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王朝的時候,四川的版圖有多大?

鄧麟同學


大領域,亂分治

清朝時四川,則是因為轄區面積遼闊。所以沒有再添加其他的省份,也沒有被交給其他總督管理。所以在清朝統治的前期,出現了一個非常尷尬的情況,四川總督和四川巡撫同時存在,而且都在成都辦公。總督基本上是負責軍事,而巡撫這是負責政事和民生,兩人分管不同的領域。



這樣的情況可能在當時沒大事的時候可能還能和睦相處,但是當叛亂出現的時候,兩位大佬官位平級,大家都互不相讓,導致經常內鬥而不幹實事。而當時四川也因為有各種少數民族部落的存在,中央的管理也十分鬆散,所以當時的四川雖然面積廣大,但實際上更像是各地區分治。



到底有多大?

其實在清朝的時候四川省的轄區比現在大得多,轄區包括現在的四川、重慶以及西藏的東部地區。但是在此後的二百多年之後四川轄區不斷縮小,直至今天。



以上便是我的回答,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蘑菇雅說


宋朝加強中央集權,並西川路和峽西路為川峽路;後又分為益州路(後改成都府路)、梓州路(後改為潼川府路)、利州路和夔州路,稱之為川峽四路,總稱四川路,四川之名即源於此。

明代朱元璋滅大夏國。四川是全國13個承宣布政使司之一,轄區除今四川、重慶外,還包括今貴州省遵義市和雲南東北部及貴州西北部,轄境已達川西高原和涼山地區,布政使司衙門駐成都府。並在川西高原地區設立衛所。

明末張獻忠建立過“大西”政權,轄四川盆地大部分地區。明末清初,四川歷經連年戰亂,人口急劇減少、滿目瘡痍。《四川通志》載:“蜀自漢唐以來,生齒頗繁,煙火相望,及明末兵燹之後,丁口稀若晨星。”

滿清初期全國內地為18行省,四川省為其一,並對川、滇、黔3省省界進行較大調整,遵義改屬貴州,東川改屬雲南,通過“湖廣填四川”恢復了生產力,基本確定了今四川的南部省界。

滿清中期四川增設5道,即成綿龍茂道、建昌上南道、川南永寧道、川北道、川東道,道轄該地區的府、州、廳、縣。在川西高原少數民族聚居地區實行“改土歸流”, 招撫木雅、喇滾,瞻對等土司,將雅碧江以東的地區劃歸四川行省。將西寧衛(後為西寧府)、河州隨地劃歸甘肅行省,將松潘及阿壩等地劃歸四川行省。並派四川提督率兵進駐打箭爐,重修鐵索橋。

滿清王朝的四川的版圖與現今四川差不多大,總面積48.5萬多平方公里。

(圖片、資料源於網絡,如侵權請告之,立馬刪除相關部分)


天寧閣


四川,在我國曆史上,一直以來都是經濟大省,人口大省!

不論何時,在整個國家中都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自古以來,四川便有“天府之國”的美稱,唐朝時,更有“揚一益二”的說法,可見四川在整個唐朝時的經濟及社會地位!

既然問題中問的是清朝時期,四川的版圖,那麼這裡就不再做其他的闡述!

行省制度建立於元朝,明清時期,對該制度進行不斷完善,清朝入關之後,在傳統的漢地,設立了18個行省!

後,清政府在1884年新置新疆省,1887年置臺灣省,1905年置江淮省(後取消)!

而四川,則是這最開始的18個行省之一!

如今的四川省,大體與當初清朝時期所劃定的四川省行政區劃無二,只不過少了一個後來的重慶市!

清朝時期,四川省就是一個大省,其南接貴州,雲南;西接西藏,北連陝西,甘肅,青海;東接湖北省!

當時的四川,面積近57萬平方千米!

後來,四川省歷經民國時期,到如今,除了與重慶分家以外,其所轄其他地域並無太大變化!
直到今天,四川省人就有著48.6平方千米的面積,在全國來看,也是一個版圖排在前列的大省!


汶與川


四川從來都是個大省,自古因為川峽四路,而得名四川。

歷朝歷代,行政區域變化很大。咱們先看看川峽四路,是指哪些地方。

川峽四路,宋元時代行政區劃,今名”四川“的源頭,包括益州路(成都地區)、梓州路、利州路、夔州路。也就是當今四川大部、重慶全境、陝西漢中,湖北恩施、貴州的安順、貴陽、遵義、銅仁等區域,以及甘肅文縣。

再看看大清朝的四川地圖:

看這個圖,就很明白了。

從元朝開始調整行政區域,四川的區域就在做減法。

從以前龐大的川峽四路中,逐步調整出去了:漢中,劃歸陝西。恩施,劃歸湖北。安順、貴陽、遵義、銅仁劃歸貴州,文縣劃歸甘肅。

這就基本上是重慶沒直轄時候的四川版圖,也就是大清朝的四川版圖。

據阿呆考證,還有一些細小的邊緣地區,有差別的。

大清朝四川有:成都府、重慶府、保寧府、順慶府、敘州府、夔州府、龍安府、寧遠府、雅州府、嘉定府、潼川府、綏定府、康定府、巴安府、登科府。

通俗點說就是:成都地區、重慶地區、巴中地區、南充地區、宜賓地區、三峽地區(萬州)、綿陽地區、西昌地區、雅安地區、樂山地區、遂寧地區、達州地區、甘孜地區、巴塘地區、阿壩州。

這下基本講清楚了吧,總體上說,清朝的四川,就是現在的四川加重慶。


阿呆夢話


北宋時,四川地區分為益州路(今成都),梓州路(今三臺),利州路(今廣元),夔州路(今奉節),統稱川峽四路,簡稱“四川路”或“四川”,四川得名之始。

元朝時,元世祖忽必烈在公元1281年正式在各地行中書省,建置“四川等處行中書省”,簡稱四川省。

到清朝時,四川省的轄區比現在大的多,轄區包括現在的四川,重慶以及西藏的東部地區。

清時,將四川行政區劃分為:府,州,廳,縣。有13府,8個直隸州,5個直隸廳分別是:

十三個府:成都府 重慶府 保寧府

順慶府 敘州府 夔州府 龍安府 寧遠府

雅州府 潼川府 康定府 巴安府 登科府

五個直隸廳是為少數民族地區特殊增設的,是為了和內地州縣有區別。

松潘直隸廳 石砫直隸廳 理番直隸廳

懋功屯務廳 阿爾古直隸廳。

八個直隸州為:邛州直隸州 綿州直隸州

資州直隸州 茂州直隸州 忠州直隸州

酉陽直隸州 眉州直隸州 瀘州直隸州

附 清朝四川區域圖:


半醉看夕陽影音


根據中國地圖社1994年第三版世界地圖冊介紹四川省的地域面積為56萬多平方公里。請看這時的四川地圖:


請注意,四川的西邊即"川邊"地區是以金沙江橫貫南北的天然分界線,界定了西藏和四川的區界。

而在清朝的地圖卻不是這樣的,請看地圖:
從地圖上看,四川的邊界線是往西邊越過金沙江了的,因為一時查不到準確的數據,我個人估計應該有五萬平方公里,那麼越過金沙江的地方歸於四川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1911年初,全國處於大革命前夜,整個中國政局處於火山爆發前的寂靜和不安中,這時候署理四川軍政大權的趙爾豐、趙爾巽兩兄弟早己鎮不住四川的堂子而退居幕後,巡防軍突然生亂,搶劫全城,血氣方剛的尹昌衡等人帶兵鎮壓了此次"打啟發"(搶劫)的亂兵行動,尹昌衡由此當上四川大漢軍政府都督。

此時川邊八百里告急文書象雪片飛來,塘報:被趙爾豐"改土歸流"的南北兩路土司、頭人相繼造反,攻佔了得榮、定鄉、稻城等縣,包圍了昌都;又有報:理塘失陷,官員殉難。

1912年(民元)七月十日,尹昌衡帶著八個團平息叛亂行為,不到一個月,叛軍被川軍打得喊娘喊老子,十月份平叛結束,尹昌衡採取了對以下地區的駐軍:三千人屯北道,二千人屯中道,三千人駐昌都五千人駐巴安⋯如圖:



也就是說,清未民初四川的版圖至少包括昌都,這個情況和網絡圖片比較一致。

初略統計:清未民初四川面積至少61~65萬平方公里。

僅僅為個人觀點,請不同意見指正。


良人執戟2


四川屬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單位,省會成都,簡稱“川”或“蜀”。位於西南地區內陸,總面積48萬平方公里左右,被喻為“天府之國”。

四川之名源於北宋期間,由當時的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和夔州路組成,合稱川峽四路或四川路,簡你四川!而四川建省之名始於元朝,四川省由此而來!

清朝建立後,全國劃分十八行省,四川行省為其中之一。清初四川行省基本沿用前朝疆域體制,不斷的調整川、陝、黔等三省省界,析出遵義屬貴州,東川改屬雲南,基本確定南部省界!與今天之省界基本無異,並加強川東高原少數民族聚居地區管理,設立敘永廳、松播廳等機構,歸屬四川督撫屬理,同時派出機構管理川東甘孜等地,而清歷代統治者也不斷的調整,使四川疆域不斷的變化,直到嘉慶期間,四川疆域基本成形,囊括了西接西藏,北接青海陝西,東接湖北湖南,南接貴州雲南的廣大疆域!設置道府18個,直隸州8個,直隸廳6個,縣111個的龐大管理機構,實施湖廣填四川的人口遷移政策,使四川成為清朝疆域最大、人口最多的省份!

總之,四川之強,地位之重要!其它省份無法比擬!




寒冰2011



125878215蜂獾



賽麥大弘


清代四川地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