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作家、诗人白桦今晨于上海逝世,八十年代曾陷“《苦恋》风波”

撰文 | 董子琪

据上观新闻消息,今日凌晨2时15分,诗人、剧作家、小说家、散文家白桦在沪逝世,享年89岁。

白桦,生于1930年,原名陈佑华,河南信阳市平桥区中山铺人,中学时期就开始学写诗歌、散文、小说。1947年参加中原野战军,任宣传员。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61年调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任编辑、编剧。1964年调武汉军区话剧团任编剧。1985年转业到上海作家协会,任副主席。

他自1946年开始陆续发表作品,著有作品《妈妈呀,妈妈!》《爱,凝固在心里》《远方有个女儿国》等,电影文学剧本《山间铃响马帮来》《曙光》《今夜星光灿烂》《孔雀公主》及《苦恋》(又名《太阳和人》)均已拍摄成电影。其中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一场由剧本《苦恋》引发的文坛风波。

《炎黄春秋》副总编辑徐庆全的《风波始末》一文,介绍了《苦恋》从电影创作到影片拍摄以及受到“争议”的整个过程。作者在文中写道,白桦的电影剧本《苦恋》1979年发表在《十月》杂志上,讲述了画家凌晨光一生的遭遇——他出身贫寒,少时被国民党抓壮丁,后来逃到海外成为了著名作家,还与恋人结婚生子,然而在回国时却遭遇“文革”风波。在凌晨光生日的那天,他被打得遍体鳞伤,女儿问他,“您爱这个国家,苦苦地恋着这个国家……可是这个国家爱您吗?”他无法回答,最后被迫逃亡,在荒原中生存。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在雪地里爬出了一个“硕大无比的问号”。

事实上,在电影剧本《苦恋》发表之后,文艺界就对要不要拍摄这部电影产生了争论。1980年底,《苦恋》被拍摄成了影片《太阳和人》。 1981年召开的电影创作和理论座谈会放映了此片,一部分观影者认为此片真实地概括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另一方面,文化部则要求继续修改影片。文艺界领导层对《太阳和人》也有着重大的意见分歧,这也引发了之后多家媒体参与的批判浪潮。

剧作家、诗人白桦今晨于上海逝世,八十年代曾陷“《苦恋》风波”

在一篇写于1981年的题为《 的锋芒指向谁?——载文批评电影文学剧本 》的文章中,我们可以窥见当时这场批判风波的具体状况。文章转述了《解放军报》对于《苦恋》的批评,“这部作品的主题意义是爱,是主人公对祖国的爱,也是作者对祖国的爱。但是……看过作品之后,我们不能不说它所描写和抒发的感情,并不是对祖国的爱,而是在爱的掩盖下,对我们社会主义祖国的怨恨。”

在《苦恋》事件过去30年后,2013年,《中华读书报》记者舒晋瑜在《白桦:三十年》一文中也提道,1981年全国上下批《苦恋》,“上台发言者义愤填膺,唯有吴祖光先生的表态和他们形成反差。吴祖光说:这部作品温柔敦厚。”同年10月,巴金也在一个重要的公开场合上表态说,“文艺家受了多少年的磨难,应该多鼓励、少批评。特别是对中青年作家,例如对白桦。”就在这篇报刊文章中,作者写到,2013年的白桦已经满头银发,不能站立,日常行走需依靠轮椅,书桌上的电脑久未打开,《回忆录》的写作也被迫中断。

……………………

| ᐕ)⁾⁾ 更多精彩内容与互动分享,请关注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和界面文化新浪微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