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瘦金體不能入國展呢?

星月齋主


我一個朋友是學習瘦金體的,從高中到現在也學了十幾年了,他也隔三差五的投上幾次稿,但最後都是石沉大海,他也很納悶,為什麼瘦金體這麼漂亮的字體,卻偏偏上不了國展,一氣之下該學了繪畫,堅持了幾年,竟然成了職業畫家。


瘦金體不能夠上國展也並不是絕對的,有一些中書協舉辦的展覽還是能夠看到瘦金體的影子的,比如剛剛在濟南會展中心舉辦完的全國第八屆楹聯書法作品展,我去現場看了,裡面就有幾幅瘦金體的對聯作品,很是顯眼。


但是總的來說,國展上面瘦金體的數量還是非常的少的,不僅僅是瘦金體,就連唐代的楷書也不常見。我覺得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幾個:

1、當下全國書法的主流就是以二王書法為主的小行草書,你去看展覽,一般整個展廳都是清一色的二王和米芾,中間夾雜著黃庭堅和蘇東坡,隸書、楷書、篆書都比較少,楷書一般就是褚遂良或者魏碑,幾乎是見不到瘦金體的。

總結到底層原因,還是因為我們這個時代的人更喜歡瀟灑率意一點的東西,喜歡自由的書寫,不喜歡被太多的法度吸引,可以說宋代的尚意書風在當今又開始興起了。

而瘦金體這種書體不被大多數人喜歡,主要是因為他的法度也很嚴謹,必須要這樣寫,很難寫出自己的個性和麵貌,應書法術語說就是寫不出來。


2、參賽者的自身選擇也很重要,因為往屆展覽,並沒有出現太多的瘦金體,說明這種字體並不好入展,入展的幾率非常的小,除非有真水平,要不一般都會故意的規避這種書體。

加入中書協突然在一次展覽裡面選了10幅瘦金體,那麼下一次展覽必然會冒出大量的瘦金體,投稿者都會研究展覽,跟著流行走。

3、中書協也會有意的規避,畢竟瘦金體只是一種很小眾的書體,寫的人也少,寫的好的更少,要是展覽上瘦金體太多了,也會顯得千人一面,畢竟這種書體是很難寫出自己的人個性的。

你覺得呢?


不二齋


當下書壇有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很少有“瘦金體”書法作品能登上國展。

什麼原因導致這問題的如此突出?究竟是瘦金體的個性與當下國展的需求有出入,還是今世學者所具備的能力欠佳呢?

我從以下幾個點開始深入探討一下。

第一,宋朝楷書與魏晉唐楷書之間的差異。

瘦金體屬於楷書,入選國展要劃分到楷書門類。

而說起楷書,整個書法史上最為鼎盛的時期有三個朝代,魏晉,南北朝,唐朝。

魏晉看韻,南北朝觀勢,唐楷尚法。其中以唐朝楷書為最,唐楷是楷書發展到完備,最重要的一個階段,無論在字形還是筆法上,都已經達到了非常嚴謹的程度,好比人之學書,到了人書俱老的階段。

而魏晉楷書,最重要的一個關鍵點在“韻”,追求的是點畫意趣。

剛柔備焉,點劃之間,多有異趣,可謂幽深無際,古雅有餘

觀之南北朝魏碑楷書,關鍵點在“勢”,則用筆較為隨意,點畫不盡工整,故可任意揮灑而不失其趣,結字也是因勢賦形,並無一定之跪,追求的是結字上的意趣。


總結一下,魏晉追求點畫布白之妙,南北朝追求體勢變化之妙,而到了唐朝,歐陽詢把這兩種精妙之處結合到一起,就形成了既有規矩又有變化的唐楷,可以說楷書之法盡於此。


而宋朝楷書呢?

是比較典型的“尚意”楷書,意在行草書中,很容易表現,尤其行書中更加自如,但是在楷書上的可開發性很低,不如魏晉唐。

故,不單單是瘦金體,即便蘇軾和黃庭堅的楷書,也少有入了國展的。這並不是瘦金體的問題,而是整個宋代書風的問題。

第二,國展的“競賽”式標準與瘦金體與生俱來的侷限性。

在書風的選擇上,宋代並不佔優勢,但真正把瘦金體逼入死門的是這個原因。它與其他字體的“可溶性”不高。

國展是“競技”舞臺,在一定程度上比拼的並不是純純的書法功力,乃是一種技術和藝術豐富的表現力,當然,這需要功底做支撐。

好比寫易入選的唐楷,如只寫純歐楷的的話,是非常難出彩的,畢竟這是比賽,一定要分出高低。有些情況下,並非投稿人水平不夠,而是寫的不夠精彩,換句話說就是沒新意。

如另一投展歐楷的人,用了褚遂良的筆意,加了二王筆法,有飛白之墨色變化,即便功力稍遜色一些,也是可以打敗寫純歐楷的人的。

鑑於國展這個標準,那就可以分析一下瘦金體的劣勢了。

瘦金體是宋徽宗獨創的書法字體,在本質上,他的筆法他的工具都自成一格,與其他書體都格格不入,這個世界上很多前輩都曾試圖融化過瘦金體,想吸取其中的養分,但是很難成功,要麼失了神采,要麼失了細節,總之無盡善盡美處。

能表現瘦金體之美的,只有瘦金體本身,不能摻雜任何雜質,所以瘦金體的變化空間和可融合空間並不如其他楷書一樣自由。

這在比賽中來說,是處於弱勢的。好比別人上戰場帶了十八般兵器,而你只有一把彎刀,想要戰勝別人,就只能建立在純功夫上,而非五顏六色的形式上。

故而,在投展來說,對瘦金體作者的要求更高,所以很少。

三,總結

少,並不意味著沒有,比如第一屆國展中有瘦金體作品,近期的第二節楷書展中也有瘦金體作品(第二圖),而上圖,是上屆蘭亭獎作品,都是瘦金體。

他們都在一定範圍內,小幅度的改善了瘦金體的用筆,並沒有純粹的仿摹,多了些書寫性,而且可見,他們寫瘦金不是“畫字”,故而能入選。

“描字”“畫字”“寫字”是有本質區別的,在內行人眼中,一眼便知,所以也能看到這些入展作品的不足之處。


關於瘦金體入展,其實並非不可能,只是缺少有心人罷了。練瘦金體的不在少數,但是多為畫字描字,投而不入很正常,反倒是這些部分細節不太好的作者,比那些模仿更像的人機會多一些。


梁宇航


書法史上有些很另類的書體,比如“瘦金體”,比如“六分半書”,比如“漆書”,這些字體有個性,但普及性不強,國展中,這類字確實難以入展。



趙佶的瘦金體其實來源於褚遂良。褚的字體硬瘦,而他的學生薛稷更是繼承併發揚了這一特點。

趙佶是個很有意思的皇帝,他喜歡硬瘦書法,同時他又喜歡工筆畫,他想將工筆的筆法引入書法,於是便有了瘦金體。


但平心而論,瘦金體有點類似今天的美術體,藝術價值並不高,這正如鄭板橋的“六分半書”,我們可以欣賞,但並不提倡。

在大俠金庸的筆下,少林、武當是正宗,崆峒、峨眉屬旁流,天下武林,還是要看少林武當,所以瘦金體、六分半書註定是難入國展的。

更多文章,敬請關注千年蘭亭。


千年蘭亭


一,瘦金體和虋寶子碑一樣,風格特異。在漫長的書法史上,在書法風格流派歸類中屬於孤例。其風格的獨特性,法度的自足性決定了其不能與任何書體融合。書法藝術講究師法多門,稼接融會,才會出現新的風格和表現形式。但這類風格無法融入其它書體,難怪成為孤例。從古至今,絕少有人效法。因為學這類書法,無法加入任何其它優秀書法的風格的元素,也不能有任何個人的創造發揮。國展提倡風格多樣,但更堅持共性的原則和原創的原則。這也就難怪國展中少見瘦金體。

二,歐柳楷書,與瘦金體相類。寫這類作品,寫不象啥也不是,寫象了,即一絲一毫不變,如同複印一般。加入任何別人的和個人的表現元素,也就是啥也不是。沒有任何原創的東西,當然也入不了國展,甚至連省,市展,這類面目的作品都極少選入。


快樂書法營


類似這個問題之前曾出現過,好像是說“歐楷為什麼不能入國展?”。

瘦金體實質是徽宗體。當代有不少書家寫瘦金體,而且寫得相當好。可是,為什麼進入不了國展大門?

我認為,主要原因是,臨帖屬於模仿秀,不被待見。從歷年來中國書協主辦的書法展賽活動看,主導思想是,支持個性,鼓勵創新。於是,每次大展賽上評選結果都出現一批讓人耳目一新的作品。尤其是近十年來,入展作品當中,寫魏碑、隸書、今草的比較多,有少許是顏體的影子。這些作品主要特徵是,幾乎都不是臨摹的,而是化古為今的新模式是主流。

所以,國展主要目的是推出新人。怎麼個新法兒,我一直沒看懂。

希望書法大展組織主辦者,能多搞一些分類編組專項主題活動,比如,專門的歐楷展、趙體展、瘦金體展……應該不拘一格,尤其是要考慮給隱居民間苦心專修的愛好者們,提供展示機會的平臺,別老是吹捧那些獲大獎的,書法是全民的,藝術面前人人平等……

以我看,再不改變書法活動規則,好多字體就要出現瀕臨失傳了。既然書法是國粹珍寶,並且是非遺項目,更應該萬紫千紅,不能奇花獨放。

以上是我的想法,感興趣的朋友請點贊,或關注我互動交流。謝謝支持!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640, "file_sign": "564ed498e6d02134c0d79b69b92f8ff5\

潘茂生書法文化研究


一般認為的原因:瘦金體的普及程度不廣泛。

1、皇帝的字是御筆,一般人豈敢隨便模仿,招引仿造御筆的嫌疑?因此在宋代便得不到普及。

2、理論指導匱乏。瘦金體既然歷代臨習鑽研者廖廖無幾,其技法論述更是歷史空白,這使得某些愛好者即使有心練習,卻苦於找不到門道,得不到指導。

3、瘦金體資料非常缺乏。

4、荒謬的瘦金體傾國傾城論。有部分人認為北宋是因為瘦金體而亡國,把瘦金體定為亡國之書體。

5、認為瘦金體是美術字,題畫字,帶來極差的負面影響,也是影響了瘦金體的傳播普及的重要因素。

個人認為以上論點(原因)基本是對的,論據也還靠邊,但是言者立場有問題。

1.瘦金體創始人宋徽宗是個亡國之君,千秋功罪自有評說。中國人素有“字如其人、文如其人”之說,雖不能百發百中,亦可謂普遍真理。中國人拜師學藝,講的是德本才末。不流行是對的,流行才奇怪呢。個人認為,可能恰恰是因為瘦金體為亡國之君所造,才有了這麼大的名聲,因為,地球從來不缺好事者。

2.說瘦金體資料少,難學,沒人教:一方面有創始人名聲的問題;另一方面,這種字難不難寫不是問題,美不美才是問題。為什麼“鑽研者寥寥無幾”?個人覺得,有創始人的原因,也有這種字體不足為法的原因,藝術美也不是可以強加於人的。當然,瘦金體之所以流傳至今,也一定有它的合理性。

3.幾年前認識一個寫瘦金體的人,個性孤僻,認死理,自稱學道,但是攻擊性很強(不排除是一種身體疾病的表現),能說,但非常難以溝通。看到TA寫的瘦金體,現在想想,也有這種彆扭感。

以上,純個人觀點姑妄言之,不能以偏概全,如有冒犯方家,敬請諒解。本人也不是專家,請高人不要笑話俺。




乾安2018


首先:瘦金體是宋徽宗趙佶所創的一種字體,是書法史上極具個性的一種書體,因其與晉楷唐楷等傳統書體區別較大,個性極為強烈,故可稱作是書法史上的一個獨創,代表作有《楷書千字文》、《穠芳詩》等。

瘦金體運筆靈動快捷,筆跡瘦勁,至瘦而不失其肉,其大字尤可見風姿綽約處。因其筆畫相對瘦硬,故筆法外露,可明顯見到運轉提頓等運筆痕跡,是一種風格相當獨特的字體。

其次,所謂書法必有法可循,瘦金體正式面世引得一部分愛好者是從宋徽宗(1135年)以後開始,距今也就不到千年,而談到書法都說“中國書法五千年”,相比起來瘦金體是為後起,畢竟關於瘦金體的受眾是有限的,其作為書法形式所遺留的作品相對於行書,楷書,草書等也是很有限的。所以個人認為目前國內眾多書展很少有將瘦金體納入其列,但隨著文化事業的蓬勃發展,相信隨著時代的發展,瘦金體會有一天惹更多人喜歡和學習。

個人拙見,不喜勿噴。







曉來文章千古事


國展是一個具有較高層次,關注度人數較多的平臺。平臺之上的藝術與文化需要被大多數人接受,符合主流文化,而且沒有太多爭議,而宋徽宗因為常年沉溺書畫、荒廢政務,直接造成了靖康之難而飽受世人批評,其擅長的字體瘦金體雖然秀美但是卻難以與主流書法一同展現,確實也有些遺憾。其實,如果仔細看瘦金體那種纖細而又有韌勁的字體,相當唯美傳神,因為有一些瑕疵便入不了大雅確實可惜。藝術、文化不應單單重視其主觀評價,好的藝術與文化多是帶有交流屬性,發展後也會間接產生經濟價值。瘦金體作為一種獨特的書法文化,不應該因為有“瑕疵”而將它隱藏不被世人所知,它並不是糟粕,而是一種創新的風格,在主流書法被人所學習的今天,也應該有更多的書法愛好者跳出字帖與傳統書寫方法,打破常規,尋找更多的書法創新可能。


謙和易文化傳播


一,瘦金體很容易入展 在所有書體中瘦金書是最容易入展的作品 它不需要雜交 唯一可以直接投展的書體 我用此體已讓六名學員加入中書協

二,作品入不了國展 A,書寫技巧不過關B,形式不符合國展C,沒有專業老師指導

三,每種書體在國展中原則上是不許超過兩件 主要是考慮到百花齊放 百家爭鳴 所以選擇書體特別重要

我是寫書法的小學生

我叫劉國峰



中書協會員劉國峰


我一直覺得瘦金體的不流行與大眾對徽宗的認知有關。若它是一位偉人首創的,相信追捧度一定會很高。而瘦金體長期以來被認為是“亡國體”,這與徽宗的生平有很大關係。但是,政治觀應和美學觀剝離開來研究,不因為作者的人格而對其作品產生偏見才是客觀公正的做法。比如看待蔡京和趙孟頫的書法亦應如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