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是龍抬頭,今天是什麼節?

明天是龙抬头,今天是什么节?

明天是龙抬头,今天是什么节?

3月8日,國際婦女節,今年正好是農曆“二月二,龍抬頭”,這些都家喻戶曉;但你知道嗎,在它前一天,二月初一,是中和節。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個鮮為人知的古老節日。

“節應中和天地晴,繁弦疊鼓動高城。漢家分刺諸侯貴,一曲陽春江水清。”

唐代陳羽的一首《和王中丞中和日》,向我們展示了唐代過中和節的盛況。

中和節,起源於何時,在歷史上又有著怎樣的習俗活動呢?

中和節的由來

我國的傳統節日大多是從民眾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生長出來的,但中和節是個例外。它源於一個皇帝的倡議、一個大臣的設計。這個皇帝就是唐德宗,這個大臣就是李泌。

明天是龙抬头,今天是什么节?

唐德宗像

唐德宗李適,是唐朝的第九個皇帝。貞元四年(788)的某一天,唐德宗提出想在二月創置一個節日,問大臣們日子選在哪天比較合適。

根據史書記載,唐德宗發出個倡議的原因是,從前每到上巳節(農曆三月初三)、重陽節(農曆九月初九),朝廷百官都有大型的宴會活動,但是上巳節往往和寒食節(清明節前一二日)在時間上重合,當時寒食節放假,且假期長,這就影響了公會。因此他認為可以在二月創造一個節以舉行公會活動。

皇帝發出倡議,大臣李泌就開始設計。不久,一份詔書就頒佈出來。根據這份詔書,一個創造的節日正式誕生了。它定在二月初一,名為“中和”,與上巳節、重陽節一起成為朝廷認定的三個節日,屆時公務人員可以休假一天。

明天是龙抬头,今天是什么节?

李泌像

稍後,李泌又為中和節設計了一些活動,包括裁度、官員給皇帝進獻農書、獻生子、釀宜春酒、以祭句芒神,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等。這些也得到德宗的認可,並著於法令,頒佈實施。

“風俗時有變,中和節惟新。軒車雙闕下,宴會曲江濱。金石何鏗鏘,簪纓亦紛綸。”

中和節就這樣華麗上場,並揳入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之中了!

中和節的習俗

中和節的習俗來源於李泌的設計,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進書獻種上春服

中和節有“百官進農書,司農獻穜稑(音“同路”,指先種後熟的穀類和後種先熟的穀類。——編者注)之種”的做法。

比如貞元六年中和節,百僚進獻了《兆人本業》三卷,司農進獻了黍、粟各一斗。《兆人本業》是武則天時期頒行的一部官修農書,內容包括農俗農事及四時種蒔之法等,供指導農民生產之用。在農務方興的二月,百官進農書、獻種子,無疑具有勸農重本的象徵意義,這很為具有農本思想的官員文人所稱讚。柳宗元就在他的《進農書狀》中進行了高度評價,將它視為“勤勞率下,超邁古先”之舉。貞元十九年甚至以“中和節百辟獻農書賦”作為科舉考試的題目,選拔人才,足見這一活動在德宗朝受到何等重視。此外,中和節還有大臣進獻春服,藉以表達對皇帝的忠誠和關心。

(二)節日宴會

君臣宴樂是中和節裡一項重要內容。實際上,設置中和節的最初動機就是增加節日宴樂的機會。當時不僅規定“內外官司休假一日”,而且賜錢給官員,讓他們集會為樂。唐德宗自己也經常在中和節宴會群臣,並作詩抒情言志。《全唐詩》收錄唐德宗的詩共15首,其中4首與中和節有關。

貞元五年的中和節是第一個中和節,節日裡唐德宗大宴群臣,並且作詩抒懷,大臣們則紛紛作詩奉和。唐德宗還下詔將詩作的寫本賞賜給當時在容州的戴叔倫,這樣的恩寵讓天下人都羨慕不已。宴會上往往有樂舞助興,王建《宮詞》詩云“殿前明日中和節,連夜瓊林散舞衣”,即為明證。

宴會不僅僅在都城舉行,地方上也十分興盛。梁肅的《中和節奉陪杜尚書宴集序》就記載了揚州一帶的中和節宴會。當時參加的人員達百餘人,“火旗在門,雷鼓在庭”,聲勢浩大。宴會之上,既有美酒佳餚,又有各種雜技,所謂“球蹈、盤舞、橦懸、索走之捷,飛丸、拔距、扛鼎、逾刃之奇,迭作於庭內”,歌舞管絃當然也少不了,“急管參差、長袖嫋娜之美,陽春白雪、流徵清角之妙,更奏於堂上”。與會人員觥籌交錯,頻頻舉杯,自朝至暮,直喝到酩酊大醉。

不過,官方的中和節宴在德宗皇帝駕崩不久便取消了,成為曾經親歷盛況者對往事的追憶。呂溫有詩云:“同事先皇立玉墀,中和舊節又支離。今朝各自看花處,萬里遙知掩淚時。”表達了撫今追往、盛景不在的惋惜之情。

(三)賜尺賜衣

“裁度”,即“請皇帝賜大臣戚里尺”,也是中和節活動的重要內容。貞元八年,宏詞科還曾以“中和節詔賜公卿尺”作為科舉考試的試題,當年參與考試的陸復禮、李觀、裴度都留下了佳作。

中和節賜尺,是有傳統依據的發明創造。早在漢代成書的《禮記·月令》中就有記載,度、量、衡講究公平準確,仲春二月是晝夜長短基本相等的時節,適合校準度量衡。中唐以前,也有中尚署令每年二月二日進獻“鏤牙尺”和“木畫紫檀尺”的規定。中和節賜給大臣尺子,可以說是對這一傳統的變通性應用。尺的用途是測量長短,與測量多少的量、測量輕重的衡,都是日常生活的必備之物。掌握著確定、校正度量衡的權力,就意味著掌握著治人治世的權力。皇帝將經過校正的尺度頒賜給大臣,其實是對這種權力的一種象徵性分配,而且含有對臣下公平、正當行使權力的期待,可以激勵臣子對君主的效忠之心。

除了尺子,皇帝還會賜給大臣衣服。得到皇帝的賞賜,大臣通常會上表以示謝忱,呂頌就寫有《謝賜春衣及牙尺表》,令狐楚也寫有《謝敕書賜春衣並尺表》,它們都成為皇帝賜衣賜尺的證明。

(四)獻生子

李泌不僅設計了皇帝大臣在中和節的活動,而且也想到了普通百姓。當時人們就用青色口袋裝上各種各樣的糧食、瓜果種子,互相贈送。

中和節的內涵

著名歷史學家陳寅恪先生曾經指出:“貞元之時,朝廷政治方面,則以藩鎮暫能維持均勢,德宗方以文治粉飾其苟安之局。民間社會方面,則久經亂離,略得一喘息之會,故亦趨於嬉娛遊樂。”

中和節正是在這種社會風氣中出現的,它創置的最初動機也在於“嬉娛遊樂”,不過,從設計的結果和實踐情況來看,中和節事實上已經偏離了最初的動機,成為一個圍繞春季特性、表達中和理想和重農傾向的節日。

唐德宗有詩:“肇茲中和節,式慶天地春。歡酣朝野同,生德區宇均。”很好地概括了中和節的文化內涵。

明天是龙抬头,今天是什么节?

天地之大德曰“生”,恰好是春天的特性。在貞元五年的詔書中,唐德宗強調仲春二月的特點是“天地同和”,各種植物都發芽了,創設中和節的目的就在於幫助植物生長,以發揚春天的特性,所謂“生德區宇均”。

將節日命名為“中和”,則顯示了我國傳統社會的中和理想。漢代大儒董仲舒認為“德莫大於和,而道莫正於中……”如果能用中和之道治理天下,國運就會長久;如果能用中和之道養生,那麼壽命就會長久。

今人周來祥先生則認為:“‘中和’(或和諧)在古代中國是一個貫徹始終的思想概念,從遠古到清末,源遠流長……在發展中,‘和’的內涵越來越深刻,越來越豐富……日益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的核心範疇和主導精神。”

中和作為一種天地、四時、萬物各守其正而又彼此和諧共處的理想狀態,是天下之德、之道,中和節承載了上自君王下迄百姓“致中和”的共同願望。

明天是龙抬头,今天是什么节?

山西永濟中和節“背冰” 李向東攝/光明圖片

我國素來以農立國,將農業視為國家之根本,而無論是百僚進獻農書、司農進獻穜稑之種,還是百姓互贈百穀果實的“獻生子”,都具有勸農的象徵意義,並符合國家社會的長遠利益。

儘管中和節在後世不如唐德宗朝那樣興盛,但它餘韻流長,有著較大的影響力。諸如進春衣、進農書、獻生子等活動,乃至休假一日的規定,都在宋金時期為宮廷或民間所實踐並得以傳承,從而在很大程度上實現了從官方建構向民間傳統的轉變。

直到近世,仍然有人將農曆二月一日稱為中和節,甚至有人認為二月二日龍抬頭節其實就是中和節。今天,在山西永濟,仍有中和節“背冰”習俗,山西鄉寧雲丘山則有中和文化節,2011年,中和節(永濟背冰、雲丘山中和節)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明天是龙抬头,今天是什么节?

紫禁城裡咋過年?

上元之夜,紫禁城裡鬧元宵

故宮燈會爭議大,王蒙力挺,你呢?

光明日報文化記憶工作室

------------------------------

過去與現在

古老與時尚

從未停止對話

統籌:周華

文字 :張勃

製作:孫嘉靖 楊雪丹

長按識別二維碼

關注文化記憶工作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