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部侍郎是一個什麼職位?

漂亮的學姐


中國古代中央政府設置六部,六部具體包括吏部、戶部、兵部、禮部、刑部和工部,其地位和職能相當於今天的國家部委。

六部之設始於隋唐,發展於宋元,鼎盛於明清。明代以後,六部直接對皇帝負責,各部首長稱為尚書,下設左右侍郎各一,作為尚書的副手,六部尚書和侍郎都是各部的堂官,就是今天的領導班子成員。在明代,六部尚書一般為正二品,侍郎為正三品;清代尚書為從一品,侍郎為正二品,各部尚書一般由內閣大學士兼任。

兵部是六部之一,也是六部當中比較重要的部門。明代比較重要,掌管全國軍隊的調動、武官的選授等等。清代兵部工作比較單純,只是掌管全國綠營兵的軍籍、武官的選撥任命等具體事務,類似於今天的兵役機關;為了讓各省長官節制綠營兵,清代的巡撫一般都掛兵部侍郎銜;至光緒三十二年(1906),清廷改革官制,兵部改稱陸軍部。

最後回到問題本身,兵部侍郎究竟是個什麼職位呢?

由上面內容可知,侍郎是中央機關的高級官員,而兵部又是全國最高軍事領導機關,所以說兵部侍郎是負責全國軍事的副首長,與現代國家的國防部副部長基本差不多。




民國年間那些事


在清朝,一個省的最高行政長官是巡撫大人(類似於現在的省書記),從二品官銜,兵部侍郎是正二品官銜,所以,兵部侍郎比巡撫職位高。

(清朝巡撫)


兵部侍郎屬於尚書省的兵部,尚書省是三省之一。尚書省就相當於現代的國務院。而尚書省裡的兵部,就類似於現在的國防部,兵部尚書相當於國防部長,兵部侍郎是兵部的二把手,也就相當於現在的國防副部長。在明朝,侍郎官階從二品,到了清朝,侍郎是正二品。


兵部尚書,是六部尚書之一,職務是統管整個國家的軍事事務,官銜很高,在明朝時期,這個是正二品,到了清朝官階,上了一檔次,是從一品。

兵部尚書是兵部的老大,屬下包括:2位侍郎,4位兵部主事,2位職方主事,2位駕部主事,2位庫部主事,俗稱“兵職駕庫”。(尚書省架構圖)


兵部侍郎,並不是服侍兵部尚書的!

值得一提的是,很多人聽到兵部侍郎這個名字,就以為是專門服侍兵部尚書的,其實不然!

兵部侍郎,並不是兵部尚書的副手,侍郎的職務不是侍奉尚書大人的,而是和尚書一樣,直接效命與皇帝的。

在明清兩代,兵部官員內部也會有一個值班表,如果哪天輪到尚書值班,但是尚書大人沒有上班的話,那就輪到侍郎全權代表尚書,可以行使和尚書一樣的權利。


兵部侍郎的職責是什麼?權利到底有多大?

尚書和侍郎,在漢代剛設立的時候,職務較低,但是可以直接侍奉皇帝。等到了明朝,六部尚書的權利那是非常大,兵部權利位於吏部之後,兵部尚書以及兵部侍郎的職責是主管國家的兵調,器械,武官任職等等,只要是和用兵有關的大小事務,皇帝必須是先下旨到兵部,然後傳達到下面基層。反過來也是一樣,基層要上報用兵事宜,也必須經過兵部。

(調兵)


到了清朝,兵部的權利比明朝時期小很多。兵部尚書和侍郎不能直接給下面下命令。但是兵部侍郎也可以直接上呈皇帝,不用向尚書彙報,也就是說,有關兵部的事情,作為二把手的兵部侍郎,不用服從於尚書,兵部尚書大人管不著兵部侍郎,他們互不相干,只是均攤了兵部事務。


清朝的六部,有個非常有趣的現象

就是清政府在六部裡面,分別要設立滿、漢兩個職位,兵部設立1個滿族尚書,1個漢族尚書,2個滿族侍郎,2個漢族侍郎。侍郎也可以直接向皇帝上呈事務。

所以,在清朝,兵部分為滿漢兩族,官員層次比較複雜,估計職位競爭也大。


文、圖:搞史人

歡迎閱讀,關注。


搞史人


這就得看什麼時期的,因為不同朝代的兵部侍郎,他在朝廷中的地位是不同的。


總的而言,兵部侍郎是兵部的二把手,位置僅次於兵部尚書。唐至北宋前期為正四品下,元豐改制後從三品,北宋前期為文官遷轉階官,元豐改制後為職事官。明代正三品,清代為從二品。

兵部在古代就相當於今天的國防部,它所負責的事物就是掌全國武官選用和兵籍、軍械、軍令之政。不過在明代以前,兵部的職權好沒有那麼膨脹,宋代的時候,兵部不掌管軍政,軍事調度權是握在樞密院手裡。同樣的遼、金、元的兵部也是沒有軍政權,只是負責無關的選取和軍事後勤管理。



清代因為有專門的八旗制度,而且為了強化皇權,所以兵部的職能相較於明代來說也是有所下降,只是管武職選授、處分及兵籍、軍械、關禁、驛站等事。

這麼一看,只有明代的兵部是權力最大的,堪稱一個完整的“國防部”。


當然這個權力,也不是一開始就這麼大。在土木堡之前,大明的軍務主要由五軍都督府來負責,兵部只是一個執行單位。土木堡之戰後,明代軍事權貴幾乎被團滅,文人集團的實力得到了飛躍式的提高,兵部也就接管了大部分的軍政權。比如北京保衛戰中的領袖于謙,就是兵部尚書。

在明代中後期,兵部在武官的任職上有著很大的話語權。還有兵部大吏可以經略地方,可以說是職權很大了。

而作為二把手的兵部侍郎,他的權力概念是比較模糊的,通常是和副尚書享有同等地位,多數時候是給尚書當秘書,當然也有做地方巡撫或者經略的機會。


火器工坊


兵部是六部之一,六部分別是吏部、戶部、兵部、刑部、工部,禮部,那這六部都負責什麼呢?

吏部,主要負責官員的選拔、升遷、考核。

戶部,主要負責人口、土地、戶籍、賦稅等一切跟財政有關係的事情。

兵部,主要負責軍隊及軍人有關的事情,包括打仗,軍械,訓練。

刑部,負責一切與律法有關的事情。

工部,負責與水利,木土建設有關的事情。

禮部,負責教育和與禮儀有關的一切事情。

六部的每一部的主官叫尚書,比如吏部尚書,兵部尚書,在清代官制裡面,官居從一品,及協辦大學士,步軍統領(九門提督),都察院左右都御史,八旗的都統,各省的提督,總督(加兵部尚書銜)。

那六部又是怎麼來的呢?六部來自於三省六部制,而三省分別是尚書省,門下省,中書省,六部其實是尚書省之下。

其中尚書省是具體的行政機構,所以尚書省下面有六部,中書省負責起草詔令,而門下省負責審查詔令,還有封駁之權(即將詔令退回中書省),如果通過了,那就發給尚書省去執行。

到了元與明初的時候,沒有尚書省與門下省,而只有中書省,六部在中書省之下,中書省有左右丞相,比如李善長和胡惟庸都做過中書省的左丞相,胡惟庸案之後,朱元璋就將中書省和丞相一併撤除,六部直接對皇帝負責。

就清代而言,兵部有兵部尚書一名,左右兵部侍郎各一名,顯然兵部侍郎就是兵部尚書的副職,如果兵部尚書相當於國防部長的話,那麼兵部侍郎就相當於國防副部長了。

兵部侍郎為從二品,而從二品的還有各省的巡撫、布政使,還有副將,可見兵部侍郎的職位還是很高的。


歷史簡單說


國防永遠是一個國家對外的頭等大事。國防完備制度健全,擁有一支召之即來、來之能戰、戰之必勝的國防隊伍對國家是必要的。

而執掌兵權的部門,也就成了國家怒而揮拳時的不可或缺的臂膀。縱觀華夏曆史,軍事權力的首腦機構名稱變化繁多。

秦漢時期,代天子執掌天下兵馬大權的為“三公”中的太尉,到漢朝改為大司馬。後來也有稱大將軍的,他們才是真正兵權的擁有者和指揮者。

隋唐時期正式設立“三省六部”,卻在宋一代因領導者想制衡權臣,分裂權力,設立了“三衙”(宋代掌管禁軍的機構。

有殿前司、侍衛親軍馬軍司、侍衛親軍步軍司,合稱三衙)與樞密院。

到明一代,正式廢中書省,朱元璋甚至連丞相這一官職都給踢出了權力機構。六部開始直接對天子負責,可謂是當時中央集權制度的巔峰。

六部分設最高領導人“尚書”以及副職“侍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定六部具體職掌,並於歲終進行考績,分其優劣,以行黜陟。


六部官員相對穩定,不得輕易調動,凡有勞績者,則在本部升用。自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罷中書省後,即升六部品秩:尚書為正二品(建文中曾一度提為正一品,永樂時復舊),侍郎正三品,郎中正五品,員外郎從五品,主事正六品。

也就是說,侍郎這一職是一部的副職分管正三品長官,而且是“堂上官”即能在衙署之大堂上處理重要公務的重要職務,即如今的國防部分管副部長。

兵部作為護國並指揮兵馬大權的機構,其侍郎地位可謂是極高。

在正三品官職中,最有油水的莫過於吏部考功司侍郎(管理官員的績效考核,大筆一揮就能決定一個官員的升貶)、工部營繕司侍郎(負責各種工程建設,貪汙最為嚴重的官職)以及兵部的武庫司侍郎。


兵部在明朝下設四個司:武選清吏司、職方司、武庫司及車駕司。

武選清吏司負責掌考武官的品級、選授、升調、功賞之事,考查各地之險要,分別建置營汛。管理少數民族聚居的土司武官承襲、封贈等事;職方司掌理各省之輿圖(地圖)、武職官之敘功、核過、賞罰、撫卹及軍旅之檢閱、考驗等事。

車駕司管理天下驛站驛馬以及各地軍隊的軍馬,像“孫悟空”曾擔任的“弼馬溫”一般。

武庫司專司軍械的更換,製造,貯藏,以及研發,還有糧草的供應。也就是國家戰略裝備的研發,軍隊糧草供給以及整個部隊的武器配發!

清人筆記《戴鬥夜談》曾記載京師十可笑:

光祿寺茶湯,太醫院藥方,神樂觀祈禳,武庫司刀槍,營繕司作場,養濟院衣糧,教坊司婆娘,都察院憲綱,國子監學堂,翰林院文章。


可見武庫司的油水之足!武選清吏司侍郎其實也是一大肥差,但不及文官中的考功司,因為武官更看重軍功。

一般來說,兵部尚書(如今的國防部部長)都是由兵部的左右侍郎提拔上去的。

而且侍郎這一職務有一大好處是尚書比不了的,即弘治朝之前侍郎可以進內閣,而尚書卻不行。

在丞相廢除後,巨大的工作量壓得皇帝喘不過氣來。終於在後來設置了內閣大學士這一職務,協同皇帝參政議政。

甚至在明一代有幾位不愛上朝的皇帝,當時的政事幾乎都是由內閣批閱再由司禮監掌印太監、秉筆太監審核蓋章再發出政令。

嘉靖、萬曆兩朝,皇帝不上朝,國家的權力可就是牢牢握在內閣手中啊!


史之策


兵部侍郎是兵部的副職,職位僅次於兵部尚書,其權力最高時相當於現在的國防部副部長。

隋唐創立“三省六部制”,在尚書省下設立兵部、刑部、戶部、吏部、禮部和工部等六部,分掌全國的軍政、司法刑事、財政、組織人事、外交科舉和工程建設。

各部的長官為尚書,副職為侍郎,所以兵部侍郎就是兵部的副職。不過隋唐時期的兵部權力並不大,他只是尚書省(國務院)的下設機構,兵部侍郎是正四品官員。

宋朝時期三省合一,設立樞密院執掌全國軍事。雖然宋朝還保留兵部以及兵部尚書、侍郎的官職,但僅僅是虛職,並沒有實際權力。

元朝沿襲宋朝制度,全國軍務由樞密院管理,兵部侍郎僅僅協助兵部尚書負責一些日常事務的規劃。

明朝時期廢除三省宰相,六部直屬於皇帝。兵部得以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最高軍事機構,掌管全國的軍政事務。明朝時期設兵部侍郎左右各一名,品級為從二品,其中兵部左侍郎的職權要高於右侍郎。

清承明制,兵部直屬於皇帝。但清朝為滿漢相別,所有職務都是滿漢各一人,滿人為正,漢人為副,兵部也不例外。不過雍正時期設立了軍機處,成為全國最高軍政機關,凌駕於六部之上,入職的軍機大臣是實際的決策者,而兵部的權力實際上被架空了。


石頭說歷史


很多人認為,兵部等於國防部,兵部侍郎相當於國防部副部長,這句話不錯,但也不全對,具體要看什麼朝代。

六部的名稱,即吏、戶、禮、兵、刑、工部,從周朝就開始有了,但當時的六部缺乏獨立權力,也沒有六部侍郎,六部真正掌握獨立的核心職權,是從隋朝建立三省六部制才開始。

隋唐實行三省六部制,尚書為六部長官,相當於部長;侍郎為六部次長官,相當於副部長,而兵部掌管軍事工作,兵部侍郎就相當於國防部副部長,此後一直延續到清末。

但從唐朝中期開始,開始實行官職和差遣分離,任六部尚書、侍郎者,未必執掌六部事務,所以這種體制下的兵部侍郎不一定就是國防部副部長,很可能帶著兵部侍郎的帽子,被皇帝派去管別的事了。

這種狀況一直延續到宋(遼、金)元時期,中央機構雖有兵部,卻不轄兵政,不管軍事,職權被其他機構侵奪,比如北宋的樞密院完全侵奪了兵部職責,兵部就是個空架子。

明朝建立後,朱元璋加強中央集權,恢復六部實權,又強化皇權,廢除宰相,六部直接向皇帝負責,使得六部權力空前強大,兵部把與軍事有關的職權全部抓在手中,堪稱歷史上兵部權力最大的時期,雖地位上仍次於吏部、戶部、禮部,但也是位高權重。

清承明制,仍設六部,且六部尚書為從一品高官,比明朝正二品還要高,但兵部的職權範圍卻小了,只管武官、兵籍、軍械、關禁、驛站等事務,最關鍵的兵權摸不著。

需要指出的是,兵部雖主管軍事,兵部尚書和侍郎卻是地道的文官,這主要是中國古代“以文制武”的制度設計所致,而大多數現代國家的國防部長、副部長也屬於文官,職業軍人必須退出現役才能在國防部任職,這同樣是“文武制衡”的制度設計。

這樣看來,以往飽受批判的“以文制武”制度,其實是一項比較科學的設計,對皇帝和國家而言是最安全的制度,因此為現代文明國家普遍採納。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兵部侍郎就是兵部副長官,從名字上看,相當國防部副部長,但是實際上比國防部副部長的權力大多了。

在唐朝到北宋前期,兵部侍郎是正四品,正四品只是中級官員,比封疆大吏的品級都低。到明朝,兵部侍郎升格為正三品。

我們以明朝為例子,明朝六部各設尚書一名,左、右侍郎各一名,左侍郎比右侍郎排名靠前,品級都是正三品。明朝很奇怪,尚書可以入閣成為內閣大學士,侍郎也可以入閣成為內閣大學士。

舉幾個例子:

于謙在土木堡之變之前是兵部左侍郎,兵部尚書隨明英宗御駕親征,那于謙就主持兵部的工作,景泰帝繼位後,于謙成為兵部尚書,正二品。

明朝在地方上也採取分權制,設布政使、按察使、都指揮使。布政使相當於是省長,從二品;按察使相當於是省紀委書記兼省檢察院檢察長,正三品;都指揮使相當於是省軍區司令員,是正三品。

如此看來,兵部尚書(國防部長)大於布政使(省長);兵部侍郎(國防部副部長)小於布政使(省長),和各省按察使、都指揮使平級。

明朝的官職體系在實際運作上比較複雜,就是兵部尚書、兵部侍郎可以掛職,實際上在兵部幹活的部領導只有一個尚書、兩個侍郎,但是掛兵部尚書、侍郎銜的可以是很多人。

比如,崇禎皇帝上臺後,為了平定遼東,任命袁崇煥為兵部尚書兼任右副都御史,督師薊遼、兼督登萊、天津軍務。袁崇煥的實際職務是什麼呢?實際職務:督師薊遼、兼督登萊、天津軍務。兵部尚書兼任右副都御史是掛在袁崇煥頭上的虛銜,目的是為了減少干擾,更好地統帥軍隊作戰。

後來,洪承疇、孫傳庭等人都掛過兵部尚書銜,有的一開始是掛兵部侍郎銜,要看形勢輕重,形勢輕一點,就先掛兵部侍郎;形勢嚴重了,就掛兵部尚書銜。


坐看東南了


中國從隋朝開始設置六部,兵部負責全國的作戰、軍令、軍械等國防安全相關事務,兵部尚書是兵部主官,侍郎是副職。不同朝代兵部侍郎的職能、權力、品級都有所不同。如今所指的兵部侍郎一般是按照明清時期的兵部侍郎來理解的。明清時期的兵部掌管全國軍隊部署、作戰指揮、國防動員、後勤裝備等事務,兼有如今國防部、總參謀部、總裝備部、總後勤部的職能,權力很大。所以這一時期的兵部侍郎品級也較高,明代為正三品,清代為從二品。兵部一般設左右侍郎各一名,以左為尊。清代兵部設左右侍郎各一名,另設兵部督捕滿洲左右侍郎各一名,一律以滿人任左,漢人任右。


燒死的火


誠邀,如題。要說兵部侍郎是個什麼樣的職位,那就說來話長了。簡而言之,兵部侍郎就是兵部的二把手。




兵部侍郎和三省六部制都是中國古代封建制度的產物。隋朝時,隋文帝改三公,設立六部分權,以三省辦事,實際上兵部侍郎起初的職位品級並不高,直到朱皇帝廢除宰相制度,六部地位大大提高,直接對皇帝負責,兵部侍郎的實權逐漸變大。


大概是明朝的時候,兵部侍郎有左侍郎和右侍郎,右侍郎類似於國防部的參謀長,左侍郎才是國防部的副部長,當然兵部尚書就是國防部長啦。

以上就是小編的回答,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