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孝德年画村探寻绵竹年画起源,梳理殷李家族兴衰成败和世事变迁

在孝德年画村探寻绵竹年画起源,梳理殷李家族兴衰成败和世事变迁

绵竹地处四川盆地西北边缘,这里土地肥沃,雨量充沛,气候宜人,物产丰富,有“天下七十二福地之一”的美誉。汶川特大地震后,江苏援建绵竹,绵竹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特别是地处马尾河、射水河畔的中国绵竹年画村。这里交通方便,四通八达,成绵高速路、成兰铁路从村中穿过,成兰铁路绵竹火车南站就在村旁。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前来视察指导工作,这里的人们已基本实现小康,正朝着日益富裕、更好的明天迈进。

在孝德年画村探寻绵竹年画起源,梳理殷李家族兴衰成败和世事变迁

图注:年画村

年画村过去叫大乘村,因为这里有古刹大乘寺而得名,这里聚居着三支大家族,就是殷、李、徐三大姓。他们在这里差不多居住繁衍了三百余年,三大姓互为姻亲,和睦相处。

根据清代绵竹县志所载,“清顺治元年张献忠据蜀,穷极杀掠,士类殆尽,野无人烟。四年丁亥王师伐蜀,献忠仓皇出走中流矢死,余党尚据川西,王师仍屯保至绵竹以绵江为限,至顺治十六年戊戌全川平,八月绵竹始入版图。”当时四川全境据记载不足八万人,连衙门里都是野草丛生,野兽出没,于是清廷下令移民,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湖广填四川大移民,年画村人差不多都是移民。

在孝德年画村探寻绵竹年画起源,梳理殷李家族兴衰成败和世事变迁

图注:移民

1709年(康熙四十七年),我的祖先殷宗昊与伯祖殷宗腾带领家人奉旨入川,他们与陈毅元帅的祖先陈尧钦、陈尧镜、陈尧铭兄弟三人结伴而行,离开了世代居住的湖南宝庆府新宁县,尧钦落户富顺县,尧镜和尧铭落户中江县盛家镇(后改为盛池乡,1953年划归乐至县)。咸丰年间,尧镜部份后裔迁至现乐至县劳动镇,同治八年修建陈氏宗祠,现在陈毅纪念馆内。

殷氏兄弟则到了乐至县钦民乡和兴,现殷家庙村居住。这里是丘陵地区,不是爬坡就是下坎,靠天吃饭。宗昊公出去看护庄稼,不幸被野兽所伤,不治身亡,葬于金竹山,至今坟、碑尚在。宗昊公死后,他的夫人祝氏祖婆带领五个儿子在这里生活。祝氏老祖婆与宗昊公在新宁县湾头桥镇是邻居,现在祝家大院尚在。祝氏祖婆出身大户人家,是出名的祝家大小姐,美貌聪明,能诗会画,特别擅长工笔画,并且十分有主见。她见这地方山高路不平,天晴一把刀,下雨一包糟,靠天吃饭,种啥都不成,于是变卖了土地、房屋,带领殷天进、天洪、天淑、天德、天麟五个儿子离开了这个令人伤心的地方,辗转来到了绵竹。初时来到射水河畔名叫烂泥沟的地方居住,不久就发现这里水旱频繁,不宜居住,就又越过马尾河,来到大乘村宋家碾居住,繁衍居住至今。

在孝德年画村探寻绵竹年画起源,梳理殷李家族兴衰成败和世事变迁

图注:年画村

一位妇女独自带领五个儿子讨生活,实在不易,看看五个儿子渐渐成人,都要成家立业,靠种这点地怎么行,祝氏婆一方面带领儿子种地,闲下来亲自教导他们读书作画,真可谓是耕读传家啊。

此时的川西坝子,人们为了趋除鬼怪邪魔,到处请道士、端公打保袱、贴门神、请灶君、桃符、挂桃木剑避邪,祝氏婆就带领五个儿子画桃符、灶神、门神,由于生意红火,需求量大,就请匠人刻木版,祝氏婆亲自设计作画,木版印下后,儿子们就填色,这样一来,不光当地畅销,且远销川内各地。

在孝德年画村探寻绵竹年画起源,梳理殷李家族兴衰成败和世事变迁

图注:门神

供不应求的局面,使祝氏婆喜上眉稍,于是她广收门徒,传授技艺,殷家很快就富裕起来了,五个儿子娶了媳妇,子生孙,孙又生子。家庭式的手工作坊仍然满足不了供需矛盾,于是聪慧的祝氏婆又以居住地的地名七星包为名(七星包,七星者,北斗七星也。包,土包也,滨临马尾河畔的殷家坎,上起过去的清道七大队,下至齐福的妙相院,大小七个土包,宛如天上北斗七星),对外开起了流水线作业的“七星斋”画坊,正式亮出了牌子。

祝氏祖婆和她的儿子仍开画坊兼收门徒,临近的李家之子李藩幼时就曾到殷家学画。乾隆年间,李藩登丙子科解元,在华阳、彭县任训导,又在家乡开设伏羲画坊。他在作画风格、用纸、颜料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创新和改革,其规模和技艺、风格均超越了殷家,于是形成了以殷家为主的门画派,又称红货,李家为主的中堂派又称黑货的派系。到了清嘉庆年间,李藩的孙子李德扬(字芳谷),中了进士任翰林院编修,乡人称李翰林。其祖李藩、父李先本、母侯淑兰、妹李淑恭、儿子李锡命、女儿李锡桂,一门四代皆工诗文、书法、年画,特别是李芳谷先生诗、词、书、画、年画作品极多,在川西留下遗墨甚多,创作的中堂画《赵公镇宅》《寿天百禄》《得禄荣升》《百寿图》《关公图》等传承至今。他在京城为官,广为传播和努力,使绵竹年画最终走出四川,销往全国和东南亚一带。彼时,马尾河、射水河两岸,年画作坊达到了上百家。

在孝德年画村探寻绵竹年画起源,梳理殷李家族兴衰成败和世事变迁

图注:年画村

绵竹年画是中国四大木版年画之一,传承久远,但形成这种称谓还是近现代的事。明、清两代,绵竹年画还不叫年画,叫门神、灶神、灶君、土地、桃符,多是木刻板印制填色。特别是清初,经过战争和灾荒、人口稀少,到处显得阴森恐怖,鬼怪邪魔横行,人们为了趋邪、避鬼、除怪,当然逢年过节也为了喜庆,所以这年画的销量和制做也应运而生,生意十分红火。当时射水河和马尾河畔,同时开设有数十家作坊生产年画,同时也创作出了众多的不同风格的作品,创立了门派。

在孝德年画村探寻绵竹年画起源,梳理殷李家族兴衰成败和世事变迁

图注:绵竹年画展示馆

追根溯源,绵竹年画的根是殷氏家族老祖母祝氏在绵竹首创发展的,以李藩为主,李芳谷先生发展壮大,繁荣流传开的,当然随着时间的流逝,找不到当年作品了,因为这是民俗的、实用的,不可能、也不容易保留下来,但年画精品还是传承了不少下来,这是值得欣慰的。现在年画村的李藩墓地桅杆是嘉庆皇帝所赐,祝氏祖母墓的对联:瑞脉峥嵘来马尾,佳城璀璨映七星,可以作证。

在孝德年画村探寻绵竹年画起源,梳理殷李家族兴衰成败和世事变迁

图注:年画村年画湖

李家的名气、财富远远超过殷家后,李家的祠堂也修得高大气派,李氏成了远近闻名的名门望族。殷家很不服气,认为你李家是我的门徒,怎么能比我殷家强,于是请了阴阳先生看了地,在距李家祠堂两里之处修了一个字库塔,在字库塔与李家祠堂之间修了一座拱桥。这样一来,字库塔、拱桥、祠堂成了一条直线,喻意为桥是弓,塔是箭,专门射你翰林院。从此,这李家就日见衰落,殷家逐渐兴旺起来。

这李家知道是殷家整了冤枉,伺机报复,苦无机会。清末,殷家三房殷天淑的六世孙殷盛仪(字树桐)中了举人,这在殷家是一件天大的喜事。于是,他们欢天喜地在殷家祠堂大办宴席,请戏班子唱大戏,十里八乡的人都前往祝贺、看戏。

在孝德年画村探寻绵竹年画起源,梳理殷李家族兴衰成败和世事变迁

图注:古装女子

也是活该有事,祠堂办席抬酒的人青天白日,平白无故地把酒缸打破了,酒也倒了。李家人借祝贺为名,送戏给殷家,送的戏名叫群仙会,这戏又名仙人岛,写戏报的人挂牌时也写成仙人岛,人们纷纷前往看这仙人岛(倒)。这天天气闷热,乌稍蛇爬到田埂边,塘里的乌龟爬到了举人家,这些大家都还不在意。这仙人岛的戏才唱到半中腰,只见天黑地暗,狂风大作,瓢泼桶倒的暴雨倾泄而下,顿时马尾河翻江倒海。这时天上一条巨龙尾巴伸向马尾河,搅得河水波涛汹涌,白日如同黑夜。霎时,云开雨收,马尾河水干枯。从此,殷家日渐败落,殷举人的家业也衰败下去了。

在孝德年画村探寻绵竹年画起源,梳理殷李家族兴衰成败和世事变迁

图注:唱戏

同年,殷举人上京参加科考,不中,留京十二年,以教书为业。同时吏部授与江油县教喻,这是正八品官员,但殷举人至死也未上任。这个管教育的小官,在那个时代,在绵竹这个小地方也不得了,绵竹除大乘村殷举人家挂文魁匾,人称文魁匾院子,就连九龙殷家大院子、齐天甘泉埝殷氏都制做了文魁匾挂上以示荣耀。殷举人在京十二年间,学会了吸食鸦片烟、嫖娼等恶习,其间他还到美国游学,回国参加了同盟会,由于处处不得志,他回到了家乡。1920年,年仅四十二岁的殷举人逝世了。死后穿着未上任的官服。1966年文化大革命运动开始,红卫兵把他的墓挖开,身穿官服的殷举人颜色未变,身上的官服也好像新的一样,但一遇空气,马上变色,衣物也破碎了。中国最后科举的见证,昔日殷氏家族的荣耀消失了。

在孝德年画村探寻绵竹年画起源,梳理殷李家族兴衰成败和世事变迁

图注:年画摊

殷氏家族自康熙四十七年从湖南新宁县入川,辗转来到绵竹大乘寺这个地方繁衍居住近三百年,由五兄弟发展到如今二千多人的大家族,过年拜年也就成了一件大事。殷氏宗祠除重大事务外,祭祀就是头等大事,一是清明祭祖,二是腊月底祭祖,这是十分庄严隆重的,由族长组织。族内辈份最大,德高望重的男性长者主祭,然后按辈份依次上供祭祀,女人不得参与,当然分享祭品的宴席也是不能参加的了。

在孝德年画村探寻绵竹年画起源,梳理殷李家族兴衰成败和世事变迁

图注:祭祀

正月初一,一大早各家各户就分头去拜年了,首先去祠堂跪拜磕头,这一天祠堂开放,不论男女都可以进祠堂去磕头跪拜。这一天小孩是最高兴的了,小女孩也可以跟着妈妈去拜年,出去透透风,到处走一走,所以特别喜欢了。从祠堂一出来就分别到亲戚、朋友家去拜年了,这拜年时间不能太长,一般人家都准备了茶水、瓜子、糖果,客人不需准备什么礼物,或者准备一点小礼品,糖果之类,叫遮手。主人也不需准备留吃饭之类东西,客人到来大家只是象征性地坐一下,并不认真地喝茶聊天,然后告别。主人也只是给小孩一点糖果瓜子,客人又到另一家去拜年,一天中差不多都要拜完,还不在主人家吃饭。如果需去的人家太多,一家人只好分头去拜年,这就是叫拜趟子年了。

在孝德年画村探寻绵竹年画起源,梳理殷李家族兴衰成败和世事变迁

图注:绵竹人

过了大年初一,就可以请客了,绵竹叫请春桌,这就开始互相往来。当然去做客,礼品是少不了的,客人送来的礼品不能全收,还要回礼,给小孩发红包,剩下的礼品等对方回请时再加上少许礼品还回去。这一来一往,有的到了五月端阳都还没请完,过去送礼以米花糖、糟子糕、挂面、鸡蛋、腊肉、香肠等为主,有的等回请时,糕点、挂面巳经发霉了,腊肉、香肠已生蛆了,根本不能食用了。但没办法,这是对人的尊重,是一种习俗,也可以理解成当时的一种民间拜年文化。

(殷坤才/文;彭忠富/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