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成龙以副榜贡生的身份步入仕途,副榜贡生是科举考试中的哪一个层次?

用户0671


向敬之

副榜贡生就是参加乡试出成绩的备取生,算不上真正的举人,但有资格参加选拔进士的会试。

崇祯十二年,于成龙到太原参加乡试,本来很有能力中举。然而,他在考场碰到了考官公然受贿,徇私舞弊,于是借题发挥,在考卷上痛陈时弊,直抒胸臆,结果正榜无名,勉强考了个副榜贡生。这般看来,于成龙应该是考得不错,不然被贬损的考官,岂会将他名留副榜。

备取就是可要可不要,不算也能算。模棱两可,考官把于成龙拦在举人之外,但还是不留人口舌,以免上级调查。

于成龙入仕,则是顺治十八年的事情了。他的学历,为副榜贡生,还是前明的,但是,他却在清朝参加了几次官方进修:一是顺治四年至八年,于成龙到太原崇善寺开办的学校学习四年,他有参加了一次乡试,但不幸落榜,连一个副榜贡生都没捞到。二是顺治十八年参加国子监学习,终于通过明经谒选吏部,被安排到广西罗城做县令。

于成龙之所以能被直接安排为知县,是有原因的:

一、广西刚被平定,而罗城连百废待兴都谈不上,是社会形势不稳的蛮荒边地,能有人愿意前往为朝廷收拾烂摊子,朝廷也乐意。

二、清朝武力征服南方,推行剃发、易服、圈地等恶政,对汉人进行民族奴役政策,能有汉人愿意入仕,可以起到榜样作用,清廷是鼓励的。


以礼观书


贡生和贡士不是同一个概念,所谓贡士,指的是会试录取者,这些人的地位高于乡试录取者——举人。贡士实际上就是准进士,再经过殿试分出一甲、二甲、三甲等排名,赐出身之后,即可以称为进士。一甲赐进士及第,即俗称的状元、榜眼、探花;二甲赐进士出;三甲赐同进士出身(和现在医院的级别恰好相反)。



副榜贡生则不同,所谓副榜贡生,指的是乡试没有考中举人、但成绩尚可者,另列副榜、授予贡生,入国子监继续深造。除了副榜贡生之外,明代还有岁贡、选贡、恩贡和纳贡;清代有恩贡、拔贡、岁贡、优贡和例贡。这些都属于特殊形式的贡生或者优待生,同样有进入国子监继续深造的资格。换句话说,所谓副榜贡生实际上类似于候补举人。虽然是候补,要进国子监继续深造,但是这些人同样是具备为官资格的,而于成龙就是这类所谓的副榜贡生出身。



于成龙的副榜贡生其实并不是清朝给的,而是明朝。实际上,在清初组织的的乡试中,于成龙落榜了,连副榜贡生都没有录取到。由于清初的满洲统治阶层急需人才,同时也是出于安抚、笼络汉族士子阶层的需要,对前明的贡生同样予以承认。于成龙这才获得了出仕的资格,于顺治十八年入国子监学习,结业后正式出仕为官。说起于成龙的官场第一步颇有些“儿戏”,他的第一个职务广西罗城县令居然是抽签抽来的。英雄不论出处,县令是抽来的也好、买来的也罢,于成龙的确是一个不可多得的行政人才。上任边远蛮荒之地罗城之后,短短数年便把百业萧条么罗城治理得井井有条,为此还被两广总督金光祖举荐为广西全省唯一的“卓异”。之后,于成龙步步高升,而且又获得了两个“卓异”,从县令一直干到了总督。



提到于成龙,很多人第一反应是“于青菜”。诚然,于成龙对于自身的约束可谓达到了极致,绝对配得上“天下第一廉吏”。相对于职业操守,于成龙的行政才能实际上更加出众。整个清朝副榜贡生出身者能够做到总督这样高位的其实并不多,而连续获得三个“卓异”者,只有于成龙一人。足见于成龙并不是独善其身的清流,而是肯做事、能做事、做得好事的能臣、循吏。而且,于成龙虽然坚守自己职业操守的底线,一生清廉、被称为“于青菜”,却不对上司、同僚、下属进行道德绑架,与上司、同僚、下属的关系相对还是比较融洽的,从三次被上司举荐“卓异”也能看出一二。仅就这一点而言,出身与其颇为近似的明朝名臣海瑞(海瑞是举人出身)远不及于成龙。


农民工老杨歪说历史


于成龙是书香门第出身,在明代于家就世代为官,从小在这种家庭耳濡目染,自然是勤奋读书,走科举的道路。于成龙出生于明万历四十四年,虽然他出名是在清朝康熙年间,但他前几次考的是明代的科举。

于成龙读书是认真的,一心想要当圣贤,不过科考残酷的现实告诉他,圣贤之路不会那么平坦。崇祯十二年,二十三岁的于成龙考中乡试副榜贡生,这个成绩比较糟糕。

在科考的漫漫长路中,读书人首先得通过县试和府试成为童生,再通过院试成为秀才,以秀才的身份参加乡试,考中了就是举人老爷。举人就有了当官的资格,同时其中有一部分会被推荐到国子监读书做学问称作贡生。举人接着在京城参加会试,考中了其实就是进士,之后的殿试只是把这些进士按等地排排名次,头三名就是状元,榜眼,探花。

于成龙副榜贡生就是在乡试中没有考中举人,但是成绩勉强还行过得去,可以作为正式名额的备份推荐到国子监去深造一番,当然还得花点银子。后来因为明末于的家乡山西战乱特别厉害,已经有做官资格的于成龙索性呆在家里孝敬老人,没有外出当官。

在社会动荡局面安定下来之后,顺治年初他参加了乡试,可惜又落第,顺治十八年,已经四十五岁的于成龙参加了最后一次科举考试,在北京他参加了明经科考试。由于明经科考试相对容易,档次比较低,考中的人也只能做一些小官,所以通过抽签,于成龙被任命为广西罗城县令。


虽然那是一个地图上都找不到的烟瘴之地,但于成龙义无反顾地骑着毛驴踏上了他的征程,开始了他的“卓异”人生。

(一家之言,欢迎指正。)


看遍山川


明清两代科举制度大致相同,有县试而府试再院试,县试到府试都及格的称为童生,通过院试及格后才能叫生员,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秀才。大家要知道,院试是省一级的考试,想要在有限的名额里考及格也是很不容易的事。所以秀才也不是那么好考的,当了秀才就等于有了功名,可以不交赋税,可以见知县不跪等特权了。过了院试之后才能去乡试,中了乡试就又是一个层次了,那就是举人了,就有当官的资格了。注意了,重点来了。在考取举人时,会在这些举人中推荐一部分人去国子监读书的资格,被推举者就是贡生,那么什么是贡生副榜呢?就是在正式推举名额之外还要另加几个名额做为下次被优先推举的备选。包括举人、乡试、会试、殿试都有副榜。于成龙就是贡生副榜,说明他当时没有被推举为贡生,也就是下一届贡生的备胎。还不是正经八百的贡生。


寒石禅


副榜贡生也称副贡,是指乡试录取中的副榜(正榜就是举人了)。副榜名义上是正榜额满后给予一些优秀考生的待遇,这些人在中副榜前的身份是学生(廪、增、附、监、贡),中副榜再参加乡试则称为副贡。

副榜并不是乡试才有,会试也有。

许多人都认为贡士专指会试中式者,其实是错误的。把会试中式者称为贡士,是清代才有的事,意指贡进之士,因为会试中式只是一种名义身份,需要殿试进一步考定等级后才正式授职,故名为贡士。"贡士"在明清,更多的时候是指贡生,即岁贡、恩贡、抜贡等(清代有恩、拔、岁、优、副五贡),以及捐纳监生(纳贡)。所以,在阅读地方志和史籍时,碰到"贡士"两个字,千万别想当然地认为是会试中试者。

(手机上写的,举例不便,就省略了。有兴趣的,找几本地方志翻翻。)


了不了斋主人


副榜贡生也就是相当现在没有考上一流大学,但是本身又很优秀有资格进入一流大学学习的旁听生或者是特招生!


Jerry随笔人生


科举时代,挑选府、州、县生员(秀才)中成绩或资格优异者,升入京师的国子监读书,称为贡生。意谓以人才贡献给皇帝。贡生相当于举人副榜。


风临阁主


通俗地说,副榜贡生就是地方推荐上中央大学的候补人员。


Zyh秋分


举人和贡生是一个时期的产物?明朝只有贡生没有举人之说吧。


普化先生


简单说,貢生就是拔尖的秀才,和举人一块上学的读书人。贡士,就是拔尖的举人,和进士一块上学的读书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