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好鄉村振興的第一仗——訪廣東省委常委葉貞琴

黨中央、國務院提出,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是當前推進鄉村建設的主要抓手,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第一場硬仗,是鄉村全面振興的綜合性舉措,是鄉村振興戰略的當頭炮,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官之舉,是鄉村全面振興的開幕之戰。

處在改革前沿的廣東省是如何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的?

記者就此專訪了廣東省委常委葉貞琴。

打好乡村振兴的第一仗——访广东省委常委叶贞琴

1

把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作為廣東鄉村振興的“三大重點任務”之一

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舉措,是解決城鄉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必然要求,更是增強農民獲得感、幸福感的迫切需要。葉貞琴用“三個有”向記者闡述了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重大背景和深遠意義。

一是黨中央、國務院有部署。習近平總書記對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十分重視,早在浙江工作期間啟動了“千村示範、萬村整治”工程。15年間的久久為功,使浙江鄉村面貌發生巨大變化。習近平總書記作出重要指示:要結合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計劃和鄉村振興戰略,進一步推廣浙江好的經驗做法,建設好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李克強總理批示: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任務,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本要求。胡春華副總理強調,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是當前推進鄉村建設的主要抓手,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第一場硬仗,是鄉村全面振興的綜合性舉措,是鄉村振興戰略的當頭炮,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官之舉,是鄉村全面振興的開幕之戰。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務院先後召開了四次全國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工作會議(2013年在浙江桐廬,2015年在廣西恭城,2017年在貴州湄潭,2018年4月在浙江安吉);2018年年初,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方案等,都對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要求。2018年8月,根據中央的決策部署,中央農辦組織了8個部門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督導調研。因此,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是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的政治要求。

二是廣東省委、省政府有安排。廣東省委書記李希在省委十二屆四次全會上強調鄉村振興要聚焦著力點和突破口集中用力,指出了我省鄉村振興戰略三大重點任務,即全面建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大力發展富民興村產業、深入整治鄉村人居環境。其中,基層黨組織建設是鄉村振興的組織保障,發展富民興村產業是鄉村振興的基礎,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是鄉村振興的著力點。李希書記對這三大重點任務作了很好的部署。省委、省政府也出臺了一系列鄉村振興過硬的政策措施。其中,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投入最大。目前,已經印發《關於全域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建設生態宜居美麗鄉村的實施方案》,已經出臺“千村示範、萬村整治”工程的行動方案、資金使用管理辦法等政策文件。因此,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是落實省委、省政府工作安排,實現廣東“四個走在全國前列”的客觀要求。

三是農民群眾有期盼。城鄉發展不平衡不充分是廣東最大的發展不平衡不充分。農村人居環境“髒、亂、差”是城鄉差距的最直觀表現。長期以來,廣東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欠賬較多,農村垃圾成堆、衛生死角、黑臭水體等仍不同程度存在。粵東西北部分農村不僅與長三角地區差距很大,甚至與相鄰的福建、江西、湖南、廣西等省區的農村相比,都有明顯差距,需要下功夫好好整治。不管是當地幹部群眾,還是外地幹部,都期盼廣東農村人居環境得到明顯改善。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是滿足農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讓廣大農民在鄉村振興中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的迫切需要。

2

走出一條廣東自己的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新路

葉貞琴向記者坦言,廣東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壓力大、任務重。農民生活習慣已經養成,而新生活習慣的養成需要一個過程;農村村莊佈局零亂,房子都蓋好了,不可能推倒重來;不少農民已經“進城”,留下不少“空心屋”“空心村”,發揮農民主體作用難度不小。但是,廣東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不是零起步,不是白手起家,而是有經驗借鑑、有很好的基礎、條件和特色。葉貞琴話鋒一轉:廣東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要有新起點,就是要站在更高的起點上,抓住鄉村振興的機遇,借好勢、用好力,奮起直追,實現彎道超車;有自身特色,就是要充分借鑑兄弟省(區)的經驗,結合自身實際,大膽探索實踐,走出一條廣東自己的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新路。

首先是有更多的經驗借鑑。浙江從2003年開始,歷經15年,一任接著一任幹,一年接著一年抓,堅定不移地深化“千村示範、萬村整治”工程。貴州自2013年以來,以“富在農家、學在農家、樂在農家、美在農家”為目標,持續開展創建“四在農家·美麗鄉村”活動,通過實施小康路、小康水、小康房、小康電、小康訊、小康寨等六項行動計劃,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廣西也從2013年起,通過“五個有”,啟動“美麗廣西”鄉村建設活動。“五個有”即:有一個法規,在全國率先制定實施《廣西壯族自治區鄉村清潔條例》;有一個規劃,分“清潔鄉村”“生態鄉村”“宜居鄉村”“幸福鄉村”四個階段有序推進;有一個實施方案,每一個階段、每兩年制定一套成熟可行的實施方案;有一套專班,從各個部門抽調30多人成立“美麗廣西”鄉村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有一套督查考核辦法,強化執行落實和鼓勁加壓。廣東完全可以大膽借鑑兄弟省(區)的經驗做法,少走甚至不走彎路。

二是有更紮實的基礎。黨的十八大以來,省委、省政府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作為農村工作和全省工作的重點任務,也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我省先後啟動了省級新農村連片示範工程、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建設美麗鄉村三年行動、2277個省定貧困村創建社會主義新農村示範村,其中有很多的創新點。比如,把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與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工作有機結合起來,把2277個省定貧困村建成新農村示範村,推動貧困村由“後隊”變“前隊”,在全國的知名度很高。我省還制定了《農村環境綜合整治技術指引》等系列專項技術指引政策文件,在博羅、德慶、新興、翁源、四會等地先行先試。廣東應該把自己的經驗加以總結概括、歸納提升,構建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新起點。

三是有更優越的條件。廣東是經濟大省,GDP、財政收入全國第一,有條件和實力在較高起點上做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從財政投入看,省財政投入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建設生態宜居美麗鄉村資金將超過1000億元,投資力度全國前列。其中投入66億元支持粵東西北14市創建66個省級新農村連片示範建設工程;發放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獎補資金4.24億元;安排313億元支持2277個省定貧困村創建新農村示範村;從2018年開始,按每個行政村平均1000萬元標準,補助粵東西北欠發達地區。從社會資源看,廣東市場化程度比較高,民營經濟比較發達,擁有碧桂園、恆大、保利、星河灣、萬科、美的等一大批知名企業。通過“萬企幫萬村”行動,大量知名企業以結對幫扶形式,助力農村開展人居環境整治。

四是有更鮮明的特色。廣東珠三角、沿海經濟帶、粵北山區的農村各有不同,經濟發展水平差異較大,文化多樣性非常突出。廣府文化、潮汕文化、客家文化、雷州文化等嶺南文化,有的獨一無二,有的獨樹一幟,有的特色鮮明,並且海納百川,開放包容。從歷史遺址、建築、園林,到民俗、商業、宗教,再到各種文化藝術,都具有自己獨立的風格、精神,完全可以打造有自己特色的鄉村。廣東有理由、有必要、有條件、有信心把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搞得更好,把農民棲身的家園建設得更美。

3

從時間、空間、主體三個維度把握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推進路徑

2018年是全域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建設生態宜居美麗鄉村的開局之年,各地都動了起來,總體上進展順利。但進展不平衡,同時也出現了一些傾向性問題。如有的地方不顧實際,大幹快上、大拆大建;有的地方不顧特色,千篇一律、千村一面;有的地方政府幹農民看,農民成為旁觀者。葉貞琴強調,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經濟、社會和政治等多方面關係,涉及多個部門,涉及全體農村居民,需要系統謀劃、有序推進。葉貞琴從三個維度分析了廣東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推進路徑。

一是在時間維度上,要持之以恆、久久為功。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改造具有長期性和艱鉅性。要把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各項基礎性工作,如村莊規劃、建設機制、管護制度、思想動員、人力組織等,做紮實、打牢固,穩紮穩打,不急於求成。首先是堅持規劃引領,科學建設。要注重編制總體規劃和村莊規劃,哪些村要做大,哪些村要保留,哪些村要整治,哪些村要撤併,哪些村要提升,要有輕重緩急。村莊規劃不能簡單照搬外省的設計,要與全省鄉村振興規劃統籌銜接,體現嶺南的風土人情,體現嶺南鄉村的特點。然後是堅持建管並重,注重長效。要建立一套務實管用的管護運行機制,探索財政補助、村集體補貼、農戶適量付費相結合的管護經費保障機制,做到有制度管護、有資金維護,實現自我運轉、可持續運行。

二是在空間維度上,要注重差異性、以點帶面。我省不同地區、不同鄉村稟賦條件和發展水平不一,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一定要充分考慮這種差異性。要做好頂層設計,分梯度、分類型推進,同時做好以點帶面,典型引路。首先是注重城鄉差異,保持農村的特殊性。比如:在建設風格上,不能簡單把鄉村變成城市的縮小版;在建設形態上,鄉村注重人居與自然協調,要有山有水,才有靈氣;有歷史有文化,才有靈魂。其次是注重地區差異,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珠三角、粵東、粵西、粵北地區的氣候條件、地形地貌、經濟水平、風俗文化等千差萬別,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要各有側重,標準有高有低,進度有快有慢。如,有的要突出解決短板,有的要突出旅遊;有的乾淨整潔即可,有的可以全面提升。再次是注重示範帶動,以點帶面,有先有後。農村人居環境的整治既要“裡子”也要“面子”。實施“千村示範,萬村整治”工程,以環境基礎整治、乾淨整潔為基礎,用3年時間完成全省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率先從“四沿”(沿鐵路、高速路等交通線,沿省際邊界線,沿城市郊區,沿旅遊景區)做起。這些區域既是我省的“門面”,也是工作基礎較好的地區,同時環境整治還可以與旅遊休閒觀光結合起來。優先改變這些地方的髒亂差面貌,可以迅速提升廣東農村形象,因而顯得更為迫切。實施“十百千萬”工程,創建10個左右示範縣、100個左右示範鎮、1000個左右精品村,探索模式和機制,充分發揮引領示範作用,全域推進全省1.97萬個村的環境整治。

三是在主體維度上,要發揮好農民和政府兩個積極性。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農民是獲益者,也是參與者、建設者,不能“政府幹、農民看”。要在充分尊重農民意願的前提下,積極發揮好農民的主體作用和地方政府的引導作用,調動好農民和地方政府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如何發動農民?重點是要發揮好農村各類基層組織的作用。大力實施“頭雁工程”,充分激發村黨組織書記幹事創業的激情與活力,使其真正成為人居環境整治工作的主心骨。通過村民理事會、鄉賢理事會等農村民間組織增強農村“自組織”能力。另一個是要發揮好鄉賢的作用。充分發揮農村老黨員、老教師、老模範、老幹部、復退軍人、經濟文化能人等鄉賢的親緣、人緣、地緣優勢。倡導鼓勵鄉賢企業家為人居環境整治提供支持。同時要發揮村規民約的作用。要幫助鄉村建立完善村規民約,把環境衛生納入村規民約,鼓勵和引導村民摒棄亂扔、亂吐、亂貼等不文明行為,提高文明衛生意識,培育文明健康生活方式。讓農民實現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堅決改變“垃圾靠風吹、汙水靠蒸乾”的髒亂差局面。

在這個過程中政府要做什麼?

葉貞琴認為,關鍵是要落實“五級書記”抓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特別是縣(市、區)作為建設責任主體,抓好總體規劃的制定實施、資金使用、項目實施、進度安排、督促檢查等。藉助各級人大、政協、監察委的力量,積極開展聯動監督,加大督促檢查力度。在保障投入上,要落實政府主導、村民參與、社會支持的投入機制。省財政對粵東西北地區各縣(市、區)已經安排了建設資金,並將出臺涉農資金整合辦法,由各縣(市、區)統籌使用,各地要管好用好財政資金。全省各地市,特別是珠三角地區要向縣裡增加投入。結合農田整治、村莊整治“兩個整治”,拿出一定比例的因村莊整治或者復墾增加耕地所獲得的佔補平衡收益,用於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引導國家開發銀行、農發行提供信貸資金,農行、郵儲銀行擴大貸款投放。環境基礎整治、實現乾淨整潔、村內小型公益性項目要發動群眾投工投勞和社會幫助解決。大規模啟動“萬企幫萬村”工作,爭取更多企業、鄉賢的支持,讓工商資本參與當中。在保障用地上,要加快編制村土地利用規劃,加大用地支持力度,當年新增建設用地指標優先用於生態宜居美麗鄉村建設。在尊重農民意願的前提下,推動農村廢棄宅基地等建設用地復墾,盤活空心村、舊住宅、廢棄宅基地等土地資源。在優化管理上,各地要大膽探索,依法依規優化鄉村建設工程審批管理程序、建設項目招投標程序,研究出臺鄉村項目建設管理辦法、專項資金使用管理辦法。

---------------------------------------

---------------------------------------

打好乡村振兴的第一仗——访广东省委常委叶贞琴

中共廣東省委農村工作辦公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