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知道《西遊記》原著中真實的師徒四人是怎麼樣的嗎?

巴塞電影


眾所周知,唐僧的原型是唐代著名的高僧——玄奘,他在唐朝時期為佛法的廣泛傳播作出了很大的貢獻。而《西遊記》原著中所呈現出來的唐僧的形象是一個手無縛雞之力,不辨是非,不分善惡的玉面和尚,除了取經這件事上所表現出來堅毅之外,唐僧和玄奘給人的感覺是大相徑庭的。

而唐僧也是他們師徒四人之中唯一一個擁有無爭議的歷史原型的一個角色。原著中孫悟空是一個雷公臉,獠牙突出,長著長毛的恐怖形象。可是在各類影視作品中,大多將孫悟空的外形做得比較可愛、神氣。六小齡童所扮演的孫悟空是最經典,最深入人心的,因為他是用演技征服得觀眾,而不是外貌,所以觀賞的時候我們反而忽視了原著中對孫悟空的外貌描寫。

豬八戒在原著的描寫中是一個野豬精的形象,且保持著三分人的形態。沙僧是一個身高几丈,臉膛藍黑的巨人。可各種影視作品中他們的形象還是各有差異,我覺得不同的影視作品為了表達不同的劇情,打造出不同的豬八戒和沙僧的形象,是靠導演對藝術的不同理解和詮釋來決定的,原著中描寫的文字大致也只能起到指導作用。


巴塞電影


86版西遊記已經深入人心,但是如果你問原著中師徒四人的形象,那麼你可能會大吃一驚,首先來說孫悟空原著描寫是:“七高八低孤拐臉,兩隻黃眼睛,一個磕額頭,獠牙往外生。就象屬螃蟹的,肉在裡面,骨在外面。”就這形象在溫柔看來比殭屍嚇人多了,這一點周星馳的西遊描寫的比較寫實!

之後就是豬八戒,原著裡豬八戒自己說“不是跟師傅吹噓,自從老豬我跟隨了師傅之後,感覺自己俊朗了很多,要是還像之前一樣,在高老莊走一遭,把嘴往前一撅,耳朵這麼一擺,常常能嚇死三十多個人呢。”聽豬八戒這麼一介紹,我們就知道長的有多嚇人了,再來看原著描寫:“卷髒蓮蓬吊搭嘴,耳如蒲扇顯金睛。 獠牙鋒利如鋼銼,長嘴張開似火盆。”這麼一看要多嚇人就有多嚇人!

然後是沙僧在原著第二十九回唐僧曾經對沙僧的形象描述過:“第二個徒弟姓沙,法名悟淨和尚,他生得身長丈二,臂闊三停,臉如藍靛,口似血盆,眼光閃灼,牙齒排釘。”就這個長相其實也好看不到哪去,誰看到了都會嚇丟半條命!

接下來就說道唐僧了,原著對唐僧的描寫那就好看多了,這裡就不不加贅述了,因為唐僧是個正常人,而且還是大帥哥,要不然也不會有那麼多妖怪喜歡!


一石溫柔姐


這個問題非常有趣!大部分人熟知《西遊記》師徒四人是靠的電視劇,而如果把原著中的師徒四人拉出來對比,又會又些不同的味道。筆者僅僅根據電視劇和原著的對比試訴一二吧。

唐僧

唐僧的身份和背景,原著和影視劇的差異並不大。但是,原著中對唐僧的性格描寫卻千差萬別——原著中的唐僧更膽小懦弱、猥瑣不堪。原著中,剛開始入夥的孫悟空失手打死幾個強盜,唐僧戰戰兢兢地非常害怕。一方面埋怨孫悟空亂殺無辜,另一方面擔心被官府知曉後會連累自己。類似場景,一直貫穿全書。原著中唐僧的性格是一個懦弱無能、膽小怕事,但又極力想表現出自己是一個得道高僧的複雜人物。



豬八戒

熒幕中的豬八戒是一個好吃懶做,笨頭笨腦的形象,他的性格比較單一,也非常年臉譜化。可在原著中,這頭“豬”非常地聰明,時時會冒出意想不到的點子。同時,對於他的功夫,影視作品中表現的是“天生具備”,而原著中說他靠“採陰補陽”,關於此點,自行腦補。



孫悟空

這個人物影視裡面大多展現出精靈古怪、瀟灑倜儻的模樣。可實際的原著中,這個猴子身高僅1.4米左右,而且佝僂著腰,脾氣火爆、非常衝動,同時又極具野心。唐僧說他是“妖猴”,原著裡呈現的更多是妖的一面。關於這點不得不提黃渤版的孫悟空,那個猴子才更符合原著!

沙僧

影視劇中的沙僧人高馬大,一頭“殺馬特”的藍髮還是比較符合原著的。不管電影或者電視劇中,其實關於他的戲份並不多。但是原著中他的膚色是紫紅色的,這點大多數的影視劇都沒有表現出來。同時,原著中把他描繪成一個城府極深,而且是整個取經隊伍中最忠心的一個人。原著對他的人物塑造方面更豐滿!

大部分人對《西遊記》中師徒四人的認知,來源於影視作品。他們四人影視作品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過多地進行原著的剖析和解讀對於普通人來說毫無意義,如果真的有這個必要,交給相關專家和學者吧。


熒幕客棧


首先從形象上面說:

唐僧和電視劇中的大體一樣的,畢竟是人嘛,都差不多。

孫悟空,86版和原著相差很多,原著中的孫悟空可以參照周星馳的西遊降魔篇,牙比這個還要往外齜,原著寫的是獠牙,也就是說比這個還要恐怖。

豬八戒,86版和原著也相差很多,八戒在原著中是個野豬形象,至今沒看到哪版電視劇拍的像的,估計是怕嚇壞小朋友吧,形象自行想象一下吧,高大,獠牙。

沙和尚,86版和原著同樣相差很多,原著這樣描寫的:

一頭紅焰發蓬鬆,兩隻圓睛亮似燈。不黑不青藍靛臉,如雷如鼓老龍聲。身披一領鵝黃氅,腰束對攢露白藤。頂下骷髏懸九個,手持寶杖甚崢嶸

藍臉紅鬍子,能帶九個骷髏可見個頭也不小。


從性格上看:

唐僧,電視劇過於美化唐僧了,小說中唐僧開始是個膽小,怕事,各種推卸責任,只是一心要取經的傻和尚,隨著取經一路西行,經歷磨難,才逐漸轉變過來,所以西遊記才被稱作證道之書。過於完美的人是不用取西天取經才能成佛的,所謂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就是這個道理。

孫悟空,可以說原著中悟空從觀音點化之後便一心要保護唐僧西去,中間從不曾動搖,即便被唐僧冤枉也無怨無悔。反而唐僧是在悟空的引導下一步一步才由膽小怕事的性格轉變過來的。

豬八戒,沙僧這兩個原著同電視劇差不多,不在多說。


送功勞上看:

孫悟空,當之無愧功勞第一,因此被封為鬥戰勝佛。

豬八戒,第二位也是合情合理,這裡電視劇和原著出入很大,其實原著中牽馬,挑擔子都是八戒在做。

沙僧,第三位,感覺沙僧在原著中的存在感很低,比電視劇還要低。。。


讀書與論道


(1)取經團隊奮鬥者-孫悟空,機智勇猛本領高強,心腸耿直,卻容易得罪人、也易說真話。只有這樣領導者才能平衡基層幹部與現實的矛盾,如何調整方向,有所作為,而不是僅僅的拍拍屁股,不關我的事。

(2)取經團隊領導者-唐僧,意志堅定,但終究是一心向佛,在金錢,權利,慾望的引誘下依然能一心前往西天大雷音寺求取真經,以度世人。總所周在職場中就是領導,他決定的是做不做這件事,其實這個形象真的很難。可以看下老梁品《西遊記》師徒四人的形象講的真的很透徹。

(3)取經團隊監督者-豬八戒,他讒言很多,說過悟空很多不好是取經團隊的監督者,還愛湊熱鬧。他最大的有點就是嘴,總能挑出悟空的總總毛病,而且是師徒4人中接觸社會最多的,所以也是被社會汙染最嚴重的,但是,不得不承認八戒在取經團隊作為監督者的最大作為。

(4)取經團隊和事老-沙和尚,八戒和悟空的矛盾其實根深很久,沒有沙和尚的巧舌去調和矛盾,也許,取經團隊早就散掉了,就好比一個皇帝,一個說忠言逆耳,一說妖言惑眾,而沙和尚恰好是皇帝身旁的小太監說,這兩個人說的都對一個太誇張,一個太過了。然後唐僧就有了自己的主見,知道該如何辦,其實86版的《西遊記》才是最大還原,如果想了解一些其他故事,帶著娛樂精神去看,會有意想不到的發現,可以看看老梁故事會。


冷奈天


這個問題挺有趣的,我也曾經思考過,如今趁這個機會貢獻出來與諸位分享。

首先,心猿意馬,浮躁,不平靜的心,在一說文解字裡將心猿給予了孫悟空,意馬授給了白龍馬。

所以,簡單粗略的理解,孫悟空和白龍馬指的是唐僧一路西行需要控制的自已的浮躁,不平靜的心的修行;

儘管孫悟空神通廣大,可沒有自制,有方向,那麼這股力量只能是破壞與自我毀滅,被壓五指山證明了一樁事:人外有人,一味的憑恃武力,最終還是難免一敗。

且在踏上西行道路之前,孫悟空所有的折騰,幾乎是毫無意義,不外乎就是誰欺辱了自個就揍他,甚至拆了他家老窩而已。

白龍馬更簡單,撞破九頭鳥和龍三公主的事情,怒火燃燒了一切,毀的卻是自已。

二者即衝動是魔鬼最佳註解,如何將魔鬼導入正途便是西行的修行。

其次,豬八戒,應該他的形象和性格,很多人都非常清楚,但有一點是需要說明的。

動不動就鬧散夥,遇困難便打退堂鼓,儘管有人幫襯說其實質是需要回家團圓,過老婆孩子熱炕頭。

唉,若是如此,為何在高老莊被當妖怪,還請法師來捉。

擱置爭議,權且視為其唐僧性格中那種自帶的喜好安逸,容易氣餒的品行。

故此,這個貪圖安逸,不敢迎難而上的性子,甚至帶有點色色的劣根便化作了豬八戒;

最後,沙和尚,一路沉默寡言,少有說話,挑著擔子追隨隊伍。

這也是人的一種品性,過去犯過錯,知錯能改善莫大焉,踏實做事亦可成就正果。

總而言之,除了玄奘是外表和人物之外,三個徒弟,包括白龍馬都是唐僧作為凡人自帶的性格和品性,藉著一路西行,逐一磨礪和提煉,最終在功德圓滿的結局中成為脫胎換骨的唐三藏。

一家之言,僅供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