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先生曾说:“中国根柢全在道教”,你怎么看?

生活亮亮眼


我是文开石,我有好答案。

还是原文奉上,毕竟断肠取义是大忌。

《狂人日记》实为拙作,又有白话诗署唐俟者,亦仆所为。前曾言中国根柢全在道教,此说近颇广行。以此读史,有多种问题可以迎刃而解。后以偶阅《通鉴》,乃悟中国人尚是食人民族,因成此篇。此种发现,关系亦甚大,而知者尚寥寥也。

讨论这个请先分清道家和道教的同与不同。

  • 道家,是一个哲学体系,是由老子创立,经庄子完善形成的一个哲学体系,追求宇宙真理的大道,不是宗教中的神灵。

  • 道教,是一个宗教,张道陵天师于东汉时期创立,已有1800余年的历史,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是通过神化老子和《道德经》,并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而形成的。

两者有相互的关系,但不可一并而论。

”根柢“一词本身不存在赞同与反对。

鲁迅先生是批判主义。

这句话只是说明,鲁迅先生认同中国本土宗教道教思想对中国历史的影响。不涉及判断。

因为鲁迅先生对道教还有过很多评论,譬如:

”我们几百代的祖先里面,昏乱的人,定然不少:有讲道学的儒生,也有讲阴阳五行的道士,有静坐炼丹的仙人,也有打脸打把子的戏子。
扫除了昏乱的心思,和助成昏乱的物事(儒道两派的文书),再用了对症的药,即使不能立刻奏效,也可把那病毒略略羼淡。

鲁迅先生讨论的是民族劣根性,批判传统腐朽思想的问题。

对于儒家、道家、儒教道教,还能包括佛教之类的,只用来举例。

有些认同和不反对,可不是一个意思。

“我们虽挂孔子的门徒招牌,却是庄生的私淑弟子。‘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是与非不想辨;‘不知周之梦为蝴蝶欤,蝴蝶之梦为周欤?’梦与觉也分不清。生活要混沌。如果凿起七窍来呢?庄子曰:‘七日而混沌死。’”在中国,从道士听论道,从批评家听谈文,都令人毛孔痉挛,汗不敢出。然而这也许倒是中国的“永久不变的人性”罢。(《文学和出汗》,1927年12月23日)

信中所讨论的《狂人日记》,阐述的就是食人的历史,批判的就是男盗女娼。

“凡事总须研究,才会明白。古来时常吃人,我也还记得,可是不甚清楚。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这就是说,他所“悟”出的,就是明白了儒家历来所讲的“仁义道德”那一套封建礼教,其实都是虚伪的,是用来迫害广大劳动群众的,这叫做“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正如俗话所说,尽管他们“满口都是仁义道德”,但却“一肚子的男盗女娼”

懂了道教才懂中国,懂了道教才懂中国历史。懂了才能看清本质,才能批判。

鲁迅先生是个文学家,是个做学问的人。他不会无的放矢,也不会乱说话。

鲁迅先生所做的就是真正的了解中国历史,中国文化,找出其中的问题。

“人往往憎和尚,憎尼姑,憎回教徒,憎耶教徒,而不憎道士。懂得此理者,懂得中国大半。”《小杂感》

鲁迅先生中西方文化都受其影响,但并不盲信。所以他会强调这个根本的观念。如何正确的弄懂东方文化,如何正确的理解西方文化,然后才是对比、批判。

中国的思想是道家的。

外儒内法也好,法家为骨维护政权,道家为血肉充盈思想,儒家为表教化民众也罢。

不能否认真正代表中华文化中华思想的是道家思想,而道教是传承道家思想的主力。

参照郭沫若先生的看法:

“道家思想可以说垄断了二千年来的中国学术界,墨家店早已被吞并了,孔家店仅存了一个招牌。”

文开石


鲁迅先生这句话,出自其1918年8月20日写给同乡好友许寿裳的书信。信中,鲁迅提到了自己写作《狂人日记》的缘由,由此引出了这话。我们先来看信中原文:

《狂人日记》实为拙作,又有白话诗署唐俟者,亦仆所为。前曾言中国根柢全在道教,此说近颇广行。以此读史,有多种问题可以迎刃而解。后以偶阅《通鉴》,乃悟中国人尚是食人民族,因成此篇。此种发现,关系亦甚大,而知者尚寥寥也。

鲁迅先生的意思很明确:以前他认为“中国根柢全在道教”,后来发现,中国还是“食人民族”。也就是说,鲁迅先生否定了自己以前的观点。现在再拿鲁迅先生的一句话来招摇,只能说明道教心虚。

扯几句题外话。中国历代文人虽然靠儒家吃饭、博功名,但内心情感大多数更倾向道家(不是道教)。这里有个有趣的现象:

儒家追求艺术之美,孔子听了音乐“三月不知肉味”;道家反对艺术之美,认为天地有大美,人间的艺术不过是形而下。

但是,从美学理念来说,儒家更注重“思想性”“社会性”,提倡“文以载道”“诗言志”。文艺在儒家眼里是教化百姓的工具。

相反,反对文艺之美的道家,其美学理念更贴近文艺的本质。道家思想从艺术趣味到技法,都深刻的影响了中国文艺,比如国画里“留白”,就是很好地体现了道家思想;又如对“神似”的追求;还有性灵……道家更讲究“诗言情”,艺术不是教化百姓而且慰籍自己的心灵。

古代中国文人,得意时儒家,失意时道家,儒道互补形成了“柔韧”的性格特点。

鲁迅先生曾经喜欢道家,完全合情合理,虽然他的文章言行一点也不“道家”。



江南俗士1


不得不佩服头条的大数据啊,最近才重刷《走向共和》,曾经在短视频板块留下了鲁迅先生的名言,就推送过来了,今天咱也充当一回文化人,说说我的看法。以期大方之家。

《道德经》作为道家的基本学说,可谓深入人心。在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上都是当仁不让的地位。有人读《道德经》是兵书、是阴谋论、甚至是大道。我以为然也。

教科书上的解释是朴素的辨证论。我以为不够全面,其实真正的含义应当是“二元论”,无是亦无不是。大道看诸事,皆为一个概念。忠奸、有无、利弊仅仅是一种概念。

和儒家相比, 道是在另一个维度上的探讨,而儒则在任事、作为上面深根细作。

换言之,儒家可能是忠臣,但是道家更像是皇权。

忠能用,奸亦能用。兴一利,则生一弊。这是脱离了基本利弊之外的一种思维方式。

当然还有我们常说的,道术之间的关系。无不彰显着道对中华民族的影响。

道解决的是宏观的问题,至于拿着道去具体细节化或者过分解读,我以为也是不可取的。

作为鲁迅先生来说,作为批判性的学者。他可能想阐述的是,我们没有一个从一而终的制度模范或者是法律来经营国家或者社会,也就是一种吐槽。


一枝研学


鲁迅先生这句话中所指的“道教”,另类君认为实指“道家思想”。

鲁迅最伟大的作品是《狂人日记》和《阿Q正传》。他在给一生挚友许寿裳的信中提及:《狂人日记》实为拙作,又有白话诗署唐俟者,亦仆所为。前曾言中国根柢全在道教,此说近颇广行。以此读史,有多种问题可以迎刃而解。

以鲁迅的国学功底,对儒家“仁义道德”掩盖下的丑恶本质是绝对深恶痛绝的,然而在深入剖析国民性的时候,他并不仅限于对社会底层人民的劣根性,还有对上层建筑的冷眼审视,题主所谓的“中国根柢全在道教”就是鲁迅对中国历代王朝史说的评判批驳。

“明儒暗法”一直是学界公认的我国古代封建王朝的驭民术。用法家的严刑峻法镇压人民,再用儒家的“仁义道德”愚弄视听,营造出一种“仁政”的烟幕,这是统治者的既定套路和标准动作。例如宋仁宗在位时,对宫女太监非常宽厚,却对犯上作乱的流民和官员动辄流放、廷杖,极尽“暴力维稳”之能事

有些人会认为儒家和法家都派上用场了,没有道家什么事,其实不然。

儒家是脸面,道家是骨架,而法家是血肉。例如汉朝刘邦推崇黄老之术治国,提倡清静无为,与民休养生息之,唐朝则更是以李耳的后裔自居(其实李渊一门是鲜卑血统),都曾经提倡道家的“清静无为”,魏晋南北朝时期,官方、民间也都争相以谈论玄学装逼为己任,然则事实上,统治阶级和士人族群都是用道家粉饰自身的“伟光正”,简言之,就是伪善虚浮糊弄人。

鲁迅个性超然“不宽恕”,他深切厌恶这种“作伪”的渊源,同时,和舶来品佛教、基督教相比,道家是本土生养的原生态宗教传承,对国民更有亲和力,因而也更容易被认可接受,这也给统治者的伪善虚浮提供了载体和温床,所以迅哥儿目光凌厉的说“中国根柢全在道教”!

我是另类文史,不揣浅陋,请诸位同道指教!


另类文史


准确来讲在“黄老”道家学说。

从“河图洛书”开始,到伏羲“一划”开天地,分阴阳,推演先天八卦,《易经》横空出世;周文王演先天八卦为后天八卦;《黄帝内经》问世;老子道德五千言:有物混成,先天地生……不知其名,强谓之“道”。至此,中国道家哲学基本成型,道生一(太极),一生二(阴阳),二生三(三才);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两两相配成六十四卦。成为当时社会涵盖医药、农桑、占卜、政治、军事、地理、天文、自然、科技的“大统一理论”,将理论从实践经验中抽离单独研究,再反过来促进实践的发展,像极了如今的“科学”。

春秋时期,百家争鸣。各家争论不休,唯有道家,因其立足点至高至深,本质而抽象,至简朴素而又无所不包,始终静水流深,不曾断绝。秦汉,黜百家,尊儒术。实际是外儒内法,都在“道”的涵盖范围之下。魏晋时期,五行理论盛行,汇入道统,使其更加完善。隋唐佛教兴盛,受道家思想影响,逐步本土化,成中华禅宗。宋明时期,理学兴起,儒释道三江汇流,集大成者有苏轼、王阳明等。之后道家便再无发展,明清时期多是依靠前人的只言片语,加以研究,著书立作,以为后世。

都说道家清净无为,一心消极避世。却不知事物都是二元对立的。避世的有,金丹大道,白日飞升;入世的也有,《黄石天书》、《奇门遁甲》、《六丁六壬》、《梅花易数》等等。丹道和术数二途,是道家最难也是最核心的内容,世人修道,无非是图个趋吉避祸,遇事无咎,最终得证大道。

好像跑题了。。。这个题太大了,答不了。


不向清风索明月


应该说是中国文化根底全在道家思想。

道家思想要早于道教,道家思想的开创者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也就是道德经的作者。而道教创立在汉朝,是张天师张道陵以道家思想为基础创立的教派组织,称之为道教。

无论是佛家思想还是道家思想,它们是哲学体系,称之为佛家学说和道家学说。

到庙里或者道观烧香磕头求发财保平安的那叫佛教和道教,是建立在佛家思想和道家思想之外的一种宗教信仰。

佛学和道学是小众化的,它们是哲学,是学术,基本和平民老百姓关系不大。

佛教和道教是大众化的,它们是信仰,也可以说成迷信。它们的功能是给大众百姓提供一个心灵寄托的平台。你认为烧香磕头就可以保你发财,它就保你发财。你认为三拜九叩可以保你平安,它就保你平安。说白了也就是古代封建统治阶级愚弄大众的。

无论是老子还是释迦摩尼,他们的身份用现在话翻译就是老师教授的意思。你觉得能在老师那里学点东西那就叫佛学和道学。你觉得他能保你健康长寿发大财,那就叫信仰,那他们就从老师变成了神仙。


官路沿


不管谁说的,不管什么道,世界上任何的国家,任何的公司,任何的组织,任何的团体,根基都是群众,都是普通的老百姓,没有人民的拥护,什么都不是,什么都成不了,古话说的好,水能载舟 亦能覆舟,国家是人民的天下,古今中外,没有人民就没有用户,不得民心怎么成就功勋,不管你是道教佛教,没人信奉你还有什么,教义都是精神信仰,百姓心中还是生活最重要最实际,国富民强,没有什么叫做最重要,问题就是一个错误,饭都吃不上信你啥


巅峰女儿奴


鲁迅先生说过的话绝大部分令人心服,甚至崇拜。但圣人之言也不一定都是对的,这个就别举例说明咧,俺也知道为贤者隐。

先生所处的时代,正是列强牛性十足,国人羡慕宾服的年代。没想到中华文化根底之重,反正是不招人喜,稀里糊涂就群起而攻之了!

在这种大背景下,先生说几句不正确的话,老朽以为,忽略了好。

“中国根扺全在道教”,老朽虽属人微,不管言之轻重,也要伸辩几句。

常说道家乃出世学说,老子临出世归隐,仙升为神之前,没准儿带着几分悲慲,被尹喜追讨了几千箴言。至今弄的人们晕天懵地,不知其根本所云,实之所指,猜度至今,说法纷纭,尚未公布定论。难道要国人追上天讨教一番么?

抑或全国有识之士都修仙悟道,白日飞升?

孔子自二三十岁追踪讨教,直到五十多岁喜叹曰“朝闻道夕可死矣”!圣人几十年装了多少道家鼻祖学说,能说儒学没有道学中之借鉴,参考么?单崇道教不觉得有对不起儒学,对不起孔子几十年思虑求教的苦心吗?

老朽仅作此语,就教于高人,请了!


西山逸隐


说白了也对,法儒代表雄性文化,道教代表雌性文化,一阴一阳谓之道,两面都重要。说道教为“根柢”,隐而不显也,由里及表并决表也,合适。

道家理念,重“静、柔、低、被”,好水尚雌,集阴文化之大全。

典型如太极拳,轻灵飘逸,如风似流,总风味是女性姿态。

女性当然重要,护家延代,功不可没,相夫教子,滴水成河。在人类繁衍进化的历史长河中,女性默默奉献,操持人事,力密至也,功莫大焉。

人中就两类,一男一女。道教取天地自然阴性之长,浓缩为教义文化,深深滋养国人,如母亲似妻女。

阴文化是中国的根柢没错,是人类的根柢也不差。只是其他民族没有这般关注提炼罢了。

鲁迅先生说的根柢,通俗讲就是这个意思。崇尚道法,崇尚阴德、阴文化是中国人看重并修养的底功。



大河湾精灵


你可以去我头条看看我写的文章。文字是思想的载体。所谓象形字,其实就是模仿大自然中的事物而创造出来的文字,本质上就是字法自然,这与道家的道法自然同出一辙。可以说道家思想和汉字产生的过程是同步的,二者是一体的。所以,道家思想在汉字被发明出来的时候就已经融在汉字里面了。全世界宗教里相信文字会产生神奇力量的,估计也仅有道教中的符箓了。虽然我们看道家由于自身思想的原因非常低调,从不主动宣传推广自身,也很少在生活中看到道教、道士的身影。但是,大部分国民其实在从小开始学习识字的时候,就已经在潜移默化地受道家思想影响了。一个人只要掌握了汉字,他也就理解了道家思想。中国人做人做事的模式在不知不觉中都是耍太极,以柔克刚,知白守黑,知荣受辱,以退为进,明哲保身,虚虚实实等道家模式。我们整个民族其实是全民皆道家的,只不过百姓日用而不知罢了。这就是为什么鲁迅先生会说道家是我们这个民族的根,因为我们就是一个道的民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