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娥臨死前為什麼要發下三樁毒誓:血濺白練、六月飛雪、大旱三年?

盛世打雜


竇娥是元代著名雜劇家關漢卿的代表作《感天動地竇娥冤》中的主人公,《感天動地竇娥冤》被譽為中國十大悲劇之一。



原文中竇娥所發毒誓是這樣的:(正旦雲)竇娥告監斬大人,有一事肯依竇娥,便死而無怨。(監斬官雲)你有甚麼事?你說。(正旦雲)要一領淨席,等我竇娥站立;又要丈二白練,掛在旗槍上:若是我竇娥委實冤枉,刀過處頭落,一腔熱血休半點兒沾在地下,都飛在白練上者。(監斬官雲)這個就依你,打甚麼不緊。(劊子做取席站科,又取白練掛旗上科)(正旦唱) 【耍孩兒】不是我竇娥罰下這等無頭願,委實的冤情不淺;若沒些兒靈聖與世人傳,也不見得湛湛青天。我不要半星熱血紅塵灑,都只在八尺旗槍素練懸。等他四下裡皆瞧見,這就是咱長弘化碧,望帝啼鵑。 (劊子云)你還有甚的說話?此時不對監斬大人說,幾時說那?(正旦再跪科,雲)大人,如今是三伏天道,若竇娥委實冤枉,身死之後,天降三尺瑞雪,遮掩了竇娥屍首。(監斬官雲)這等三伏天道,你便有沖天的怨氣,也召不得一片雪來,可不胡說!(正旦唱) 【二煞】你道是暑氣暄,不是那下雪天;豈不聞飛霜六月因鄒衍?若果有一腔怨氣噴如火,定要感的六出冰花滾似綿,免著我屍骸現;要什麼素車白馬,斷送出古陌荒阡! (正裡再跪科,雲)大人,我竇娥死的委實冤枉,從今以後,著這楚州亢旱三年!(監斬官雲)打嘴!那有這等說話!(正旦唱)

竇娥所發毒誓翻譯成現在的白話文就是:第一血濺白練;第二六月飛雪;第三大旱三年。三個毒誓都是竇娥為了證明自己的冤屈而向上天請願。

竇娥從小就十分可憐,母親早亡,父親因為家裡都窮,又要上京考科舉,不得不用女兒換盤纏,把女兒賣給了蔡婆婆當童養媳。竇娥也沒有反抗,而是順應了父親的做法,到了蔡家當了個好媳婦好妻子。


可是天公不作美,竇娥剛到蔡家兩年。丈夫就不幸去世。竇娥恪守婦道,與婆婆兩人相依為命。無奈被同鄉惡棍張驢兒父子雙雙看中。蔡婆婆無奈只能答應,不忍被他們一直屈服。但是竇娥是個有節氣的女子,不肯屈服。張驢兒為了得到竇娥,開始設計毒害蔡婆婆來要挾竇娥。不料,陰差陽錯地害死了自己的父親。

張驢兒便誣陷竇娥,竇娥有冤不能伸張,沒人可以幫助自己。最後只能發出:“地也,你不分好歹何為地?天也,你錯勘賢愚枉做天。”的吶喊。而竇娥為了證明自己沒有冤屈,只能求助於虛無的蒼天,她發了三個毒誓。而這些毒誓在竇娥被斬殺以後也一一應驗。

可以說這是元代普通的勞動人民最真實的反應。元代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遊牧民族建立的大一統朝代,而且元朝統治者不同於清朝,元朝反對融入漢文化,他們將自己的那一套帶到了漢人居住地。為了實現自己的圈地養羊養牛,元代統治者通過暴力來征服漢人。漢人開始大規模的反抗,統治者只能下令不能隨便圈地。


雖然有法律的約定,但是很多統治者依舊勾結地方豪強迫害漢人。元代出現了很多冤案,很多處在社會低端的勞動人民成為了他們的犧牲品。

關漢卿所寫的這個故事來自於民間傳說“東海孝婦”,第一和第二個毒誓都十分正常,常見於古代的冤屈故事中。被斬頭以後得鮮血沒有流到地上,而是飛上了素練。六月本該晴空萬里,太陽當空的時節,卻出現了下雪的非自然現象。這在古代沒有科學研究的情況下,通常也會被賦予一種所謂“冤”的標籤。

而這最後一種,為什麼竇娥會用迫害其他無關的百姓呢?畢竟大旱三年,可能會導致顆粒無收,最後讓老百姓不能生存,失去家園,流離失所。其實在古代很多鬼神之說大都如此,比如水鬼不就一樣嘛。無故落水而死變成水鬼,不能投胎。而投胎的唯一辦法就是拉過往的行人做一個替死鬼,這樣才能重新投胎。可以看出古代神鬼之說都是會拉無辜的人當自己的墊背。


我認為這一方面是竇娥在懲戒世人,竇娥無故被人冤枉,世人那麼冷漠,無人幫助自己,只得尋求上天的幫助。她必須懲罰這些冷漠的人,讓他們明白,自己當初不幫助好人的後果。這也是在提醒他們,不能助紂為虐。

另一方面,其實竇娥也是在懲罰官府,一旦大旱,百姓流離失所。最先被問責的便是當官的,冤枉他人的官員,怎麼可能會有治理旱災的能力呢?所以竇娥也是在為自己報仇,為了向官員報仇


藤樹先生


竇娥臨死的時候曾經發下了三個大誓,血濺白綾三尺高,六月飛雪三伏天,三年大旱不下雨,顯我竇娥天大冤。

這是古代竇娥冤的主人公在臨死的時候發的三個誓,來證明自己的冤情。

事情是這樣的,竇娥是一個童養媳,丈夫早忘,和婆婆相依為命度日,村裡有個惡霸張驢兒父子要霸佔她婆媳,竇娥不從,張驢兒想用毒藥藥死婆婆,沒想到把自己的爹毒死了。於是就誣陷竇娥婆婆毒死的。竇娥不忍心婆婆被毒打,就認下了是自己毒死了公公。

但是,竇娥知道自己的冤屈,苦於沒有地方申冤,就發下了三個完全不可能的誓言其中一個是把白綾掛在三丈外,三尺高的地方,誓言說“劊子手用刀砍了竇娥的頭以後,竇娥的血不流到地上”。第二個誓言是“三伏天下大雪覆蓋竇娥的屍體,不要讓屍體暴露在空間”。第三個誓言是“從殺了竇娥以後,那個地方三年不下雨”來證明她自己的冤屈。

大家可以想一下,如果不是蒼天有眼,來顯示一下,誰能知道竇娥的冤情。如果是平常就能出現的事情又怎麼能顯示冤情。只有在完全不可能的情況出現,才能說明冤情。

總的來說,故事就是故事,如果這三個誓不能實現,怎麼會說明主人公的天大冤情。其實這是古代用來教育人不要做壞事的一個方法。


初來乍到197180235


 竇娥臨死前為什麼要發下三樁毒誓:血濺白練、六月飛雪、大旱三年?

  狠人話不多。

  竇娥在走投無路,眼看就要人頭落地的時候,發下了三樁誓願,血濺白練,六月飛雪,大旱三年。這三樁誓願,她作過聲明,她說:“不是我竇娥發下這等無頭願,委實的冤情不淺,若沒上些兒靈聖與世人傳,也不見得湛湛青天。”

  可見,在她的初衷裡,她只是覺得自己太冤了,冤得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是天下第一冤,碰上這夥貪官,要想伸冤也不知道什麼時候,一定要有些“靈聖”,讓世人傳開,讓世人見識還有真正的青天。古時的天象,是可以作為政事的象徵的,竇娥作為知識分子的女兒,原不應該有這些怪力亂神的東西,可是在她的潛意識裡,她不想相信,又想相信,所以才會罵“地也,你不分好歹何為地,天也,你錯勘賢愚枉做天。”但是,她又很矛盾地意識到,在自己的人生末路,只有靈聖,神靈這些東西,才能真正替她出頭,所以,她許下種願,讓虛無的神靈出場。我相信,她的初衷是這樣。

  可是,這前兩樁好理解,大旱三年,卻傷了無數百姓。估且正如她所說臨死前自己胡言亂語的,發了無頭願,可是也體現了她的自私。她不是個完人,沒必要把她捧成一個鬥士,她就是個普通的婦女,在她的世界裡,儒家那一套三貞九烈的東西,她是奉行的,她不但自己奉行,她還要婆婆也奉行,婆婆不聽,要想過上幸福的有夫有子的生活,儘管這夫啊子啊,目的不純,是為她的家產而去,但是蔡婆還是想這樣。但對於竇娥來說,這不行啊,死去的公公都不會願意啊。

  可是,站在旁人的立場看,站在市井小民的角度看,蔡婆的做法也沒什麼不好,大宗家產是誰的?是誰賺來的?死人能給活人帶來什麼?招個接腳伕未必就是壞事,可是深受儒家思想影響的竇娥不答應,於是就有了張驢兒下藥,殺錯人的事情發生。

  有的時候,竇娥當然是善良的,她對婆婆的生活照顧有加,可是她是迂腐的,她的悲慘令人同情,她的悲慘無法宣洩,她想借天來懲處壞人,既然壞人暫時懲處不了,那就欺負欺負跟自己一樣的不能反抗的人好了。這種神邏輯,許多地方都有,看看鬼怪復仇,找的都是比它弱的,氣運強的一個不敢動,是一樣的道理。

  竇娥的死,有冷漠看客即平民百姓的原因,但是最主要的,不是百姓。她發下的大旱三年的誓願,到底會死多少人,有多少無辜的人,是老的還是小的,會不會因此造成社會動盪,她管不著,反正別人不管她的死,她也不管別人的死活,只要證明她的清白就好了。好在這隻個故事,只是為了文學而創作,生活中發生的機率,基本沒有,否則,牽連太多啊。

  當然了,換做我們,生在她的時代,不見得會比她做得更好。但是既然是議論古人,這麼說,應該不算過分吧。(文/宛如清揚)


宛如清揚


竇娥冤又叫感天動地竇娥冤,是元代戲曲家關漢卿創作的雜劇,一共有四折楔子。一楔子就相當於現在的序幕,為故事的發展提供一個背景。



這個故事講的是:竇娥的父親竇天章要進京趕考,但是他沒有錢,於是他就把竇娥賣給了蔡婆婆作童養媳,竇娥到了蔡家還沒有兩年,她的丈夫就生病死了,只剩下了竇娥和她的婆婆。有個流氓叫張驢兒,他想要霸佔竇娥,於是他就跟自己的父親到了竇娥家裡,要讓竇娥的婆婆嫁給張驢兒的爹,讓蔡娥嫁給張驢兒。竇娥的婆婆還有些願意,竇娥堅決不從,於是張驢兒懷恨在心,他就做了一碗羊肚湯給蔡婆婆吃,並且在羊肉湯裡面下了毒藥,想要以此嫁禍於竇娥陷害她。蔡娥的婆婆沒有吃,卻給了張驢兒他爹吃了,他爹吃了以後就死了,張驢兒就把竇娥告到縣官那裡,縣官昏庸無道,不分青紅皂白就把竇娥打入死牢,要處死竇娥。



在刑場上行刑時,竇娥發現了三樁誓願,第一樁是血濺白練,意思就是,豎起一支旗杆,上面掛起塊白布,竇娥的人頭落地時,血不灑在塵土之上,而是撒在白布之上,讓當地的百姓能夠當時就看到自己的冤情。讓人們知道縣令的昏庸無道。

第二是,六月飛雪。六月飛雪就是殺了竇娥以後要在當時下大雪,就是讓天地感應到自己是冤屈的。當時的人們都信奉天地,認為天地有靈氣,天地都會感到冤屈,就會出現異常現象,因此在6月的時候下大雪,這是一種特殊的變化而反映出竇娥的冤屈。這一誓願,在當時也實現了。



第三,亢旱三年。就是大旱三年。如果說前兩個誓願,都是要表現竇娥的冤屈,那麼亢旱三年就是要表現出竇娥的反抗精神。在過去官員的升遷,升官都與他的政績有關,而如果這個地方政績不好,官員是沒有機會升遷的,大旱三年就會讓官員,他沒有政績,治理不好一方,因此也就失去了升遷的機會,這是對官員的一種懲罰,縣官他自己昏庸,判處竇娥成了一個冤屈的鬼魂,所以說就要懲罰這個昏庸的官吏。

竇娥的這三樁誓願最後都實現了,這是一種浪漫主義的手法,所謂浪漫主義手法就是現實生活當中無法實現的,而讓他在自己的戲劇當中實現,人們用這種手法表現的對當時昏庸官場的憤恨和對柔弱善良的竇娥的一種敬佩。


平原春秋


竇娥冤的故事初中就學過,可以說印象相當深刻了,其實在學的時候我就一直有一個困惑,這個困惑一直在看國內鬼神故事的時候就一直存在,借這個題目一起說一下。

首先說竇娥冤是個悲劇,她的三個毒誓也都一一兌現,就充滿了鬼神的色彩。不僅在竇娥冤裡,在國內大部分鬼怪故事裡,都有一個冤鬼索命的故事,讓我十分困惑。比如說有的人落水淹死了,就會不停的找河邊的人索命。有的人被惡人陷害,無奈自殺,就會不停的找無辜人士索命,反而對兇手置之不理。這樣的故事太多了,像以前大火的“張震講鬼故事”裡就充滿了大量的這樣的情節。也就是說,在我們傳統的故事體系裡,一個人無辜枉死,變成厲鬼,他可能不會直接去找正主報仇,但是一定會牽扯無辜的人們進來發洩,這幾乎是所有鬼故事的定律。而竇娥冤,幾乎就是這種故事的師祖。這到底反映了一種怎樣的思想模式?

竇娥的故事其實也很簡單,她跟婆婆相依為命,沒想到被無賴張驢兒看上了,竇娥當然不從。於是張驢兒就想著把她婆婆毒死進而霸佔竇娥,然而一不留神居然把他自己老爹害死了。於是張驢兒惱羞成怒,誣告竇娥殺死他爹,竇娥當然不承認,但是張驢兒勾結當地官員,居然拿竇娥婆婆要挾她,竇娥無奈屈打成招,判了死刑,然後就發了這三個毒誓。

在我看來,血濺白練是為了表明心志,當場證明自己清白,這個沒什麼,很正常。下面的毒誓應該是張驢兒和冤枉她的官員不得好死,冤有頭債有主嘛,這才是謀害她的正主。然而竇娥沒有這麼做,她是讓當地所有老百姓都飽受驚嚇和災難,一個是六月飛雪,想想看,就算在今天,大熱的六月三伏天,人們突然看到下大雪都要嚇一跳,何況是古代那種百姓愚昧的年代,肯定要嚇死,覺得自己真的得罪了老天。這點精神上的折磨已經夠大了,竇娥還不滿足,還要楚州大旱三年,這個就太狠了,那時候本來人們就過著飢寒交迫的生活,好的年景也就勉強果腹,大旱三年絕對是要浮屍滿地。

我覺得竇娥發出咒怨,讓陷害她的張驢兒、賽盧醫和官員身染惡疾不得好死,折磨個幾年都沒有問題,但是為什麼要發三個毒誓呢,為什麼要牽涉到無辜的百姓呢。這其實是竇娥的思想侷限性作怪。當然了,這也怪不得竇娥,而是作者關漢卿的意思。而關漢卿的創作靈感則來源於“東海孝婦”的傳說,可以說不僅故事情節,就是思想中心也是跟東海孝婦一致的,因為在那個故事裡,也有大旱三年的說法,關漢卿在創作的時候,只能說藝術加工語言情節上更有感染力,思想內容並沒有得到昇華,這也就反應了我們那時候人的一般思想:萬事看天,個人意志無足輕重。


看看關漢卿所處的時代,是元朝,正是普通知識分子混的最慘的時期,關漢卿正是這些最慘人員裡的一員,他還認識了不少底層雜劇演員,他自稱是一個“響噹噹的銅豌豆”,足見江湖氣息。現實生活的不如意讓他跟普通百姓一樣,把更多的人生希望寄託於老天和清官,這也怪不得他,因為當時整個的元朝朝廷都太差了,很多百姓都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看不到希望,只能等待老天的解救。遇到了麻煩也是老天的不好,命運對自己不公平,所以動輒就牽涉到老天身上。而這個老天,不僅僅是仰望星空那個老天,而是包括了周圍整個的一切,包括那片土地那片山河還有那片土地上居住的人們。於是要發恨就一起恨進去。

最後竇娥的毒咒一個個實現,她那小時候就離開的父親居然也考取了功名,回到楚州再次調查了這個事情,這才把迫害她的罪魁禍首拿下。這是另外一個典型套路,寄希望於清官,清官似乎是古代文學形象不可或缺的題材,似乎什麼千愁萬恨的事情,遇到清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這個套路可以說屢試不爽。

竇娥冤喚作《感天動地竇娥冤》,它要的效果是感天動地,轟轟烈烈,效果也確實達到了,但是說句實在話,從我一開始學習的時候對這個故事就沒有太大感動,也許這樣的情節設置打動不了我吧。儘管在思想性上竇娥冤不見得有多麼高明,但是不得不說在藝術方面和文字感染力上,竇娥冤絕對一流。它不僅描述了一個冤假錯案,也對當時整個社會黑暗進行了一個縮寫,雜劇裡面不僅有大量通俗易懂而有感染力人物對白,還化用了很多典故,有很多詩句化的語言,讀起來是酣暢淋漓,有興趣的可以看一下。


一覽眾河小


若說西方有莎士比亞的悲劇,那中國有關漢卿的《竇娥冤》。

王國維在《宋元戲曲考》評價:“即列之於世界大悲劇中,亦無愧色也。”

戲劇中最具震撼力的悲劇,悲劇中最大快人心,善惡終報的正劇。

被父所棄,寄人籬下為童養媳,夫亡成寡,與婆婆相依為命,被惡棍陷害,被判斬刑,所有的不幸都集中在一個弱女子身上,然弱女子敢與天鬥,與地鬥,與人鬥,臨死立下三樁誓願。

第一,竇娥控訴冤情的時候,先是罵天懟地,表示天地無眼,後來發的這毒誓想要應驗,其實還是回到了指望天地上面。第二,竇娥是真的冤,這三個毒誓要是應驗,那大旱三年,得多少百姓跟著受苦死去,那竇娥豈不是千古惡人。

竇娥為什麼要發這三個毒誓,站在竇娥的角度來看,她這惡毒的願望並不是要詛咒世人。因為古人都信奉“舉頭三尺有神明”,天地算是所有人的精神支柱了。竇娥此時受冤,雪恥無望,天地不幫助她,就沒有人能再能幫助她了。她詛咒六月飛雪,大旱絕收,其實就是表達自己受到天大冤屈的憤恨,並不是想傷害他人。

竇娥反覆強調,若是“我竇娥委實冤枉”,就會出現上述三個毒誓的結果。其實這算是一種預言,不是詛咒導致了那三個結果,而是我竇娥受冤的事實導致的那三個結果。

對一個絕望的女人來說,精神受到巨大的打擊下,說出的話邏輯上出現矛盾反而是正常的。並且這種情況下,發毒誓也是一個女人唯一能做的最後掙扎。


打彩開戶找505484


竇娥的冤屈在於那個黑暗的封建社會,被人欺辱,上天無路,下地無門。最後還落得個悽慘結局,她的冤屈,確實聞者悲痛。

行刑前,她怒喊:天,你錯勘賢愚枉做天。地,你不分好歹枉為地。隨後發下毒誓:血濺白練、六月飛雪、大旱三年。

血濺白練是對自己被冤枉的最直接反抗,表示其靈魂不屈,死後也要抗爭。

六月飛雪,那場本不該出現的大雪,是竇娥的血,她要讓人們都記住這一刻。也是作者關漢卿會人們看戲心態的諷刺和控訴,他們每一個人身上都沾有竇娥的冤屈之血。

最後的大旱三年,則是會所有人的一種報復,是會整個社會的不滿和發洩,也是作者整個戲劇的高潮。




盛世打雜


因為竇娥太冤了,人間申訴無門,只能寄希望於老天爺,也就是通常人們所說的報應。沒有經歷的人,是無法體會那種無力感的,竇娥冤的故事,甚至遍及整個人生場景,包括職場、情場、官場,以及人們共同的生存環境場等等。以下從三個方面,嘗試作一些解讀:



一、血濺白練,是當時當刻對冤屈的印證


①從竇娥講角來講,用血濺白練的事實,來向草菅人命的貪墨官吏和誣告的張家父子宣戰。


②弱女子竇娥無力與男權和黑暗世道相抗衡,只得把希望寄託於天地萬物,從而用血濺白練的非常景象,達到對汙吏和真正殺人兇手的鄙視和控訴。



③因此,血濺白練就是對冤屈當時當刻的印證。雖然張家父子和無良官吏一時沒有得到報應,但最起碼可以讓他們惶惶不可終日,良心不得安寧。


二、六月飛雪,用反自然現象表明心跡。



①竇娥利用六月飛雪的毒誓,再次來印證自己冤屈,同時也為了親自掩埋自己的屍體。從而,說明作者也好,竇娥也好,無論春夏秋冬,他們都希望人間是一個容身的純淨場所,沒有冤屈和殺戮。


②雖然竇娥的父親不在身邊,不能為她收屍體,或許已經驚恐萬端、年邁的婆婆也無法擔當起為她安葬的重任。可令她悲涼的是,世間無枝可依,活著尚不能求得一絲溫暖,更何況人走茶涼,誰還能為她收一把寒骨呢,人生只能自己為自己收場。


③還有一種情況,四月至六月間是一些農作物收穫的季節,尤其是在北方,這時大概是麥子收穫的季節,下一場大雪,對冬天的麥苗來說是好事,但對成熟的小麥來說,估計也是天災了。



④這樣,或許還有一層寓意就是,誰也不能破壞社會的規則和秩序,就像春夏秋冬的正常輪迴一樣,每個季節都有它既的運行法則,如果人為損毀了共同的生存環境,那麼,六月飛雪的反常現象就會出現。


⑤如同《竇娥冤》中為了一己私慾而橫行霸道的張家父子和那些卑劣的狗官,無疑,他們都在破壞社會的正常運行秩序。長此以往,這些蛀蟲,必會帶來大隱患。


三、大旱三年,是對人性的報復和警示。



①對於竇娥婆媳的悲慘遭際以及張家父子的人品,其實所有人心裡都跟明鏡似的,只是大家在強權和冤情面前都成了沉默的大多數,選擇了當一名安全的看客,因家大家覺得這事反正跟自己無關。


②其實,不然。試想,小時候自己有沒有被冤枉過的經歷,當時有沒有期望有一個俠士,站出來為自己伸張正義;職場中有沒有被不公評對待過,有沒有希望有人為了維護共同的規章制度而為自己力諫。為此,自己有沒有過無助的感受。這時,或許每個人都會希望有神助,一個良善的人站出來大膽為正義發聲,哪怕這個聲音很微弱,也能為自己燃起一絲溫暖之火。



③或許只有經歷的人,才更能感受到竇娥的滿腔憤恨。而自己一路走來,有沒有為TA人鳴過不平和伸出過溫暖的手。遠的不說,就如同當下重慶的公交車墜江事件,我們在為遇難者發出悲痛的同時,大家也越來越意識到公共安全的重要性,他跟每一個人都息息相關。



④所以,竇娥冤事件,看似跟那些看客無關,其實誰也逃脫不掉整個環境的腐敗,今天,竇娥被冤枉,那麼,明天,就會有千千萬萬個竇娥含冤喪命。


⑤張家父子的作為,肯定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就在平時的職場空間裡,或者鄰里的環境中,誰的人品怎麼樣,大家都是有共識的。所以,在竇娥婆媳出現了這麼大的人命事件時,卻沒有一個人站起來為她們說一句暖心話、給一口熱水喝,更別說伸張正義了。



⑥這時竇娥的內心是無比悲涼的,她的悲涼是來自於對人性的絕望,因為大多數人都在眼睜睜地觀瞻著一個冤屈女子的酷刑,看熱鬧是人的本性。為此,竇娥無比悲憤地,發了這個大旱三年的毒誓,警示人們,秩序和規則的災難無人倖免,有些事不要袖手旁觀。



綜上,竇娥的三個毒誓,步步都在印證她的冤屈,每一層都是她對亂世的控訴,每一句又表明了她在無助時,對醜陋的怒斥和對美好的希冀。

影視成長筆記小刨手


三樁毒誓,樁樁件件都是極不可能,乃至可以說反常理的。

大家再看關漢卿竇娥冤元名《感天動地竇娥冤》,正是因為像竇娥所說,她的冤屈,只能由老天爺來替他昭雪了,是之謂沉冤昭雪。



關漢卿便通過種種跡象,如原文描述血一滴不漏全灑在了懸掛的白綾上,六月已是夏日炎炎竟然天降大雪,把她的屍身剛好整個掩埋掉。這樁樁件件的不可能,都如竇娥所說那樣應驗了,言下之意關漢卿通過天降奇兆來告訴世人,老百姓,竇娥確實是冤屈的。張驢兒知道、知府知道,但老百姓卻不知道。


當然,最後的畫龍點睛之筆當是三年旱災。

很多人說竇娥到底是不是雙面人物,違背了她善良的定位,居然拉著老百姓一起受苦,飽受三年天災?

這裡關漢卿挖了一個坑,通過三年旱災,讓大家通過自己每日遭受的旱災之苦越是苦便越能理解竇娥之冤,然後都會把仇恨歸攏到張驢兒與知府身上。久而久之,張驢兒與知府的命運便被註定。告訴世人什麼叫做人在做,天在看。同時,三年後,剛好是他父親當京官回來昭雪的時候,故事總要有個恰到好處的時候與人物收尾。



竇娥如此奇冤,非得有奇聞奇事,曠日持久到讓當局注意以懲改才好,戲裡戲外都一樣,關漢卿的伏筆不可謂不良苦用心。


不書公子


咱們先梳理一下故事線,才能更好地理解竇娥的誓願:竇娥母親早逝,父親竇天章是個窮書生,無力償還蔡婆的高利貸,於是把七歲的竇娥賣給了蔡婆當童養媳。成婚後,竇娥的丈夫早死,只得與蔡婆相依為命。蔡婆去討賬時被張驢兒父子搭救,那張驢兒父子也不是好人,一對光棍想與蔡婆母女配對,並霸佔蔡婆的家產,財色兼收。蔡婆屈從,竇娥誓死不從。張驢兒本想毒殺蔡婆,沒想到卻誤殺了自己的老子。張驢兒不哀也不恨,反而再次逼迫竇娥。竇娥明知情形對自己不利,仍沒有屈從。

張驢兒告上公堂,用銀子打點,貪官桃杌認錢不認人,屈打成招。竇娥臨死前發下了三樁誓願,結果全部應驗。後來竇天章當了兩淮提刑肅正廉訪使,“隨處審囚刷卷,體察濫官汙吏”,且有先斬後奏大權。竇娥的鬼魂與爹爹相認,並道出了冤屈。於是,竇天章重審此案,張驢兒被凌遲處死,桃杌被免職,永不敘用,蔡婆婆由竇天章贍養。冤屈被洗刷,正義得到了伸張,看似有了一個“圓滿”的結局。

回頭來看竇娥的三樁誓願:“我不要半星熱血紅塵灑,都只在八尺旗槍素練懸。等他四下裡皆瞧見,這就是咱萇弘化碧,望帝啼鵑”“豈不聞飛霜六月因鄒衍?若果有一腔怨氣噴如火,定要感的六出冰花滾似綿,免著我屍骸現”“也只為東海曾經孝婦冤,如今輪到你山陽縣。這都是官吏每無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難言!”。竇娥為何要發下這樣的誓願,竇娥已經親口告訴了我們。 這三樁誓願都曾有先例,竇娥的目的有三:一是彰顯冤屈;二是不落紅塵;三是懲罰罪人。

“你道是天公不可期,人心不可憐,不知皇天也肯從人願”,中國人一直深信天理昭彰,天公地道。老天會降祥瑞以示褒獎,也會出異象以示警醒。竇娥的前兩樁誓願當時就應驗了,倘若皇帝英明或清官有知,及早發現竇娥的冤屈,可能大旱三年的災難就可以避免。 我們不禁要問:罪人難道只有張驢兒父子和貪官桃杌嗎?

其實,賽盧醫、蔡婆、竇天章也都是罪人,他們也都直接參與了對竇娥的謀殺。再挖得深點,高利貸、封建人倫、社會制度也都有份。竇娥還是太善良,化成鬼魂還委託自己的父親照顧婆婆。她沒有認清高利貸的罪惡,沒有真正瞭解制度往往是最殘忍的,反而感念蔡婆的恩德。竇娥是那個時代的賢妻孝婦,可殘酷的現實非但沒有厚待她,反而以最殘忍的方式毀滅了她,悲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