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洪地名:从太和镇搬迁到武安说起

射洪地名:从太和镇搬迁到武安说起

射洪地名的一般规律

在方舆射洪首页回复“地名”,可查看30个乡镇及部分场镇地名由来;射洪地名命名主要遵循以下原则:

自然山水:如武南、武东、双溪、金华等;

周边古刹:如天仙,古佛,仙鹤,香山等;

历史&典故:如太乙,官升,文聚等;

周边主要姓氏:如金家,张家口,党家铺等;

寓意,如仁和:太和,太兴,广兴,明星等;



射洪地名:从太和镇搬迁到武安说起

《光绪射洪县志》县治图


“太和镇”


太和来源于“保合太和,乃利贞”的说法,说起太和镇的名字,我想起了一个故事。

几年前,有个远房亲戚的孩子,看上去也就十四五岁,有一天他和我掰扯起射洪的地名来。

他说,你知道“太镇”吗?我当时觉得非常意外,因为这两个字甚至不曾出现在我的儿时记忆中,我后来知道太和镇简称太镇还是在一堆堆的文献资料里。

射洪地名:从太和镇搬迁到武安说起


现太和镇驻武安场


但后来乡镇跑多了,我渐渐地发现在很多乡镇老一辈口中的“太镇”,才是他们对于这片土地的一贯称谓啊。

今天,走在射洪的大街小巷,你问问路人这是哪里?得到的回答仍然还是“太和镇”,因为“赶太镇”这样的说法已经延续了数百年。

2012年,太和镇析出部分行政区域,在城区及周边设置了平安、子昂两个街道办,这之后太和镇就搬到“武安场”了。

所以,现在的“赶太镇”就是“赶武安”了。

射洪地名:从太和镇搬迁到武安说起


“西红市”

“射洪”两个字的由来也自有一番故事。

今天的梓江又叫梓潼江,但在射洪境内它像箭一样射入涪江,所以古代的射洪人又叫它“梓江”,射江其实就是梓江的别称,而且后来还成了射洪的县名——射江县。

所以,如果你下次再到梓江边的时候,别忘了它还是这片土地的名字的由来。

再后来,古人讹“江”为“洪”,射江就成了射洪。

至于后来的“洪城”,“洪州”甚至“西红市”,不过是近些年来坊间的趣闻,比如“洪州”,古时江西南昌、河南辉县分别称洪州,与射洪没有关系。

以后,县名也好,市名也罢,都不再会出现类似古人讹“江”为“洪”的情况了。

“柳树沱”

今天,柳树镇更名为沱牌镇已近7年。

柳树的老地名叫“柳树沱”,柳树指的是这里曾经栽下了大片的柳树,而“沱”是指可以停船的水湾。

沱这个字用于地名的情况大都只出现在四川境内,所以“柳树沱”的由来是很有渊源的。

说到柳树就不得不说到沱牌,沱牌两个字寓意“沱泉酿美酒,牌名誉千秋”,这是大概100年前的事情。

除了“沱”,官升店(官升),陈古塘(陈古),书房嘴(万林),金龟寺(瞿河)的名字也直接与这些地方的历史有关。

伏河?复河!

伏河原本不叫伏河,清朝的时候这里叫两岔河,行政区划上被称为「怀信团」,民国的时候伏河叫「复河」,两岔河与复河的名字并存,毗邻复兴镇,他们的名字就像是两个兄弟乡镇一样。

80年代开始“复河”、“伏河”开始交叉使用,这里的地名开始出现了混淆。

射洪地名:从太和镇搬迁到武安说起


清代射洪地图


类似的情况还有“文聚”。

文具,文局,文巨, 在今天射洪人的口中, 关于“文ju”的写法多得让人眼花缭乱。

清朝同治年间, 有一位总督(省级最高官员)路过这里, 为了欢迎他,街头巷尾贴了很多对联, 他当即感慨道:“此乃文人聚集之地”, 后来这里就叫作“文聚”。

射洪地名:从太和镇搬迁到武安说起


大榆渡(今友榕文苑)


“大榆”和“小榆”的名字目前也被简化为“大于”、“小于”,这与大榆得名于涪江边的“榆树”毫无关联。

写在最后

地名,尤其是历史上显赫的地名,因为往往深入人心,几十甚至上百年也很难在人的心中抹去。

地图上看,牌子上写,它只是一种地理的标识,似乎并没有什么影响,但对于鲜活的人与历史来说,地名是一种身份的象征,无法抹去,我们心心念念的乡愁,很多时候便是始于此。

地名并不能直接产生社会的生产力,但是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个地方的发展。

在地名的背后、文字的里子,还蕴藏着射洪最终的文化自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