痺證臨床經驗總結(精華)!

痺證臨床經驗總結(精華)!


一、寒痺宜溫腎

寒痺之作,根本在於腎陽不足,命門火衰,在治療上以溫腎為要,可選用烏頭湯或麻黃附子細辛湯,配伍鹿角膠、補骨脂、巴戟天、仙靈脾、胡蘆巴、狗脊等品。蓋寒痺患者,多為素體陽虛之人,寒邪伏於裡,治當溫之。

方用麻黃附子細辛湯。方中附子溫腎壯陽,散寒止痛; 細辛走竄經絡,通達內外,可祛邪外出,又長於止痛; 麻黃開肺氣,宣皮毛,且振奮全身陽氣。二藥合伍,使寒邪由內達外,收效甚捷。若寒甚者,又當易附子為炙川烏、炙草烏,增強散寒之功。更劇者也可用生品,但要注意用量、配伍及煎法。

對於心悸患者,應慎用麻黃,因麻黃可致心慌、汗出,甚至嘔吐。此時應去麻黃,加黃芪、茯苓、五味子、浮小麥等益氣固表、養心安神之品。

中醫認為風溼病是由於正氣不足,使人體易感受六淫之邪,形成瘀血痰濁,而使風溼病發病; 反之外感六淫之邪以及瘀血痰濁又可傷及正氣,使正氣更虛,由此互相影響,加重病情,難以根除。主要病機是風、寒、溼、熱之六淫邪氣,侵犯人體,留注關節,痺阻經絡,氣血運行不暢而致。

正如 《素問·痺論》 中所說: “其寒者,陽氣少,陰氣多,與病相益,故寒也; 其熱者,陽氣多,陰氣少,病氣勝,陽遭陰,故為痺熱。” 腎中所藏之陽氣乃人體之元陽也,是人體內最重要的陽氣,可以激發其他臟腑的陽氣,當寒邪入侵時,溫腎的治法,既護衛了元陽不為寒傷,又補充了元陽使其激發他髒陽氣,調動一切力量以驅邪,乃標本兼顧之法。

痺證臨床經驗總結(精華)!


二、熱痺宜養陰

熱痺可見於兩種情況,一為急性發作期或初期,手足小關節紅腫脹痛,局部灼熱,皮膚稍紅,或脊椎脹痛,四肢活動障礙,持物不便,行動艱難,或伴有全身低熱不適,或自覺全身有發熱感,煩渴汗出。二為風寒溼邪鬱久化熱,此類患者多有關節紅腫熱痛、遇寒痛減,及高熱、汗出、口渴等表現。

治療熱痺宜清熱,用白虎加桂枝湯、蒼朮白虎湯等。更要加入養陰清熱之品,如生地、白芍、玄參、麥冬等。熱甚者應加入清熱解毒之品,如野菊花、草河車、白鮮皮等,具體用量因人而異。

生石膏用於治療熱痺,源於《金匱》 風引湯治熱癱癇。生石膏不僅是清解氣分之要藥,且具有明顯的涼血消腫作用。臨床用於類風溼急性活動期,關節紅腫熱痛伴有全身汗出、煩渴等熱證,尤其血沉快、白細胞偏高者,用之效佳。此外,白鮮皮、土茯苓、穿山龍等用於熱痺,血沉快者效果亦好。

熱痺的病因可以是感受風溼之邪入裡化熱,或為風寒溼痺經久不愈,蘊而化熱,或溼熱之邪直中入裡,或素體陽氣偏盛,或喜食辛辣肥甘,內有蘊熱。清代顧松園在《顧氏醫鏡·症方發明五· 痺》 中指出: “邪鬱病久,風變為火,寒變為熱,溼變為痰。” 又如葉天士在 《臨證指南醫案·卷七·痺》 中所言: “從來痺證,每以風寒溼之氣雜感主治。召恙不同,由於暑暍外加之溼熱,水谷內蘊之溼熱,外來之邪,著於經絡,內受之邪,著於腑絡。” 此外,謝老曾經談到氣滯、痰瘀、氣虛、陰虛等均可化熱,只要有熱,日久必然要傷及陰液,所以在清熱的同時更要注意養陰。

痺證臨床經驗總結(精華)!


三、寒熱錯雜宜通

寒熱錯雜之痺病,在臨床中較為多見,其特點為寒熱並存,虛實互見,錯綜複雜。有的表現為手足關節腫痛,局部灼熱,下肢發涼,周身惡寒或脊椎疼痛、彎曲畸形; 有的手足關節畏寒而捫之發熱或自覺手足發熱而觸摸局部發涼; 有的上肢發熱,下肢發涼,口渴,便溏等。

治療痺病寒熱錯雜證時,曾用桂枝芍藥知母湯,臨床多有效,但也有不驗者。因為痺病日久,多為虛實相兼、寒熱夾雜之證。一個患者可同時表現出熱痛與冷痛,如何處理清熱與溫陽這一矛盾呢?寒痛者,陽氣未至也; 熱腫者,陽氣鬱積不行也。因皆由於陽氣運行障礙所致,所以在治療上應以通為要。可選用桂枝、桑枝、路路通、絲瓜絡、老鸛草、徐長卿等,取其能通行血脈,血氣和則障礙除,寒熱錯雜症狀緩解。

謝老提出寒熱錯雜之痺病宜理氣、活血、通經治療。痺病之所以會寒熱錯雜,是因為寒熱不相通,表裡不相合,虛實不相制,上下不相濟,陰陽不相衡,氣血不相行,經脈不相貫,這是寒熱錯雜痺病的基本病機。

痺證臨床經驗總結(精華)!


四、久病入絡宜活血搜剔

病久則入絡,在治療時除散風祛溼通絡外,尚需加入血分藥,其中又以蟲類藥效果為好。常用全蠍、蜈蚣、 殭蠶、 地龍、 山甲、蜂房、 烏梢蛇、 蘄蛇、 白花蛇、 水蛭等, 活血搜風, 通絡止痛。用此類藥物要注意劑量和配伍,蟲類藥多有毒,不能用大劑量,同時應配伍養血滋陰藥,如當歸、白芍、丹參、麥冬、玄參等,以防其耗血傷陰之弊。大毒治病,衰其大半則已。用之有效,應適可而止,繼用養血活血通絡之品以鞏固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