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業後混日子的戰友,到底怎麼回事?

轉業後混日子的戰友,到底怎麼回事?


風戈見過面的,沒見過面的軍轉,初略估計,加起來大約有4、5千人。其中,留下深刻印象的不多,大約不足200人。但是這200人中,有一部分是因為轉業時條件和同期的戰友大同小異,但後來慢慢的把轉業後的日子過“稀碎”的戰友。

轉業後混日子的戰友,到底怎麼回事?


轉業後混日子的戰友,到底怎麼回事?


風戈喜歡歸類總結,歸結這個問題,有個大體的結論:這部分戰友,轉業後大多得過且過,對自己要求放鬆,甚至是放縱,慢慢的,也就把充滿希望的日子過“稀碎”了。

有的戰友,計劃安置到一個不錯的單位,崗位也尚可,但工作沒有激情,為人沒有熱情,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凡事草草應付。時間長了,就會讓人產生一個固定的印象:此人是來靠吃等死,養老的。自然的就不會給你任務,不放心你的工作,不相信你的能力,沒有機會沒有平臺沒有提升沒有發展,也就水到渠成了。

有的戰友,自主擇業的開始,雄心勃發,立志要成就一番偉業,但遭受幾次打擊,遇到幾個人渣,被騙幾萬塊錢,就一蹶不振,破罐子摔破,甚至看破紅塵,五迷三道,求神拜佛,徹底失去前進的動力和向上向好的勇氣。

還有的戰友,把工作當成消遣,沒有規劃,沒有標準,沒有期限,率性而為,玩著工作的人,最終都被工作玩弄了!做什麼都選擇差不多,導致最後“差很多”。

胡適有篇文章叫《差不多先生傳》:

差不多先生和普通人長得一樣,他常常說:“凡事差不多就行了,何必太精明呢?”他小時候,母親叫他去買紅糖,他買了白糖回來。母親罵他,他搖搖頭說:“紅糖白糖不是差不多嗎?”

他在學堂的時候,先生問他:“直隸省的西邊是哪一省?”他說是陝西,先生說:“錯了,是山西,不是陝西。”他說:“陝西同山西,不是差不多嗎?”

有天,他有要緊的事搭火車到去上海,他從容走到火車站,遲了兩分鐘,火車已經開走了。他瞪著眼說:“今天走同明天走,也差不多,可是火車公司太認真了,八點三十分開,同八點三十二分開,不是差不多嗎?”

後來,他忽然得了疾病,趕快叫家人去請東街的汪醫生,那家人急忙跑去,一時尋不到東街的汪大夫,卻把西街牛醫的王大夫請來了。

差不多先生病在床上,知道尋錯人了人,但病急了,心裡焦急,想到:“好在王大夫同汪大夫也差不多,讓他試試看罷。”

於是,這位牛醫王大夫走進床前,用醫牛的法子給差不多先生治病,不一會兒,差不多先生就一命嗚呼了。

差不多先生要死的時候,一口氣斷斷續續地說道:“活人同死人也差……不多,凡事只要差……不多就行,何必……太……認真呢?”

這就是“失之毫釐,謬以千里”,也是很多人的人生寫照。

100分的卷子,你考了99分,別人考了100分,但是,你和別人的差距絕不只是1分。

上了差不多的大學,考試的時候臨時抱佛腳,翻一翻覆習大綱覺得差不多就行,能及格就行,反正拿不到獎學金。工作的時候差不多得了,反正每個月就那麼點工資,做再好也不會升職加薪,幹得差不多就行了。談戀愛的時候差不多得了,結婚的時候差不多得了……

有位作家曾說:“一個人真的不能輕易地妥協或將就,一旦你決定妥協,很快就會潰不成軍,你所在乎的東西,會一樣樣失去。你以為是妥協一次、將就一次,其實卻是妥協一世,將就一生。”

《喬布斯傳》裡面提到一個細節:喬布斯有一天給谷歌的高管打電話,說蘋果iOS裡谷歌地圖的圖標,放大N倍後,第三行一個像素顏色不對,喬布斯認為這影響了iOS系統的美觀。哪怕喬布斯這樣的天才,都那麼在意細節和對極致的追求,或者說,是這種對極致的追求,才造就了蘋果今天的神話。

把一件簡單的事情,做到極致,你已經拉開了和90%人的差距。這,才是一切成功和進階的重要基石。把一件簡單的事情,做到極致,是人人都擁有的機會。放下抱怨,從面前的那一件事開始。

其實人生最大的差異,無非是有些人每件事都做得80分;而有些人總能把簡單的事情做到120分。反觀自己,有沒有那件事情做到了120分極致狀態?也許這才是自己真正平庸的根源。如果常以“差不多”的心態敷衍生活,那它回饋給你的也是“差不多”的日子。

只有當我們不再滿足於“差不多”時,生活才會厚愛我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