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 黄麟乡地名

引子

黄龙,以地形得名。因四面黄泥岭多,植被少水土流失严重,造成山脊似龙,故名。解放前夕属第三区(梓山区)自强乡,解放初属梓山区黄龙乡。1958年9月成立黄龙公社,1961年分为黄龙、朱田公社,1965年3月两社复合为黄龙公社,1968年10月于阳公社并入黄龙公社,1972年11月重分为黄龙、于阳公社。因与大余县黄龙公社重名,于1983年8月经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将黄龙公社更名为黄麟公社。


【地方】● 黄麟乡地名


黄麟地名及人口变迁

老村 位于县城东面30公里山坳上。以建村年代得名。明末邹氏由上关迁入。

【下关大队】从前为收缴盐税,在此设立第二关卡。取名下关。属半山区半丘陵地带。境内有一山埂自西南向东北延伸,形成两条大山坑。解放前夕属梓山区自强乡,解放初期属梓山区黄龙乡。人民公社化时属黄龙公社下关大队,1968年并入黄龙大队,1972年恢复下关大队。

庙前 在老村南偏西岗坂上杨公庙前。1958年公社在此建了敬老院。

湾背 在庙前北偏东山湾处。清朝陈氏由会昌麻州迁入。

吊楼 在庙前北偏西山排上。地势较高,形似吊楼,故名。解放前夕邹氏由上关迁入。

袁屋子 在庙前东北面山坑口田边。袁氏开居,袁氏外迁。属公社农科所驻地。

和尚排 在庙前北偏西山排上。曾住过和尚,故名。明末陈氏由会昌麻州迁入。

新屋 在庙前东北面田塅边。清朝邹氏由老屋场迁入。

尚书坑 在庙前西偏北山坑尾。相传古时此地是失去劳动能力的和尚住处,故名。解放前夕邹氏由上关迁入。

庄上 在庙前西偏南坑垄中。宜种庄稼,故名。清末袁氏由瑞金万田迁入。

石壁坞 在庙前东南面山脚下。该地有一石壁,故名。清朝曾氏由宽田迁入。

赖屋面 在庙前南偏东山脚下小溪边。原系赖氏开居,故名。明末赖氏迁,邹氏由会昌西江迁入。另居有曾氏。

排上 在庙前南偏西山坑排上。明末邹氏由上关迁入。

筲箕窝 在庙前西南面山窝里。地形似宵箕,故名。清朝曾氏由宽田迁入。

大坑 在庙前西南面大山坑里。解放前夕曾氏由湖山高排迁入。

黄坑 在庙前南偏西黄泥坑中。明末邹氏由上关迁入。

半仙塅 在庙前南偏西山脚下。相传该地原系刘家田塅,后卖于邹氏。田价五百(即半千)。故名半千后改称半仙塅。解放前夕邹氏由坝上迁入。

塘墈脑 在庙前南偏西山坑岭脚下。村建在水塘上,故名。明末邹氏由上关迁入。

杉山下 在庙前南偏西山坑岭脚下。村后山原有很多杉树,故名。清朝潘氏由湖山迁入。

正子背 在庙前南偏西山坑尾。相传曾、黄两姓从前争过该村后山,原名“争山背”,后改称正子背。明朝黄氏由兴国迁入。

万金坑 在庙前南偏西山坑尾。从前该地油茶树较多,每年产油万斤,原名万斤坑。后改称万金坑。明朝张氏由福建迁入。

青山寨 在庙前南偏西山腰上。树木茂盛,青葱绿油。故名。解放前夕潘氏由杉山下迁入。

【黄龙大队】以驻地黄龙圩得名。境内山坡起伏,山坑纵横。黄龙河与于瑞公路自东向西北蜿蜒而下。解放前夕属梓山区自强乡解放初期属梓山区黄龙乡。1958年属黄龙公社称黄龙大队。

黄龙圩 在老村北偏西。原是邹家油茶山。明朝邹氏嫁女时将此山相赠,作女儿“梳发用油”始名搽脑岭。后因该地四面黄泥山多,又开了圩场。故名黄龙圩。圩期为农历一、四、七日。明中邹氏由上关迁入。还有曾、杨、刘等姓。

高塅 在黄龙圩北偏东山坑中,小田塅边,地势较高,故名。明末邹氏由石榴花迁入。

屋背坑 在黄龙圩北偏东高屋背山坑岭脚下。明末邹由上关迁入。

河子背 在黄龙圩北偏东山坑小河边。清中邹氏由兴国迁入。

暗山 在黄龙圩北偏东山坑尾。因林木成荫得名。民国年间邹氏由石榴花迁入。

瘦塅 在黄龙圩北偏东坑排上。因村前田土地贫瘠而得名。明末邹氏由上关迁入。

箬山 在黄龙圩东北面山坑尾。因箬竹子多得名。明末邹氏由石花迁入。

茶山脑 在黄龙圩北偏东暗山坑口小溪边。因油茶山较多而得名。清末邹氏由石花迁入。

鹿子坑 在黄龙圩北偏东小溪边。相传该地从前养过鹿,故名。明朝邹氏由石榴花迁入。另居有舒姓。

枫树坑 在黄龙圩北偏东山坑尾。原有很多枫树得名。明朝邹氏由上关迁入。

舒屋子 在黄龙圩北偏西河上岭脚下。以姓氏得名。清朝舒氏由西郊公社水南迁入。

石榴花 在黄龙圩北偏西小河旁。以美好愿望得名。明朝邹氏由上关迁入。

鸦鹊塘 在黄龙圩东北面山坑塘边。因山坑ㄚ叉形,山口有塘,原名ㄚ叉塘,后谐音变今名。明朝邹氏由上关迁入。

红米坑 在黄龙圩北偏西山坑尾。因宜种红米稻得名。明朝邹氏由上关迁入。

旱排 在黄龙圩西偏北坑排上。缺水易旱,故名。明末邹氏由上关迁入。

社公前 在黄龙圩西偏北山坑中。村建于社公庙前,故名。明末曾氏由赣县梅溪迁入。

罗屋 在黄龙圩东北面河边山脚下。原居罗姓,故名。明朝邹氏由上关迁入。

蛇坑子 在黄龙圩西偏北山坑尾。以地形得名。清朝兰氏由宽田上堡迁入。

塘背 在黄龙圩东面河边田上。因村后大鱼塘得名。清初钟氏由会昌西江莲塘迁入。

松杉下 在黄龙圩西偏南岭脚下。因松杉多得名。清中吴见宇由广东迁入。

钟屋 在黄龙圩东偏南山脚下。以姓氏得名。明末钝氏由会昌西江莲塘迁入。

和睦大队】以驻地和睦得名。境内山坑多,平地少,群山重叠,人烟稀散,多数村庄建在山坑岭脚下小溪边。解放前夕属梓山区自强乡,解放初期属梓山区杨屋乡。1958年属黄龙公社称杨屋大队,1979年称和睦大队。

和睦 在老村北面山坑中部小溪坳上。原居杂姓。仍能团结和好,故名。清朝钟氏由小溪公社迁入。

坑尾 在和睦北偏西山坑尾。清朝邹氏由上关乌石咀迁入。

岗子脑 在和睦北偏东黄泥岗下。因地势较高得名。清末曾氏由会昌西江迁人。

坪山 在和睦北偏西山坑里。建房处原是一块大坪,故名。清朝肖氏由车溪龙颈坝迁入。

钩坑 在和睦北偏东山坑尾。地形湾曲似钩,故名。清朝邹氏由禾丰迁入。

团龙山 在和睦西北面山腰上。四面山的龙脉围绕该村,故名。清朝谢氏由车溪朱坑迁入。

中坪 在和睦北偏西山坑岭脚下。因地势较平得名。清朝曾氏由车溪段屋老虎坑迁入。

大湾 在和睦北偏东小溪边山湾上。清末邹氏由禾丰迁入。

竹坝 在和睦北偏西山坑尾小溪边。因溪坝上毛竹多得名。清朝王氏由梓山王屋迁入。

坳下 在和睦西北面山坳下。清朝王氏由山王屋迁入。

腊树下 在和睦东北面小溪边。因很多腊树(冬青树)得名。清初郭氏由车溪曲迳迁入。

下腊树下 在和睦东偏北山坑口小溪边。位腊树下下方,故名。清初郭氏由车溪曲迳迁入。

迳头山 在和睦南偏东山坑上。系县皮肤病患者住处。57年建立。

杨屋大队】因驻杨屋得名。境内山坡起伏,山坑纵横,黄龙河与于瑞公路贯穿其中。村庄分布在山坑岭脚下和小河边。解放前夕属山区自强乡,解放初期属梓山区杨屋乡,公社化时属黄龙公社称杨屋大队。

杨屋 在老村北偏西山坑小河边。原系杨氏开居,故名。明末曾氏由吉水迁入。

大坪脑 在杨屋北偏西山坑小溪边。屋基原是一块大坪,故名。居肖氏。

梅机坑 在杨屋北偏西山坑尾。明末肖氏由车溪龙颈坝迁入。

禾尚庄 在杨屋西北面山坑尾。此地原有一庵,曰和尚庵。明末刘氏由吉水迁此,改名禾尚庄。还居有郭氏。

下屋子 在杨屋西北面山坑小溪边。因地势较低得名。明末郭氏由吉水迁入。

岭子脑 在杨屋西北面山腰上。因地势较高得名。明末曾氏由吉水迁入。

谢屋 在杨屋西偏北山坑口小河边。以姓氏得名。明末谢氏迁,曾氏由吉水迁入。

八十地 在杨屋东北面山脚下小溪边。因原有很多坟墓(俗称地),故名。明末曾氏由吉水迁入。

窑灶口 在杨屋西偏南河边山脚下。以地形得名。明末罗氏由吉水迁入。

大龙坑 在杨屋东偏南山坑口湾内。山峦起伏如龙,故名。明朝陈氏由广东兴宁迁入。

金鸭面 在杨屋南偏东山坑口河边。村后山形似鸭,故名,明中刘氏由于都城关镇迁入。

麻糍塘 在杨屋南偏西,村前二口塘,塘周围种芝麻,故名。明末曾竹亭由梓山固院迁入。

龙下 在杨屋南偏东河边山脚下。位大龙之下,故名。明末陈氏由龙上迁入。

龙上 在杨屋东南面河边。位大龙之上,故名。明中陈氏由广东兴宁鸡婆窝迁入。

驳龙 在杨屋东南面河边山脚下。后山接大龙坑龙脉,故名。清中刘氏由梓山刘屋迁入。

屋场排 在杨屋东南面河排上。明末陈氏由龙下迁入。

石坑尾 在杨屋南偏西山坑尾。清末林氏由梓山花桥河坑迁入。

兴名坑 在杨屋南偏东山坑岭脚下。从前盛产木材,住户变成富翁,闻名周围,始名“成名坑”。后衰败,又名“穷名坑”。解放后,人们盼望兴旺发达,故改名“兴名坑”。元末黄氏由广东迁入。(注:本篇内容来源于1985年版《江西省于都县地名志》)

编 辑:肖章荣

支持单位:于都县志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