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农村空巢老人晚景悲凉?

小姚日记


为何农村空巢老人晚景悲凉?现在农村的空巢老人很多,由于现在农村生活压力大,很多中青年农民都全家外出打工挣钱,只留老人和孩子在家。有的甚至孩子跟着大人外出到打工城市所在地读书,家里只有老人。很多农村空巢老人的晚景很悲凉,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

一、孤独寂寞。平原地区的空巢老人,一般住在村庄、寨子里,平时能见到多人,相互之间可以交流。而山区地方的空巢老人,多数是单家独户。有的空巢老人双亲都在,相互之间可以照应,可以说话,可以聊天。但有的空巢老人,失去伴侣,单独一人,整天没人说话,没人聊天,孤苦寂寞。人最怕什么?最怕寂寞。即使双亲都在的,老夫老妻,内心也是寂寞空虚的。很多时候,他们显得孤苦伶仃。

二、年老多病。人就像机器一样,年龄大了就容易生出各种毛病。小病小患还好些,有些老年人生出各种各样的大病,终日与病为伴,与病抗争,而孩子们又不在身边。看病抓药,不能不靠自己。病人是最需要人照顾的,但他们没有办法。一般孩子们都是老人在病得实在不行的时候才回到身边,但这个时候往往已经晚了,造成了不可弥补的遗憾。农村空巢老人多数是病死的,有的甚至病死多日才被邻居发现后,通知其子女回家。

三、经济拮据。农村创收渠道有限,很多空巢老人的经济来源都不好,辛辛苦苦种点粮食、蔬菜什么的,也不值钱。遇到孝顺的孩子还好些,孩子们经常性的给点零花钱。但如果遇到孝顺比较差的孩子,老人的日子就不好过了,经济拮据是常有的事情。虽然空巢老人花不了多少钱,也没有花钱的地方,但油盐酱醋才是需要钱的,如果经常生病,看病抓药也是需要钱的。钱从哪来?还得靠自己去零零散散的耕地、种植、养殖,卖点钱。

四、劳动至死。劳动是光荣的,也是一个人的致富之源。但对年老的老人来说,是非常残酷的。年老力衰,干不动了,但自己与老伴要生活,要用钱,又不能不干。我见到很多七八十岁的农村老人,仍然拖着年迈的身躯,挖土、播种、挑粪、除草、收割、晾晒、变卖一条龙服务,他们有的还养点鸡、养点鸭、养几头猪、养几只羊,等它们长大后卖钱,维持必要的生活开支。有的老人,临死前还在劳动。这对空巢老人是比较残酷的。

农村的空巢老人很多,晚景悲凉的空巢老人也很多,这是一个普遍现象。由于很多空巢老人从心理上不接受去养老院养老,有些也因为经济能力不允许他们去养老院。于是在家独守空房、独守山村, 坚持劳动,便是唯一的结局。随着农村空巢老人的越来越多,这个社会现象当引起广泛关注,如何让农村空巢老人们的晚年变得不悲凉呢?欢迎关注这个话题,广泛讨论,让农村空巢老人的晚景不再悲凉!





贵州山妹妹


(原先的院子已经成了一块菜地)

这是发生在90年代中期的事。

村里有对老夫妻,老奶奶前脚去世,时隔24小时,老爷爷也跟着归西了,而他们的儿子失散了几十年,到死也没能回来相见,他们就带着这样的遗憾离开了人世。

我听大人们说他们老爷爷原先是国民党军官,国共抗战后期,为了保护孩子,把刚出生5个月的儿子给战友带到台湾了,唯一的印记是奶奶在孩子的屁股上咬了牙印。他们没能离开,最后逃难回到村里,一住就是几十年。

在村里没有儿女,也没有直系亲属,只有几户是本家。

小时候我妈常去照顾,我也跟着一起。他们有一个院子,院子里一汪池塘,周边种着果树,环境清幽雅致,老人住着茅草屋,屋里昏暗破旧,但收拾的干净整洁。

(老人家房子原址上的两棵树)

后来,到他们70多岁的时候,老奶奶生病了,临终前格外想念儿子,在我印象中,那段日子老爷爷一直奔波在市里,拍电报给战友和找市台办寻找远在台湾的儿子。

辗转了很久,据说他们的儿子好像已经去了美国,要么是联系不上要么是人家不愿意回来,最终,老奶奶郁郁而终,老爷爷也随之而去。

再后来,他们家的土屋也被推倒了,原先院子现在成了一块菜地,只有一棵松柏和几棵果树还依旧存活着。

每次路过那里,都会想起这对和蔼可亲的爷爷奶奶,在那几十年的艰苦岁月,过着清贫的生活,守着对孩子的想念,知道孩子在哪里,却不得相见,心里是多么痛苦?


生鲜小咖


早期回复了你哦前 · 服装店店主 本地资讯领域创作者

我是一名从农村到城里打拼的人,农村还是受贫穷与闭塞的影响,没有城市的多元化。所以我陪伴了父母,却给不了自己想要的生活。给了自己想要的生活,必定会有遗憾。这就是生活。

还记得那时候,每回从城里回乡下,返城的时候,父母都会给我塞很多家乡的乡味,回到家,父亲母亲都会做很多好吃的菜,只为看我吃得津津有味,他们就心满意足。随着城市的多样化,与现代化,一批批的年轻人都不愿意回到曾经熟悉的穷山僻壤。留在家里的留守父辈们,他们也习惯了农村这种与世无争的生活,反而不适应城市的快节奏生活。留守的父辈们也不愿去城市生活。

每次读龙应台的《目送》,总会让我泪目。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的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的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所以说,中国留守的老人,必将会是很长时间的一种寂寞。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常回家看看。往后余生别让自己后悔。


金帝1999裙依行


空巢老人,一般是指子女离家后的中老年人。百度百科上说:2012年10月29日,首届全国智能化养老战略研讨会介绍,空巢老人比例很大,到2050年,我国临终无子女的老年人将达到7900万左右,独居和空巢老年人将占54%以上,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也再次引发关注。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的加深,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空巢老人越来越多,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当子女由于工作、学习、结婚等原因而离家后,独守“空巢”的中老年夫妇因此而产生的心理失调症状,称为家庭“空巢”综合症。

为何空巢老人晚景悲凉,主要原因是缺乏子女、晚辈的陪伴。子女、晚辈离家后,大多数不能做到对老人常探望、细照顾,随着老人的年龄越来越大,自我生活自理能力下降,以及对亲情陪伴的渴望等等,都是致使老人晚景不开心的重要原因。

我要讲两个关于我们村空巢老人的故事,在上个世纪90年代,那时候我还读小学,村里有一老人,丈夫早逝,女儿出嫁了,是村里的“五保户”老人。年轻时帮助很多年轻人接生、教年轻人一些女红等,人比较开朗,在村里人缘挺好的,老了之后自己养了一条狗作伴,村里受过她恩惠的,在她年老后都给予力所能及的照顾。我父亲是退伍军人,从小教导我们尊老爱幼,所以我们很小也在爸爸妈妈的支持下,给她送好吃的、帮她挑水等,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后来,我们家搬到离村里比较远的圩上去住了,再后来,我们都长大外出读书了,消息越来越少,听说她活了九十多岁,晚年并没有卧床不起,用村里人的话说是“好死”,去世后,村里的人都帮忙将白事做得挺风光的,也算人生圆满了!

还有一个终生未娶的老人,人很和善老实,年轻时自己种地,闲暇之余帮村子里要建房子的人家有偿帮忙,自己养活自己,连带照顾旁系亲属侄子等。我们家在圩上建房子时,也请他帮忙了,按天计费。我还记得暑假里,因为是农忙,请不到小工,那时候三个小工,其中就有我和他,负责六个大工的活,简直不要累死人了。在我出来工作之后,每年回去,我必定回村里去看他,给他买些衣被、送点慰问金,略尽心意!我妈妈在圩上看到他买肉买菜,也是帮他付款,一直持续到他去了养老院,我妈妈还买水果去看望他。或许是因为养老院太孤独了,去了没两年就在养老院走了。

我所说的这两个老人都是农村的,还是十多年前的,但实际上现在的问题更加严峻,村里都成了空心村,能搬出去的人都搬走了,剩下的都是孤寡老人。城里的也好不到哪去,虽然不是孤寡老人,但子女不在身边,邻里之间往来不密切,关于空巢老人在家死去多时无人发现的报道越来越多。

要避免空巢老人或者独居老人晚景悲凉的现象,首先我们为人子女,能将老人带在身边亲自照顾的一定要做到,不能亲自照顾的也要经常探望,实在不能经常探望的,保持每天打电话或者视频是必须;其次,政府要完善养老系统,鼓励民间团体发展养老事业。

在未来的时间里,将老人送往养老机构,不再是不孝,而是一个妥妥的孝顺行为,所以,一个完善的养老机构,解决的是老人及子女双方的困扰。当然,这个完美机构需要的是我们每个人及当下政府的共同努力!


艾德森家园


为何农村空巢老人晚景悲凉?

农村空巢老人面朝大山,面朝太阳东升西落的雷同,面朝一页一页重复啰嗦没有一点新意的日子,陪伴他(她)们的是孤独寂寞,唯一让他(她)们感到欣慰是他们养的鸡鸭和菜园子里面种的菜,或许空巢老人们还养了一只叫做来福的大黄狗陪他(她)们细细数着那一串串叫做寂寞和孤独的漫长岁月。



靠儿女靠不住,因为儿女也像翅膀硬了的飞鸟一样宿命注定得为了生存而离开父母去飞出一片自己的天地。

打工去了,儿女打工去了,大山里的劳动力一窝蜂都离开大山像当年的闯关东一样闯上海、闯北京、闯长沙;像当年的走西口一样去四川淘金、去贵州修铁路、去广西种甘蔗;像当年的下南洋一样带着金光闪闪的黄金梦来到珠江三角洲,在叫广州、深圳、东莞的地方歇下了脚,大山里年轻的身影不见了,稻田荒芜了,原来宽敞的山路长满了杂草,只有空巢老人还在大山里把寂寞和孤独当成茶叶丢进茶杯里,沏上一壶流水般漫长而重复的日子,在大门口坐在小板凳上呆滞地望着远方的山路,独自品着思念子女的苦味,独自品着寂寞和孤独的味道。



农村空巢老人晚景真的很凄凉,下面我就把几个我听到的、我看到的例子像山洪爆发一样流淌到纸面上,看看这些灾难是不是像泥石流一样在淹没农村的空巢老人。


前两年的某一月某一日,某农村空巢老人掉下木桥底摔死了,幸好有人过桥看到通知了老人的子女,要不然掉下木桥的老人烂了臭了尸体被野狗吃了都没人会知道。

这是有人看见了的,还有那些意外死亡没人发现的农村空巢老人呢?

去年六月份某村某位看见居住在山坝子里的一户独门独院人家好几天烟囱不冒烟感到反常,他一去探视,发现这户人家的老人已经死了好几天了,臭气已经从窗户口飘了出来,无数的咀虫在啃食着老人的死尸。


前一年的冬天下了一场遮天蔽日的大雪,在这场大雪中一个农村空巢老人就不见了,后来雪融化了才发现原来老人因为去寻找一只没有回家的羊被冻死在了大雪天里,然后被鹅毛般的大雪掩埋了。

农村里的空巢老人晚景凄凉的原因分为外在原因和内在原因。

外在原因就是年老无助,一旦生病根本就不会得到及时的料理,一旦发生意外不能及时送到医院,等待的就是死亡。

内在原因就是精神极其空虚,子女不在身边寂寞和孤独像深山老藤一样紧紧缠绕着空巢老人,这时候的农村空巢老人极容易产生精神抑郁症,因为精神原因选择自杀的农村空巢老人比例也不少。


郑建元158


我轻轻地打开窗户,微微地风吹来,总能听见一些唠叨,您干嘛呢?

黎明的钟声打破了寂静,一个老人背着自种蔬菜移动着脚步正缓缓地迈向集市。

太阳笑着迎接着午时,面黄肌廋的回到家中摆弄着自种的收获。

夜暮降临,归家的儿女到家,询问着收获,老人笑眯眯地对着挣钱的说:“我明吃酒,能给300吗?”

一个寂寞中的年迈的老人,无养老,孩子也没有挣多少钱,生活无保障。记得有一次在《第一书记》中见到农村(无论单`双)老人无生活来源的窘困,心凉了,同时也在想,我们虽条件好一点在城郊,城户的人将来如何度后生。不管农、城国家是否也给予我们一定年龄的人考虑一下呢?今天的没生活保障老人是否是我们老大不小的一个生活写照。

年轻时不愁,年老时该如何去为我们老有所依呢,生活将如何进行…?

农村的生活简单,单纯为生活只要劳动不愁,老了没什么积蓄,年轻为儿为女,老了儿女也为下一代,代代如此,唯独老人呢?老人没人敢去聘用,生活将会是何景。

政策的改变,打破了养儿防老,有的心放开了,有固定生活保障(养老);有的光靠儿女接济,生活有了不同。愿天下老人平安幸福,快乐地去度过晚年生活,儿女孝敬,常回家看看,多看一次多一份安慰,也给儿女做一下示范,今天的你回家看老人了吗?



池中游168622219


这个问题很大很复杂。每个人的回答汇聚在一起大概就清楚这是我国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了。

首先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

一、农村落后,上一代生育多,光棍多,鳏寡孤独者多,而现在我们又没有那么好的条件去照顾这类人,尽管政策已经很好了,但是农村人口太庞大了,只能尽量照顾周全。

二、城市化使得年轻人离开农村,在城里生根,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流失,农村生产进一步荒废,村里没人,当然显得荒凉。

三、没有子女的肯定悲惨,有子女的也不一定好过,因为子女都不在身边,而且那个时代兄弟姐妹多,我觉得那样的家庭子女都不怎么孝顺,六七个子女没一个人看望老人,这是道德缺失造成的问题。

其次,能解决不。肯定能,我们村现在政策就好的很,政策在逐渐变好,空巢老人也老有所依。但是因为道德问题,有些儿女成群的老人过的反而不如那些膝下无子女的老人,这是道德问题,需要加强素质教育。





我的家在大别山


空巢老人的晚年悲凉在于在有限的生命里最需要的是陪伴而不得。

原因如下:1.家乡没发展,继续呆乡下难以维持生活,给家庭保障;2.长期在外,舍不得经常性回家,浪费车旅费;工作也不自由,没有充足时间,总之即是财务、时间由不得自己,委屈自己的同时也委屈了老人;3.大多数人家庭观念淡薄,不理解老人的需要,只知道过年回家给老人一点钱。

不知道大家换位思考过没有,不要说老人,就是我们年轻人,让你呆在一个没什么人的地方,没有什么娱乐活动,你能受得了?老人更是,他们已经在风烛残年,不知道还能存活多久,他们多看一眼孩子,就少一次,虽然我现在还未满三十,但我深深体味到,我们去奋斗的根源是家庭,但往往我们忘记了初心。

我爷爷过世的时候,没有人在身边,很突然的就走了,至今我都不能释怀,那时我还在读大学,但我想我爷爷走的时候心里是一种什么滋味,四个儿子,六个孙子,4个孙女,我们竟然没有赶到给他老人家送终,我和堂哥们到现在都不能释怀。我的外婆,现在七十多岁,身体不好,有高血压及痛风,我的童年美好时光都和我外婆有关,但是每年也就见得到那么几次,我外婆最需要的是陪伴而不是金钱,我能感受到,我们每次离开她心里的难受和孤独,所以我最近在重新计划回到家乡工作,不再单纯追求金钱。


佛系青年-非洲小白脸514


中国现在虽然已迈入新时代,但离全面老有所依、老有所养仍有一段路要走,特别是农村空巢老人包括孤寡老人问题仍然很突出,由于历史原因农村相对比较贫穷落后,个别老人一辈子都没有娶妻生子,成为现在的孤寡老人,其实处境比空巢老人更差,他们没有人伦上的养老送终,没有子女膝前侍候,没有伴侣陪伴,一辈子生活比较凄凉,特别是晚年生活。好在现在国家政策比较好,这类人都已纳入五保、低保、精准脱贫,而且政府也对这些老人进行了集中安置,再加上社会上越来越多的关爱,也算对这些老人心灵一些慰籍,祝老人们晚年幸福!


享自由162038214


没办法,现实情况如此。

农村儿女有条件的,还能把老人接到城里居住,没条件的,只能把老人放在老家。何况许多身体状况不错的老人,除了自食其力,还得帮衬住在城里的子女。

有些经济条件不错的儿女,就算愿意把老人接到城里,老人也住不惯,宁愿住在农村。而儿女为了生活,很少有时间回到村里。老人两口都在,还多少有个伴。如果剩下一人,也只好衣食住行自己打理了。一人做饭,一人吃。有个头疼脑热只能自己去村医务室,真是得了什么重病,子女才回来照顾。农村娱乐生活又很少,即使有活动室,农村人忙碌一天,也没精力去玩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