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寄予中國希望的軍隊,卻因為“懦弱”,不到六十分鐘幾乎覆沒

19世紀對於中國來說是一個極其艱難的時刻,飽受西方各國的挑釁和侵略,卻無還手之力。國防體系中我國古代對領海一直沒有太多的意識,在遇到近代危機時,才發現守不住領海,就等於將國土拱手讓人。

在鴉片戰爭之後,清政府意識到了這個問題,開始著手選人建設近代海上軍隊,意圖效仿西方。首當其衝的就是福建,這是重要的海域,是很多外國人覬覦的港口,又因為歷史上一直有造船航海的技術,這裡就成了海軍天然的組建基地。清政府傾盡全力花重金,用了幾十年時間和大量的人力打造了一隻國家級的艦隊。

一支寄予中國希望的軍隊,卻因為“懦弱”,不到六十分鐘幾乎覆沒

這支隊伍由左宗棠來領導,19世紀60年代左右,他為了讓艦隊符合近代化要求千方百計引進外國的先進技術,艦隊在這些技術的支持下升級了硬件基礎,不過光有硬件還不夠,還要有相應的符合標準的人員來操作,軍隊為了跟上技術更新的節奏,就要建立相應的軍政軍工系統,這樣福州船政、海軍學院就相繼應聲而起。

看似有模有樣的福建海軍就這樣打磨了出來,似乎是有種揠苗助長的嫌疑,可是對於曾經一無所有的清朝海軍,看到福州船政產出3艘兵艦“萬年清”、“湄雲”和“福星”的時候,還真像那麼回事。

一支寄予中國希望的軍隊,卻因為“懦弱”,不到六十分鐘幾乎覆沒

70年代,李成謀被任命為統領,因為他具有豐富的海戰經驗。政府同時將福建所有船政一律統編為軍隊徵用,船隊就這樣進一步上了規模,越來越大,光是自己建造的船隻就有15艘,再加上國外買來的三隻,一共服役於福建海軍的有18艘艦艇。

70年代末福建水師倚仗這套系統而出現,不過這支水師當時是因為臺灣遭日本入侵被催生出來的。慢慢的艦隊船隻數量達到了26,10只為主力,噸位22845噸。

一支寄予中國希望的軍隊,卻因為“懦弱”,不到六十分鐘幾乎覆沒

似乎這一切都是為了一場隨之而來的大戰而準備--中法戰爭。戰爭沒有開始之前,沒有人真正見識過中法正式對壘的局面,人們甚至因為福建水師中國歷史之最的地位對戰爭獲勝大抱希望。建立水軍也意味著中國政府和人民有了反抗列強的意識,實在鼓舞人心。

然而接下來的這場大戰,讓所有認識到抱著這線希望是不現實的,因為清政府根本就是自以為是的開空頭支票,整個領導系統想的都不是一決生死而是儘量求和。

一支寄予中國希望的軍隊,卻因為“懦弱”,不到六十分鐘幾乎覆沒

法國在19世紀時轉型成功,帝國主義的魔爪伸向了中國。首先他們用了很多國家慣用的侵略手法,以越南為跳板,先殖民我國周邊國家,然後再一步一步向北進軍。對於中國的進攻,其實是法國每天都在計劃部署的事,清政府也看的出來,但卻在這個時候選擇了視而不見,抱著僥倖的心理自我安慰。

終於在1884年7月的一天,馬尾港口處浮現了第一支來襲的法國海軍。這個福建東南部的港口,是中國海軍的整個基地。然而讓人不能理解的是,對對方如此大膽的行為,在這個節骨眼上清政府還是打算不先動手。

一支寄予中國希望的軍隊,卻因為“懦弱”,不到六十分鐘幾乎覆沒

23日在法國軍隊第一個開火攻擊後,中法戰爭開始了。軍事實力和配備上,法國是最先進的工業化軍隊,10只艦船中有2只魚雷艇,77門重型炮,而雖然我方有11艘艦船,大炮45門,先進程度上面就差多了,在軍隊人數上法國也更為有優勢,1800對1100,700人險勝。

不過一直猶豫徘徊的中國艦隊錯過了反擊的時機,多艘在港中絲毫未動就被敵軍擊沉和重創。揚武、福星、福勝、振威這幾艘艦艇雖然在陳英、葉琛、許壽山等人的帶領下掙扎著戰鬥了很久,許多人壯烈殉國,但還是沒有擺脫失敗的命運,最後近乎全軍覆沒,死傷過半,對法軍只是微創,整個戰爭用了不到六十分鐘,一小時都不到。從此這支被寄予厚望重力打造的中國艦隊被消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