領侍從到今遵化馬蘭峪一帶狩獵。當其人馬到達昌瑞山南麓時,順治皇帝同明朝永樂皇帝一樣,亦被該地恢宏壯麗的山川所吸引。當即對隨從說“此山王氣蔥鬱可為朕之壽宮。”

說完,便取下自己手上所戴的一枚白玉扳指隨手一扔。並再次對侍從說“扳指所落之處,即為朕穴(就是將來自己停棺之處)”。據說,後來康熙皇帝派出的選陵大臣在昌瑞山尋找吉穴時,恰巧就選在了當年順治皇帝的扳指所落之處。

以上是關於清東陵陵址選擇的幾種說法。這幾種說法均沒有錯誤,都有各自的道理。事實上第4種說法更接近歷史真相,因為這種說法在清朝正史當中是有明確切記載的。

此外,另據相關清正史文獻記載,1688年(清康熙六年),清初四大輔臣之一的蘇克薩哈為遠離朝廷鰲拜等人的欺壓,主動向康熙皇帝提出願去東陵為順治皇帝守陵的請求。

康熙皇帝不明白原因便派人前去詢問,蘇克薩哈回稟到:“世祖皇帝卜地時,曾諭,朕萬歲後,爾等大臣之墓亦葬陵寢近地為善,我即叩謝,若得此,幸甚!”

從這段珍貴的正史記載來看,清東陵陵址的選擇即是有順治皇帝欽定是確鑿無疑的。

那麼問題又來了,明朝皇帝害怕皇陵修在邊關,為啥清朝皇帝不怕呢?其實稍微有點常識的人都知道,清朝之時蒙古草原遊牧民族也是屬於清朝版圖的一部分。這樣以來,遵化馬蘭峪一帶就沒有邊關這一說了。都是自己家(清朝)的領地了,有啥好怕的。據說,為了不讓遠處蜿蜒的長城破壞清東陵的絕佳“風水”,清朝統治者下令拆毀了該段長城。

清東陵所在的昌瑞山確實是一塊難得“風水”寶地!

陵區的正南煙燉、天台兩山對峙,形成寬僅50米的山谷口,俗稱“龍門口”。

其北有昌瑞山做後靠、南有金星山如朝揖、中有影壁山做書案。東西兩條大河環繞陵區夾流。

聳目遠望,整個陵區遼闊坦蕩,周圍群山環抱,層巒疊嶂。可謂是地臻天成,物華天寶。

清東陵自公元1661年(清順治十八年)順治皇帝孝陵開始建造,一直到1908年(清光緒三十四年),慈禧太后定東陵全部完工,共歷時247年。

(今清東陵順治皇帝孝陵)

在這長達二百四十多年的時間內,清王朝先後在此建造了15座帝后陵寢。它們以順治皇帝孝陵為中心,呈扇形排列,分列於昌瑞山南麓。

一座清東陵,一部清朝史。

清東陵的247年建陵史,幾乎就是一部完整的清朝史。在這長達247年的時間內,清東陵既見證了“康乾盛世”的富強,又親歷了晚清的衰敗覆滅。

是非成敗轉頭空,幾度夕陽紅……

清東陵於1961年被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收錄為世界文化遺產。


小司馬說


清東陵,位於唐山遵化市馬蘭峪。始建於1661年,即順治十八年。至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歷時247年。共計15座陵寢,5位皇帝,15位皇后,共計一百六十多人。

(清東陵全景圖)

歷史上最先看中這個地方的其實是明朝永樂大帝朱棣。朱棣在南京稱帝以後,念念不忘的想要回到北京。在其皇后逝世以後,便命風水先生前去北京附近尋找陵址。

當風水師來到昌瑞山下,也深深被這裡的的絕佳風水所吸引,當即上報給朱棣。朱棣來到實地考察以後也很滿意,可是再一回頭的瞬間,表情變了,頭也不回的走了。

原來這一回頭看到了長城,看到長城就代表到了邊關,萬一將來戰火燒起來,毀壞了自己的陵墓可怎麼辦。於是,便被放棄了。

這是明朝皇帝的第一讓。

第二讓則是明朝的崇禎帝。崇禎繼位以後,也準備修建陵寢,可是在昌平皇家陵寢找來找去都沒有合適的位置了。這時,有人報告在遵化馬蘭峪有一塊上吉之壤。

崇禎查看以後也很滿意,只是沒有好的時辰開建,最佳的開工時辰要等到好幾年以後。沒想到這一等,把大明朝也等沒了。

清朝入關以後,順治藉著打獵的名義來到馬蘭峪,被此處風景吸引,當下說:“此山王氣蔥鬱,可為朕壽宮!”說完取出白玉扳指拋向遠方,並說扳指落處即為吉穴。大臣們趕緊在扳指落地處做了記號,此後,此地便是清東陵的第一個帝陵——孝陵。

(順治皇帝)

當然,皇帝的陵寢怎麼可能如此隨意。後來經過風水師仔細堪輿,最終確定了陵寢的選址。並且當時還用到了一位外國人湯若望參與選址。

(孝陵)

可以說清東陵的選址乃是順治皇帝和眾多風水師共同決定的。

這一個決定為我們留下了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留下了一個佔地80多平方公里的5A級的景區。


像少年啦飛馳97


清東陵選址的問題,咱們先看一段頗有意思的傳說:

清代入關後的第一任皇帝是愛新覺羅福臨,也就是順治皇帝,他幼時繼位,大清朝的實際控制權是當時的攝政王多爾袞,在某日多爾袞爆亡後,順治帝終於迎來了春天,他成為了真正意義上的大清朝統治者,滿人是馬上得的天下,自然騎射是萬萬不能捨棄的,於是順治經常帶領八旗到北京附近的叢林中打獵,一日,浩浩蕩蕩的隊伍來到了河北遵化馬蘭峪,這裡山色清明,綠植是鬱鬱蔥蔥,順治帝被這一切的美好迷住了,他的腦海中產生了一個大膽的想法,“我要將此地作為朕的壽宮”,於是他又摘下大拇指所帶的白玉扳指,像山坡下拋去,口中言語道:“扳指落處定為穴。”於是乎,隨行的大臣在山坡下的草叢中尋得了扳指,並且訂了一節木樁作為記號,就這樣清東陵的陵址被確定了下來。

然而,這裡出現一個問題,非常重視堪輿風水學的古人真的這麼“隨意”的選擇陵址及墓穴所在地嗎?終於在一段史料中有所痕跡,在康熙年間的檔案中,記載了一段蘇克薩哈要到清東陵守護順治陵寢的記錄,其中文說:“世祖皇帝卜地時,‘朕萬歲後,爾等大臣之墓亦葬陵寢近地為善。”也就是說,這個龍穴和方位確實是順治親自定的,但沒有傳說中那麼隨意,而且讓專業的堪輿風水師進行了勘察和定位才選定的,而順治的清孝陵筆者也親自探訪過,其方位非常周正,一看就是詳細測定後的結果,絕不是傳說中拋扳指隨意確定的。

下圖為筆者在順治陵寢的實拍,您上眼嘞。


老豬的碎碎念


中國曆代君王認為,選一塊上吉之壤作為自己死後的棲身之所,可以“鞏萬載之金湯,開創世之統緒”。基於此種認識,他們一面讓臣民們高呼自己“萬歲”,一面刻意追求著所謂“龍穴砂水無美不收,形勢理氣諸吉鹹備”的風水寶地。

說到這裡,您一定很好奇清東陵這塊神奇的風水寶地是被哪位風水相師慧眼識珠吧?翻開清宮檔案,我們驚奇地發現這個人竟然是清朝的開國皇帝——順治!

據史料記載,順治八年,順治帝突然決定出巡狩獵,來到燕山一帶後,14歲的少年天子在眾多待衛大臣和八旗健兒的簇擁下,縱馬揚鞭,搭弓佩劍,穿林海,攀長城,興沖沖地來到了鳳台嶺之巔。

站在鳳台嶺上,順治皇帝極目遠眺,只見這一帶山勢蜿蜒不斷,氣勢磅礴。放眼下望,重巒疊翠,紫靄飄渺,風吹樹海,滾滾碧濤。群山環抱之處,又是一馬平川,兩水環山,堂局雍容坦蕩,驕陽沃野,金光萬道。真是山川壯美,景物天成!

順治皇帝眺望前後,顧盼左右,發出由衷的讚歎。他翻身下馬,在鳳台嶺上選擇了一塊風水相宜的地方,將右手大拇指上佩戴的翠玉“扳指”輕輕取下,小心翼翼地扔下山坡。

靜默片刻,他莊重地向身邊斂聲屏氣的群臣宣佈:“此山王氣蔥鬱,可以為朕壽宮。”

又說,“扳指”停落之處,就是佳穴,可以在那裡興工。

群臣遵旨,順著那“扳指”滾落下去的方向尋覓,終於在草叢中找到了。於是在“扳指”停落的地方,打樁做記號,後來當真在這裡建造了清東陵第一座陵寢,即順治帝的孝陵。

後人對順治皇帝親自選陵址一事多有爭議,讓我們翻開歷史的檔案,查閱清皇室後人對這位清聖祖親選陵址一事的記錄:

《清聖祖實錄》記載了一段蘇克薩哈的話:

世祖皇帝卜地時,蒙諭:朕萬年後,爾等大臣之墓亦葬陵寢近地為善。我即叩謝:若得此,甚幸。卜閱陵地,非我一人侍從,曾有索尼、遏必隆,我三人一齊叩謝。

清昭槤《嘯亭雜錄》這樣記載:

“(順治)因自取佩韘擲之”。什麼是佩韘呢?解釋一下,韘,射箭時戴在右手拇指上用來鉤弦的工具。以象骨或者玉石製成,俗名“扳指”。

《滿文國史院檔案譯編》也記錄下了順治帝這次行蹤:

“順治八年十二月初四日,駐蹕遵化。”說明順治帝在這一年確實來到了遵化。

乾隆帝在《恭謁孝陵》詩中這樣寫道:

“橋山親指顧,秘殿永精虔”,很明顯,乾隆帝說孝陵風水為世祖親選。

《昌瑞山萬年統志》中也曾有相關記載

皇家秘籍《昌瑞山萬年統志》記載了乾隆皇帝在乾隆二十三年寫了一首謁陵詩,詩中有兩句話很關鍵,他這樣寫道:“鼎湖親卜吉,昌瑞萬年吉基”,說的是昌瑞山這塊風水寶地是順治帝親自選中的。乾隆在這首詩的註釋中進一步解釋道:“昌瑞山乃我世祖行圍至此親定者,初未用堪輿家也。”選擇的時間就是順治八年。

乾隆帝在其《御製隆福寺碑文》中進一步強調:

“夫此山陵乃我世祖行狩于田,親臨所相度也。非若前代陵寢委之將作,聽之堪輿者比。”進一步指出孝陵風水是順治皇帝親自選中的,根本沒有使用風水先生。

於是,乾隆皇帝做了最權威的結論:這塊寶地是順治帝親自選中的,沒有使用堪輿家,這就是乾隆皇帝的判斷。乾隆帝的判斷影響極為深遠,立即得到各方的支持。

其中最為權威的要屬禮親王昭槤的回應。昭槤生於清乾隆四十一年,是禮親王代善的第六世孫。受時代影響和家庭環境的薰陶,昭槤喜好詩文,勤於筆耕,留給世人一部歷史筆記《嘯亭雜錄》。

在這部書裡面,昭槤說:“章皇嘗校獵遵化,至今孝陵處,停轡四顧,曰:‘此山王氣蔥鬱,可以為朕壽宮。’因自取佩韘擲之,諭侍臣曰:‘韘落處定為佳穴,即可因以起工。’後有善青鳥者,視邱驚曰:‘雖命我輩足遍海內求之,不克得此吉壤也。’所以奠我國家萬年之業也。”

昭槤很明確指出,孝陵選址的時候,沒有使用風水先生,是順治帝親自選中的,而且渲染說,即使是風水先生也未必能夠有這種水平,也就是說14歲順治帝的水平超過了專業水準。

另外一個回應是在第一部大型清史典籍《清史稿》中,也有類似的記錄:“先是世祖校獵於此,停轡四顧,曰:此山王氣蔥鬱,可以為朕壽宮。因自取佩韘擲之,諭侍臣曰:韘落處定為穴。至是陵成,皆驚為吉壤。”由此看來,少年順治帝不僅天資異稟,而且運氣上佳,如此佳壤,巧妙得之。使得那些風水先生們都感到自慚形穢……


心shi蓮花開


大清世祖章皇帝順治帝福臨


大宋藝祖趙匡胤


崇禎帝亦或是順治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