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母异父和同父异母从医学角度来说哪种比较亲一点?

一起去旅行2417


都是一家人都一样亲。如果非要从生物医学角度论证哪个更亲,我认为应该是同母异父更亲。原因如下。

众所周知,人遗传物质的载体是染色体,人的染色体共有23对,其中一半来自父亲,一半来自母亲。其中22对与性别决定无关,称之为常染色体,第23对是性染色体,假如是女孩,父母各给一条X,即基因型为XX,如果为男孩,则父亲给一条Y,母亲给一条X。从这个角度来讲,同父异母和同母异父是一样的,都是得到父母双方一半的遗传物质。


另一方面,受精时,父亲提供精子,母亲提供卵子,精子细胞细胞质成分非常少,几乎不含线粒体,线粒体相当于细胞的发电机,在细胞功能中发挥极其关键的作用,受精卵中的线粒体基本全部由母亲提供,而线粒体中有独立于细胞核DNA的另一套遗传物质,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讲,子代不仅仅从父母哪里各得到一半的遗传物质,还从母亲那里额外得到线粒体中的遗传物质。


第三,母亲怀胎十月,一朝分娩。胎儿和母亲有更多的接触时间。深受母亲怀孕期间情绪,饮食爱好,接触环境等的影响。因此,至少在出生前,胎儿受母亲的影响相比父亲更大。

当然基于以上理论,并不是说胎儿遗传学上受母亲影响更大,会更像母亲。事实上,子女虽然拥有父母双方各一套的遗传物质,但具体基因在表达时还有显隐性之分,又有表观遗传学的差异,所以表现在个体有些人就是和父亲特别像,有些人和母亲长得特别像,就是我们所谓的有些家庭(如王宝强)基因很强大,大家长得一个样。


综上,尽管简单的从遗传学上讲,同母异父可能更亲,但是进了一个门,大家就是一家亲。


峰峰学生物


关于这个问题我想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说一下,何谓亲?无论同父异母或者同母异父,既使同父同母,这几种关系都有直接或间接的血缘关系,按道理应该都亲因为有共同的基因,但是血缘归血缘,亲不亲和血缘没有绝对的联系,我有三个同母异父的弟妹,三个同父异母的弟妹,一个同父同母的兄长,我在众兄弟姐妹中排行老二,我生下来就给人了其实并不远同城同县,直至现在我和兄长一母同胞的弟妹有来往,但是,和同父异母之弟妹连面都没有见过,既使见过也是陌路人,其实我从来没有打算见他们,试想连自己的亲生父亲都把我拒之门外,弟弟妹妹相见可能吗?是的他们都有地位有身份,但那都与我没有关系,他们还真不如邻居同学或者朋友,此时你能说血缘亲吗?什么是亲?亲是付出亲是给予亲是关爱和无微不至的关心,亲是牵挂亲是强者对弱者的扶持和帮助。


孤杋


这个问题真的很复杂,不可一概而论。

从亲缘的角度,同父异母,异父同母本来亲近程度是一样的。

但从宗族姓氏角度衡量,同父异母应该更亲近:在中国传统认知中这是一个枝上的叉。新中国成立前不是一夫一妻制,而是一夫多妾制,妻妾的儿女们之间就是同父异母关系。他们之间按出生早晚排序,生活在一个大家庭中。在父亲的权威下,相安无事,保持着亲情。这是第一种情况。

在封建伦理下,异父同母情况并不普遍。女性被休改嫁、死了丈夫改嫁才出现异父同母的情况。这个时候要看子女归谁抚养。

女性被休,不可能带子女走;女性被抛弃,才可能带着子女;死了丈夫的女性,也可能带着子女。这就出现了第二种情况:母亲带着子女再嫁,跟新的丈夫又生育了子女,这些子女在一起生活成长,自然是一家人。维系家庭的是母亲,母亲带来的孩子自然视弟弟妹妹的父亲为父亲,这样也维系了家庭。人们常说“一母同胞”“一奶同胞”,兄弟姐妹都吃同一个母亲的奶水长大,这就形成了“血浓于水”的局面。从这个角度说异父同母关系就更近一层。可能有后妈但没有后爹。亲近不亲近看是不是跟同一个母亲在一起生活。从所谓的“医学”角度看,当然是吃同一个母亲奶水长大的人之间关系更亲。

当今社会普遍一夫一妻(极个别另当别论),没有妻妾子女在同一屋檐下的情况。

但当今社会离婚再婚现象却相当普遍,同父异母、异父同母现象也很普遍。这时就要看离异时子女归属了。这就出现了第三种情况:子女归父亲,父亲再娶再生育,后妈不偏爱,子女之间又同一个姓氏,当然是一家亲。如果后妈偏爱自己生的孩子,或者后生的弟妹对原来哥姐不好,也可能“生分”,这是特殊的第四种情况,它与第一种情况相似,略有差异。

至于子女的亲妈后来又跟别人生育了,与这一家人无关。这应该算第五种情况。这也是异父同母,但不在同一屋檐下生活过,虽有血缘关系,但亲情基本没有。

离婚时子女归母亲,母亲再婚再生育。虽然都在同一个锅里吃饭,也是母亲在维系这个家庭,但子女不同姓(这个很重要),应该说够亲近的。这接近第二种情况,但姓氏始终是一堵墙,哪怕是薄薄的一层纸墙。这是第六种情况。

大致是这六种情况。从人类学角度看,亲情受宗族姓氏伦理、血亲伦理等多种因素影响,特别是还要受是不是在一起生活成长的因素影响。

曹禺的剧本《雷雨》就反映出来一些同父同母同父异母异父同母的人之间的复杂关系,符合生活真实。


陈广逵


大家都知道,人的染色体共有23对,其中一半来自父亲,一半来自母亲。其中22对与性别决定无关,称之为常染色体,第23对是性染色体,假如是女孩,父母各给一条X,即基因型为XX,如果为男孩,则父亲给一条Y,母亲给一条X。从这个角度来讲,同父异母和同母异父是一样的。抛开感情单纯从生物医学角度来说,我认为应该是分二种情况:

第一种,第一辈人,同母异父和同父异母都是一样的,各占父母的一半的基因。所以是同样亲。

第二种,第二辈人及以后,因为Y染色体只能来自父亲,也只能遗传给男孩,所以不论相隔多少代,家里的男孩子的Y染色体都是一样的。而母亲的X染色体是不能一直遗传下去的。所以我们就有了家族的概念,这时就是同父异母更近。

尽管从遗传学上讲是这样子,但是进了一个门,大家就是亲亲一家人了。


小水滴218098825


从血缘关系去认识,兄弟姐妹应当是同父异母的更亲一些,从科学的血缘关来看,因为同父异母的弟妹他她们身体内储藏自巳父亲遗传的精气,但这些同异母的兄妹身体的血液和营养物质是来自于异母身体的血液营养。如果是同母异父的弟妹,他她们身体中储藏的精气各异,但血液营养物质仍然来自于同母的身体。

话又说回来,从血缘与精气的关系来认识,就好象汤圆中的心子一样,汤圆代表同母,汤圆的心子就各有异,这心子有的是用红糖,而有的是白糖,所以同母异父的区别就在于此。

为什么有的同母异父的兄妹却显得比同父异母的兄妹更亲切呢,因为人从出生以来,都是母亲养育照料各方面要比父亲操劳多一些,与母亲接蛹的时间多些,从而感情深厚一些,或许父亲接蛹时间少一些,或许父亲性格不如母亲的性格好,总之同父异母还是同母异父,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亲密或者疏远,这取决于家庭父母的教育,以及自已的性格,文化,环境等方面的关系,尽管不同母但同父,不同父但同母,亦叫不同天但同地,兄妹虽隔了山或水,不是亲应是亲,打断骨头还连着筋!








林海雪原185164327


"同父异母亲兄弟",“同母异父姓不亲"

同父;同是一个血统,虽不是一母所生,但血源是一致的,现代科学检验DNA同父兄弟姐妹是一致的,并是同一姓氏。

同母异父就不同了,各自随父亲的DNA,虽说是一母所生,但各有各的姓氐,因为传统子女都随父亲的姓氐,与母亲无关。

随时代的进步,这也不是很重要了,思想传统观念有所淡化,随母所姓也大有人在,但血统什么时侯也变不了。

显示了中华民族对伦理的尊重的优良传统,如近亲不能结婚,保持了下一代的人身健康,中华民族的复兴有根本保证!……


张师傅5107


当然是同母的亲

1、同一个肚子里爬出来的,和两个肚子里爬出来的你说哪个亲?实实在在的一奶同胞!

2、姓氏是名义上的东西,不是实在的东西,以前同姓兄弟互相残杀,现在同姓兄弟姐妹为了财产大打出手。亲不亲跟姓氏没关系!

3、种子与地论只适合种植物,跟人类没有任何关系!你在地里种的地瓜,长出的一定是地瓜。种的是茄子,长出的也一定是茄子,你见过像土地的吗?请问很多孩子为什么不像爸爸,而像妈妈?说明男人不都是种子,女人不仅提供了土地,还提供了种子,孩子是精子和卵子的结合,男人并不能单体繁殖!别总说孩子是男人的种了,丢人!女人不排卵男人你有个孩子试试!最后孩子还是在母体中出来,所以跟母亲更近更亲!


我要你幸福m


关于这个问题,从生物学角度来说,同母异父的要亲于同父异母的,原因如下:

1、精子的形成:经过减数分裂形成的精细胞要经过变形形成蝌蚪状的精子,为了更方便游动而完成受精作用,所以精子重量体积都较小,也就是说精子含有较少的细胞质,而细胞质中又含有一部分遗传信息,以人类为例,精子所含遗传物质为:23条染色体+少量细胞质基因

2、卵细胞的形成:经过减数分裂形成的卵细胞体积和重量都比较大,原因是含有较多的细胞质,也为受精后前三个月胚胎的发育提供物质和能量,所以卵细胞所含遗传物质为:23条染色体+大量的细胞质基因

3、受精作用:精子经过跋山涉水与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之后,受精卵的遗传物质为:46条染色体+细胞质基因,在细胞质基因中卵细胞提供的遗传物质多一点,也就是母亲提供的遗传物质多一点,所以同母异父的更亲。


虾虾114260024728


任何事情都没有绝对的,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在封建社会,由于受封建伦理的影响,父亲在家族中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条件好的一夫可以一妻多妾,那么妻妾所生子女都按出生先后排序,因此同父同姓,属于亲兄弟姐妹。在这种情况下,受封建礼教影响,子女们之间从观念上认同同种同姓的亲缘关系。在一夫多妾家庭中受封建礼教和宗族文化的影响,妾们也会对自己所生子女进行同种一家亲的教育,让子女融入大家庭。但在一夫多妾情况,如丈夫管家无方,妾们都有自己的小心思,尤其是某妾若产有多子女,那么在认同同种一家亲的前提下,同妾子女间的关系要比异妾所生子女关系要更亲近一些。当然这也与家庭子女的管理教育有关。大部分有钱有势的多妾、多子女家庭为了避免亲情远近,一般都会采取一定的措施强化同父淡化异母的教育及管理,以增进同父异母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但无论如何,同一妾所生子女间的关系大多会更亲近些。

在现代社会一夫一妻制情况下,封建伦理关系也在淡化,同父异母或同母异父子女都属于离婚后再婚子女间的关系。在此情况下,同父兄弟姐妹亲还是同母兄弟姐妹亲的情况就更复杂了,不能一概而论。一般情况下,这种亲情取决于离婚原因,父母教育,离婚后父母在重组家庭中的地位等。仅举一种情况,按常理一母所生子女之间要更亲,但若夫妻一方有外遇导致离婚,孩子归男方,女方再婚再生,这样的同母异父子女会亲吗?我想不会!若女方带子女再嫁,婚后女人在家庭中有地位和没有地位也影响同母异父子女的感情亲疏,不一而足!

所以现在不能断然是同父异母的兄弟姐妹亲还是同母异父的兄弟姐妹亲了,只能根据不同情况做结论!


海天之爱于文峰


对于这个问题,前人早有定论:一父两母亲弟兄,一母两父是杂宗。抛开医学这个伪命题,说多了大家也不明白,一个家族,一个国家,一父两母的孩子就像《我的中国心》里唱的,流在心里的血,澎湃着中华(父亲)的声音,一父两母要比一母两父亲近多了。社会发展到今天,婚姻自由,同时由于多种原因,一父两母和一母两父的家庭很多,事在人为,亲于不亲只是血缘上的远近,没有必要去纠结亲与不亲,有些时候“不是亲人,胜似亲人”。有时候亲兄弟也有反目成仇的,人啊,心态要好,要懂得感恩,孝顺父母,兄弟姐妹团结友爱,不要太过于计较个人得失就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