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孩子讀繪本時要不要把故事裡面呈現的道理總結給孩子聽?

曉希望讀書會


我是70後,記得小時候每學完一篇課文,老師都要總結課文的中心思想,大概結構是這樣的:這篇課文告訴我們一個什麼什麼樣的道理。相信很多親對這個橋段並不陌生吧。

問題是,上學時學了那麼多課文,能夠留下深刻印象的非常少,而且覺得很乏味,充滿說教氣息。反而是現在再回頭去看看那些課文時,倒是覺得有很多有意思和感人的內容。


人,是不願意被說教的。大人小孩都一樣,這是人性。被說教或者感覺到要被說教時,人就會有防備心或者攻擊性。


給孩子讀故事的時候,最重要的是感受快樂。故事中那些深刻的道理我們千萬不要說破,一旦說破,整個故事都毀於一旦,孩子不但記不住這個故事和道理,而且對聽故事也會越來越沒有好感。時間久了,就再也不想聽故事了。

現在市面上經典繪本非常多,有很多故事的哲理很深刻,大人讀了都會陷入深思。但是,只要是優秀的繪本故事,沒有一個在最後會明確告訴我們它要講一個什麼道理。這是一個“悟”的過程,直接把它給孩子,孩子也體會不到真諦,我們還硬生生地剝奪了孩子自己感悟的機會。



繪本《安的種子》可以很好地詮釋這個道理,那些哲理就如千年蓮花種子,我們成人要做的只是先種下它,然後用我們的耐心和愛心...靜待花開。


曉希望讀書會


孩子讀課外書,需要讓他“自主閱讀”,家長不不必干預,孩子只有在自我放鬆的心理狀態下,才能真正進入書中預設的境界。

而且,從書中悟出蘊含的道理,是一個過程,也是孩子提高閱讀理解能力,思維能力,分析能力和悟性的過程,它需要不斷積累,隨著孩子閱讀能力的逐步提高,其閱讀興趣,閱讀時的專注力也會隨之提高。這些方面,都需要孩子由感覺到知覺,由不知覺到自覺的深入和發展。

如果家長干預過多,孩子讀完一篇文章,家長隨即提出許多的問題,這樣做,看起來好像是能讓你孩子得到快速提高,其實,是給孩子的課外閱讀設置了“門檻”,要不了幾篇,孩子就會明顯地感覺到心理負擔,從而把以回答家長的問題作為閱讀的目的,久而久之,孩子就會在書中“找答案”,從而把饒有興致的課外閱讀慢慢變成“讀假書”,“假讀書”,直到產生厭倦,這是非常有害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