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再論詩歌

再論詩歌

孫述考

詩,是什麼?是所有文學體裁中在形式上最簡短,在語言上崇尚修辭,並且注重意境築造的一種文學形式。是與小說、戲劇、散文、報告文學相併列的一種文體。是文壇上一隻會唱歌的黃鸝鳥。

詩歌的誕生,歷史悠久。追溯其源,應該與人類始祖的本能性的勞動協調、歡娛慶祝、圖騰祭祀相一致。是人類祖先感情渲洩的一種最直接,也是最美好,最雅俗共賞的一種形式。

單純從中華民族來說,中華民族是一個有著詩歌悠久歷史的大國。中國人民對詩歌的愛好,絲毫不亞於其他民族。從中華民族歷史上浩若繁星的詩歌來說,足以證明這一點。從熱愛的民族來講,不僅漢族人民喜愛,其他少數兄弟民族也同樣喜愛。從歷史上來看,從有史記載的西周、東周、秦朝、漢朝、南北朝等等來看,不僅民間喜愛,國家更是設立專門的樂府,即音樂機關。如秦樂府、漢樂府等。在西周、東周,下屬的齊楚燕韓趙魏秦等諸侯國,均有各自不同地域的詩歌創作。周王朝派樂府專人收集分類整理,即形成了“風、雅、頌”三大題材。這個“風”,就是國風,即從各諸侯國採編的詩歌。這些國風的詩歌中,有諸侯國專業詩人的,也有民間詩人創作的代表作。這些詩歌彙編成集,由國家樂府統一譜曲,在不同的場合進行傳唱。在當時的詩歌中,就已經能看出寫詩者的思想意圖。有讚美的,如《木蘭詩》;有抒發愛情的,如《關雎》;也有譏諷的,如《碩鼠》。這些詩歌從人們的不同思想層面反映了社會生活,豐富了人們的精神世界,充實了民族文化寶庫,也為統治階級治理天下提供了參考。

孔子在中華民族詩歌史上的功勞是不可磨滅的。這一功勞,主要是他編定的《詩三百》,也叫《詩經》,有幸在東漢的孔壁中被髮掘出來,得以傳世。否則,人們難以窺見周朝的詩歌。其實,在孔子時期,也就是在東周時期,孔子能見到周朝的詩歌總集中有三千餘首。為了教學的需要,孔子挑選了三百零五篇,“弦而歌之,思無邪”,也就是說,一首首,邊彈邊唱,感覺思想確實很健康,沒有一點邪念,就選了出來,重新匯成一集,名曰《詩三百》。從這件事上,我們也知道了孔子為什麼去拜師襄學琴、擊磬的原因。

詩歌一路走來,從周朝到秦到東漢末年,出現了“建安風骨”,魏武帝曹操改進樂府詩,如《觀滄海》、《龜雖壽》,到魏晉南北朝時期,東晉的陶淵明,詩歌一路發展。到唐朝時,詩歌又分為初唐、盛唐、末唐三大詩歌階段。而詩歌到盛唐,格律詩形式達到高峰。現在詩人們喜歡模仿格律詩,但格律詩不是五言、七言詩的唯一形式。詩歌成為唐朝最有代表性的文學體裁。所以,後人稱之為漢賦、唐詩、宋詞、元曲和明清小說。

現代詩從“五四”運動開始,現代詩人學習模仿西方詩的排列形式,在語言上採取白話文,取締文言文。這種現代詩不僅從西方諸如英國的雪萊、拜倫,法國的波特萊爾、德國的歌德、海涅,匈牙利的裴多斐、俄國的普希金、美國的惠特曼身上吸取營養,也學習亞洲印度的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泰戈爾的風格,詩人冰心尤其喜歡泰戈爾。現代詩人中出現了郭沫若、徐志摩、戴望舒等一大批傑出詩人。

到今天為止,中國當代詩人層出不窮,對詩歌進行艱苦創作,不斷探索。中國當代詩歌正在沿著三條道路繼續前進。一是忠於古體詩;一是沿襲西體詩;一是結合國情,創作新體。總之,百花齊放。祝願中華民族詩歌后繼有人,詩壇薪火相傳,為發展與豐富民族以及人類詩歌寶庫做出貢獻,為全中國人民及熱愛中國詩歌的其他民族奉上精神上的文化大餐,帶來精神上的愉悅。

今日承接之前寫的五十多篇關於詩歌的論述之後,向廣大朋友再次論述詩歌,願對大家有所啟發。不當之處,懇請指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