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人天天用的微信,外国却没什么人用?

biubiu叉会儿腰


套句知乎的话:“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

我身边的外国朋友不少都用微信,包括但不限于巴基斯坦,丹麦,马来西亚,德国,英国。

这应该跟个人的圈子有关吧,经常在中国活动的外国人几乎都会用微信,跟中国有业务来往也一样。

不过,放眼世界,外国人用微信确实不多,主要是中国有堵墙,中国给外国人的印象很不好,不少外国人至今觉得中国很落后,因此对中国公司以及中国产品都不够信任。

其次是外国市场早就被skype,Facebook等社交软件瓜分了。社交软件具有黏性,一旦自己的亲朋戚友公司同事都使用了,就很难再换社交软件了。时至今日,难道就没有比微信更友好,操作更个性的社交软件吗?有的,但是周围大部分人都不用,你自己用,或者很小的圈子用,又有多大意思呢


文话教育


记得之前网上曾流传一段视频,一个在中国生活了八年的法国小伙子,在回到法国之后,感叹于本国支付领域的落后,便直接喊话马化腾,恳求其将微信带到法国。


随后,马化腾也做出了回应。


他先是开玩笑说,小伙子看起来年龄也不小了,为什么要叫他叔叔?


接着马化腾说到:“真正要做跨境支付的企业,包括在当地要申请类似移动支付第三方支付牌照的话,其实进度还很慢,难度也比较高。


我们出去探索了一轮才知道,原来中国的第三方支付这么先进,境外是没有这样的优势的。”


结合马化腾的这次回应,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为什么中国人天天用的微信,外国却没什么人用?有书君认为,应该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外国对于来自境外软件的限制。


大多数的国家,尤其是欧美国家,他们都会支持自己本国的软件,相应的还会采取一些保护措施。


对于其他国家的软件则是相当谨慎和提防,尤其是来自于中国的互联网产品,往往会受到更多的阻扰。


像最近中兴和华为在美国受到的种种打压,其实就是类似的例子。微信支付因为涉及到大量的信息,外国对其接纳的程度有限。



不同的国家限制不同,在迪拜微信无法使用视频,而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微信不能发声。


另外,微信不能绑定国外的银行卡,很多商家也不支持微信支付,因此,除了在国外的华人,微信对当地人的吸引力也是有限的。


2、第三方支付的问题。


很多国家都已经习惯信用卡支付了,如果要在那里发展微信支付,就会牵涉到当地银行的利益,还需要进行一些沟通,进展不可能那么顺利。


另一个就是马化腾说到的基础设施的问题,有些银行无法提供接口,如果要与其实现互联互通,还必须推动各个银行间的技术改造,以及大量的基站等各种配套设施的建设,因而进度慢、难度大。


3、市场竞争激烈。


国外有Facebook、Twitter等一些自己的社交软件,市场已经接近于饱和。


而且微信在2011年才发布,相比之下,Facebook和Twitter早在2004年和2007年就已经问世,并占领了国外相当大的市场。


还有了很多与之相配套的信用卡、小程序服务,在国外的影响力非常大。微信要想在一个比较成熟的市场里分得一杯羹,其难度是可想而知的。


4、用户的需求不同。


现在在中国,几乎连农村的大爷大妈们,都能熟练地用微信跟远方的儿女视频聊天,年轻人更是每天离不开手机,离不开微信。


有书君一位八十多岁的亲戚,前段时间还吵着要买智能手机,原来是为了在微信群里跟别人对山歌呢。


微信在中国这么受欢迎,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们以往的电话费很高,长途和越洋电话更是不敢轻易去打,也不能视频聊天。


而微信视频通话的费用相对低很多,即使你跨洋过海,也能随时跟国内的亲人们联系,因此深受中国人的喜爱。


而在国外,他们的电话费本来就比我们便宜很多,而且话费中还包含了短信和视频的费用,不需要像我们一样用微信来节约话费。


至于说微信的其它功能,他们自己的社交软件已经具备,比如使用Facebook也可以在网络购物、各种缴费,以及充当地铁卡等,已经可以满足他们生活的各种需要。


因此,微信对于他们来说就没有中国人那么急迫,甚至有没有都无所谓。



5、使用习惯不同。


中国人喜欢热闹,过年过节时相互发个红包,既能增加节日的气氛,又能增进亲人朋友间的感情。


就算微信群里不太熟悉的人,也能瞬间热乎起来,拉近彼此间的距离。


通过微信,你还可以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也可以跟同事、生意伙伴随时联络,工作效率能提高不少。


而在国外,他们没有发红包的习俗,又比较注重隐私,习惯将工作和生活区分开来。


再加上他们用自己的社交软件多年,周围的人也都在用,已经形成为一种习惯。如果你让他一下子改变这种习惯,去接受完全陌生的微信,可能一时半会很难改过来。


综上所述,应该就是为什么中国人天天用的微信,外国却没什么人用的原因。


不过,作为一个中国人,有书君倒是希望法国小伙子的愿望能够尽快实现,也相信这一天很快就会到来。


有书知道


我们要明白,外国人不用微信,不是因为他们不用手机聊天、发朋友圈、发红包。时代在进步,大家的社会心理都是相同的,生活方式也是相仿的。

外国人不用微信,是因为他们用别的app软件。国外有Facebook和推特,这些是欧美一些国家用的比较多。像日韩则用line、Skype更多一点。简单来说,这也就是每个国家每个人的习惯问题而已。就算Facebook和推特流入中国,我觉得大部分人已经习惯了微信,还是不太会轻易改变自己的通讯app。

目前很多聊天软件已经成为寡头的趋势,如果有新兴的聊天app想要挑战这些软件,基本上已经是不太可能的事情了。同样是聊天软件,干的是同样的事,几乎是没有什么优势能做的更好的,除非是更有新意,或者凭借更有优势的宣传。

最近新兴了一个软件,叫做“多闪”,的确是非常创新的方式。通过短视频拍摄并且和“抖音”关联,的确相比于微信能带给人更多的亲和力和存在感,如果撇去大家的习惯问题,我觉得这个app将会做的很好的。

QQ和微信是比较经典的按例,qq虽然功能强大,但是现在反而是用的人更多了,正是因为微信比较简约,拥有了自己的特色。多闪能否抓住自己的特色和微信一决高下呢?时间会证明这一切。

此外还有一点是值得我们去怀疑的,那就是我们的隐私真的安全吗?犹能记得Facebook去年面对的隐私风波,就连司法监督如此严格的美国都能发生这种隐私外泄的事,我觉得我们还是有必要选择能保护我们隐私的聊天软件的。

用任何聊天软件是大家的自由。现在时代不一样了,微博也可以,贴吧也可以,抖音也可以,关键是看哪一款最适合于你。


且占丹枫系钓舟


中国人现在已经离不开微信了,睡觉前一秒在看微信,一睁开眼第一件事也是拿起手机看微信。


聊天、打车、发位置、手机支付……连老爷爷、老奶奶都知道定期用微信和远在他乡的儿孙视频。



这么多中国人爱用,也确实是这么好用的微信,信心十足的进军海外市场,想一举拿下,却以失败告终。


虽然花了大价钱请梅西代言,外国却还是没什么人用。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大的反差呢?

1、外国的话费便宜

因为话费便宜,他们习惯直接用手机发短信和视频。他们的话费中包含短信和视频费用,不需要再用微信来省话费。

而中国人的电话收费昂贵,即要收月租还要收长途漫游费,更没有视频通话的功能。以前孩子上大学,家长想给孩子打电话,长途电话费可以说是贵的要命。


很多家长都要事先想好要说什么才拨通电话,哪像现在用微信,即使孩子远渡重洋去留学,都可以免费视频。

中国移动联通电信三巨头,垄断了国内的通讯行业,不创新,又不降低收费,才让微信抓住时机,促进了微信在国内的发展。


直到2017年9月1日,国内的长途漫游费才不得不取消了,可这时大家早就习惯了不用打电话,改直接用微信联系了。

国外的话费相对便宜很多。我有个同学在意大利做生意,前几年还没有微信的时候,他说手机费包月15欧元,从国外往国内打电话都不限通话时间,你愿意的话一天24小时通话都行。

他手下的几个雇员,想给家里打电话都借他的这个手机用。想想就100元人民币左右,如果是我们国内往国外挂电话,只够打十几分钟。

2、使用习惯不同

微信进入国外的时机太迟了,他们已经习惯了使用facebook、Twitter等通讯软件,微信难以融入。


同时外国人喜欢软件的功能单纯,而且习惯公私分明,公事用邮件,私事才whatsapp、facebook、Twitter等聊天软件。


而中国人喜欢一个软件的功能越齐全越好,什么都包含在内。


因为深知中国人的使用习惯,所以中国人发明的微信,符合国人爱炫富、爱晒的性格,买了什么、吃点什么都发爱朋友圈晒晒。

微信无法绑定国外的银行卡,付款功能无法使用,同时国外的商家也不支持用微信支付,微信的便捷功能之一——手机付款,就没有作用了。

当然在国外的中国人还是都会用微信的,但是如果你让他们给你发欧元、美元红包,那就发不了了,因为微信还没有这个功能。


有些国家的人也不爱现金支付,可他们是习惯用支票付款。

4、国情不同

国内有的人用微信,是被逼的。因为周围人都用了,你不得不用。否则别人没法加你微信,你与人交流也不方便。

还有就是中国人闲人多,微信聊天的功能很好的帮助这部分人打发了时间。

其实微信的很多功能,国外的其他APP都有。微信最应该拿下的就是国外的付款功能,如果外国人也习惯了方便的手机支付,就会像中国人一样也天天用微信啦!


幸生


微信自发布以后,人气是一路飙升,而今微信月活跃用户已经高达十亿!是国内社交 APP 绝对的龙头,而且没人能撼动微信的位置。

很尴尬的是,在国内火爆异常的微信,出了国门却很少有人使用。

为什么在国内这么叫好叫座的微信,在国外却流行不起来呢?

2011 年发布的微信,其实在 2012 年就开始了国际化的征程,而且也是花了大价钱请来了梅西代言,虽然广告打了不少,但是最终还是失败了。

虽然微信在发布第二年就已经开始出海,但是国外已经有了 Facebook 与 Twitter,并且 Facebook 成立于 2004 年,Twitter 成立于 2007 年,比微信早 5 到 8 年,这么久的时间,造就了国外用户早就有了自己的使用习惯,习惯一旦养成很难改变。

不同的国家,不同的用户,使用习惯不同,然而微信并没有很好地针对于不同国家做出很好的本地化体验。

就像欧美主要用的是 Facebook 、Twitter 以及近几年在青少年中流行的 Snapchat。

日本用的是本土的 Line,而且 Line 在泰国也蛮流行的。

韩国用的也是本土的 KakaoTalk。

其余的 APP 还有 WhatsApp、Telegram、Instagram等等……

综合来说,微信在国外远不如国内受欢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微信产品本身,也与国外市场、国外本土文化等相关。


stormzhang


首先,这是咱们大中国推出的APP软件,受众当然是华人更广,但是老外不玩微信微博,可他们一天到晚在Facebook上发表的信息量不比我们发在朋友圈的信息少。

我有几个老外朋友,一天到晚在Facebook 上发信息。出去吃个饭啦!喝个酒啦,或者参加个任何活动啦!比如婚礼、毕业典礼、生日宴等等,有的人甚至剪个头发,或是给狗狗拍的照片都会上传,跟我们的微信功能几乎一摸一样!我的Facebook 如果开了提示音,一天到晚都是他们的信息,滴滴的响个不停!

而且玩这个软件的人从十来岁的孩子到七八十岁的老人都有!我有一个客人,他们夫妻都是退休的老人,一天到晚去各地品尝美食和美酒,然后就把这些经历和美好的瞬间都发在Facebook 上!

其次,除了Facebook,他们还有个社交软件叫推特Twitter。连他们的总统都有推特账号,比如特朗普!

刚到美国的时候我也注册过一个推特号,但发现这个不太好玩,也可能因为我当时英文不够好吧!很多人发的都是十分口语化的东西,我几乎看不懂那些人都在吐槽什么,再加上我那时候一个老外朋友都没有,所以慢慢地就不玩了!

当然除了这两个在美国玩的最火的社交软件,他们还有一些小众的,针对学生党的,或是年轻人交友的、求职的,玩游戏的一些App,如:Instagram ,Snapchat ,Yik Yak,Tinder,Linkdln等等。

其实老外和我们华人一样,人们都有相同的心里诉求,喜欢分享一切美好的经历和美好的瞬间!

另外,因为我的推荐,至少有两三位老外朋友下载了Wechat,虽然他们用的并不多,但如果他们知道微信在我们国家的应用和功能那么强大的话,他们肯定也会希望有一个这样的社交软件的!因为我第一次回国的时候,发现国人们买任何东西都可以用微信转账,真的被吓了一跳呢!

感谢大家的阅读,祝你们周末愉快!











别样女人在纽约


首先,先我们要了解一个为什么?微信为何会有如此大的用户使用它,最大原因是微信的初始用户绝大部分都是从一个在微信面世之前就已经运行10余年之久的QQ用户里关联注册使用的,这样,不用说也就知道了这个用户量是非常的庞大的 其次 在微信刚推出之时相比于QQ复杂多样的功能界面来说,微信它的界面与功能就非常的简单,却又正好实用(不卡)再有就是微信当时主打的是语音短消息模式,这在当时可是个非常让人需要的一个特有功能,而微信当时开发出来的动态空间又将其起名为朋友圈,可以看出其定位是主打一个亲朋好友的关系圈,给人以亲切感!再之后又以通讯录电话为路,使用户可以使用微信时微信可以读取通讯录添加好友,免去了搜索添加的麻烦 关系网的推荐,习惯性的使用,都再慢慢的为微信做着推广,说到习惯性的使用,在微信推出了支付功能后(红包,转账,扫码支付等),这个就让微信的用户量成几何倍数的增长,因为这些支付手段都已成了习惯
最后说说在国外为什么用的人少,首先每个国家都有保护自己本土产业的政策,对于境外的软件有着种种限制,第二个就是外国有自己的社交软件早在微信未推出时便已划分了自己的市场。第三,国外通讯费普遍便宜,视频通话与无限流量基本自带,支付系统,无法支付其它币种,然后也就不怎么需要微信了,这样慢慢的也就习惯了


峰言灼灼


众所周知,自微信进入我们的生活,已被大多数人使用,它上面的聊天、语音、视频、支付以及一些小程序的使用,方便了人们的生活,甚至可以说可能会取代QQ的地位,它在中国如此受欢迎,为什么外国没什么人用呢?其实还是有一些原因的。

1、喜好不同

就像我们喜欢用微信,QQ一样,他们也有自己喜欢的软件,并经常使用,他们已经习惯了自己所用的软件,如果突然改变,也会让人很不适应,并且他们也觉得没必要去改变,可能这就是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吧。

2、思维不同

外国人喜欢的应用软件,他希望它的功能是单一的,他们的目的很明确,只喜欢简简单单的,而中国人恰恰相反,我们更希望一个软件上包含了所有的功能,即使不能俱全,我们也希望它可以包含很多,像微信,我就不说了,功能还是挺多的。

3、习惯不同

外国人更喜欢直接用手机发短信或开视频。而中国人呢,我们一般都习惯用qq或微信发语音,发短信或开视频。在外国,他们的手机都附带了无限流量与通话时间,甚至手机基本上都附带了通话视频,已经很方便了,也就不考虑微信了。

4、时机不同

在微信进入外国之前,已经有很多软件霸占了外国市场,比如Skype、Facebook 、 Twitter等通讯软件,他们在外国很流行,已被大片人所接受,用着也方便,就像我们习惯用微信一样,不想再去考虑别的。

说到底呢,每一个软件都有它的好处,况且中国文化和外国的文化背景不同,造成他们对事物的看法也就不同,所以选择也会有所差异,但我们尊重个人选择,毕竟都是自己用嘛,用着舒服才行。


——END——



你对这个问题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讨论哦。

职场技能掰开揉碎讲给你听,欢迎关注【霸王课】头条号,一起加速成长,成为一名优秀的职场精英~如果你喜欢我的回答,不妨点赞、转发、收藏一下。


霸王课


主要原因是外国人工作和私人的世界分隔开来,而中国人却模糊了这个概念。


一款手机应用居然有了文化意义,是不是让人感到惊讶?不过说实话,微信确实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和周围的人互动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西方的工作文化秉持“工作”和“私人”的二分法

在北美,有这样一条不成文的行为规则来规范、区分职业与个人生活的界限,举例子来说吧:

当你在工作状态下遇到某人时,你会下意识地将其归为工作关系。你可以加他们的LinkedIn,给他们发工作邮件。但是不能加他们的Facebook,或者给他们的手机上发消息。换言之,你必须尊重两者的界限。

当然,模糊工作和个人领域之间的界限也不是不可以,但这是一个需要花费数月或数年才能培养起来的微妙过程。如果对象是同事,也许几个月后你就能随意地参加一些办公室的社交聚会。如果对象是老板的话,估计永远都不可能这样了……即使是今天,当我看到一些前任经理在我的Facebook上给出建议时,我都会感觉不寒而栗。

我的观点是:在北美,我们倾向于把工作和私人的世界分隔开来。


中国的微信打通了工作和私人之间的界限

然而在中国,拜微信所赐,产生了一个“美丽新世界”,不仅工作和私人空间的墙壁被打破,仿佛生命中一切的事物都被融合了起来。可以说微信已经垄断了中国人和科技之间的互动。它已经取代了电子邮件,电话,社交媒体,甚至不止这些。我的微信主页的截图一目了然——

在美国,我主要用微信跟父母沟通。他们住在加拿大,这是一种保持联系和免费通话的简单办法。多年来,我把微信的使用领域限定在私人生活方面。

当我与中国团队合作的时候,我对微信的看法开始改变。我被拉进微信群里,立即就和我还没见过的同事联系上了。更奇怪的是,我可以通过朋友圈看到他们个人生活的点点滴滴。它就像Facebook一样,用户可以分享图片、文章并且更新状态。

例如,在认识我们的销售主管之前,我已经知道她有一个年幼的儿子,因为这是她的头像,朋友圈里也分享过。我的关于工作和生活的二分法思维已然派不上用场了。我到底应不应该看这个?我感觉不应该啊。

想象一下,当这个残酷的现实与我长期以来的习惯格格不入时,我有多痛苦。突然之间,我的微信通知点开以后不再是我妈妈对我的嘘寒问暖,而是同事要求我解释幻灯片上的一个数据,而且这些工作请求并不总是在工作时间发生。还有的时候收到的通知使同事分享的文章和相关新闻,或者可爱的表情包。我应该把这些人看作朋友还是同事吗?随着时间的推移,二分法的思维逻辑俨然崩塌。


微信对工作文化的影响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

一开始,我在工作和私人这两个领域苦苦挣扎。现在我已经有足够的时间去调整了,我相信这是利大于弊的。

首先,微信的产品设计鼓励用户使用更全面的数字身份,而这反过来又让人感觉更真实,仿佛是LinkedIn和Facebook二者的结合体。这个产品使我能在不侵犯隐私的情况下拉近与同事的距离。微信可以加快建立关系的速度,促进外部信任,这在中国这个看重人际关系的国家尤其重要。我的销售同事们在与客户建立联系时,第一步就是互相添加微信,并以此作为他们的主要联系工具。

其次,这样的即时通信保证了任务的更快完成。如果有些问题可以在几分钟内通过微信解决,为什么还要发邮件呢?微信的随意性也让削弱了人对工作的抵触。我过去常常不提倡在工作用手机解决问题,毕竟在北美这可能说明你在偷懒。但在中国,这一准则并不适用。

但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你可能没法选择离开手机了。很明显,中国的文化不太注重工作与生活的平衡。加班被视为一种常态。讽刺的是,中国人认为这是勤劳的表现。正是这种品质推动了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他们认为这是一种激励。这种生活方式虽然不是完全健康,但它不会像在西方那样引发激烈的抗议。

我逐渐适应了这样的生活——我开始在下班后回复微信,但我不认为它对我的个人生活造成了困扰,它只是生活的一部分罢了,我的幸福指数也没有因此而降低。


是技术塑造文化呢,还是文化塑造技术?

我认为,是微信改变了行为。五年前,当我在中国工作时,微信还是“无名小卒”呢。当时的工作文化遵循了我所说的“二分法”,你在工作中认识了某个人,然后双方都接收后才会将这种关系逐步延伸至个人领域。但微信的迅速崛起将二者之间的界限模糊化了。

像微信这样的产品会改变北美人们的行为吗?如果可以回到过去,我倾向于相信它可以改变。撇开文化差异不谈,我认为探究一个人的整体身份(不止限于工作,还包括私人生活)的好奇心是普遍存在的。西方公司承认,促进个人之间的关系是很有意义的。要不然为什么会在面试中问关于兴趣爱好的问题呢?为什么公司会资助社会活动来帮助员工了解彼此呢?

但现实情况是,Facebook、LinkedIn、Hangouts、iMessage、Whatsapp、Slack等竞争产品细分了市场,我们的数字身份也因此而碎片化了。技术以一种完全不同的方式塑造了西方的工作文化。可一切根深蒂固之后,现在想要改变它会是极其困难的。

这两种工作文化有孰优孰劣之分吗?我认为没有一个客观确凿的答案。虽然说东西方的技术我都有所体验,但我必须说微信赢了。


36氪


微信的海外市场一直走得相当坎坷,其中原因颇多,小编在此根据自己的观察、体验,总结了以下几点原因。

竞争对手太强

微信的推出并不是一个独创之举,早在它进入国际市场之前,Facebook、Twitter等社交软件就已经在国外流行开,市场已经被瓜分殆尽。微信作为一个外来客,想要融入外国人的社交生活,打破已有的使用习惯,很难。

更别说,水土不服、本土化不足的老问题了。

使用习惯的不同

因为手机套餐的制定不同,外国人更习惯于用短信、电话、视频电话的方式联系他人,微信的通讯功能在这三位“地主”面前就很没底气了。

想必用的最多的就是:刷/发朋友圈,通讯,付款。前面两个功能,正如刚刚说的,对外国人而言已经有用惯了的软件,微信想要取代比较难。而付款这个功能,对国人而言虽然是个刚需,但在刷卡、现金支付更流行的国外却并不是,支持微信支付的商家寥寥无几。

微信刚开始作为一个熟人社交的工具,添加对象往往是朋友,而随着软件的流行,同事也挤进了你的私人生活圈,不论你愿不愿意,很多工作不得不在微信上沟通——微信打破了工作时间和私人时间的界限。

这点,被我们自己也诟病已久,更别说对工作、私人时间区分的很开的外国人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