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少年” 賴寧

賴寧(1973年10月20日—1988年3月13日),原名賴麟,四川雅安市石棉縣人,生前石棉中學初中二年級學生。1988年3月13日,為了撲滅突發山火,挽救山村,保護電視與地面衛星接收站的安全,主動加入了撲火隊伍,在烈火中奮戰四五個小時後遇難,年僅15歲。1988年5月,共青團中央,國家教委授予賴寧“英雄少年”的光榮稱號。

“英雄少年” 賴寧

人物生平

賴寧(1973.10—1988.3),四川省石棉縣人。父親是賴正綱,母親是黃和榕。

賴寧在校品學兼優,全面發展,立志長大要成為一名和李四光一樣的偉大的地質學家 [2] 。從上小學開始,年年被評為三好學生、少先隊小主席和優秀少先隊員,深受老師和同學們的喜愛。曾獲省紅領巾讀書讀報獎章活動一等獎,地區少年兒童繪畫比賽二等獎和縣兒童書法比賽一等獎。小學畢業後,他堅決的放棄了保送,在石棉縣5264名小學畢業生裡以全縣第一名(小主席)的成績考入重點中學——石棉中學 。

賴寧從小擁有著極強的社會責任感。10歲那年就曾致信石棉縣人民政府強烈要求打擊大渡河邊的非法捕撈行為 。

賴寧的家鄉石棉山區是火險區。 賴寧讀小學的時候曾3次上山滅火。他做了這些事,既不寫出來,更不告訴別人,直到林業部門把表揚信寄到學校,老師們才知道。

“英雄少年” 賴寧

1988年3月13日下午3點38分左右,石棉縣海子山因電線短路發生山林火災。火借風勢,剎那間山上一片火海。大片森林、衛星電視轉播臺和石油公司油庫,都面臨著巨大的威脅 。

賴寧寫完作業,和生病臥床休息的媽媽說了聲:"我下樓走一走。"媽媽特意囑咐:"外面風大,別走遠了!" 下了樓,賴寧一眼便瞧見了沖天的火焰。他連告訴媽媽一聲都來不及,就飛快地直奔火場。 賴寧跑到山上,揮動松枝奮力滅火。高達二三十米的火焰,狂燒猛竄,賴寧和他的夥伴奮不顧身,一次次地衝向火海。 這時天色已晚,現場指揮救火的縣領導,命令用汽車將參加救火的學生強行送下山。

賴寧、周偉、王海等同學也被拉上了車。在車上,有個同學遺憾地說:"唉,今晚看不成電視劇《再向虎山行》了。"賴寧卻風趣地說:"那我們就再向火山行!"一車人都笑了。山間的火勢越來越猛,燒焦的枯枝敗葉在火焰的衝騰下漫天飛舞,發出噼啪的爆響。天黑了,山陡路滑,風助火勢,野火更猖獗了。

雖然被大人一次次拉走,他還是偷偷溜回去繼續撲火 ,大火終於撲滅了。3500餘畝森林保住了,衛星電視轉播臺和石油公司庫都平安無事了。14日上午,人們在海子山南坡的過火林帶中,發現了賴寧的遺體。他的右臂緊緊挽著一棵小松樹,額頭靠著山坡,眼鏡丟失了,左手撐著地,右腿還保持著向上攀登的姿勢。賴寧犧牲了,在賴寧紀念堂中間的水晶棺裡,放著用隊旗繡制的被子蓋住賴寧的遺體。

“英雄少年” 賴寧

外界評價

曾被評選為中國少年先鋒隊小締造者、中國少工委小主任。

1988年5月,中國共青團、國家教委做出決定,授予賴寧“中國少年先鋒隊小主席”、“英雄少年”和“全國十佳少先隊員(名列第一名 [3] )”等榮譽稱號,號召全國各族少年向賴寧學習——“學習他胸懷大志,從小做起;做好小主席,保衛財產;學習他熱愛科學,勇於實踐;學習他積極進取,全面發展;學習他熱愛祖國,臨危不懼。”

2009年9月被評為“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

賴寧精神

賴寧成為一種精神力量的一個載體,如果我們忽視或隱去他的少年——未成年人身份,我們也依然會被他感動。可見,我們看重的是賴寧身上所體現出來的利眾精神,我們絕不倡導少年兒童用犧牲生命作代價去見義勇為,但我們也要鼓勵孩子們從小培養起見義勇為的高尚品德,鼓勵他們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見義勇為。這是一種具有普適性的永恆的價值追求。從這個層面上看,賴寧這個精神符號永不過時,任何時候都有其存在和弘揚的巨大價值。

《賴寧的世界》作者孫雲曉也說,學習賴寧決不是倡導孩子救火,那不是賴寧精神 。

主要榮譽

2009年9月14日,他被評為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之一。

後世紀念

“英雄少年” 賴寧

紀念雕像

20世紀落戶山西太原東倉巷,為了紀念賴寧的英雄事蹟。

紀念書籍《英雄少年賴寧》主編:中國少年先鋒隊全國工作委員會

題詞:鄧小平“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無產階級革命事業接班人。”

《思想品德》教科書有詳細的關於賴寧生平事蹟的介紹。

《賴寧的世界 [3] 》作者:孫雲曉出版社:四川少年兒童出版社

影視形象《英雄少年賴寧》

該片著重表現英雄少年賴寧不為惜身安危,保護國家財產,英勇就義的事蹟,表現了他英雄少年的無畏氣概。

母親回憶《如果賴寧還活著》黃和榕常常夢到賴寧。夢裡,賴寧是15歲的模樣,拉著媽媽的手,不停地說。每次醒來,她都想不起賴寧說些什麼。只記得,她一直點頭,賴寧咧著嘴笑。她對賴寧不再受關注毫不在意。她說,賴寧退出歷史舞臺是早晚的事情。家裡,永遠有賴寧的位置。她說最遺憾的是,沒有把這麼好的孩子撫養成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