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去游荡


春天去游荡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1931年写过一首歌词《春天不是读书天》,后经由赵元任谱曲,曾传唱一时。

《春天不是读书天》作词:陶行知

春天不是读书天

关在堂前,闷短寿源。

掀开门帘,投奔自然。

春天不是读书天

放个纸鸢,飞上半天。

春天不是读书天

舞雩风前,恍若神仙。

攀上山颠,如登九天。

春天不是读书天

鸟语树尖,花笑西园。

宁梦蝴蝶,与花同眠。

春天不是读书天

放牛塘边,赤脚种田。

工罢游园,苦中有甜。

春天不是读书天

之乎者也,太讨人嫌。

书里留连,非呆即癫。


春天去游荡



春天,春天,春天,什么天?不是读书天。在陶先生的教育哲学里,“生活即教育”,他倡导“活”的教育,提倡孩子们不能“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而要“用活书,活用书,用书活”。“花草是活书。树木是活书。飞禽、走兽、小虫、微生物是活书。山川湖海、风云雨雪、天体运行都是活书”。人要接触大自然的花草、树木、青山、绿水、日月、星辰......自由地对宇宙发问,与万物为友。生活即教育,万物有灵且美。真正的世界不在书籍或地图中,而是在门外。而此时的门外,活泼泼的春天正在呼喊。活的教育,就是鱼到水里、鸟到林里、人到自然里。

接触自然,按理说春夏秋冬都可以,但为什么在春天最为适宜?因为,春天是一年四季中最天真、最烂漫、最无暇的一段时光,美得像天上的云朵儿一样洁白亮丽,像满天飞舞的肥皂泡一样多姿多彩,像随风飘扬的蒲公英一样自由自在。每当置身春天,每个人总有一段充满幻想的时光,脑袋里总是装满了各种奇奇怪怪的想法:有时,幻想自己是天上飞翔的小鸟,无拘无束挥动着自己的翅膀,在蓝蓝的天空中自在飞翔,想飞到哪儿就飞到哪儿;有时,幻想自己是水中的鱼儿,自由自在摆动着自己的尾巴,在清清的湖水里快乐游荡,想游到哪儿就游到哪儿;有时,幻想自己是蝴蝶,在嫣紫姹红中翩翩起舞;有时,幻想自己是蜜蜂,在轻风细雨中忘情摇摆……春天里,人们相互追逐,互相打闹,叫着,喊着,欢笑着,争吵着,东张西望,四处奔跑,似乎总有用不完的精力,永远都玩儿不够。在万物复苏的春天,自然就是最好的课堂,花草鱼虫就是最好的百科全书,干嘛不去户外游荡,尽享明媚春光?而要困于课本,困于杂务,脸色灰暗,呆头呆脑。


春天去游荡



春天不是读书天。春天去游荡,少年去游荡。举目四顾,有波荡的云,有玩耍的风,有烂漫的花,有绚彩的蝶,有潺潺而过的溪流,田野里万物在生长。春天里,春风和煦,草木清香,一个人漫无目的地游荡着,空气里有种无拘无束的感觉。不知道自己要去哪里,但无论到哪里去都好。穿行在春光晴好的万里云天之下,心灵和身体沉浸在大自然的奇迹中。东看看,西瞧瞧,左转转,右晃晃,无论做什么,都是发自内心的个人情感的释放。自我被释放了,却又无处依托,便在广袤天地间随意游荡。其实,这种撒野耍欢非常重要,会让一个人受用一生,回味一生。因为,可以从中体验到生命的某种极致状态,可以领悟到人与世界,都具有广阔的不确定性,于是愿意去开拓更广泛的阅历与视野。

我们都曾欣欣然,悠悠然,有小小的轻狂,吹着口哨,在路上闲荡,和浩荡春光尽情地嬉戏。后来,不知怎么,成年生活一下到了眼前,社会现实一下到了眼前,漫游断裂了,于是我们最美的记忆,便永远留在了那最初的日子——春天中,少年时。当然,世界上有这样一种人,不论童年或成年,春天或秋天,他们始终是一个“游荡者”。在他们的身上,有着比一般人更容易爆发的冲动和力量;那是一种既有规范和生存模式束缚不了的人,当他们怀着无穷的欲望四处游荡时,总是在远方不断展开的跳动着的地平线上,寻找着世界继续拓展的秘密。

人之自由精神怎能在模式化、规范化的氛围中被全然锁死?当年的陶行知先生致力于推行“活”的教育,打破死书本教育之迷执。“新时代的学生要用活书去生产,用活书去实验,用活书去建设……用活书去树立一个比现在可爱可敬的社会。”80年前陶行知先生的话语犹在耳边回响,今天那些弯腰驼背、少年暮气、每天忙于刷题和补习的学生们,谁会唱着《春天不是读书天》,浴着灿烂春光、在天地之间率性游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