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音踏浪来,三亚海边禅茶一味,品位欢喜自在人生


面朝大海,禅茶一味。在三亚南山景区海边,各地茶地爱好者在海滩上,围坐茶席,品茶,听涛,远眺海上观音,感受如世外桃源般的禅静,体验当下的忘我境界。

人文茶道,其基本精神体现于中国茶文化的“四谛”和、静、怡、真。其中“和”是指主客之间的相互和睦与和谐。“和”是四谛中的核心,也是中国茶道的哲学思想核心,茶道的灵魂。“和”和儒、佛、教共通的哲学思想理念,和而阴阳相调,和而五行共生,和乃中庸之道,和乃“天人合一”。

茶通金木水火土,情结东西南北中。意思是,真正要品出茶味,实在懂味外之韵。唐代刘贞亮说茶有十德,即茶可尝滋味、可养身体、可驱腥气、可防疾病、可聚生气、可散闷气、可促礼节、可表敬意、可顺心意、可助行道。茶带给我们的精神养料是慢、清、雅、和、敬五字经。


“茶道的意思,用平凡的话来说,可以称作忙里偷闲,苦中作乐,在不完全现实中享受一点美与和谐,在刹那间体会永久。”正如周作人所言,品茶之美,美在意境,讲究“清、静、和、美”。

人们普遍认为品茶是诗意的生活方式,所以极重意境。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境界说,他认为境界包括自然景物与人的思想感情以及二者的高度融合。茶艺特别强调造境,要求做到环境美、意境美、人境美和心境美。四境俱美,才能达到中国茶艺至美天乐的境界。

“能以一叶之轻,牵众生之口者,唯茶是也。”茶自古是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经贸往来的重要商品,茶文化也是中华文明传播于全世界的重要象征。芳草萋萋,溪水潺潺,一垄垄茶树葱郁苍翠。茶路幽远,唯心所显。


生命的根本意义在修身养性。真正的健康,须身、心两全;真想长寿,必身、心双修。几千年前中国人就说,哀,莫大于心死。所以人有两条命要养,即身体和灵魂,每天我们自然不会忘了吃饭以养身,但太多的人,却时不时会忘记精神粮食的补给,甚至于灵魂枯萎而不自知。

说茶是最健康饮料,除了茶本身的功用价值之外,还有浓且厚的养心价值,也是基于身心双修的理论。 在修身养性方面,茶独领风骚。茶集天灵地气,聚日精月华;水凝圣洁雨露,化雅霜瑞雪;人感古今之宙,居楼外之宇;魂含涌泉之魄,传山外之情,既能洁我心志,冶我性灵,亦能解我烦忧,长我寿诞,更能悦我情怀,尉我平生者。概可谓真情悠远、淳味无尽、雅量隽永。

茶道,是茶文化的核心。是品赏茶的美感之道。茶道是生活艺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以茶修身的生活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是很有益的一种和美仪式。喝茶能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这与提倡“清静、淡”的东方哲学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佛道儒的“内省修行”思想。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是茶文化的灵魂。人文茶道精神、核心是天人合一。


中国茶道吸收了儒、道思想精华,道家的学说则为茶人的茶道注入了“天人和一”的哲学思想,树立了茶道的灵魂。同时,还提供了崇尚自然,崇尚朴素,崇尚真的美学理念和重生、贵生、养生的思想。受老子思想的影响,中国茶道把“静”视为“四谛”之一,即忘掉自己的肉身,忘掉自己的聪明。

品茗是心的歇息、心的放牧,所以品茗场所应当如风平浪静的港湾,让被生活风暴折磨得疲惫不堪的心得到充分的歇息;品茗场所应当如芳草如茵的牧场,让平时被“我执”、“法执”囚禁的心,在这里能自由自在地漫步;品茗的场所应当如温暖宜人的温泉,让被世俗烟尘熏染了的心,在这里能痛痛快快地洗个干净。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们品茗为的就是品出一份好心境,所谓好的心境主要是指闲适、虚静、空灵、舒畅。有了这样的心境,在品茶时才能做到“在枯寂之苦中见生机之甘”,才能在不完全的现实世界中享受一点和谐,在刹那间体会永久。


以椰子、莲花、三角梅、鸡蛋花等三亚随处可见之花果入茶席,入乡即随俗。海阔天空,水天一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佛海无边,茶海无境,一味游修,云海风轻,禅茶诗经,圆满人生。晨钟墓鼓,拿起放下,缘来缘了,随缘自在。

观音踏浪来,就着隐约的梵音,和和煦的海风,一杯清甜的红茶入口,放下和忘掉外面的世界和杂念,放空思想,欢喜自在。

人生在世,确似一叶扁舟,甚至仅如浮萍一点。古今风雪夜归人,那一壶热茶,永远属于天赐甘露;作为世上过客,品尝了生命的飘泊与安顿,茶可以是家,可以是得意的事业,也可以是心灵的驿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