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是对活着的一场拷问

01

死亡是对活着的一场拷问

死亡是对活着的一场拷问

by Maria Frenzy


我们活着的时候,很难认真的去思考死亡。

当我们面对死亡的时候,我们活着的时间常常已经临近终点。

我们总会以为,明天我还有时间,去做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去好好做自己的工作,去爱自己想爱的人,去跟自己伤害的人说声对不起,去多陪孩子玩一次,再玩一次。

可是我们忘了,时间太匆匆。

当死亡来临,一切都来不及补偿。就像连续剧,你心心念念的以为还有下集,没成想睁开眼看才发现,你昨天看到的竟然就是大结局。

无法弥补的遗憾,才会给人最深的震撼,和最大的悲伤。

死亡会给人留下一种真正空白。关于这个人的未来种种,都是空白的,把这个人从你的生命中强势拔出,在你以为你还有无数的机会的时候。

你可能会幻想无数种可能性,假如死亡没有来,我还可以如何如何的版本,但是所有的假如都只能发生在你的梦里。

夜深人静,午夜梦回的时候,你真正的内心,悄悄溜过你的心理防线,无数次上演你渴望的时光机倒带的版本,可是醒来却发现,一切都是一场梦。

那些再也回不去的从前,只能在梦里跟你相会。只要你还活着,今天就再也不可能有更新的剧情发生。

你只能无可奈何的去接受真正的结束这件事。

就算你表现很烂,就算你对自己不满意,就算你还有很多能力没有发挥出来,很多想法没有去实现,很多次的拥抱没有给出。

大结局定格的时候,你就是那个你,无可更改。

越是没有好好活过的人,面对死亡时越会有更大的死亡焦虑。

《安娜卡列尼娜》一书中写到:

每次当他遇到麻烦时总是选择逃之夭夭。现在他感觉就好像一个人正在安安稳稳的过桥,却突然发现桥断了,桥下是无底的深渊。

可怕的是,那深渊才是生命本身,断裂的桥只不过是他一直以来生活于其中的虚假世界。

你终于悟出了原来生命竟然还是那座断裂的桥,原来自己白白纠结在虚假世界里那么多年,被那些毫无意义的鸡毛蒜皮的小事,给潦草耽误了自己一生,可是已经没有时间重来。

你想要告诉身边最亲近的人,可是却发现亲人面对死亡,比你更手足无措。

那么,到底要如何陪伴即将离世的亲人?这是个世界级的难题。

02

如何陪伴即将离世的亲人?

死亡是对活着的一场拷问

by Maria Frenzy


有两种孤独:

一种孤独是日常生活中的孤独,那是一种与他人隔绝的痛苦,通常与害怕亲密,担心被拒绝,感觉害羞或不值得被爱等联系在一起,这是为我们每个人所熟知的;

一种是存在的孤独,它来自于每个人和他人之间不可逾越的鸿沟。这道鸿沟的形成一方面是由于我们每个人都被扔到这个世界上独自存在、独自离开,另一方面来自于我们每个人终其一生都生活在只有自己才能完全理解的世界里。

欧文亚隆在《直视骄阳》中,谈到:

死亡是最孤独的事。它不仅使你和其他人分离,而且使你更赤裸裸的面对第二种更可怕的孤独——与整个世界的分离。

而即将离世的人,身边人常常是容易面对这个话题仓皇躲开的。

因为无法面对,所以最终留下一个人去独自面对死亡,却无法跟任何人开口去探讨。那种没有人陪伴的孤独感,会加深对死亡的痛苦和焦虑。

对于即将离世的人来说,有人带着一个“纯然的我”去跟即将离世的自己相处,让一个完整且真实的人“在场”,这是最重要的。

在这个过程中,真正发挥作用的,是两个人之间的关系。

亚隆谈到他的一个案例。

80岁的老太太,送走过世的老伴之后,自身面临了巨大的死亡焦虑,再也无法安然的在两个人共同的房子里独自生活下去。

于是她选择了把房子卖掉,搬去敬老院住。但是当她看着房子里的家具被一件件搬走,青灰色的墙壁恢复成四十年前她和老伴搬进来时的样子时,巨大的“生命无常”感,化身成冒着火的焦虑不断地啃食着她。

没有任何人能够安慰她,让她内心平静下来,于是她打电话给亚隆。

亚隆再跟她交谈的二十分钟里,不断地尝试陪她一起去探索那种焦虑和生命的无常,都被她否定掉,这些不能安慰到我,之前已经说过了都,现在都是在老生常谈。

她对那次咨询表示失望和无法被帮助。结束之后她甚至给亚隆发了一封邮件:我感觉你很冷漠,你完全无法理解我的感受,同理到我。

但是奇迹的是,过了一天她的焦虑感降低了,甚至慢慢开始平静了下来,虽然她不知道是什么起了作用。

亚隆在分析的时候谈到,真正起作用的,不是他说的任何道理,而是他作为一个“纯然的人”真实的存在,和她一起面对巨大的孤独感,没有丝毫回避她的焦虑,也没有被她的焦虑给传染,这就是真正的帮助。


03

如何度过亲人离世之后的时光?

死亡是对活着的一场拷问

by Maria Frenzy


亲人离世之后,很多人的第一个反应是:愧疚,自责。

怪自己没有做好,如果我在做些什么,可能就不会有今天了。那是一种深深地遗憾,和对自我能力的期待,以为自己可以改写一个人的命运,希望可以通过一己之力来改变现实。

但是这种抵抗也会让人一种逃避的机会。用对过去的愧疚和幻想,来逃避面对不可知的未来。

但是这些愧疚感和自责、内疚,都是正常的反应,而且是有意义的。

试想下,一个母亲生前,跟母亲经常冲突,却从未好好爱过妈妈的女儿,如果有一天忽然面对妈妈的死亡,也没有任何愧疚感,那人性的冷漠,该有多可怕?

换一个角度来看:

虽然我没有好好爱过你,可是当你死后,我怀着巨大的愧疚感生活,我要感谢这些愧疚感,是它们提醒我曾经有你的存在。

你的生前,我无法用爱跟活着的你相处,当你死后,我带着愧疚感和已经离开人世的你相处。

那是一场自我放逐,用这种让自己受苦的方式让自己体会,我在和过世的人在一起的感觉。

愧疚感是错位的爱和迟来的告白,是两个人在时间维度上的错过。

愧疚感也是一种拒绝相信现实,哪怕你离开了,我再也无法爱你,但是我可以用这种方式保持和你的关系。

如果我还有愧疚感,是不是意味着你并没有真正从我身边消失?

就算全世界都遗忘了你,但是我还没有,愧疚的背后是未流动的爱。

探讨死亡对活着的人来说,是一种警醒。

死亡会教人学会悲悯,让一个人对生命有更高的容纳度。

当你思考过死亡的话题,你就会发现,除了生死,其他都是小事。

什么我爱一个人,但是他跟别人结了婚。我该怎么放下?每次看到有人问这样的问题。都会让我想到,对这个人来讲,爱的意义是什么?

可能是,爱就要在一起,爱就要占有,爱就要相伴一生。

可是,当一个人经历过死亡,就会明白,爱也可以是:只要我知道你还活着就好,其他的都不重要。咫尺天涯的遥遥相对,也是一种爱。

最后,用《西藏生死书》里的一段话作为结语,送给大家:

当我们终于意识到自己会死,我们感觉到的一切都会随着死亡消失,我们开始为每个生灵、每个人瞬间炙热心碎。

它们是如此的脆弱,如此宝贵。

也惟其如此,我们发展出对整个人类深深地、澄明的、无限的悲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